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物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

學識都 人氣:7.16K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與他們的心理活動連繫在一起。同時,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往往與教師的教學有很大關係。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從學生的心理特徵入手。中學生求知慾望強烈,富有好奇心,喜接觸實際,愛動腦動手,他們不滿足表象,凡事喜歡問個究竟。這些心理特徵構成了他們對學習興趣的基礎,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必須進行多方面的工作。作爲生物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通過實驗課、野外採集、直觀教具演示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淺談生物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

一、中學生的特點

這個年齡階段,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腦中已儲存了大量信息,卻缺乏必要的整理,缺乏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的思維過程。他們對根、莖、葉、花、果實等都有所接觸,對生長、發育、生殖等這些自然現象也有所見聞。但是,他們很少深想過這些自然現象中的原理。有時還會形成錯誤的概念,如認爲蚯蚓是爬行動物,鯨是魚,蝙蝠是鳥等。片面地看問題則是中學生常犯的毛病。

中學生不同於小學生,他們不願意追問大人,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而是願意自己去探索,做點小發明和小製作。他們這裏看看,那裏動動。這是人到青春期後想自立的一種可貴心理。中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慾往往會促使他們去開動腦筋,尋找答案,因此,他們不喜歡課堂上枯燥的講授。

二、促使中學生想學

興趣是吸引中學生的磁鐵,更是推動他們學習的動力。渴望瞭解動物的祕密是中學生的特性,不斷探索陌生的事物是他們的本能。生動曲折的故事和奇異的實驗以及似是而非的問題都可以引起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因此在講課的開頭,就應用問題、故事和實驗來吸引學生。例如教師在《基因的分離規律》這一節課的開始,可以問:這是兩種不同顏色的豌豆花,它們的形態和顏色怎樣呢?它們的形態和顏色我們一眼就看清楚,但是控制這些性狀的基因——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我們能看出來嗎?這樣引入新課是生動的,對學生很有吸引力。

調動中學生腦中已有的信息,讓他們思考也是個好辦法。問他們“蝴蝶幾條腿?”“園蛛有幾條腿?”“同是受精卵,爲什麼有的發育成工蜂?有的發育成母蜂?”“牽牛花的莖是向右纏繞還是向左纏繞?”這些問題卻很少思考過。把這類問題擺出來,也會使學生的腦袋瓜動起來,產生一種要探索的要求。最近我在講完《棘皮動物後》,讓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學生曾提出過下列問題:1.左右對稱動物比輻射對稱動物高等,但爲什麼棘皮動物是輻射對稱?蝸蟲是左右對稱,卻把棘皮動物放在比較高的位置上,而把蝸牛放在較低等動物的位置上呢?2.越低等的動物再生能力越強,可棘皮動物門的再生能力強,怎麼把它放在較高等的位置上呢?原生支物門是動物界中最低等的.,它有再生能力嗎?這位中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充分證明他的確想學。

三、鼓勵中學生自己去探索

激發了中學生的求知慾後,最好是誘發中學生自己去探索,找答案。在講課中主要採用介紹一些中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做的簡易實驗來引導他們探索原理。這些實驗,利用身邊的東西就可以做,可以揭示某些基本規律。例如講完葉的蒸騰作用後,就讓學生做一個用塑料袋罩在天竺葵葉子上的實驗,啓發他們想一想,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哪裏來的?這是什麼作用?由於學生是帶着問題去做的,因此實驗時格外細心觀察,做不成功還要再做。

有些原理很難用身邊的簡易實驗來證實。這就要引導中學生一步一步地進行分析,必要時採用比較、分類、類比、推理等方法,誘發中學生去想。如果能用觀察來解決,還可以介紹一些觀察的方法。例如用顯微鏡觀察金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方向,想一想,血液是怎樣流動的?哪是毛細血管等。

也可以向學生提供閱讀提綱,使學生帶着問題學習。例如在講伴性遺傳時,可以向中學生公佈下列提綱:①什麼叫伴性遺傳?②寫出正常男女色覺的基因型,男女色盲的基因型。③練習預測後代色覺遺傳現象。④總結規律:爲什麼色盲患者總是男性多於女性?爲什麼色盲病一般是男性通過女兒傳給外孫?⑤爲什麼說近親結婚危害子孫後代和國家民族?

上課時把提綱寫在黑板上,讓中學生根據提綱去閱讀、討論,並得出答案,最後由教師作針對性的講授和總結

四、引導中學生正確地思考

中學生比較容易片面地看問題,好的絕對好,壞的壞到底。講了蝗蟲,蝗蟲吃禾本科植物的葉子,蝗蟲就成了害蟲;講了菜粉蝶在陽光花叢中起舞,漂亮又好玩,菜粉蝶就成了益蟲。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是開發智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講完昆蟲綱後,可以出這樣一道題:請你說出你最喜歡的十種昆蟲的名稱。有的學生說:蜜蜂、家蠶等;有的學生說:蝗蟲、跳蚤、蒼蠅、蚊子等。再追問他們爲什麼?他們回答得條條有理,通過這種形式引出各種答案,要中學生想一想問題的另一方面。

只看問題的表面,輕易得出結論,也是中學生常犯的毛病。例如菜粉蝶好看好玩,是益蟲,便是從自我感覺中得出的錯誤認識。告訴學生它的幼蟲是菜青蟲,主要是啃食甘藍、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葉片。這就使學生去想,菜粉蝶是益蟲嗎?一步一步深入找到了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是一種能力,在這方面應多下功夫。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製作、討論等形式探索生命科學道理時,最好爲中學生指出幾條分析問題的路子,要他們通過成功和失敗的研究,自己找出藏在現象裏的本質。

誘發中學生通過測量和計算對實驗進行分析,也是培養能力的一個方面。例如,解剖一條魚可測量一下體長,體高,再稱一下體重;播種前統計一下種子的發芽率等。這樣做可以訓練學生定量分析的能力。我們的學生習慣於老師出題、學生算。不會用數學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如果一道題多寫了幾個無用的已知條件,便會抓瞎。上街買桔子,買了兩斤,回家一稱,一斤三兩,這是智能上的欠缺,工程師和工人的“已知數” 都是要自己去測的,測什麼樣的數據,用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解決問題,這也是一種智能。一個桔子有多重,十個桔子有多重,心裏應有個數。在這方面教師應多下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