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15篇)

學識都 人氣:1.11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名著,其中我要向大家介紹諸葛亮這個人。

諸葛亮可算是智勇雙全,神機妙算,我對他可是無比的佩服。下面我就說說他的故事吧!

第一個是“空城計”的故事。自從諸葛亮失了街亭以後,準備帶兵離開西城縣。誰知司馬懿帶了十萬兵馬,向縣城逼近。而這時諸葛亮手下只有兩千老弱病殘的兵。怎麼辦呢?諸葛亮想了一條妙計。他挑了幾個好兵裝成老百姓的樣子,在掃大街,城門大開。司馬懿的部隊來到城門下,看見幾個百姓在慢悠悠的掃大街。諸葛亮在城頭上,手裏拿着鵝毛扇,一付很悠閒的樣子。司馬懿一看,心中想:“我帶着十萬兵馬諸葛亮都不着急,他肯定有埋伏。”所以司馬懿沒敢再向前進攻,便退兵了。

第二個是“木牛流馬”的故事。在一百二回,長史楊儀報告說:“我們的糧草在劍閣,如果派人馬去搬運,很不方便。”諸葛亮笑道:“其實我早想到這一點了,以前所積的木料,還有在西川買下的大木料,我可以教工匠做木牛流馬,牛馬不喝水,不進食,搬運糧草非常方便。我已下令製造了,只是還沒有造好。”衆人聽了都非常高興。造好一千個木牛流馬後開始運糧草,非常方便省事。不料被魏軍看見了,搶走了五六匹。司馬懿派人比葫蘆畫瓢造了兩千只,也開始用於搬運糧草。手下人把情況報於諸葛亮,諸葛亮又教了一個辦法。他派兵攔截魏軍的運糧兵,把木牛流馬的舌頭轉了一下,它們就不會動了。救援的魏兵來了,對木牛流馬擡也太不動,運也運不走,一點辦法也沒有。而諸葛亮又派五百軍兵裝作天兵天將的樣子,把木牛流馬的舌頭又轉了一下,就輕而易舉的把它們趕走了。

這兩個故事充分顯示了諸葛亮的過人才智。我非常喜歡他。

三國演義讀後感2

提到三國,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三國演義》裏一個個大名鼎鼎的英雄:智慧過人的諸葛亮,英俊瀟灑的周瑜,詭計多端的曹操……這個暑假,爸爸向我推薦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一書,給我以茅塞頓開的感覺。

在《三國演義》裏,我們印象最深的是諸葛亮的計謀;五虎上將的勇猛;桃園三兄弟的情義……蜀國羣英既然那麼偉大,他們的王朝爲何又是最早被滅亡的呢?《品三國》一書悄然爲我解開了迷題。

衆所周知,蜀國的發展壯大離不開26歲就出山的天才軍師——諸葛亮。他巧借東風、草船借箭、唱空城計……能量幾乎可以與上天入地、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相提並論。《品三國》卻一一指出了真相:借東風在氣象學上是說不過去的,如果借過也是周瑜借的,跟諸葛亮沒有任何關係。草船借箭也只是民間傳說而已,主角不是諸葛亮。實際情況是孫權曾乘舟前往曹操大營叫罵,狠罵曹操奸詐,於是曹操下令放箭,孫權的船一邊超重了,便下令讓船調轉方向。後人便有了草船借箭的神奇演義,從中反映的其實是孫權的智勇雙全,難怪曹操都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由此可見,《三國演義》小說講述的故事中,還是有許多值得懷疑的地方,等着我們去探索,等着我們去鑽研。

除了爲我揭開“蜀國爲何最先滅亡”這個謎題,《品三國》還讓我明白許多原本不太關注的歷史:曹操是怎樣“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隆中對》有哪幾個版本?關羽究竟是怎麼死的?擁有百萬兵力的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爲什麼不敵區區幾萬兵力的曹操……一個個答案漸漸浮出水面,讓我加深對三國的瞭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羣英令人尊敬,三國祕密無窮無盡。我願意一次次走進這奇妙的時代,傾聽最真實的聲音。

三國演義讀後感3

看完電影《赤壁》之後,我又一次掀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曹操是詭詐狡猾的,劉備是謙遜不張揚的,孔明是伶俐謹慎的,周瑜則有勇有謀但心胸狹窄。總之每個人士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描畫得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有揣摸的決心。

最仁慈的君主是劉備。他受將臣、百姓之愛戴。劉備的能力總是體現在傭人上,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進而幸得忠實的徐庶,最後受此二人指點風雪之中三顧茅廬,成功請到全國奇才諸葛亮出山。而後又收服數位博學多才的謀士助他抗東吳,戰曹操。他愛平易近如子,寧失性命也決不拋棄漢室百姓;愛將勝子,看着子龍上將一人抱着阿斗殺出長阪坡曹兵的圍追堵截,心疼得將親生骨肉棄之於地。一個做草鞋的能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全國得其一,正是因爲這些個高尚而善良的品質贏患了百姓的愛戴和將臣的忠心。

最忠義的是關羽。他過五關斬六將衝殺無數,沒有不懼雲長之人。百姓的家裏吊掛着他的畫像,魏國兵將見了竟毛骨悚然,威震四海,名傳四方,連曹操都無比恭敬這位將軍。云云有能力之人始末銘刻桃園三結拜時對劉備許下的忠心,因失劉備音訊而掩護二位嫂太太屈住與曹操帳下,依舊對峙約法三章一心向漢。呂布是有勇無謀,而關羽則是有勇有謀。孫劉結合抗曹時,周瑜不懷好心假意邀請劉備赴帳,實際上是想在酒菜上安插埋伏殺戮劉備。諸葛亮聽後着急了,恐主公性命難保,但一聽關於羽護駕,便如釋重負放了一百二十個心。由此可見關羽爲人謹慎,頗有腦筋,料到周瑜居心叵測所以對峙護駕。

最大智的人是孔明。劉備若沒有了諸葛亮,如何識破吳、魏之奸計?又如何運用各種各樣的妙計令敵軍身陷重圍?嘔心瀝血的藎臣不如足智多謀的藎臣,而足智多謀的藎臣又不如能未卜先知的藎臣。諸葛亮,這個自比管仲、樂毅的奇才乃是集以上三點於一身,鐵齒鋼牙,舌戰羣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蜀國立下汗馬功勞,可謂功蓋千秋!敢問誰不喜歡這個祭東風,氣周瑜,草船借箭,料事如神,智料華容道,識破魏延反骨的諸葛亮呢?

我掩卷沉思,書中人物的身影彷彿一直在眼前,我向往那種杯酒天下的豪氣,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應該向他們的忠義氣概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4

這幾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書中有很多知識,會讓我一生受益匪淺。《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掏盡英雄……”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正是本書的開篇詞,然後引入正文。這書中有上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無數深奧的軍事謀略,更是深深吸引着無數的讀者。書上記載了昏庸的汗獻帝、劉禪,無能的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爲人寬厚的魯肅,仁義的劉備,驍勇善戰的張飛、許楮、典韋等,個個描寫的生動、形象。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許多個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第一個就是關羽,他曾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唯有忠、勇可以比喻他。他雖然降敵,但忠於故主,一知故主消息,便會不以千里萬里相投。這不但是忠,還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很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一名著,給他刮骨療毒也一點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爲值得我們學習。第二個是一個忠臣,更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巧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智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都是常人所想不到做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爲給後人很深的印象。第三個是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因爲大家對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所以作者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但他可是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召集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也對他有了新的看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個英雄任務人物更是給了我很深刻的感受,他們有着常人沒有的優點,這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5

等到姜維連夜差人修好棧道後,整頓好軍糧兵器後,調遣好船隻後。又一次向後主表奏,說他要率軍攻打魏國。後主劉禪看錶奏之後,表示他很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讓姜維去帶兵攻打魏國。每次我看到他決策一件事情,不是被宦官左右,就是各種猶豫不決。從未有過自己的`決定,也從未有一個當好君主的模樣。真是丟他爹劉備的臉。

譙周給劉禪說,請一定要阻止姜維進軍攻打魏國。我夜觀天象發現,這次出行很有可能出現大簍子,所以還是不要讓姜維打仗的好。後主聽了後,就說讓姜維試一試,如果打了敗仗就再阻止他。譙周聽了後,就回家裝病不上朝了。我看了這些內容,發現一件事,你們古人都好裝病,一旦遇到挫折。你們古人的心靈就那麼脆弱,不堪一擊嗎。不過諸葛亮也裝過病,但他裝病,是爲了讓劉備當上皇帝。那個時候,大臣們都想讓劉備當皇帝,但劉備就是萬般推辭,最後呢,還不是當了。所以說,這種事,推辭的不了,不如直接接受呢。

姜維臨出發前,問他的部下廖化說:我現在出師,一定要恢復中原,我應當先攻打哪裏?廖化也是個老實人,直言不諱,直接說這仗沒法打,我沒法決策。姜維聽了後生氣啊,直接讓廖化留守漢中。自己決定去洮陽。廖化啊廖化,你說你,劉禪都說讓姜維帶兵出去打仗了,你這個時候再說,這仗不好打,我沒法決策。任誰都會生氣,更別提姜維。

鄧艾和司馬望(又是你倆)那個時候正在談兵,聽說這件事情後,就派人去打探姜維要去哪裏。司馬望知道蜀兵都往洮陽去了,就問鄧艾,姜維多計,難道是假裝攻打洮陽實際上是攻打祁山呢?鄧艾這個聰明人,一看就知道,姜維這是要真的攻打洮陽。

司馬望知道後,肯定是各種好奇。鄧艾就說,每次姜維都出現在咱們有糧食的地方,現在洮陽那裏沒有糧食,姜維一定料想我們只守祁山,不守洮陽,所以他才攻打照樣。如果他得到這座城池,他就可以囤積糧草,聯結羌人,緩緩圖之。司馬望又問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司馬望真的是好愛問問題啊。鄧艾也是真的喜歡回答問題。鄧艾說,咱們可以先撤走這裏的軍隊,兵分兩路去救洮陽。距離洮陽有二十五里遠的地方,有一座侯河小城,這是洮陽的咽喉之地。你引一軍在洮陽埋伏,偃旗息鼓,大開西門。我再引一軍埋伏在侯河,這樣一定能大獲全勝。

他們計劃好後,各自按照應定的計劃行動。只留下一個不出名的將軍留守祁山寨。

三國演義讀後感6

讀三國已很久了,但各路英雄,仍如皓月當空,在腦之海中,波光閃動。

如果說生物中,基因是有智慧的個體,主宰了生存機器,如人的行爲,那麼,圍繞三國滋生的文化基因,也凝結了人類智慧的結晶。

文化基因之一是表現在語言中,如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舌戰羣儒、空城計、過五關斬六將等;歇後語: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三國的文化基因也已滲透到很多方面,如遊戲。我是名象棋愛好者,排局是象棋中的一門藝術,而排局中,三國七子譜招法凌厲精悍,在排局中是一朵綻放異彩之花。而近來流行的在線象棋遊戲中,以三國事件爲背景,從桃園結義開始,到三國一統,竟有120局的精彩紛呈的闖關排局,爲這個遊戲增添了更吸引人的樂趣。其實,何止象棋,經典的華容道遊戲,也是出自於三國的文化基因。

三國演義中描述了很多戰役,講述了上千人的故事,精彩紛呈。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怪誕的故事,這個怪誕的故事是這樣的:

異世一常人被俘,俘之者爲一非常人。非常人暴戾異常,但懷異能,以一敵百,無人能勝之。非常人奴役衆人,衆人寒餒傷病,然敢怒不敢言。一日此常人頭昏眼花,飢寒難耐,遂壯膽諫於非常人曰:尊駕異能無限,世上無人能敵;然若尊駕之左右手互搏,當爲終極之戰,可否讓吾等一開眼?非常人正自無聊,聞之大喜;即刻左右手互搏纏鬥,塵煙四起;且愈鬥愈烈;須臾非常人一分爲二,仍纏鬥不休;然體形亦減五分。少傾再分爲四,體形亦各減一半;未幾再分爲八,直至蹤跡皆不可覓。

衆人大喜,皆贊常人之功。既而其世出一英雄,德滿四海,智服八方;據正史載錄:共勇當萬衆,力可撥山,後挺身爲民除害,勇鬥非常人。苦戰十天十夜,不分勝負。正當力盡之時,有慧星襲過,爲其注異能;英雄遂一擊將非常人打得灰飛煙滅,換得萬世昌平。

這個故事怪誕吧!不過,說不定,這個故事也有一點道理。我有時想,文明是不是都是由普普能通的人一點點創建的呢?我們雖然是普通人,難道三國中的各路豪傑生來就是英雄?難道我們的後人在寫我們當代的光輝事蹟時,人物不是我們中的一員?

三國演義讀後感7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故事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爲線索,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銳複雜的統治軍事鬥爭.書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幾次大戰役,如袁,曹官渡之戰,魏,蜀,吳赤壁之戰,吳蜀陵彝之戰.每次戰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三國時期是指劉備爲君主的蜀國、孫權爲君主的吳國和曹操爲君主的魏國。魏國滅了蜀國然後滅了吳國,最後被晉武帝司馬炎廢除曹魏皇帝曹奐而稱帝,建立西晉,三分歸一後,變成了晉朝。

事實上,最後收場的雖然是司馬昭。但是,它是經過司馬懿、司馬炎兩人進行積累、創造才形成的結果。司馬家族是個幸運、成功的家族,說幸運,是因爲他們人人都很聰明,伶俐。沒有像劉禪那樣的敗家子。說成功,是因爲他們十分有責任感,向家族的正大光明而努力奮鬥。纔有了今天曆史上的晉朝。

劉備不能統一是因爲他不具備一個帝王的冷血在聽到自己的結義兄弟慘死的情況下不能拋棄個人私怨。從而葬送70萬大軍,使蜀國勢力被大大削弱。如果他能做到像他的先祖劉邦一樣無情,那麼他一統天下是極有可能的!爲什麼諸葛亮在您眼裏就可以逆天?何爲天道?歷史又有幾個逆天的人?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會因爲他是諸葛亮就會網開一面。

有一句俗話,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諸葛亮也一樣,他雖然足智多謀淡泊明志、苟全性命、伏龍鳳雛,但是,諸葛亮的另一面卻是冷血、殘酷的。他不念舊情,斬馬謖,並且十分果斷,毫無半點猶豫。也許,這也是一種去弱將的手段吧。

各種性格鮮明的人物、各種精彩曲折的故事,才構成了三國演義這部家喻戶曉的名著小說。

三國演義讀後感8

品歷史演義,感三國風雲——讀《三國演義》有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就是這樣一部塑造了無數經典英雄的著作。

《三國演義》是第一部長篇小說,第一部章回小說,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三個“第一”,讓《三國演義》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享有殊榮。可關於其作者羅貫中的介紹卻十分少,只有明代賈仲明編著的《錄鬼簿續編》中有提到,令人惋惜。

話說三國時期是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從晉朝到唐宋,民間關於三國的故事就從未中斷過,男女老幼無不喜歡,流傳極廣。而三國的故事在今天也被翻拍成了電視劇,成了無數人心目中的經典之作。

《三國演義》塑造了無數成功的形象:“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賢相”諸葛亮;“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曹操;“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伯樂”劉備;“威猛剛毅,義薄雲天”的“武聖”關羽。三國那個風雲變幻,激烈動盪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武勇智術,瑰偉動人”的時代,令人神往。

全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草船借箭這一情節了。諸葛亮憑藉超絕的計謀和神機妙算,從曹操那裏“借”來了10萬支箭,卻不費一兵一卒。明明在旁人看來困難重重的問題,到了諸葛亮這兒卻迎刃而解。看來,在學習中我也應該勤動腦,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一來,難題也可能會輕而易舉到被解決掉。看了這一情節,我彷彿明白了周瑜爲何在後來感嘆道:“既生瑜,何生亮!”真不愧是“智絕”啊,讓周瑜輸得心服口服。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若是英雄,怎能不懂寂寞……”聽着林俊杰的《曹操》,我的思緒又飄到了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那個驚心動魄而又魅力四射的時代。

三國演義讀後感9

《三國演義》開篇有詞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這個烽火滿地,狼煙遍起的年代,羣雄逐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中,諸葛亮使我三爲歎服。

讀三國,不能不嘆諸葛亮之智,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精通兵法,善於謀劃。初出茅廬諸葛亮火燒博望坡;長江之中諸葛亮草船借箭;華容道上,諸葛亮智算曹操……這些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着實令人歎服。連周瑜臨死之前也嘆曰:“既生瑜,何生亮!”。然而,也有人認爲諸葛亮不智——在華容道上,諸葛亮若不派關羽而是派趙雲或張飛等勇將便可一舉除掉曹操。也許這正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若早早除掉曹操的話,孫權一方必會獨霸天下,吳國的下一個目標必定是勢力弱小的劉備,三國鼎立的局面纔是對劉備集團有利的格局;而且也可以增加關羽對諸葛亮的好感從而死心塌地追誰他。

二嘆諸葛亮忠貞不二,效死知已,這也是諸葛亮的一大特色。諸葛亮本來隱居在南陽的臥龍岡中,後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感其誠而出山相助。諸葛亮爲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忠誠有幾個人能比得上呢?再來看看所謂的“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呂布——呂布本是先認丁原爲義父,受金珠赤兔馬的誘惑殺了丁原投奔董卓,後又認董卓爲義父,最後又因迷戀美色與王充合夥除掉了董卓。呂布爲人朝三暮四,難怪被人稱爲三姓家奴,而呂布與諸葛亮相比,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忠誠。

三嘆諸葛亮不僅聰明、忠誠,而且心胸寬懷,知人善用。諸葛亮重用的文武大臣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才,可謂知人善任。諸葛亮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人。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道:“侍中郎敦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暢通軍事”。其心胸實屬罕見。

諸葛亮哪充滿智慧,忠誠,心胸寬,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着人格的光芒,令後人仰嘆不已。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英雄是什麼?英雄是威風凜凜的曹操,英雄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更是深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劉備。

就拿諸葛亮來說吧,諸葛亮在劉備建國時爲他出謀劃策,有些策略一直流傳至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如:“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諸葛亮有超高的智商,特殊的技能。諸葛亮忠心耿耿一心爲國,劉備病重去世後由劉備的兒子——————劉禪即位做了蜀國的皇帝,他庸庸碌碌不像他父親那樣稱職,即便如此諸葛亮也一樣尊敬他,輔佐他治理國家,就像對待劉備一樣忠誠,並寫下有名的《出師表》勸說劉禪近君子遠小人。

英雄就是如此,有高超的技能,有美好的品格,有一顆赤膽忠心。他們忠於祖國,隨時獻身於祖國的事業。

時勢造英雄,三國時有曹操、諸葛亮等,清朝有林則徐等,近代解放戰爭時期有毛澤東、董存瑞、劉胡蘭、雷鋒等,如今二十一世紀的英雄———白衣天使,他們用頑強的意志力撐起疲憊的身軀,他們有對祖國的忠誠,對人民的關心,對健康的嚮往,對生命的尊重,對家人的愛,對父母的孝心。他們不畏病毒,當病毒來臨時不怕艱險迎難而進。84歲高齡的鐘南山爺爺臨危受命,掛帥親征面對疫情衝鋒陷陣不分晝夜的工作在一線,李蘭娟、陳薇、張文宏、張繼先等等諸多的院士、醫生、護士奮戰在一線,嘔心瀝血,帶領團隊研發疫苗,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快確診速度,進行心理疏導,防止疫情擴散,從病毒手裏搶回更多的病人。還有很多無名英雄————志願者,他們義無反顧地離開家鄉,衝向前線運物資,照顧病人,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不爲名,不爲利,心中只有一個願望:疫情儘快過去,感染者儘快好起來,人民的生活儘快恢復正常。

英雄就是這樣一羣有愛心,勇於擔當,忠於祖國和人民,不怕流血和犧牲的平凡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承載着中華文明的東西泛着光芒,猶如沉澱在河裏的金子,細小卻珍貴,吸引着無數人灼熱而堅定的目光。而它們的作者,那些嘔心瀝血,爲自己夢想一路挺進的人,也就這樣緊緊地被世人所銘記。他們的靈魂與他們的作品一樣萬世不朽。這樣一本書,它亭亭玉立在文學的巔峯,它的名字是——《三國演義》。

它講述了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各路勇士捨生忘死,爲了國家而拼殺的故事。

不論是狡猾奸詐的曹操,忠厚老實的劉備還是有勇有謀的孫權,都被這一本書洋洋灑灑地寫出了活力與生命。或許只是寥寥幾筆,一個清晰透徹卻不失勾心鬥角的故事就這樣呈現在你眼前。這就是《三國演義》的魅力。

我曾爲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歎服過。每次捧起手中那本輕盈卻珍重的書,我的眼前就總飄蕩着他的身影。他足智多謀,剛出山就燃起了三把大火。其中,赤壁之戰更是使得曹軍大敗,元氣大傷。他能言善辯,曾在江東舌戰羣儒,連周瑜也略輸他一籌。他洞悉敵友,利用敵軍多疑的特點,用一招“空城計”避免了全軍覆滅的危險,扭轉乾坤。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了使劉家打下天下,他嘔心瀝血,寫出一篇千古名作《出師表》。這種忠心耿耿的人才怎不叫人歎服!

我曾被趙雲的忠誠折服。我曾向遠眺望,想象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穿着金甲,在數以萬計的敵軍裏七進七出,只爲保住自己主公的孩子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該是多麼威武與決絕,那種危難關頭毫不猶豫的反應,更是證明了他的一片赤誠。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捧一本《三國演義》,呷一口康師傅冰紅茶,對上無比熱情的太陽公公,用比知了更亢奮的聲音宣佈——“我戀愛了!”——愛上趙子龍。——題記

三國時代是一個羣雄割據、將士雲集的年代,而子龍更是從中涌現出來的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長板坡一役中,撤退的劉備軍遭曹操軍追擊,倉皇之下與劉備妻兒離散。忠肝義膽的子龍單槍匹馬衝入重圍,於曹軍十萬大軍中尋找劉備妻兒,並在懷抱阿斗的情況下殺出重圍,途中單挑曹軍五十多員大將,無一不勝。七次出入長板坡,他毫無懼色,如入無人之境。正如劉備所贊:“子龍一身是膽!”

愛上趙子龍,愛他的勇!

在漢中與曹軍對戰時,子龍親率一組人馬探測軍情。未料,在途中便碰上曹操大軍,戰鼓一聲,短兵相見。無奈曹軍人多勢衆,子龍只好率軍撤回蜀營。誰知曹軍窮追不捨,不多時便兵臨城下。子龍自知敵衆我寡,便心生一計:突然下令軍隊收起軍旗,停打戰鼓,又把軍營大門大開,命將士不得出面迎擊,一副靜候曹軍入內的模樣。此舉果真奏效,生性多疑的曹操誤以爲蜀營中有埋伏,便下令撤軍。子龍看準時機,令旗一揮,頓時戰鼓大作,人聲鼎沸,士兵們用弓箭從後射曹軍。曹軍措手不及,一時間兵敗如山倒。這就是有名的“漢水空營退曹軍”。

愛上趙子龍,愛他的智!

當年劉備平定益州,許多人建議他論功行賞,將成都內的住宅和外圍的桑田賜給有功將士。獨有子龍反對併爲百姓着想:“益州百姓飽受戰爭之疾苦,應把田宅歸還給他們,使他們安居樂業。”這種愛民如子的性格令他深受百姓的愛戴。

愛上趙子龍,愛他的仁!

子龍的豐功偉績正如此詩: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

漢永功勳在,當陽姓子彰。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清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考場如戰場,如有子龍的勇氣,區區試題又怎能難得倒我們?學習如用兵,如有子龍的才智,天文地理又怎能難得倒我們?21世紀也如三國,如有子龍的仁德,生活交際又怎能難得倒我們?

愛上趙子龍——無悔!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三國演義》是一部我從小就開始讀的書。喜歡就是喜歡,百看不厭。這次問老師借來看,總有一氣呵成、略帶遺憾的感覺。蜀國爲什麼就不能統一中原啊!就是這種淡淡的遺憾吸引着我再次看這本書。

其實縱觀歷史小說都添加了許多作者的主觀色彩。“擁劉反曹”就是全書中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同樣作者在描寫兩個統治者的時候,還用運了對比的手法。曹操的奸詐、兇殘與劉備的寬厚。仁慈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在描寫小說另一個主人公——諸葛亮時,他的形象比起曹操、劉備來,就更有民間傳說的色彩了。如果說曹操大殲大惡的權臣典型,劉備是“仁君”的典型,那麼諸葛亮則是賢相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無數例子在小說中足以證明這點。在這也不一一多說了。總之我覺得《三國演義》歌頌了“仁君”“賢相”。其實這一歌頌與當時封建社會有關。每個老百姓都希望能過上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而這希望的現實就與當時的仁君、賢相有着必然的聯繫。“仁君”“賢相”則民盛,“昏君”“庸相”則民衰。我想作者就是想表達這個意思的吧。

當然小說不僅如此,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特別是描繪人物時,關羽、張飛、趙雲、孫權、周瑜、魯肅等。這些人物被刻畫的栩栩如生,個性非常鮮明。而且小說又擅長於戰爭的描寫,赤壁之戰,從戰前的準備和運籌策劃,寫到戰爭的過程及戰後的餘波,前後用了八回左右的文字,緊張的場面時見悠閒的插曲,有詳有略,有虛有實,波瀾起伏,搖曳生姿,真的十分精彩。

同樣《三國演義》還宣揚了“忠、孝、節、義”。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我十分欣賞作者在小說這方面的構思。當然受封建社會的影響迷信之處也是有的:如“玉泉山關公顯聖、于吉左慈興妖法”等。小說基本上包含了中華民族的特性,我覺得這方面完全能與《紅樓夢》相媲美。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小朋友,你喜歡《三國演義》嗎?你看過《三國演義》嗎?我喜歡《三國演義》,喜歡文中威風凜凜的英雄人物。《三國演義》中共描寫人物1178個,有名有姓的就有1123個,其中有4人在文章中僅僅出現1次。

我最喜歡的是《草船巧借箭》這一章。諸葛亮和周瑜聯合破曹操,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排兵佈陣樣樣精通,聰明過人,周瑜十分嫉妒,總想除掉諸葛亮。

有一天,周瑜召集大家商議攻打曹操的事情,特意把諸葛亮叫來。周瑜對諸葛亮說:“馬上就要和曹操交戰了,水上作戰,最需要弓箭,可我們的箭很少,請您在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吧!”

諸葛亮沉思一會,慢慢說道:“十天太長了!還有幾天就要打仗了,三天吧,三天之內我負責造出十萬支箭!”

周瑜大喜:“軍中無戲言,請立軍令狀!”

諸葛亮二話沒說,拿起筆立下了軍令狀!

第二天,周瑜派魯肅去打聽消息。諸葛亮一見魯肅,就緊緊的握住魯肅的手說:“先生救我!三天之內我如何能造出十萬支箭?”魯肅說:“我怎樣才能救你?請快講!”

諸葛亮說:“請借給我二十隻船、六百名士兵,再準備一些稻草,我有妙用。還有,千萬不要告訴周瑜!”

第三天,天剛矇矇亮,諸葛亮就叫上魯肅一起去取箭,魯肅驚問:“去哪裏取箭?”“曹操的大營!”諸葛亮輕鬆地說。魯肅嚇得呆呆的坐在船上一動不動。

二十隻船用繩子連在一起,上面插着草人,諸葛亮一聲令下船隊飛速向曹營進發。漫天大霧籠罩長江,船隊到了曹操的水寨,士兵一起敲鼓吶喊,曹操不敢出戰,忙命令士兵用箭將他們射退。曹營裏萬箭齊發,一會兒功夫,二十隻船上的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佈滿了箭。

這時,太陽出來了,大霧慢慢散去,諸葛亮命令快速返回,並叫士兵高喊:“謝謝丞相借箭!……”

十萬支箭整整齊齊的擺放在岸邊,周瑜看得目瞪口呆,心中長嘆:“氣…死…我…了!!”

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巧借了十萬支箭,氣得曹操仰天長嘆,驚得周瑜目瞪口呆。他的才幹令大家佩服!他的事蹟被人們稱讚!“諸葛亮”這個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詞!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從周朝以來對於天下的定義。而《三國演義》一書所呈現的便是東漢末年分三國的史詩。讀罷後,我陷於遐想之中。

東漢末年,賣草鞋爲生的貴族劉備,與殺人而逃的關公和殺豬賣酒的張飛“桃園三結義”,共創大業。三分天下時,因爲劉備文有臥龍、鳳雛等經天緯地之賢臣;武有關公、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虎將。所以,劉備也有一席之地。

曹操雖然兵少糧少,可是他卻討董卓、伐袁術、殺呂布、降張繡、滅袁紹、攻劉表……可見,曹操他十分聰明,正如他《短歌行》所寫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豪情壯志。劉備他雖然兵也少,但他仁義寬厚、愛民如子、禮賢下士、知人信人……所以有陶謙三讓徐州、臨難時攜民渡江、風雪中三顧茅廬、白帝城託孤……因此,有民心的劉備成就了偉業。

當我看到東吳和曹操打“赤壁之戰”,諸葛亮“草船借箭”,一下子收了十萬有餘的箭時,我覺得諸葛亮十分聰明,而周瑜是多麼驚訝,又多麼想殺了諸葛亮呀!他以爲諸葛亮日後會成爲江東大患。當看見“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時,馬上在腦海中想到:江東的將士們對周瑜如此忠心耿耿,“赤壁之戰”的勝利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三國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關公了,他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單刀赴會……可惜關公敗走麥城,被東吳殺之,一世英明畫上了一個句號,可惜、可嘆、可恨。

在三國的最後時候,三分歸一統,司馬炎成了這個世界的主人。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