淺談古詩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學識都 人氣:2.37W

 [內容摘要] 本文論述了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一、配樂吟頌、增強積澱,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二、推敲詞句、培養悟性,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三、藉助畫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賞畫、繪畫能力;四、擴展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五、運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

淺談古詩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關 鍵 詞] 古詩教學 人文素養 朗讀 感悟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在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人文精神對學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薰陶、習慣的養成、語文素養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麼,怎樣在古詩文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附加的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顯然,在語文教學中,培育人文素質的基本途徑是“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潛移默化”。

一、配樂吟頌、增強積澱,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解。”、“古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等這些句子對古詩文的學習在合適不過了。在古詩文誦讀中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必須儘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閱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整體感知,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而吟誦是閱讀古詩文流行廣泛且公認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作爲一種學習、鑑賞的方法,吟誦對學生理解和繼承優秀文化,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至今仍有積極的作用。

因此,我們在誦讀活動中把“誦讀爲本,不求甚解”作爲開展誦讀中華經典古詩文活動的一個指導思想。“誦讀爲本,不求甚解”,就是讓學生在接受經典教育的時候,在接觸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中,通過反覆誦讀,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感染,讓一篇篇優秀的詩文在他們那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反芻、發酵,使之成爲他們一生高遠見識、完美人格的源頭活水,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吟誦的方法有很多,如節律朗讀法、詩情畫意結合法、節奏誦讀法、據譜填詞演唱法、速讀法……可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能記住即可。當然古詩文吟誦必須保證時間,要時時誦,天天記,這是保證誦讀質量、進行大量積累的前提。我校在實踐中就提出了“天天讀古詩,早晚十分鐘”的口號,並開展了“四個一”的古詩文誦讀活動。即一週一節誦讀課、一月一次活動課、一學期一次賽詩會、一年一次古詩文讀書節。

大量的吟誦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使他們吸收了古代語言的營養。儘管有些內容一時難以理解,但也爲學生今後的 “反芻”、領悟提供了語言材料。特別是通過大量的反覆的吟誦,使學生感悟到了古詩文“溫柔敦厚”的語言特色,並逐漸內化古詩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同時使他們的文化底蘊日漸厚實。

在吟誦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主要通過美的形象去調動學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個性、愛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古詩文,作爲文學的一種形式,是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它高度精練、集中地反映了社會生活,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美。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在古詩教學中將音樂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歡快優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覆吟頌,把學生帶到詩的意境中去體會,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在優美的詩歌作品的感染薰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一詩,“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戀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描寫了春光爛漫的景象,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情趣。滿路的鮮花,飛舞的彩蝶,婉轉的黃鶯鳴叫聲,配上民族樂曲中輕快的小調,讓學生閤眼吟頌、欣賞,就能讓學生與詩人一起感受到春光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予的無限美感。

李白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則通過雄渾的音樂帶給學生一種氣勢磅礴的美。通過配樂先聲奪人,讓學生感受到美,使他們與作者產生共鳴,在共鳴中體會詩中蘊涵的美,從而逐步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敲詞句、培養悟性,以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隨着社會的發展,作爲社會特徵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古詩中有些字詞的意思與今已大相徑庭,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很有必要反覆推敲。

如《遊園不值》中的“值”字,學生容易認爲作者本來要去遊園,結果連花園都沒能進去,只看見了伸出牆外的一枝紅杏,這次遊園很不值得。這時,教師就應指導,把學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進不得花園,確實是件掃興的事,但他從伸出牆外的一枝紅杏想到了什麼?學生馬上回答,想像到了滿園的春色,想像到了生機勃勃的景象。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出這是詩人遊園得到的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穫,因此,詩人會感到怎樣?學生就明白這裏“不值”應理解爲沒有遇到。通過這樣一番推敲,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能力無疑得到了提高。

古詩文誦讀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應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實踐行爲。在吟誦活動中,我們要求教師不要用分析代替學生的吟誦,而是讓學生在吟誦中自悟自得,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自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關鍵所在,這如同內因和外因的關係,外因雖然好,但內因不起作用,外因也是枉然,而自悟恰恰是內因起作用的表現。所以,自悟能力的培養也是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一個重要方法,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因爲預習是感悟的前提,學生通過預習課文,可以粗略的領悟作者的觀點、情感,獲得與作者初步的溝通,而這期間教師應指導並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俗話說:“聞千曲不如操一曲”,課堂中還應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 “說”讓他們在“說”中進一步領悟古詩文中所包含的種種人生哲理、人生理念、人生體驗,以便更清楚的解決預習時的疑問。葉聖陶先生說:“教材 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無非是借用這個例子讓學生去領悟作者的取材、命題、立意、組材等方面的技巧。進而來體味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從而來指導學生寫作與做人,千年流傳下來的古詩文恰好是這樣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