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學的現存問題和解決策略論文

學識都 人氣:2.29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教學的現存問題和解決策略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文言文教學的現存問題和解決策略論文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學仍然存在許多困境。突破文言文教學的困境需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教師素養和教學能力;重視誦讀;改變評價方式。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獲得文言文學習與語文素養的增強。

關鍵詞:課堂教學;文言文;困境與對策;

高中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不僅有利於傳承中華歷史文化、有利於培養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還對提高學生的閲讀寫作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也大幅度提高了文言文的比例,更注重將傳統文化融入教材,因此我們更要深入分析文言文教學所存在的困境以及相應對策。

一、文言文教學遭遇的現實困境

1、學生興趣不足,知識運用能力不足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態度不夠端正。學生普遍認為文言文學起來比較有難度,而且枯燥乏味,其字詞、語法與現代文大不相同,所以提不起興趣去學習。再加上高中生課業負擔比較重,學生更不願意花時間在文言文的學習上,純粹是為了高考而被動地去學習。

學生課外積累少,感悟能力有限。語文教師一般非常注重文言文中字詞和語法的反覆操練,忽略了對學生文言文課外閲讀方法的指導。學生缺乏課外閲讀的自主性,無法形成比較好的文言文閲讀語感,對於文言文的音節節奏、比較常見的語法現象以及獨特的謀篇佈局方式等缺乏感性的認識。“再加上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人生感悟比較少,使得學生缺乏對文言文的情感和哲理意義的把握,無法實現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以‘建構文本的意義’來對待文學作品學習的目標。”[1]

2、教師講課模式化,課堂缺乏生命力

教學目標不清,扭曲教學方向。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學目標不清讓文言文教學脱離語文素養目標,存在着重語法輕語感、重理性分析輕廣泛閲讀的現象。

教學實踐存在弊病,教學模式過於僵化。具體表現為,過於注重逐字逐句的翻譯,而忽略了學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養。教師往往不顧學生已有水平和具體的教學內容,而是千篇一律地按照一般教現代文的方法,一味地遵循“作者、時代背景介紹——逐次逐句串講——課文內容分析”這種固定的模式。近年來,因為教學中對多媒體技術的過度依賴,又造成了文言文教學中的另一個誤區。課前,教師把大多精力放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上,為了吸引學生把課件弄得五花八門,結果教室變成了放映廳,學生看不到教師生動的表情,聽不到老師精彩的點撥,以至於課堂陷入了另一種“死氣沉沉”。

3、文言文本身的特點對教學的影響

文言文本身具有言文分離、行文精煉、古奧難懂等特點,從形式到思想內容都容易使學生產生距離感,使學生面對文言文時產生畏難情緒。文言文字斟句酌的翻譯令學生難以接受,其佶屈聱牙的表達也讓學生感到困難重重,自然難以體會古人情感真實豐富的抒發。文言文不像現代文那樣,常用於生活中,學生在短時間內便能流暢上口,通曉其意。於是由於語文知識和背景知識缺失,又沒有學習文言文的語言環境和運用文言文的情景,於是學生學起文言文來舉步維艱。

4、高考命題對文言文教學的影響

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高考語文成了高中語文教學的“指揮棒”。想要改善文言文教學,就不得不考慮高考文言文試題的命制。文言文是歷年高考語文中的重要部件,其內容多以人物傳記為主,淺近易懂。開始以為這類文言文考題是考生所樂於接受的,然而近年來高考文言文卻走向了模式化、程式化,其弊端日益顯露。

二、走出困境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語文教師作為專門從事語文教學的人,首先要掌握豐富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技能,不僅要教學生“學什麼”,更要教會學生“怎麼學”,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五的陶淵明的抒情散文《歸去來兮辭》時,不僅要教學生了解“辭”這種文體,感受陶淵明辭官歸隱的情懷,更要引導學生結合之前所學過的詩歌《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總結對陶淵明及其作品的瞭解和看法,可以鼓勵學生們做一個關於陶淵明詩歌散文等的專題研究,讓學生逐漸養成主動探究學習的好習慣。

(二)教師引導學生重視誦讀

1、正字正音,打好基礎

誦讀文言文首先要讀準字音。文言文中有大量生僻字、通假字、異體字、多音多義字等,成為學生閲讀文言文的障礙。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遇到不懂的不會讀的生字詞就可以拿筆標出來,通過查尋古文字典或詢問老師,把字詞做好標註,反覆誦讀。這樣就能文從字順地讀出來,也積累到了許多生字詞,為以後的閲讀打好的基礎。

2、加強背誦,積累名篇

文言文的語法句式以及一些字詞的意思與現在不同,文言文所傳輸的內容和形式使學生難以形成識記敏感,學生識記起來就有難度。許多同學為了應付考試,考前死記硬背,耗費大量時間,很容易忘記。對古詩文沒有真正的理解,亦沒有深入的情感的體驗,一旦沒有考試作為動力,學生便不會再去學習,此乃死記硬背的後果。眾所周知,背誦是增強記憶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學好語文的一項基本功。但不能死記硬背,要養成有感情地反覆誦讀的習慣,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積累名篇,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文言文學習的水平。

文言文中不乏精美名篇,不論是在篇章佈局上還是思想內容上,都是可圈可點的,通過對這些名篇的學習,能使學生積累一定的語言範例,也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我們應要求學生堅持誦讀這些精美的古文,儘量把它們背下來,集腋成裘,變成平時寫文章時的素材,學會謀篇佈局,斟詞酌句,給自己的寫作添彩亮色。

3、培養興趣,提高審美情趣

高中語文課本所選的文言篇目,均為歷代名家精品,或是寫景抒懷,或是寫人敍事,或是抒情説理,其中藴含着豐富的音韻美、自然美、人文美。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品悟和玩味,並運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登幽州台歌》時,教師可以先聲情並茂地範讀,然後可以跟同學們説:“同學們,將文言文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也挺有意思的呢,想像以下,當你在爬到山頂時,我們不是説‘哇,這山好高啊!’而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樣説,是不是顯得我們更有文化呢?”像這樣,能夠在歡樂和笑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提起來了,學生的積極性就高了。長此以往,學生抱有熱情地學習文言文,常常誦讀玩味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學生地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許多優秀文言作品例如先秦諸子的作品等,飽含人生的大智慧,讀之能陶冶情操、使人受到思想的啟發。比起教師在課堂上單純的講解,學生通過誦讀品味,更能細緻入微地深入其中,真正得到情感的體驗,獲得心靈的震撼和審美的享受。

4、檢查學習效果

誦讀既能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課文,也能幫助老師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學生在誦讀時的重音、語氣、停頓等,能夠檢測出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課文。如若學生越能對語句的停頓和輕重音把握準確,就越能讀出韻味、讀出情感。如果學生只是乾巴巴地念出來,不知道哪裏停頓或沒有把握文章情感,那麼讀出來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靈活設計作業,完善考試評價

1、靈活設計作業

目前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對文言文作業的設計往往為以下三種:背誦和默寫、翻譯以及課外閲讀。在背誦和默寫方面,老師應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背誦文章,要求準確性,給予一定的自主空間,按照學生的具體表現給出評價,對錶現好的同學給與獎勵;默寫題目的設定要從理解性默寫的角度出題。對於文言文翻譯,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去翻譯,要教會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方法。對於課外閲讀,應更加具靈活性,教師要能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文言文課文的特點以及教學的具體目標和教學條件,靈活地設計和調整。例如多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激勵學生大膽思考和猜想,允許學生有個性化的理解,並採用相對性評價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思維與情感等各方而都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2、完善考試評價

高考語文對文言文的考察主要有兩大類題型,其中一種題型是課內名句默寫;另一種題型是課外文言文閲讀,均按照高考的考試大綱和標準設計。筆者認為高考文言文的考察方式可以多樣化,考察內容應豐富多樣,試題所選素材要涵蓋課內外,貼近社會生活,關注現實生活,注重試題的趣味性,注重傳統文化的吸收、傳承。[2]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潛在的語文素養也能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當前中學文言文閲讀質量的評價形式較為單一,評價標準過於功利,評價與目標存在一定差異,要解決這些問題,還要立足於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目標和要求,並切實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來完善文言文閲讀質量評價體系。”[3]

(四)大力開發新媒體資源輔助教學

1、優化課堂教學

適當運用電教媒體優化課堂教學。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適當選用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圖片、音頻或視頻,既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例如在學習《琵琶行》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彈琵琶的視頻,在欣賞我國傳統音樂的同時,將學生帶入了課文,餘音裊裊,貫穿課堂的始末。既是一種美的享受,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傳承,更能輔助課堂。但課堂還是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電教媒體只是一個工具,不能過度依賴。

2、拓展課外資源

大力開發課外網絡學習資源,加強課外積累。網絡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繫,例如通過學習網、自學軟件等,使學生能利用網絡媒體的優勢,在生動有趣的環境下自學並積累更多傳統文化知識和語言文字知識,與學校的課堂教學互為補充,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喜愛,提高學生對傳播中華文化的熱情。

參考文獻

[1]林秀豔.綠色教育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流程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2]周劍清.中國語文高考史研究[M].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3]楊獻武.淺談和諧關係下的閲讀教學[J].現代語文,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