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15篇)

學識都 人氣:4.07K

《三國演義》讀後感(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國演義》讀後感(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以蜀漢爲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爲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裏,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着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裏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六員守將,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裏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着趙雲,跨着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着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裏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啓發,

(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爲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爲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爲一體,隨着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爲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許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2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書中深入淺出地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其中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險狡詐的曹操;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老實的魯肅;義甘雲丹的關羽;審時度勢的司馬懿……無一不極盡其態、膾炙人口,對於這些,每位讀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讚賞本書所傳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讀後的最大收穫之一。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上,兒女爲下”是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爲一體的生命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懷橘遺親”中陸績是諸葛亮“舌戰羣儒”中人物。雖諸葛亮對陸績的孝道以輕蔑的口吻說出:“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郞乎?”但仍不影響它成爲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陸績六歲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裏藏了三枚,臨行拜謝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郞來我家做客,走時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經就懂得孝敬母親,十分驚奇,後來陸績之所以投奔孫策,爲孫策、孫權所用,看中他才氣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孫權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與陸績有共同道德操守,陸績小小年經,心裏時刻想着孝敬母親,孝的可愛,孝的可敬,我們做人應如此,心中存父母,胸裏有孝道。

除孝以外,忠也是我這次品三國的另一收穫。

曾記否,那一年。白帝城劉備託孤,一位即將死去的白髮蒼蒼的老人緊緊握住了諸葛亮的手。目光裏有着數不盡的內容。他這一生,都是爲了匡扶蜀漢。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爲成都之主。“這句話,何等的信任,何等的發自內心!可是諸葛亮比沒有取而代之劉備的子嗣。他哭泣着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而後諸葛亮六出祁山,與老對手司馬懿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較量。七擒孟獲,對孟獲七擒七放,最後收取一方之地。諸葛亮終其一生,雖九死其尤未悔,只爲忠。現如今,我們國家雖得到發展了,然而卻有多少人爲了利益忘了忠、缺了誠。

關羽的勇武可以說是貫穿於他的整個人生。從出場不久,便一戰成名。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際,關羽主動請纓,在溫酒未冷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溫酒斬華雄”也成了傳承千古的經典名段,至今仍爲人們茶餘飯後所津津樂道的談資。此後的“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更是讓關羽的萬人敵和大無畏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這便是我在閱三國所收穫的勇。

品閱三國使我從中獲益匪淺,同時也讓我引發深思。如果我們國家每個人都能做到孝、忠、勇,那麼我們國家就能更加強大。這樣一來也就不會有釣魚島和海南島的事了,臺灣也可能會迴歸祖國的懷抱了。所以,我們要更好地去體會孝、忠、勇,努力去實踐他們,讓祖國更加強大,以最好的姿態踏向未來。

《三國演義》讀後感3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所塑造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要撥開歷史的塵埃向我們走來。“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那麼,在羣雄逐鹿的亂世中,誰堪稱真正的英雄呢?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長篇回體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爲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那個時代尖銳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矛盾衝突。談起“三國”,即使沒讀過書的村婦也知道諸葛亮的大名。在民間傳說中,他是智慧的化身,隆中定三分,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無不體現了他的聰明才智。可以說,諸葛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被作爲偶像來頂禮膜拜了。然而,我對他的評價惟有“可惜”二字。劉備曾說諸葛亮“才十倍於曹丕”,而爲何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姑且不以成敗論英雄,諸葛亮聰明蓋世,他爲何要把自己的命運綁在一個平庸王朝的戰車上呢?知阿斗不可扶而扶之,不過是愚忠而已,到頭來只落得五丈原瑟瑟秋風,錦官城片片降幡。書中所推崇的另一個人物是劉備。當年青梅煮酒,曹公稱其爲英雄。依我之見,這杯英雄酒,這位劉皇叔怕是沒有資格喝的。書中的劉備大仁大義,至孝至親,一副忠厚之相,可以說集古至今聖主之德於一身。可是透過書中文字細看,這些只是羅貫中爲這位劉姓皇叔蒼白的臉上搽的胭脂而已。劉備可謂“臉皮厚,黑”。其臉皮厚,厚在好哭會哭,哭的山崩地裂,日月無華,哭的涕淚齊流,石人傷心,於惺惺作態之中收買人心。諸葛亮被他哭出了隆中,趙雲被他哭得死心塌地跟他拜把子,魯肅被他哭的心動神搖。其黑,黑在會利用人。白帝城孤時,他對諸葛亮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皇叔這才放心地瞑目而去。可見劉備不過是個臉皮厚黑的“忠厚長者。”其他人呢?呂布乃背信棄義的三姓家奴,張飛英勇有餘而智謀不足,周瑜倒是年少有爲,可惜意氣用事,氣量狹小,孫權不過依靠父兄基業,無大建樹……那麼,到底誰稱得上真正的英雄呢?惟有曹操。儘管在書中他“狹天子以令諸侯,”“大逆不道”,我卻認爲,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爲何只許劉姓稱帝?曹操作爲一位政治家,有遠卓識,有膽略,他抓住“天子”這個有力籌碼,於亂世中握天下之樞紐,真是棋高一招。作爲軍事家,在決定生死存亡的官渡之戰中,從五百輕騎,一鼓而勝,何其勇也!他北驅匈奴,闢地千里,南瞰吳越,飲馬長江,更難能可貴的是,于軍旅之中,獨創一格,成爲建安文學的代表。

長片短什,豪情萬丈,臉炙人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後人傳之千古。當然,曹操生性多疑,且剛愎自用,不然,赤壁之戰必將是另外一番景象。然而,金無足赤,瑕不掩瑜,曹操不愧爲我心目中的大英雄真豪傑。掩卷長思,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但那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卻縈繞在我心中。

《三國演義》讀後感4

當我讀完《三國演義》的時候,我感覺這已經不僅僅是一部小說了,而且是一部教科書。

也許有人會覺得《三國演義》已經過時了,但我認爲這部小書至今仍有許多值得我們鑑賞的地方。比如《三國演義》中有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寫,比如較突出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如關羽、張飛、劉備、孫權、曹操,諸葛孔明等等。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給人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很多的啓示。如關羽的忠義精神、諸葛孔明的多智精神等等。比如關羽這個人物形象,人們對他也是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武藝高超,技壓羣雄;有人說他爲人忠義,有義氣,有膽識;有的人說他歧視別人,爲人驕傲,以致最後驕兵必敗……不過現在看來,關雲長的爲人忠義被百姓所信奉,人們紛紛建立了關公廟,拜關公爲神,祈禱關公能保佑自己。從小,我就在社會大環境下崇拜關公,視他爲忠義的代言人。

“寧可我負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負我。”一代梟雄曹操出生卑微,卻能聞名諸侯,成就一番霸業。當然古往今來,人們大多數不喜歡曹操這個人物,感覺這個是壞人的形象。歧視客觀地評價曹操這個人物。他既有功也有過。有人說曹操一世奸雄;有人說他爲人狡猾,機智;有人說他濫殺無辜;有人說他善於使用人才,充分發揮謀士的智謀;有人說他有與生俱來的英雄氣概,能夠成就一番霸業;有人說他生性多疑,錯失許多戰機,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不過,我還是挺喜歡曹阿眠的,畢竟他參與了衆多的戰役和事件,如七星寶劍刺殺董卓、發矯詔諸鎮共同聯合討伐董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等大事件和戰役。曹操憑着自己的智謀從無名小卒一步步變爲一代奸雄,萬世留名。

說過“鞠躬盡瘁”大家就會想到名相諸葛亮。諸葛亮擁有曠世之才,能預測未來,會無形八卦,且善於用兵,能洞察一切。可以說劉備事業的成功有一半是他的功勞,尤其是劉備死後,蜀軍完全由他主持,若沒有諸葛亮的幫助,蜀國早已滅亡。在《三國演義》中,與諸葛亮有關的故事狠毒。例如最有名的三氣周瑜,諸葛亮巧妙地把周瑜起得身亡。故事中盡顯了諸葛亮的智高一籌,勝券在握、成足在胸的智謀。

在七擒七縱孟獲中也充分表現出諸葛孔明的智謀超羣,能很好的處理民族的問題,讓少數民族實行自治,這樣能有效減少民族分歧和戰爭。七擒七縱讓孟獲明白了諸葛孔明的宰相氣度和過人的智謀,最終真心歸順於蜀國。從而使蜀國南方安定,糧草充足,是蜀國更加強大。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三國演義》第一回合的第一段,現在想起來,還感慨萬分。

三國歸晉司馬炎,此時天下一統,應了所謂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這部小說,我看完後感觸頗多,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多啓迪,再翻開看一遍,仍能對我有些啓發。我更加堅定地相信這部小說是成功的,不朽的,值得我們去看。

《三國演義》讀後感5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題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豪邁壯闊的語句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語,這寫盡了多少英雄淚啊!不由得感慨萬千……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代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藝術的再現了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到西晉重新統一的歷史進程,從中塑造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其中,我最欣賞的便是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後追隨劉備征戰,建寵五年,劉備爲曹操所破,關羽爲就嫂子而戰敗被俘,後張遼勸其降曹,關羽思考再三,但有三個條件:一,只降漢朝,不降曹操;二,用劉備的俸祿供養他的嫂子;三,一旦知道劉備下落,便要去尋他……後又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

看到這,我不禁問。那時,曹操的.實力比劉備強多了,爲什麼關羽死心塌地的跟隨劉備呢?哦,因爲他忠誠,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爲他講義氣,知道自己對他人,對集體有着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生活中,我們也應如此。

有報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末賽前大罵。”袁紹曰:“誰敢應戰。”俞涉自告奮勇,但不到三回合,被華雄斬了,衆人大驚,然後潘鳳應戰,又被斬了,衆人皆失驚,議論紛紛。最後關羽請求應戰,袁紹擔憂,關羽喝熱酒一杯,上了馬,回道:“酒且湛下,我去便來。”衆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憾三崩,衆人失驚,互摁探聽,只見關羽提華雄人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後有人詩讚曰:

威震乾坤第一功,轅以畫鼓響鼕鼕。

雲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多麼驚心動魄的一面啊。在大敵來臨,關羽挺身而出,是屬勇也;是啊,我們都會遇到困難,只要敢於挑戰,就會看見勝利的曙光。

還記得譚嗣同嗎?那個在生與死之間毅然選擇後者時,“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表達了他爲國捐軀、忠誠祖國的英雄氣概,“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這難道留給我們的僅是深恩。

還記得文天祥嗎?那個永不降服,甘受監獄之苦的偉大人物,他一生忠於國,甘爲正義而死,真乃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風。

義是《三國演義》的思想精髓和靈魂,俄國學者稱其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格的傑作。”我認爲忠、勇也是必要的,在生活中我們應做到忠、義、勇。所謂忠,即忠於國,熱愛祖國;所謂義,及公正、公理、公益;所謂勇,即勇於向困難發出挑戰,迎難而上。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羣。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目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萬古,不止三冠分。

一首神采悠揚的詩篇,是關羽忠、義、勇的見證,我知道,我心震撼永無止,只因梟雄關羽也……

《三國演義》讀後感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長江岸邊,在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國,這片神聖的土地經歷了什麼呢?三國時期。雖然民不聊生,卻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亂,卻英雄輩出;雖然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蹟、這個年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就像血液是熱的,更是充滿色彩的。我從小就看三國,6歲時,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無味的書擺在了我的書架上,懷着充滿希望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書中的內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鑽進了這本充滿魔力的書,直到現在,我還在研究三國。 日記

這本書記載的是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羣雄割據的一系列故事。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沒有皇帝,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個個秣兵厲馬,個個雄心勃勃,都想成爲最終的霸主。特別是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個老大,都有無數的兵馬,無限的魅力,打來打去,一場仗打了八十多年後,終於決出了勝負,勝者不是魏、蜀、吳,而是新的勢力晉,這個搞笑的結局爲三國畫上了“!”,或是個“?”。

三國時期,不僅有血肉橫飛,猛將如雲的戰場,還有在戰場後方,無數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戰場”。有像呂布、趙雲這樣的猛將,有像諸葛亮、周瑜這樣的不用刀槍卻勝過刀槍的謀士。更有像劉備、曹操這樣的王者。從這些英雄與歷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世界個個王者最終的目標無非是當上皇上,他們充滿野心,自以爲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後卻誰也沒能得逞。做人就不要這樣,野心越大,輸得就越慘。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實的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如果一口吃個胖子是絕對吃不下的。雖然一開始你可能像劉備一樣渺小,但是隻要努力,踏踏實實的來攀登生活的這個梯子,當爬到梯子頂端時,你會看到自己腳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麼美麗。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還不夠,除了有心還要有行動。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紹這樣的人,只是充滿了野心,卻不付出努力,一顆心是達到了成功,可是通過實際行動走的路,他還遠沒有走完。

這三國這個亂世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須有心計,劉備說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着的信念和一顆充滿慈愛的心。諸葛亮扇動羽扇,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能成大事。關羽滿臉懊悔:“哎,千萬別像我這樣,心高氣傲,這樣得不到什麼好的結局”。呂布來了,趙雲來了,董卓來了,他們都來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講述他們的人生。

以史爲鑑,以史爲例。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夠享用一生。《三國演義》本身就是真理。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理。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讀三國,讓我身處這個充滿魔力的三國世界,我還要在這個三國世界中繼續去探索。

《三國演義》讀後感7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四大名著之一,是羅貫中寫的。這本書裏面的每一章,每一節都十分的精彩,比如:王允用義女貂禪獻了“美人計”,使呂布殺死了義父董卓。諸葛亮用自我的智慧分別使用了“借東風”和“草船借箭”以及各種謀略把周逾活活的給氣死了。還有《三英戰呂布》以及《周逾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都是一些十分經典的章節,可是,我最喜歡的是《關羽溫酒斬華雄》這一章節,下頭就讓我給大家講解這一章節的主要資料以及我讀完這一章節後的深刻感受吧!

這一章節的主要資料是:孫權的部隊大戰華雄之後,敗落而歸,但孫權並沒有善罷甘休,而是又派了許多人馬,去打華雄,但都被華雄一刀砍於馬下。正在孫權萬分火急的時候,關羽突然站出來請求前往,孫權因關羽官小而拒絕了關羽,但因曹操力薦而又正缺少人馬,所以答應了。曹操讓關羽喝杯熱酒再走,關羽把酒放在桌上就去了。回來後,關羽拎着華雄首級走了進來,孫權一摸,酒還是熱的,十分佩服關羽,所以,這一章節便成了《三國演義》裏面的典故。

讀完《三國演義》這本書裏的《關於溫酒斬華雄》這一章節之後,我對關羽的印象十分深刻:我覺得關羽是一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勇敢的人,孫權手下所有的勇士都被華雄一刀砍於馬下,而關羽這時還只是一個小小的養馬官,但他明白自我有殺掉華雄的本事,所以,他並沒有因爲怕別人嘲笑自我官小而不敢站出來,而是勇敢的站了出來,向孫權請求前往,關羽的這種不怕別人嘲笑,敢於承認自我的本事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孫權這事就做的不對了,他因爲關於的官職小而不想讓關羽前往,那豈不是用關羽的官職辱沒了關羽的本事了麼難道官職小的人就必須沒有本事麼要讓孫權明白並永遠記住一個道理:官職小的人並不代表是沒有本事的人。

溫酒斬華雄讀後感(三):

曹操招兵買馬,會合袁紹、公孫瓚、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十分得意。十八路諸侯都很驚慌,束手無策,袁紹說:“可惜我的大將顏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華雄了。”話音剛落,關羽高聲叫道:“小將願意去砍下華雄的腦袋!”

袁紹認爲關羽可是是個馬弓手,就生氣地說:“我們十八路諸侯大將幾百員,卻要派一個馬弓手出戰,豈不讓華雄笑話。”關羽大聲說:“我如果殺不了華雄,就請砍下我的腦袋。”曹操聽了,十分欣賞。於是,就倒了一杯熱酒,遞給關羽說:“將軍喝了這杯酒,再前去殺敵。”關羽接過酒杯,又放在桌上說:“等我殺了華雄再回來喝吧!”說完,提着大刀上馬去了。

關羽武藝高強,沒一會兒,就砍下了華雄的腦袋。他回到軍營,曹操連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遞給他,此時,杯中的酒還是熱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8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深受啓發。《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由明代小說家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而成。

《三國演義》寫的是從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魏、蜀、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複雜鬥爭。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即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通過這些時期與歷史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奸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

書中,曹操一人使我爲之欽佩與欣賞,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曹操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被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幹的一位,而魏國也是三國中第一大國,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司馬懿家族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連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缺點也沒關係,只要確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袁紹的部下陳琳,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辱罵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書中,除了對曹操的人物形象進行鮮明生動的渲染外,還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這一盡人皆知的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凸顯在一個“謀”字上,應該說,足智多謀是他的最大特點,雖說司馬懿在兵法和智謀上略勝他人,但比起諸葛亮,卻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就連司馬懿也曾說諸葛亮“真乃神人也”。所以諸葛亮的計謀,勝於萬人之外,超羣出衆。而其又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如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一生,爲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縱觀《三國演義》全書,給人震撼之力量。雖爲四大名著之一,但可稱中國歷史名著之精品。

《三國演義》讀後感9

我們生活在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文明國度,華夏子孫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勝景與鉅作。輝煌燦爛的敦煌壁畫,巧壓天工的蘇洲園林;凝聚着人類高度智慧的古長長城使我們流連忘返;然而這只是美麗的大中國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學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國演義是我最鍾愛的一朵。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明代四川人楊慎的詞作,清人毛宗崗將它加進小說《三國演義》,作爲卷頭詞。電視劇《三國演義》又以此作爲片頭曲的歌詞,使之家喻戶曉。

剛開始讀《三國演義》時,只是囫圇吞棗,只瞭解三個國家的興衰歷。小說以魏、蜀、吳三國鬥爭爲中心,曹、劉矛盾爲主線,出色描繪了三國時期大規模的政治、軍事鬥爭,勾畫出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的時代風雲,寄託着希望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的理想。再一次細緻地閱讀《三國演義》,進一步瞭解人物和情景。

通過這本書,很多人認爲曹操是奸詐之人,但我卻不以爲然。這或許有點作者的情感,也或許是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華的人,他愛惜人才,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在幾十年的征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面積土地,使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是他使晉國成爲三國中最強盛的國家,爲後來晉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很多人也對曹操的我“寧教天下人負,勿讓天下人負我”這句慷慨激昂的話心存厭惡。但拿破崙不是有一句“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纔有前進的動力。他很重視人才,對人才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自古以來的君王都是靠賢臣幫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難覓,所以曹操“唯纔是舉”不考慮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他也不在乎。經過一番努力,曹操身邊的謀臣不勝枚舉,曾經得罪過他的,他也不計前嫌。

還有曹操的樂觀、豁達,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戰敗後,他並沒有愁眉苦臉,而是笑着說“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並沒因此一蹶不振。我們也學過他的好幾首詩,我都很喜歡。

再說另外一個人,此人身長八尺,頭戴綸巾,面如冠玉,手執鵝毛羽扇,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下山之人——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但劉備死後,爲了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劉袢,他因過度勞累而死。

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擔驚受怕的時候,人們似乎忽略了空城計裏的細節。在城牆上,木案上清煙縈繞,香燭靜靜的燃着,輕輕搖羽扇顯得自信從容,殊不知也遮掩着孔明流着虛汗的臉,額頭的隱隱汗珠,城門口揮舞着掃帚軍士的荒亂,他司馬懿也沒注意到,如果換作曹操,諸葛亮這次就難光一劫。

因爲諸葛亮幫助劉備橫插一手,中原大地纔會征戰多年,民不聊生,他們可否顧及百姓感受,最後也落了個不好的下場。如果他幫助有實力的一方統一天下,那就會國泰民安。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評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滔滔長江東逝水…"這一類到處頌揚的詩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全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士、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士,來論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沒有能力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宇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萬分態。這些個人士給了我很深的教誨。雖有這些個人士,但最令我有所感觸感染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士。

下印象最深的人士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厥後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動靜,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並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厥後加上"赤兔馬",又讀過《年齡》,刮骨療毒不憚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全國無敵。他的所做所爲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藎臣,需要一個可以或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藎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並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個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認爲這類人應該相貌不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爲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有多是因爲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氣量寬宏,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全國就承平了。厥後又發明劉備也不是一般人士,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全國也承平了。目光短淺,宇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謀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個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觸感染,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三國演義》作爲四大名著之一,早已爲人所熟知。這本書上學的時候我也早已看過許多遍。寒假恰好看到有電視臺播放《三國演義》的電視劇,興致上來,於是便重讀了此書。每次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體會,這次也不例外。

《三國演義》刻畫了大大小小數百個武將,有些武將甚至只有一小片段但都令人記憶深刻,不得不佩服作者羅貫中的深厚功力。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時代,是一個英才集結、豪傑輩出的年代,文爭武鬥,好不精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演義類歷史小說,更是一部蕩氣迴腸的中華兒女英雄史。諸侯紛爭,依舊不忘禮義。兵戎相見,依舊不忘忠孝。劉備入主西川,爲大業不忍加害同族劉璋,是爲禮;赤壁之戰,關羽鎮守華容道,面對落魄而逃的北方梟雄曹操,卻念及恩情,寧違背軍令狀,放走曹操,是爲義;徐庶接到母親病危的書信,冒着被困曹操的危險離開劉備,是爲孝;諸葛亮一生天縱奇才,卻依然盡心盡力,輔助庸君阿斗,不犯二心,是爲忠;趙子龍長阪坡挺槍在敵營幾進幾齣,百萬軍中浴血拼殺,是爲勇。《三國演義》全書中,貫徹始終的是忠孝禮義勇的中華傳統道德觀。以致數百年來,人們品析《三國演義》依舊會熱血沸騰,恨不得立刻置身於那個年代,這便是這本書內在精神的反映。

耳熟能詳的大人物暫且不談,倒是每次讀都會留意到很多不起眼的人物。這些人物雖然筆墨不多,但是他們卻是這本書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說,三國紛爭這個主線是這本書的骨架,劉關張、曹操孫權等豪強是血肉的話,那麼這些個小人物便是毛髮、指甲,豐滿了三國曆史。後人讀三國,不應該只關注那些主角,主角光環固然閃耀,那些配角同樣值得尊敬和喝彩。許多小人物不經意間就改變了歷史。一位偉人也說過,歷史並不是屬於那些英雄,而是屬於人民。我們每個人更應充分認識到個體的作用,端正自己的價值觀,爲社會增加正能量。無數細微的正能量匯聚在一起,將推動歷史的巨輪走向進步。

《三國演義》中,曹魏實力最強,一統天下也是大勢所趨。魏國的人才體系相當健全,人才層出不窮。反觀吳國、蜀國,基本上是依靠一大批元老打拼天下。蜀國國力本不及魏國,奈何劉備復興漢室心切,屢屢出兵,甚至因義弟關羽之死而對吳國大動干戈。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本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剛剛建立,卻又偏向了實力雄厚野心勃勃的魏國。可以說,這是一場根本沒有盈利的賭博。無論吳蜀相爭誰是勝者,都免不了損兵折將,元氣大傷,被曹魏所吞。劉備的個人領導力也在當時得到了充分表現。一個依靠漢代皇室光環憑藉仁義起家的領導人,在面臨真正決斷時,個人素質往往就決定了國家的命運。我個人是酷愛蜀國的,每當讀到五虎上將如何驍勇善戰,都會不禁嗟嘆,倘若曹操得到如此大將,又豈會有生之年看不到三國一統。

遺憾成就歷史,也成就了這部三國。天下歸魏,三個當世梟雄,最後誰也沒有站到歷史的制高點。這首《臨江仙》恰到好處地描寫了歷史變遷所引起的人生感慨。“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大江東去,浪淘盡。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正在前進,他並沒有流逝,而是塵封在這亂世間。

重回三國那段歷史。

狂沙漫天,湮沒古道荒關。

青梅煮酒,縱論天下敵手。

赤壁鏖戰,東風破甲百萬。

喜歡蜀國,或許是演義裏以蜀國爲主要描寫,或許是劉關張那感人的兄弟之情,亦或許喜歡諸葛亮羽扇綸巾笑談間。

那一年,兵起四海黃巾亂,桃園鄉,留下劉關張。“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豪言壯語動天地。

隨着白馬,汜水關下,一杯溫酒威天下。虎牢關上,三英飛沙走石,鬼神(呂布)也難擋。徐州城上,陶公慧眼識劉備,來把徐州讓。關雲長,軍前神威殺顏良,斬文丑,威震四方。過五關,斬六將,血染成河。

那一年,兄弟聚。淚水浸滿衣衫。還記得劉備三顧茅廬,誠意感動天,更感動了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唯有孔明。曾經孔明躬耕隴畝,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都對他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一代智慧化身看透了塵世,凡人的冷漠,嘲笑只是過往的煙雲。

赤壁大戰,草船借箭,借東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場戰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奠定了又一個亂世。

曾幾何時,看到關羽水淹七軍的英勇。曾幾何時,看見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一代武聖。威震華夏。陳元靚曾經評價關羽:“劍氣凌雲,實曰虎臣。勇如一國,敵萬人。蜀展其翼,吳折其鱗。惜乎中勇,前後絕倫。

看到這裏,內心頗有感觸。人在最輝煌的時候要想起那些曾經奮鬥的日子。

關羽倒下後,蜀漢開始走向沒落。

曾記否,那一年。白帝城劉備託孤,一位即將死去的白髮蒼蒼的老人緊緊握住了諸葛亮的手。目光裏有着數不盡的內容。他這一生,都是爲了匡扶蜀漢。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爲成都之主。“這句話,何等的信任,何等的發自內心!可是諸葛亮比沒有取而代之劉備的子嗣。他哭泣着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而後諸葛亮六出祁山,與老對手司馬懿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較量。第六次出祁山,由於東吳此時也從東南進軍魏國的合肥等地,司馬懿經過和諸葛亮的數次交鋒深知他的厲害而且魏主也下旨命司馬懿堅守不戰。於是兩軍便在渭南相持很久,由於蜀軍遠道而來不可久戰。於是諸葛亮想用計策把司馬懿引入上方谷,然後用事先準備好的易燃物質把司馬懿人馬活燒在上方谷。待魏延把司馬懿等人引入上方谷,上方谷便被蜀軍準備的易燃物質燃得火光沖天,眼看司馬懿等人將葬身火海,誰料此時不期大雨卻從天而降,將大火撲滅。司馬懿等人也就僥倖的逃脫了。在上方谷上的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的深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那一場雨改變了歷史,上方谷上的諸葛亮是何等的孤單!這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吧。

國破山河天下浮沉現,孤獨憑欄瀟瀟雨歇。

須臾百載蒼黃能幾轉,默將昔時君書再展。

金戈鐵馬拼葬蜀山巔,高城遺夢終已闌珊。

守護這城至最後一晚,絕不悔成敗俱枉然。

歷史的車輪緩緩轉動,感動於三國那長阪月,廢墟上溫柔綻放。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三國演義》的開卷詞,膾炙人口的《臨江仙》。三國,一個烽火連天,英雄輩出的年代;三國,一個撲朔迷離,疑點重重的年代;三國,一個令幾代人神往的年代;三國,一段言不盡,說不明的年代。羅貫中用筆描繪出了令後人稱讚不絕的一幕幕,用筆勾勒出了一位位性格鮮明,舉止勇敢的英雄好漢!

我非常愛看三國,這本書講述了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到司馬一族建立晉朝統一天下的故事。全書共六十回,精彩萬分,令人慾罷不能,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中,人物繁多,但要我說,最忠心勇猛的還要數趙雲趙子龍了。

趙雲,原是諸侯公孫瓚的部下,後公孫瓚戰敗而亡,趙子龍投靠了劉備,成爲劉玄德下的一員猛將!在長阪坡,他爲救劉備家眷,七進七出,充分體現了他的忠心和勇敢!有詩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於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這詩正是他赤膽忠心的寫照。在漢水時,黃忠被曹操大軍所困,趙雲隻身前往救援,他突破曹軍重圍,左突右刺,猶如無人之境!救出黃忠後,曹操親自追擊,趙雲被百萬大軍包圍,但曹軍看到旗號上的“常山趙子龍”,竟無人敢上前!最終,他與伏兵大敗曹操,被劉備封爲“虎威將軍”。後人詩曰:“昔日長阪坡,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並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讀完《三國》,合上書本,閉上眼睛,去細細體會一番。會發現,那些英雄好漢,無一例外的都是忠肝義膽,先人後己,勇猛無比,誓死追隨主公,這,就是他們的英雄本色。在中國歷史上,每個人都有他的英雄本色,遠致岳飛、文天祥、戚繼光;近致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黃繼光和我們的毛澤東主席。直至現在,解放軍戰士、警察,醫生、教師,他們也有英雄之色。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許許多多的平凡人們也擁有英雄色彩。

那次,我們一家人出門遊玩。到了晚上,我們出了酒店去逛街。沒想到在路上,我們聽見一位婦女大喊:“搶錢啦!搶錢啦!抓賊啊!”我順勢向前望去,有個人在拼命奔跑,然後,有五六個人聽了婦女的話,追了上去。奔跑中,小偷拿出一把刀,向幾個人揮舞了一下,沒想到那幾人根本沒反應,上去把小偷摁在地上,順勢奪過刀,制服了小偷。過了一會,也不知是誰報的警,警察把錢還給了婦女,帶走了小偷。我從沒見過這場面,驚呆了。我沒想到會有這麼多好心人,而且當小賊亮出刀的時候,他們居然絲毫不怕,反倒撲了上去,難道他們不怕受傷,不怕獻出生命嗎!直到現在我才知道,這種類似事件發生時,總有這樣的好心人不顧自己的安危去幫助別人!有人受傷過,甚至有人真的爲此獻出了生命!他們是好樣的!他們都是英雄!這就是英雄本色啊!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這曲詞是對三國,是對英雄最好的描述了。讓我們記住,記住這些英雄們,讓我們記住,永遠記住這,英雄本色!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歷史的蒼涼拂過生命的荒原,吞噬了榮華與悲傷,屹立着的,是先輩們不朽的身軀。滾滾江河,浪花淘金無數英雄,巍巍中華,茫茫紅塵。民族的滄桑五千載,古今多少年,都已付入東流水,留下一道道風景線。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足鼎立,戰火紛飛,戰馬嘶鳴聲,將士怒呼聲,響徹青雲。刀光劍影,鮮血飛濺。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劉關張桃園結義,面對漢室的衰退,他們仰望蒼穹,佇足凝思:是否要堅守一方的田地,周而復始的刀耕火種?是否要追逐向理想奔馳的涼風快意?只要跨出一小步,自己就可以把夢想放飛。去兌現“紅綾凌空去,青雲有路通。”的壯志。於是,他們踏向了征途。憑着劉皇叔仁愛之名,雲長、翼德之勇猛,幾經寄人籬下,終於有了自己的領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獨木不成林。要想穩固自己的勢力,就必須孫劉聯盟,共同抵抗曹操的百萬雄師。

在孫劉聯盟下,曹操兵敗赤壁。百萬雄師,被赤壁之火燒得只剩數十殘兵敗將。而本該喪命的曹操,卻因關羽而得救。關雲長在華容道因爲個人情感放走了曹操,讓他逃回了許昌。悲!如果不是這樣,漢朝也許能延續,他們的理想也得以實現。從某種角度來講,關羽是罪人,戰場無情義可講,可他卻因私情放走了曹操。曹操回到許昌後,士氣低落,四處都是受傷將士的呻吟聲,毫無往昔的威嚴氣氛。人生的航線上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困難,太多的迷茫。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而要經過一次次的磨難。把握住自己生活的繮繩,才能實現不朽的人生。有多少失敗,就有多少歷練。他明白,在山窮水復時,能看到柳暗花明的人,纔算有智慧。踏着夕陽向前,就會迎來星空的燦爛:踏着飛雪向前,就會迎來臘梅的綻放。

他告訴自己:不必沉甸於過去了的辛酸與失敗。最重要的是現在,我要重新來過,朝着輝煌的明天,向前!曹操建立的基業,在曹操的堅韌、樂觀的觀念下,得以保存,沒有因受到重創而徹底崩潰。

而劉備卻在遭受同樣的戰敗時,錯誤的看待失敗,而是自己的身心與蜀國的元氣受到重創。

在張飛、關羽二人死後,劉備把仇恨的矛頭指向了孫權。此時的他,已經不夠理智、賢明,被仇恨衝昏了大腦。在孫劉聯盟的大好戰略上,卻把大軍調向伐吳,讓曹軍能有喘息的機會。

而在此之前,文臣之首諸葛亮,武臣之首趙雲都保持了冷靜的頭腦。一致認爲應暫把仇恨放在一邊,先功曹,再伐吳。

他們同時向劉備進諫,陳述利弊,可劉備還是孤注一擲。他耗費巨資,攻打吳國,由於他復仇心切,陸遜的計謀又不在劉備之下,所以蜀軍在錯誤的領導下被大敗於夷陵。 當晚,東吳一把火,乾燥的山林迅速被火焰籠罩。火燒連營,士兵們大多被燒死,劉備只好拖着追兵,逃到了白帝城。大病不起,死在了此地。

悲!劉備的不理智、晚年不納忠言,關羽的狂傲與感情用事,是蜀國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曹操卻因爲冷靜、樂觀、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而讓自己的勢力日漸強盛。

所以,性格在人生競爭中比謀略更加重要。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亂世出英雄,在這戰火紛飛、烽火連天的戰亂年代裏,英雄豪傑數不勝數,一個個英雄故事激勵人心!草船借箭、單刀赴會、大戰長阪坡、火燒赤壁……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牽動着我的心。《三國演義》最生動的部分就是對人物性格和外貌的描寫,並把外貌與性格聯繫起來,比如,曹操,白臉體現他是一代奸雄最直接的描述,用這樣的方法讓文章變得栩栩如生,讓我百讀不厭。

《三國演義》這本書把歷史變得更加有戲劇性,許多事都好像令人難以置信,引起我的種種猜測。它把一個人說得十分誇張,像劉備兩耳垂肩之類的描寫,讓文章變得更加有趣。細細地品味每回的內容,其實它正是在告訴我們一些大道理。書中的忠臣有很多,以忠義爲代表的關羽、趙雲、郭嘉等。而奸臣小人,如楊松、呂布,是不會有好下場的。忠義是一個英雄身上最值得學習的地方,對我有所啓發,有所收穫,有所進步。

在亂世中涌現了許多英雄人物,其中對曹操的描寫極爲生動:白麪細眼長髯。把曹操評價成了“奸雄”,在我看來,其實未必,曹操也是個英雄啊!他大戰官渡,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終身理想就是“以安民定天下”,這造就了曹操強大的魏國。可曹操爲什麼被稱爲奸雄呢,就因爲他曾經面對陳宮說過一名十分自私的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是當時的曹操對權力的渴望,可是直到曹操去世還沒有實現自己的霸業夢,但是堅持不懈讓他的軍隊變得兵強馬壯,這種精神也是十分可貴的。所以曹操也是個不可多得的英雄人物。

諸葛亮對我來說就是個神人,他是智慧的象徵,是劉備霸業的奠基人,他以智服人,讓不是那麼“聽話”的張飛也對他服服帖帖的。他舌戰羣儒,讓東吳的衆家謀士都“目瞪口呆、啞然無言”。他初出茅廬便火燒博望,讓夏侯敦和曹仁心驚膽裂……諸葛亮是一位絕無僅有的能人志士,他甘心爲劉備的霸業而赴湯蹈火,鞠躬盡瘁。他熟知天文地理,顧全大局,讓我對這樣一位世間奇才深感敬佩。文中對諸葛亮形象的描寫是羽扇綸巾,從中體現出了他淡定自若的智慧,也讓我想起了蘇軾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那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爲了輔佐阿斗他曾經幾天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工作,所以諸葛亮死時,年僅59歲,英年早逝這讓我感到深深地惋惜。

趙子龍是武將裏“勇”字的一個代表,他在曹操百萬軍馬中殺了一個七進七出,並保護着幼主阿斗,立下奇功。趙雲是一個虎將,是忠臣,他的一生都在戰火中度過。有一件事是最讓我驚歎的,子龍年已七十卻還能力斬五將,他的威風形象因此永遠定格在我的心中。他奮勇殺敵時,如入無人之境,趙雲馬到處,陣陣倒退,後人有讚美子龍的詩: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衝陣,猶似當日救主雄。

看着昔日的英雄豪傑,心中升起無限的欽佩,他們的智慧,他們的豪爽,他們的義氣,讓我難以忘懷,使我久久不能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