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彙編15篇)

學識都 人氣:6.37K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三國演義》讀後感(彙編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諸葛亮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他懂天文、識地理,所以我很喜歡這個人物。

《三國演義》的大概內容是:東漢末年,漢靈帝劉協昏庸無能。後被董卓奪權,曹操等地方諸侯組成聯盟,立袁紹爲盟主,征討董卓。董卓後被呂布謀反刺死。再經過一番羣雄割據,劉備、孫權和曹操三國鼎立。劉備佔益州,曹操佔北方大部分地區,孫權佔江南地區。就這樣,又經過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權。建立晉朝,統一天下。

我讀了書中的許多故事,有諸葛亮用計草船借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諸葛亮大火燒赤壁、諸葛亮三氣公瑾、諸葛亮兩上出師表······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幾把火就可以將這些兵士燒的片甲不留,下面來走進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們吧!

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諸葛亮在新野設下埋伏,令趙雲去誘敵深入,然後火攻。夏侯敦一時輕敵,大敗而歸。

第二把火——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不甘心,捲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兩名大將率大軍進攻新野,曹兵再次大敗而歸。

最後一把火——火燒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

《三國演義》給了我許多啓發,也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我們要向諸葛亮學習,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膽有識、才智超羣、足智多謀。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我讀完這本書之後真是讓我意味深長。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生動有趣,栩栩如生。有三顧茅廬,空城計,赤壁大戰,火燒連營等等,從這些故事中讓我認識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求賢若渴的劉備,堅貞不離的關羽,魯莽的張飛,陰險狡詐卻又有勇有謀的曹操,聰明機智的諸葛亮……其中我最喜歡裏面的諸葛亮。他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諸葛亮的博學多才真是值得我們學習。

讀完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面對事情要冷靜的對待,待人要忠誠,胸懷要寬廣。遇到困難,只要我們多動腦筋,就能戰勝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

《三國演義》讀後感3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這一長篇鉅著的作者是羅貫中,他從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從桃園結義開始,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相互鬥爭爲主要內容,講述了東漢末年至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戰爭故事。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啓示。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可能是因爲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還有一個人物與曹操差不多,那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在落難時,還帶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實施仁政,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着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正因爲如此,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爲聘用人才的典範。

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受益匪淺,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4

一提到《三國演義》這本書,中國人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被譽爲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一直吸引着我。於是,我如飢似渴的讀了起來。

我像一匹餓狼,貪婪的讀着。盡情享受着書的快樂,那些文字猶如跳動的音符吸引着我。我一刻不停地讀着:《火燒赤壁》、《三氣周瑜》等動人故事,具有“禮賢下士”精神的劉備;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的諸葛亮;奸詐多疑的`曹操、好戰的張飛等性格鮮明、活生生的人物和動人的故事情節,使我喜歡上了《三國演義》。

其中,《三氣周瑜》的故事讓我難忘:孫權想奪取劉備所佔的荊州,於是用“美人計”把劉備騙到東吳。想“調虎離山”,自己趁機奪取荊州。可是,一切全被諸葛亮識破,他用了三個錦囊就把東吳打敗了。

《三國演義》是一本戰爭性質的名著。有各種複雜的關係。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諸葛亮了。他擁有許多巧妙的智慧,於是,很多故事裏,他是主角。被人們稱爲“臥龍”。劉備有了這麼一個好軍師。每次都是凱旋而歸,敵人大敗而逃。我們應該多多向諸葛亮學習那足智多謀,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的淵博知識。

《三國演義》環環相扣,精神彩呈。讓我們把這本書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三國演義》讀後感5

暑假裏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天下分爲三個國,魏國,蜀國,吳國。

這期間發生一系列的故事,其中劉備使我印象深刻,他們桃園三結義,我們從桃園三結義中領悟到團結友愛,他們以他們的心去感化其他人,這就是奉獻。劉備爲了得到一個能才,三顧茅廬,我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應該學會低頭,低頭微笑和別人交流,也會得到別人的微笑。

讀三國讓我領會到了很多的東西,我要成爲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句話正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此時此刻,我心中頓時熱血澎湃,眼前展現的是那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而我尤其被書中關羽的故事而感動。

關羽兵敗,退走麥城。途中被東吳兵所擒。吳王以高官收買關羽,卻因關羽內心頑強不屈,直到臨死,他也神態從容,英勇赴死。他那堅強不屈的精神讓我無比感動。

讀完這一章節,我體會到了關羽的堅定。他的意志堅不可催,他沒有低頭折節,沒有逆來順受。他的心是堅定的,是高尚的,是美好的,他就像那些革命烈士一樣,毫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把國家放在首位,這是一種多麼崇高的品質啊!正是他那不投降的精神,喚醒了我的勇氣。有人曾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死得卻比羽毛還輕。”我認爲關羽就死得比泰山還重!

在中國革命史上也有許多與關羽一樣堅強不屈的人。如"劉胡蘭,她被敵人抓住,她寧可葬身火海,也不願意暴露了重要的消息。對她來說,敵人的刺刀不算什麼,堅定自己的意志纔是第一!

有人說:”現在我們太小,不能像這些戰士一樣,但是卻在我們的身邊,也能做到堅定不移:比如說解難提,許多人想了一會兒就打推堂鼓,但是如果堅持就能破解出,這就是堅定啊!”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人生的路上,面對困難,我們也可以像關羽一樣,堅強不屈,不在困難面前低頭,退縮!

關羽的精神與他的尊嚴,使我一輩子受用不盡!

《三國演義》讀後感7

在讀到第78回,一代奸雄曹操逝去之時,多少感慨溢於心頭,今日就說一下我眼中的曹操

說到曹操大家想到的定是“奸詐”“多疑”不過在我看來,你如果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在當時那亂世之中,做一個儒家所推崇的正人君子,你活得了嗎?在亂世之中也許只有曹操這樣奸詐的人,纔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他的奸詐也許是環境所迫。這多疑反映出的是曹操的謹慎

曹操可謂治世之才,在統一北方之後,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在當時的北方,可謂亂世中的桃花源。

曹操在詩壇也有很大的造詣。他的詩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這說明曹操也是一個愛民的統治者。

曹操愛才。曹操對關羽那是要多好有多好。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曹操要想殺他,他走得了嗎?,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曹操還是給予厚遇。趙雲長阪單騎救主,連殺50名曹將。要不是曹操愛才,下令不準傷着趙雲,你趙雲早被亂箭射死了………………。

劉備等人稱曹操爲“曹賊”但曹操一生未稱帝,劉備你哪?。其實曹操也是一個堅守道義的人。當時曹操深得董卓器重,曹操敢隻身一人前去刺殺董卓,劉備你敢嗎?少年曹操不畏權貴,造五色棒…。

對於曹操,我稱他爲: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才“

《三國演義》讀後感8

賢哉徐母,流芳千古。一個老太太有如此高的評論,真了不得;臥龍岡上劉備三次訪賢,說明這諸葛孔明也真是了不得。

賢哉徐母,流芳千古。徐庶的媽媽真的太剛烈了,寧死不讓自己成爲奸臣,而且對兒子要求嚴格,要求他有作爲,要輔佐明主。當兒子徐庶被人騙時,她勃然大怒,她罵的徐庶拜伏於地不敢仰視,說明徐庶怕媽媽,徐母的話都是對的。徐庶“降曹”之後,徐母引以爲羞辱,自盡了,啊,她是一個多麼仁義的人啊!竟死了,說明了徐母的剛烈。賢哉徐母,流芳千古!

再說劉備去臥龍岡去找諸葛孔明,曾見到六個人,以爲是諸葛孔明,劉備都認爲是諸葛孔明,可都不是,劉備懷疑一定有根據呀,他們一定也十分有才華孔明一定更有才華,這六個人給孔明當“託”,來反襯孔明的才華,來證明臥龍的才華。劉備這兩次來都沒見到孔明他本人,而他的親人朋友倒見了不少,在這種環境下,在這衆人影響下,諸葛孔明一定吸收他人之長處,最厲害,這一點深深吸引着劉備,才讓他三番五次的來諸葛亮出山相輔,與他共商大業,共成大事。

也許是劉備一而在,再而三的踏雪訪賢士,打動孔明,但願他下次在家。

《三國演義》讀後感9

《三國演義》是一部短代的歷史小說。第一,它把高文典冊的史書陳壽《三國志》通俗化了。使本書只有高級知識分子纔讀得懂的史書,變成幾乎半文盲式的一般人都可以勉強看下去,雖有種種原因,而文字通俗最爲主要。

第二,把正史變成小說,爲了把一件事說的娓娓動聽,把一個人說的栩栩如生,容許更多誇張,虛構,無中生有,化不可能爲可能,幾乎可以說是使作者得到解放,從必然王國走到自由王國。我沒有核對《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間的異同,但我想象桃園結義,連環計,祭東風,草船借箭,蔣幹盜書,以及以後的單刀赴會,玉泉顯聖,罵死王朗,空城計之類,恐非《三國志》所全有。

第三,反過來說,《三國演義》不只把同俗化的高文典冊放在一般人手裏,還把一般人看的通俗讀物放在知識分子乃至高級知識分子手裏,使他們更有興趣地瞭解了高文典冊,使他們發現:那些典重文字竟還可以寫成這樣奇趣橫生地通俗文字,通俗文字還能如此馳騁於神出鬼沒想象不道的境界。這就是它們的眼界爲之一寬,文風爲之一變,甚至使沒有讀過陳壽《三國志》這樣一部重要史書的人,因爲讀了《三國演義》,實際上沒有重大的遺憾。而讀過《三國志>的人,又會得到更多的啓發。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後,我感覺自已也變成了書中的其中一位人物。

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丞相,因爲他滿腹經綸,神機妙算,可厲害了。還有姜維,他雖然沒有諸葛亮的計謀多,但也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將軍。

我最喜歡的是趙子龍,他勇於衝前,武藝高強,是我的偶像。

讀過這本書的小朋友都知道劉備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我被他們這種濃濃的感情深深打動了我。

我相信會有更多的小朋友會愛上這本書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說到四大名著,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每本書都影射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環境,而在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

羅貫中所在的時代是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非常嚴重,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羣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們流離失所,作爲底層知識分子的羅貫中,在《三國志》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劇故事,寫出了《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顯《三國志通俗演義》講的是東漢末年到西晉初期這100年裏魏、蜀、吳三國時期的矛盾與鬥爭。在書400多位人物,中我最喜歡關羽,他因斬華雄、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後來,一把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更是威風八面。但最終,他卻因爲驕傲而敗在了麥城,最後被孫權所殺,死時58歲。

關羽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我從關羽身上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即使再強大,再優秀也不能驕傲。我曾經深有體會,有一次我和我的弟弟比跑步,我比弟弟大,自然跑得過他,可我卻因爲驕傲,之後就不繼續鍛鍊了。結果,只過了一個學期,我就被弟弟反超了。

永遠都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因爲“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是否爲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呢?你有哪些收穫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三國演義》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桃園三結義,講的是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裏結爲兄弟,日後成爲蜀國霸主,在這裏讀《三國演義》可以體會到曹操的奸詐,張飛的勇武,諸葛亮的智謀,劉備的忠厚,關羽的忠義,在生活中,我們需要一個團隊,你看劉關張三人組那家了蜀國,在生活中打羽毛球雙打時需要同伴配合,如果你一人挑戰兩人,你能做到嗎?

我們不能再想個人英雄主義,要有團隊合作才能攻破難關,組建三國時諸葛亮來出謀劃策,關羽、張飛去打仗,劉備則治理國家,做什麼都不能莽撞的做事,要靠團隊。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他的壯舉之一,令我揮之不去。一次,陰險狡詐的曹操派兵攻打東吳,用大船與他們交戰,恰巧大霧瀰漫。劉備的大軍正缺箭,不過諸葛亮的機智幫了劉備的大忙。他讓士兵們扎大量的稻草人安在船上,把船放到水中,每隻船上點了幾根火把,人站在船艙中。剛好大霧朦朧,曹軍看不清,把箭全射到稻草人的身上。再把箭集中起來就可以用了。幾天後,這些箭都被用來攻擊曹軍了。

真是大快人心。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自古“勝者英雄,敗者寇”,依次理論,蜀國沒成霸業,統一中原,可惜了先帝及開國元勳們的英名,實在令人遺憾,究其原因,我認爲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先帝劉備意氣用事,不能理智權衡利弊處理問題。

二、蜀國後繼人才匱乏,決策者用人不當也是蜀國未城大業的主要原因。

三、後主昏庸無能,遠賢臣近小人,最終誤國。

以史爲鏡,國家的興旺,也需要我們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前仆後繼,從小好好學習,將來百花齊放,在各自的崗位上成爲有用之才,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有期望。強盛之日,屈指可待。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近幾個星期,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讀完它,我深有感觸。

你問我喜歡誰,諸葛亮可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了。他聰明過人,料事如神,我十分佩服、喜歡他。可是我讀來讀去始終不明白諸葛亮爲何時不時地向魏國發起挑戰,尤其是魏延?難道他真的和魏延過意不去嗎?

爲了解開這個謎,我就反反覆覆讀《諸葛亮大破魏兵》前面的故事找原因。其實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是個悲劇人物,難道諸葛亮就因爲這個原因和魏延過意不去嗎?真是令人頭痛。於是我決定看看最後結果再說。

原來結果是這樣的:由於諸葛亮的的疏忽,毀了魏延以及自己的一生,甚至連他嘔心瀝血經營的大業也毀了。所以說諸葛亮在錯誤的地點,選擇了錯誤的時機,還用了錯誤的人,導致功虧一簣,抱憾終生!

我的表姐也是一個像諸葛亮一樣的人。姐姐由於和她創建的社團一個社員過意不去,經常諷刺她,然後一個疏忽,導致姐姐和那個社員都毀了一生,甚至她們的社團都因此而分散了。她們後悔不已。

我從這個實例中明白了:事要三思,免勞後悔,做事不要太急,一定要想想怎樣纔是在正確的地點,選擇正確的時機,用正確的人。否則將功虧一簣,抱憾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