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種思維解決問題-論文

學識都 人氣:3.27W

換種思維解決問題

摘要:教育不是一味地批評、指責和説教,有愛和尊重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一個温暖的轉身,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換種思維解決問題-論文

關鍵詞:老師;學生;失敗;寬容

十年前,筆者初為人師,信奉“嚴師出高徒”。於是謝絕温柔,整天板着面孔,冷若冰霜,露出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對學生更是有錯必糾,有錯必罰,認為這樣才有威嚴,才能鎮得住學生。為此學生都在背後偷偷地叫“滅絕師太”。漸漸地與學生的關係日益緊張起來,這使筆者陷入了困惑,百思不解。後來才認識到,這種“狂轟濫炸、咄咄逼人”的管理方法不但把學生逼進了死衚衕,也讓自己像是站在了懸崖邊上,無路可走。

六年前,我們班有一個叫舜的孩子,個性鮮明,桀驁不馴。剛一開學,筆者就意識到這是個“硬骨頭”,心想必須殺殺他的鋒芒,否則這個班就有可能讓他攪得亂七八糟。一個週五下午的自習課,同學們都在安安靜靜地學習。突然,一小團紙從教室前面飛了出去,落在了舜的手裏。他打開紙團看了看,嘿嘿地笑起來。這一切正好被剛剛邁進教室的筆者盡收眼底。機不可失,終於抓住了“小辮子”,正好趁機教訓他。於是,不動聲色地走到他面前,叫他站起來,問了句“你幹嘛呢?”他瞟了一眼,沒有説話。“把你手裏的東西拿來我看看!”略帶威嚴提高了聲調。“證據確鑿,還想抵賴,”筆者暗想。要是換了其他學生,肯定會乖乖地把紙團交出來。可是下面的一幕卻讓人始料未及。他嘩地一下打開了旁邊的窗户,把紙條從三樓扔了下去,然後盯着筆者挑釁地説:“想看,自己下去撿吧!”全班六十四雙眼睛齊刷刷地投向筆者,靜靜地觀望着。而筆者也怔在了那裏,不知道如何應付這突如其來的場面。之後,無非是固定的程序:請家長,送政教處,寫檢查。表面上看,事情是處理了,但是筆者心裏明白,在這場“較量”中,自己是個失敗者。不懂教育傷害了學生,也傷害了自己。 筆者反思了自己的行為,同時也利用課餘時間大量閲讀有關教育的書籍,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李鎮西老師的《教有所思》等,希望從中找到理想的答案。偶然的一個機會,讀到了《陶行知先生與四顆糖的故事》,感覺豁然開朗。故事的大意如下。 一次,陶行知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並説:“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説:“這第二顆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顆糖:“我調查過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説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着説:“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行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因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多麼感人的一幕:學生打人了,陶先生沒有訓斥,沒有疾言厲色,更沒有打罵,卻讓學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對自己錯誤的認識過程。他用四塊糖就讓學生認識到了錯誤,發掘了學生的四個優點:守時、尊人、正義和勇於認錯。筆者為陶先生難能可貴的教育理念和其折射出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所折服。在以後處理學生犯錯誤的事情時,不再咄咄逼人,而是時時將“四顆糖果”放進口袋裏,結果令人欣喜。

有段時間家裏的電話總是半夜響起,拿起來接時又沒有人説話。開始以為是打錯了,後來這種情況持續了一週,才意識到是有人故意打騷擾電話。當時家裏的電話沒有來電顯示,電話號碼無從查起。老公想了個好辦法,把座機轉移到了手機上,電話號碼終於查出來了,263××××,好熟悉的號碼啊。連忙拿出登記學生聯繫方式的筆記本,凱的名字進入了我的

視線,他的媽媽經常用這個號碼和我聯繫。筆者恍然大悟。幾天前,班裏一個同學舉報凱考試作弊,被凱知道了,糾集了其他班的同學揚言要教訓舉報他的同學。這件事情被筆者知道了,當時狠狠地批評了他,沒想到他會用這種方式“報復”。老公氣憤地説一定要告訴凱的家長,被制止了。之後,筆者沒有再提及此事,而是不動聲色地拿出了我的法寶――口袋裏的四顆糖果,他生病時主動打電話問候。他數學不好,就從圖書館給他借來複習資料三個月後,他以不錯的成績考入了一所市重點高中。畢業後的一次同學聚會,筆者也被邀請參加。閒暇間,凱把筆者叫到一邊,紅着臉説:“老師,你還記得晚上的電話”“我都知道了”,筆者微笑着打斷他説。他驚愕地回視,“那你為什麼不找我,還對我那麼好?”“我覺得你肯定是一時想不開。而且馬上就要中考了,我不想這件事影響你。”“老師,我錯了,對不起”一米八的凱撲到懷裏像個孩子似地哭了起來。筆者拍着他的肩膀,暗自慶幸自己當時的決定。 這兩件事讓人想起了一則寓言故事。

從前,有位漁夫出海捕魚,從海里撈到一顆大珍珠。這顆珍珠晶瑩圓潤,漁夫愛不釋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個小黑點。漁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點去掉,珍珠完美無瑕,就會成為無價之寶。於是,他就開始耐心地剝剔黑點。可是去掉一層,黑點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層,黑點還是存在;再去掉一層最後黑點終於去掉了,不過,令人惋惜的是,這顆碩大的珍珠已不復存在。

師者如蚌!孩子們的過失與錯誤彷彿是一粒粒沙子,從某種角度來説,對蚌是一種侵害。然而,“偉大”的蚌卻不僅僅默默地接納了沙礫,而且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愛浸潤它,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感化它,直至把那沙礫變為晶亮閃光的珍珠。學生們不就是一顆顆珍珠嗎?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真正教育孩子應該是心靈的教育,我們要用一顆真誠、理解、寬容的心原諒他們、感化他們。其實孩子是很容易哄的,也許一顆糖、一個理解的眼神他都會記在心裏一輩子。同樣是愛孩子,但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一種會讓孩子對你畏而遠之,在你面前做一個你心目中的“乖孩子”。一種是讓他從心底裏尊重你,在你面前做一個儘管不夠完美但很真實的孩子。因此,在學生的錯誤面前,我們不應固守已有的觀念,應當換種思維、換種方法解決問題,以收到預期的效果,達到理想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