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審美意識對後世的影響

學識都 人氣:9.14K

魏晉時期在中國美學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它所展現的美學風貌和形成的審美意識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世說新語》中總結的魏晉審美意識或許還不夠全面,但《世說新語》本身所記載的魏晉士人的審美風貌經過歷史長河的沉澱也已經受到了後世衆多文人學士的頂禮膜拜。《世說新語》所揭示的魏晉審美意識對後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魏晉審美意識對後世的影響

(一)美學概念的源頭
魏晉時期是中國美學史上衆多的美學範疇諸如“味”、“韻、” 等的孕育或形成的時期,後世許多審美概念都緣此而發。 《世說新語》中的一些故事記載了魏晉人在審美實踐的過程中對某些美學概念的體認,這些概念在後世蔚爲大觀。如魏晉人在審美實踐中對形而上的追求中體現的就是一種對老莊哲學的美學意味的挖掘,其在琴棋書畫等藝術的創作中就已經包含了對“味”、“象外之象”的追求,如顧長康言作畫“手揮五絃易,目送歸鴻難”等等。還有在人物品藻中產生的對神明之美的愛好、對形體玉質之美的賞慕。前者在宗白話先生的論著中早就概括爲“神韻”之美,後者似乎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爲人們覺得中國的美學是不屑於談論形的東西的。然而《世說新語》裏記載有“擲果潘安”和“看殺衛玠”的故事,他們都是當時膚質玉白的美男子。而後來中國人對人物的外貌的欣賞上的這種嗜好似乎依然存在。
    
(二)審美體系的引線
魏晉審美意識還對後世的美學理論體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一、“任我”的審美意識,它在本質上屬於道家的美學觀念。在中國歷史上,以儒家思想作爲統治階級思想綱領的時代是佔絕大多數的。然而“棄彼任我”的道家美學觀在歷朝歷代的文人中都不乏追隨者。它代表的是中國美學的一條脈絡。其二、尚“情”的意識對後世悲劇理論的啓發。魏晉時期,文學領域裏就有陸機的“詩緣情”的說法。在《世說新語》的審美世界裏“情”在多數狀況下被賦予了“悲感”的含義,魏晉人對悲情的體驗伴隨的往往是對生命的傷逝,而宇宙自然的流轉是催生一切傷逝的根源。從魏晉時期開始,中國人的悲感意識就開始了與時間的聯姻,其影響深遠。試讀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29]一種宇宙洪荒中人生短暫的慨嘆由此而生,這種淡淡的卻又揮之不去的悲傷如同長江的流水傳給了一代又一代的江畔的望月之人。其三、尚“自然”,由於前人在這方面的論述非常之多,本文不再贅述,但它在中國美學史上的重要性是不容抹殺的。自然成爲了魏晉人精神流連的場所,比如蘭亭集會,“死生亦大”的感嘆在情景交融的審美實踐中直接啓發了後來山水詩的'誕生,對後世意境理論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審美實踐的範本
魏晉時期審美實踐活動的最大收穫就在於其中誕生了一大批的具有美學符號意義的魏晉名士,《世說新語》中所記約626人,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不下百人。其中有深情的桓子野、通達的謝太傅、癡絕的顧長康、飄逸的王右軍、還有任誕的竹林七賢等等。後世的文人把《世說新語》作爲案頭必備之書,在一次次的翻檢中加深着對中朝名士的仰慕。這種直接的影響最爲明顯地表現在後人做詩作文時對其中典故的運用。如“新亭對泣”、“支公放鶴”、“劉伶病酒”等等典故都是人們耳熟能詳並被反覆引用的。其直接的影響還表現在後人在爲人處世中對魏晉名士行爲的效仿。後世不是有個自稱“梅妻鶴子”的林和靖麼?他的歸隱就是直接效法魏晉名士而又自得心源。
總的來說,魏晉人的審美實踐活動足以產生一種示範的作用。他們在與黑暗現實的抗爭中內蘊悲情又以自然爲介,向前發現了老莊,同老莊一道成爲了後世持審美化之人生態度的文人們的不祧之祖。

魏晉時期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的變動,士人心態的變化,使得這個時期形成了特殊的審美風貌,對古人而言,這些美的實踐、美的觀念是自然而然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情感、精神的需要。對於今人而言,試圖從《世說新語》一書中窺其全貌,微其大義又是多麼的愚拙啊,因爲對於任何一個追求美的人來說美的王冠上的寶石從來都不是可以輕易採擷的。也許,我從中得到的只是盲人摸象似的片面的歡娛,無奈興趣之下,只能盡我的全力作一點粗疏的分析,也算是在美的歷程中一個初涉者的小小探詢吧。

註釋:
[1] 吳中傑. 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8.(第一卷,3-4)
[2] 朱立元,易存國.  書寫中國審美意識史的成功嘗試——讀吳中傑《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
   [EB/OL]. , 2004-3-11
[3] 餘嘉錫,周祖謨,餘淑宜,周士琦. 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本文所引《世說新語》的條目均出於此處,後不加註)
[4] 王能憲. 世說新語研究[M].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6
[5] 參見劉強.二十世紀《世說新語》研究綜述[J]. 文史知識,2000.4
[6] 朱立元.談談美學和審美活動[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3.2.126`131
[7] 房玄齡.晉書•謝安傳[M/OL]
[8] 宗白華. 美學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9] 王元化,吳俊. 魯迅學術論著[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0] 李澤厚. 美學三書[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11] 房玄齡.晉書•羊祜傳[M/CD]
[12] 羅宗強、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3] 王羲之詩選[M/OL]
[14] (清)沈德潛.古詩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5] 山海經海外北經[M/OL] _
[16] 莊子天地篇[M/OL]
[17] 陳壽.三國志•魏志卷二十八鍾會傳[M].長沙:嶽麓書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