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用視角看外教口語課堂上模糊限制語的應用論文

學識都 人氣:2.99W

 【摘 要】作者通過課堂觀摩,利用搜集的實例,從禮貌準則、面子策略及自我保護原則三個方面分析了外教英語口語課堂上模糊限制語的應用及其所發揮的積極語用功能,希望本文能對其他英語教師今後的英語教學有所啓示。

從語用視角看外教口語課堂上模糊限制語的應用論文

【關鍵詞】外教口語課堂 模糊限制語 語用理論 教學啓示

引言

當代美國語言學家 Grice 在其“合作理論”(Cooperative Principle)關於會話準則的“方式準則”中特別地提到說話要清楚、簡潔,避免語言模糊。但在實際言語交際中,語用模糊現象極爲普遍,而且人們在自覺不自覺地應用。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或世界上任何一種其他的語言,都存在着一種自然而然的模糊現象。康德曾經說,“模糊觀念要比清晰觀念更有表現力,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是根本無法用準確語言表達所想的東西。”事物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轉化通常是即時的,很難有一個明顯的界定。正如伍鐵平教授 (1999) 在其所著的《模糊語言學》一書中所說:“語言的本質特徵之一是其模糊性,它有其特殊功能。”模糊限制語具有不確定性、不精確性以及相對性、亦此亦彼等性質。在一定意義上,沒有模糊語言便沒有人類的自然語言。作爲模糊語言組成部分的模糊限制語(hedges),一直以來是國內外語言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研究也發現,只要運用得當,模糊限制語還是教師與學生交流時發揮語用功能的一種積極手段。本文將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試圖從語用學的角度來分析外籍教師在英語口語課堂上模糊限制語的應用以及給我們英語教學所帶來的若干啓示。

模糊限制語的概念及分類

“模糊限制語 (hedges) ”這個術語最初是美國自動控制專家兼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查德(L. A. Zadeh)1971年在“A Fuzzy-Set — 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一文中提出來的。他在文中論及的 linguistic hedges 是指那些“限制模糊詞模糊程度的詞語”。1972年,美國語言學教授喬治·拉可夫 (George Lakeoff) 在其專題論文《模糊限制語:語義標準和模糊概念邏輯的研究》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中指出,模糊限制語用來指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詞語”,如 sort of, kind of, more or less,roughly,relatively等。從L. A. Zadeh和George Lakeoff 的以上研究中可見,最初研究的模糊限制語大多表現爲詞語,也包括少數短語。

還有一些學者認爲 hedges 應包括 perhaps, seem, might, to a certain extent 等,指出它們是修飾整個命題的真值性的而不是使其中個別成分變模糊。這樣,模糊限制語的概念再次得到延伸與拓展。

中國的語用學專家何自然先生認爲,模糊限制語是“描述話題大致情況的、是一些令聽話者得不到確切信息的詞語”,如 kind of, sort of,這些詞語加在原來的話題裏,“可以模糊地反映實際情況在某種程度上接近於、但不等於原話題所說的典型”。他指出:一些表達推測或不確定含義的詞語,如 I guess, I think 等也是模糊限制語。楊慧玲在《科技論文中的模糊限制語》一文中還論述了句法形式和話語形式也能起模糊限制作用。

從以上分析可知,人們對所研究的模糊限制語的存在和使用情況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隨着研究的深入,模糊限制語的內涵在不斷地擴大。雖然,語言學界至今對於模糊限制語的分類還沒有達成一致共識,但模糊限制語基本可以定義爲“一些能改變被修飾語的模糊程度(使其更模糊或更趨於精確)或表達說話者對命題內容的不確定態度和評價的具有模糊意義的詞、短語、結構或分句。”何自然把它分成兩類(何自然,1988)一類是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另一類是緩和型模糊限制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或者改變話語的.原意,或者對原來話語意義作某種程度的修正,或者給原話語定出一個變動範圍,它又可以分成程度變動語和範圍變動語。前者指對話語的真實程度使用變動的模糊限制語,可以用來避免原封不動地描述事態的實際情況;後者是指限制變動範圍的模糊限制語,在測量事物時經常使用,因爲在話語中往往談及具體的數字,使用範圍變動語可以不必十分講究實際情況與所說話語的接近程度。

英語中常見的程度變動語,主要包括頻度副詞、程度副詞及其他表示模糊或近似含義的詞,例如:sort of,kind of, somewhat,really,almost,quite,entirely,a little bit,some,to some extent,more or less,in a sense,somehow。英語中常見的範圍變動語主要包括在數量上給出了大致範圍或近似值的介詞或副詞,例如:approximately,about,something between,roughly,some(表示“大約”)。

緩和型模糊限制語也分爲兩類,即直接緩和語和間接緩和語。前者指說話人對某事作出直接猜測或評價,後者通過引用第三者的看法,間接地表達說話人對某事的態度或評價。英語中常見的直接緩和語,主要包括情態動詞、表示可能性的形容詞或副詞以及表示說話者對話題的直接猜測及猶豫態度的表達,例如:may,should,maybe,I think,probably,presumably,as far as I can tell, seem, wonder, hard to say, I believe, I assume, I suppose, I’m afraid 等;英語中常見的間接緩和語主要通過 It is said ,according to somebody,as is well known, it is reported, people say, they say 等實現。 外教口語課堂上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

通過對外籍教師英語口語的課堂觀察(class observation),筆者發現,外籍教師在英語口語課堂上大量地使用了模糊限制語。模糊限制語是外教與學生交際中發揮語用功能的一種交際策略。那些本身是模糊限制語或者被模糊語所修飾的間接言語行爲更容易幫助外籍教師實現自己的語言目標,達成與中國學生的交際意圖。筆者將在本部分從語用視角來分析外教口語課堂上模糊限制語的應用及其所發揮的積極的語用功能。

1.禮貌準則與外教口語課堂上模糊限制語的應用

英國語言學家 Geoffrey Leech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制約人言語交際的六條禮貌準則,它們是: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讚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概括地說就是: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把不禮貌的表達減弱到最低程度,即“儘量縮小不禮貌的表達,儘量擴大禮貌的表達”。把一些對聽話人或是第三者來說是不禮貌的話語,要麼略去不說,要麼間接婉轉地表達出來。在英語口語課堂上,外教在與中國學生的言語交際中,恰當地使用語義模糊的詞語能夠使話語更加含蓄委婉、禮貌客氣。例如:

(1)Would you do me a favor?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 由於受“謙遜準則”的約束,句(1)中的外教採取了自我貶低的禮貌策略使對方感到受尊重,並給對方留有足夠的自由選擇的餘地,考慮很周全。又如:

(2)He doesn’t seem to be a hard-working student. 由於受“得體準則”和“讚譽準則”的約束,句(2)中的外教縮小了對學生的負面評價(He isn’t a hard-working student.)的直接性,似乎發話人並不是在表達自己的態度,而只是陳述某種含糊不清的印象,從而使語氣含蓄婉轉。

2.面子策略與外教口語課堂上模糊限制語的應用

Brown & Levinson(1978) 在 Goffman 等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論,力圖將面子作爲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來研究。他們認爲面子是每個社會成員想爲自己爭取的公開的自我形象(self-image)。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希望彼此維護對方的面子,並隨面子威脅程度的增大而採用較高程度的禮貌策略。當發話人的言語將威脅到受話人的面子時,發話人應儘量使用模糊一點的言語,給受話人留有選擇的餘地,以保全受話人的面子。恰當使用模糊限制語能夠幫助發話人實現這一目的。例如:

(3)I normally wouldn’t ask you this, but may I ask you a personal question, how old are you? 句(3)中的外教用了試探性的模糊詞 may,表明發話人試圖得到受話人的合作,但回答與否由對方自己選擇決定,同時發話人也給自己留有“退路”:萬一對方拒絕回答,自己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這樣既尊重了對方,又保全了自己的面子,從而維護了雙方良好的交際關係。如:

(4)I’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hand in your oral work before this Friday. 句(4)中的外教除了用 if 這個模糊限定詞來表明發話人並沒有強迫受話人作出行動反應,而且用了 I’d be grateful 表明了發話人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補償,以抵消受話人面子侵害的損失,如承認蒙受恩惠(我會很感激,如果你們在這週五之前把口語作業交上來的話)、承認欠債等。除此以外,還有如:外教對上課遲到的學生說,“Would you like to come in and sit?”;對課堂討論中持有偏激觀點的學生說,“Your attitude appears a little bit rude.”等。這些模糊限制語就像是師生關係的潤滑劑,削弱了對他人批評的鋒芒與牴觸,緩和了課堂氣氛,從而使批評更易被學生接受,不會危及對方的面子,傷害對方的感情。

3.束定芳的自我保護原則與外教口語課堂上模糊限制語的應用

人們在言語交際中不僅僅遵守禮貌原則,模糊語的使用也並非僅僅讓聽話人受益。國內學者束定芳還提出了自我保護原則,認爲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身份與社會地位。自我保護原則與禮貌原則相互制約,相互補充,在言語交際中共同起作用。當禮貌原則與自我保護原則發生衝突時,禮貌原則會服從自我保護原則。如:

(5)Chinese student: Hi, Mrs. Green, you told us you have six children. It must cost you a lot of money to bring them up. In America,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Foreign teacher: (angrily) I am afraid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在句(5)中,一箇中國學生試圖和外教談她子女的數量及薪水問題,外教感到生氣,出於保護自己的隱私,禮貌原則服從了自我保護原則。但她仍然用了I am afraid ,在保護了自己的同時,不至於使學生感到無地自容,避免了尷尬。

外教口語課堂上模糊限制語的應用對英語教學的啓示

通過以上對外教口語課堂上模糊限制語的應用分析,可以看出模糊限制語的應用對大學英語教學有着巨大的指導意義,它所帶給我們的教學啓示主要在於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在課堂上適當運用模糊限制語,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抑制學生的受挫感,消除學生學習英語時的焦慮情緒,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教師如果在課堂上疏於模糊限制語的使用,表達過於“直白”,無疑會傷及學生的自尊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教師一個不經意的表情或並不嚴厲的批評,都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如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另一方面又要顧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儘量避免因爲過於“尖刻”的言語給學生帶來的傷害。例如,在提問學生對於某個現象的看法時多使用“I suppose you would like to tell me your view on this phenomenon, is it right, Lucy?”而不使用“Tell me your view on this phenomenon, Lucy.”在提醒學生的語音問題時多使用“I assume if you paid more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 you would do much better next time.”而不使用“Your pronunciation is too bad to understand.”。 第二,在課堂上適當運用模糊限制語,有助於營造輕鬆融洽的教學氛圍。因爲,模糊限制語最初是被教師當作一種禮貌交際策略來使用的。爲了維護師生雙方的平等地位和友好關係,教師們會用模糊語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覺得教師所發佈的課堂指令並非是強加於人,不會產生反感,於是就自然而然地參與到這些教學活動當中了。例如:外籍教師說,“Please open your books on page 23, we set some tasks for you.”儘管外教在佈置作業,但we的使用, 使外教猶如 “置身話內”,用此方法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some 模糊限定詞的使用更是使作業聽起來非常簡單,更能使學生輕易地接收並完成教師的指令。

第三,在課堂上適當運用模糊限制語,有助於教師傳達適量的信息,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例如:學生問,“What’s media coverage?”,外教回答:“TV, radio, newspaper and things like that.”模糊語:things like that使教師的回答並不完備,但由於媒體日新月異,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一一列舉,因而這個回答遵循了數量準則“要給出所需要的一定量的信息”。由此可見,當教師缺乏具體信息時,可以利用模糊限制語自如地教學,避免其表述偏差。有時模糊限制語還可用來隱瞞部分信息,以便教師在有限的課時裏教授學生更有價值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第四,在課堂上適當運用模糊限制語,可以滿足教師自我保護的需要。事實上,許多課堂交際都可能威脅到教師的面子,如:教師的課堂指令被拒絕,教學內容受到質疑,教師不得不當衆承認教學中的失誤,學生與教師意見相左等。在這些情況下,既想保持威嚴又要尊重學生的教師會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模糊限制語就成了教師保護自己的有效手段。例如“I agree with you in a sense.”此句中,教師用了“in a sense”這個模糊限制語,使他自己能在承擔或不承擔責任之間有了選擇或迴旋的餘地。當受到聽話人反駁、質問時,說話者也能輕而易舉地反駁聽話者對其的責備:“I didn’t say I agree with you. But I said I agree with you,in a sense.”顯然,在此句中“in a sense”這個模糊限制語取消了原句的會話含義,從而間接地反映了說話者說話時隱含的不願意承擔責任的潛在意圖,起到了模糊語句信息的作用。

結語

外籍教師在英語口語課堂上使用模糊限制語表達十分廣泛,其主要功能是使言語表達更加禮貌得體、嚴謹周全或靈活有效,以滿足與中國學生的交際需要,達到準確地表達思想和交流感情的目的。恰當使用模糊限制語有助於提高學生以“語用能力”爲核心的英語交際能力。我們一方面要充分研究模糊限制語在課堂交際方面的語用價值;另一方面,在英語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根據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及表達習慣,靈活、恰當地應用模糊限制語,提高自身的英語表達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何自然:《模糊限制語與言語與交際》,《外國語》1985年第5期。

[3]伍鐵平:《模糊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楊慧玲:《科技論文中的模糊限制語》,《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5]黃洪:《課堂英語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分析》,《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8期。

[6]徐暢賢:《英語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外語教學》2006年第4期。

[7]段恩香:《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啓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