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語文作文題目預測(含範文)

學識都 人氣:1.73W

在高考語文考試中,作文素材的豐富程度高,作文得分相對就高。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語文作文題目預測(含範文),祝廣大考生在2016高考中發揮出最佳水平,考入理想的大學!

2016年高考語文作文題目預測(含範文)

篇一: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鄭州惠濟區菜農韓洪剛承包的60畝蘿蔔日前喜獲豐收,然而由於銷路不好,收購價每斤只有四五分錢,他決定免費贈送給市民食用。此事被媒體報道後,短短几天韓洪剛60畝地裏的20萬公斤蘿蔔都有了着落,但與此同時,由於部分市民的不文明採摘行爲,其他蔬菜卻遭了秧;韓洪剛套種在蘿蔔地裏的70多畝紅薯,被偷挖走了近萬斤,地邊上種的兩畝菠菜,也被拔得只剩下三分之一。這讓他損失慘重。一些剛得到消息但一無所獲的市民還發出了抱怨:報紙登了,拿着報紙來,但是這兒什麼都沒有,糊弄老百姓,他是一種炒作。對此,韓洪剛既傷心又委屈。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授人玫瑰,傳遞餘香

鄭州惠濟區菜農韓洪剛承包的60畝蘿蔔日前喜獲豐收,由於銷路不好,收購價太低,他免費贈送給市民食用。部分市民的不文明採摘,讓他的蔬菜遭秧,他的心裏空蕩蕩的。授人玫瑰後讓芳香永留手尖,再接續傳播,而不是無端的索取,讓奉獻者心靈受到傷害而心寒。要堅守內心中那份善良,傳遞友善和良知纔是途徑。授人玫瑰,傳遞餘香。

授人玫瑰,要懂得感恩。感恩是爲了圖報,將友善傳遞。古代有兩個衣衫襤褸的窮人,到一位富商家借錢外出做買賣。富商見他們可憐,便拿出一百貫銅錢贈予這兩人,並不打算要回。兩人拿到錢,到外地每人開了一家飯店。其中窮人甲每天感念富人的善良,決心用自己的勤勞回報富人。而窮人乙認爲錢反正是贈予自己的,不用還,每天不務正業。二年之後,窮人甲開的飯店越來越大,成爲遠近聞名的“聚香閣”,而窮人乙將錢財揮霍一空,每天渾渾噩噩,不久又過上了乞討生活。可見,授人玫瑰般的贈予後,懂得感恩會時刻激勵自己努力向前,而不懂得感恩的人則如山間溪水難逃隨波逐流的命運。懂得感恩,纔會使花香四溢。

授人玫瑰,要懂得圖報。知恩圖報是一種態度。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在北京奧運會中一戰成名,英雄般凱旋而歸。但突如其來的利益讓他迷失自我,難以自拔,不久便傳出吸毒的醜聞。一時間,輿論譁然,批評如潮水般向他涌來,是他開始抑鬱。成績也直線下滑。他的教練格列維姆十分焦急,在一天下午訓練結束後,他邀請菲爾普斯去他家吃晚餐。席間,他問菲爾普斯是否從自己這學到許多,當得到肯定回答後,便對菲爾普斯說要他回報自己,回報的方式便是勇敢地面對眼前的困難,專心訓練。菲爾普斯感念他的教練,決心戒毒,重新開始。經過盡一年的艱苦訓練後,他重新站在倫敦的起跳點上,再次取得輝煌的成績。由此可見,以一顆懂得知恩圖報的心去接受玫瑰,並用自己更美更耀眼光輝的回報知遇之恩。

授人玫瑰,要傳遞餘香。一個很熱的夏天,一隊人出去漂流。女孩把拖鞋掉在水裏飄走。岸邊全是曬的很燙的鵝卵石,他們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於是,女孩兒就向別人尋求幫忙,可是誰都只有一雙拖鞋。女孩心裏很不爽,因爲她習慣了向別人求助,而只要撒嬌就會得到滿意地答覆。可是這次卻沒有。她忽然覺得這些人都不好,都見死不救。後來,有一個男孩將自己的拖鞋給了她,自己赤腳在那曬得滾燙的鵝卵石上走了很久,還自嘲說是鐵板燒。女孩表示感謝,男孩說:“你要記住,沒有誰是必須要幫你的。”女孩記住了他的話,自此以後學會了對施以援手的人銘記在心,並給以更大的回報。

授人玫瑰,要懂得感恩,懂得回報,懂得傳遞餘香和善意,去回報那些給予我們的人。無論事情是大是小,都需我們真誠真心地看待。朋友,讓我們常懷感恩之心,使繁花開滿心田,花香四溢,讓芳香永駐,讓玫瑰常開不謝。這,就是你我之責任。(肖舒文指導教師:孫延堂)

【修改與點評】1.題目《授人玫瑰,傳遞餘香》能夠深刻揭示材料和文章中心,傳達出一種向上的正能量。2.開篇材料,簡述後引出中心,語言精煉。3.正文運用並列式結構,三個分論點,分解中心論點,舉事例論述,得出結論。層次分明,思路清晰,結構謹嚴。4.結尾總結上文,再現中心,運用呼告式,聯繫實際,設置美好情境,展示這樣做的美好未來。

篇二:

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獨"很常見,也很複雜."一枝獨秀"固然動人,似乎不及萬紫千紅美麗;"獨當一面"誠然神勇,似乎不如衆志成城牢固.人們需要團結合作,但也離不開"獨處";世界需要溝通交融,卻也少不得"特立獨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是寂寞,也是自在;"舉世皆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堅守,又何嘗不是悲愴……

"獨"有時不太完美,有時又是應該追求的境界.你對"獨"有怎樣的體會或見解?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獨是一種人生追求

"獨"字寥寥幾筆,卻有着豐富的內涵.是寂寥、是堅守、是境界,更是一種人生追求.

鄭板橋的竹子

竹是南方特產,叢叢簇簇,密密麻麻,常綠常青,"蜀南竹海"浩蕩大氣,令人歎爲觀止.

而鄭板橋的竹,獨特怪異,三兩根依偎在一起,個矮葉短,東倒西歪,粗看毫無美感,可細覽之下,卻像有生命一般,如橫刀立馬的將軍.

在那個秋葉衰而寒蟬噤的時代,鄭板橋以形象怪異卻堅貞不屈的竹子,展現了他爲人剛正不阿,學有識、行有範的風骨.以竹的"堅韌、清純、獨立"宣告着他"傲岸不羈、遺世獨立"的精神品質.

鄭板橋的"獨"追求的是堅貞、清正的操守.

季羨林的"字"識

智者樂,仁者壽.昔日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髮學者季羨林先生,一直孤獨地堅守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那學風浮躁的時代,季先生依舊保持獨特的風骨.他連辭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項桂冠,回到當初簡易的小屋研究"字"識,成爲當今世界能識"梵文"的三四人之一.在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追名逐利的浮躁聲中,季先生一直獨守志向過着孤獨而單調的學者生活.願用獨處一世換中華文化的萬世傳承,斯人雖逝而"字"識長存.

季羨林的孤獨追求正是歷代學者孤獨而崇高的精神追求.

尼采的星空

若不是曾癡迷地仰望那片燦爛的星空,怎麼會有流傳後世的感人箴言.當身邊的朋友均沉迷於風花雪月之中時,尼采依然執著於對虛無縹緲、深邃宇宙的探索.他想象着自己就是太陽,爲人們帶來溫暖、希望;他也想象自己就算是一小塊煤,也要猛烈地燃燒……他執著追求的孤獨旅程,造就了他的獨特品格.

尼采從不畏懼因獨特受排擠,只害怕因不夠獨特被自己唾棄.

獨是一種人生追求,是鄭板橋的竹裏含有的剛正不阿的文人氣節.

獨是一種人生追求,是季羨林清心寡慾的學者氣質.

獨是一種人生追求,是尼采仰望星空時飽含萬般深情的科學家風範.

【簡評】

本文內容上注意了辯證分析,結構上採用了小標題格式,從鄭板橋的竹子、季羨林的"字"識、尼采的星空三個角度分別論述鄭板橋、季羨林、尼采的"獨".材料新鮮,說服力強,語言表述很有文采.

篇三: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王國維在清華國學院任教時,要求他的學生要做到“六不”,即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誇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王國維的這“六不”在今天看來,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範文】

  沉穩,自重得本心

人生在世,難免有七情六慾,難免要議論他人短長、吹噓自己的本事、誇耀自己的淵博知識……這些恐怕就是人性的弱點吧!其實,這是不自信和懦弱的一種表現。而想要戰勝自己的弱點和毛病,只有沉穩、自重,才能得到生命的本真。

沉穩,人性的內斂與厚重。沉穩,是人性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姜太公年過七旬,纔出山輔佐文王、武王。而在那七十餘載中,他只是靜坐釣臺,“願者上鉤”。他當然是在釣魚,但與其說是水中之魚,不如說是釣天下這一大魚。正是在那七十年如一日的靜坐垂釣之中,姜太公養成了內斂和修身的本事,體會到了生命的真諦,品到了沉穩所帶來的淵博睿智。正是那多年的沉穩、自重,使太公得以在日後厚積而薄發,助武文王成就千秋大業,功不可沒。可見,沉穩能夠成就內斂與厚重的人格,有了它,才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自重,修身治國平天下。自重,是人格的魅力所在。古往今來,哪位仁人志士在其得成功之前,不是經歷一番烈火的考驗而變得堅強呢?人若變得強大,就必須用自重修身。因爲孟子云:“天降降大任於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得弗亂其所爲”。正式這些自重的磨練與修爲,教會了偉人們沉穩的品性,使其百折不撓,“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尊重自我的內心,養成剛強的品性,故爾成大業。所以,自重是重己,重己才能重人,從而獲得本心。

輕狂,遭詬病失去本真。馬車爲什麼跑起來那麼響?因爲它是空的。倘若車裏裝滿貨物,便不會傳勝百里了,人亦如此。一位留美計算機博士,畢業後由於自己認爲才學深厚而目中無人。一次次面試碰壁後失落而歸。於是,他反省自己,放下架子,內斂一些,由程序輸入員做起。發現程序中的錯誤,及時修改。老闆便讓他擔任程序編寫員。由於他經常能提出新穎的建議,顯示出非凡的天賦,當即被重用。實踐證明:人只有沉穩、自重、謙虛和內斂,才能得到他人的敬重與認可,獲得本心而取得成功。

其實,想成爲一個真正高尚的人,所需的並不是金錢,而是一顆謙虛、內斂、沉穩和自重的品性,纔是一個有內涵有修養的人。而要做到這些,就要像王國維先生說的那樣“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誇淵博……”這樣的修爲,纔是真正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因而能夠享受到和煦的春風,朗朗的明月,豔豔的驕陽。

【修改與點評】

1.題目《沉穩.自重得本心》比較準確地解析材料,挖掘文章的真正內核,擬題精準恰當。

2.開篇語言精練,引用材料,引出文章的論點;主體部分,運用並列式和對照式結構文章。提論點、舉實例,正反對比,精湛地論述,從而得出結論,段落之間,結構謹嚴,文章首尾照應,結構嚴謹。

3.結尾引用材料,再現論點,設置美好情境,展望中心論點所帶來的美好未來,給人以鼓舞和鞭策。

4.結構、論述過程和語言風格,都是真正的符合規範的議論文。觀點鮮明,用語準確恰當。

篇四: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2月26日下午,河南濮陽市清豐縣一個村子裏,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大三學生孟瑞鵬救起2名落水兒童後不幸溺亡。後續消息稱,被救孩子的家長害怕承擔責任,躲避不語,且拒不承認孩子是被救起的。此事一出,引發了社會各界關注熱議。2015年3月3日上午10點半,爲救落水兒童不幸犧牲的大學生孟瑞鵬遺體告別儀式在清豐縣他曾經就讀過的小學舉行。親人、老師、同學、當地政府官員以及自發趕來的數百名羣衆參加追悼會。由於良心的譴責和輿論的壓力,被救女孩兒的母親盧小利帶兩女兒來到孟瑞鵬靈堂前,下跪痛哭,並送來一萬塊錢。當時,已等待了5小時的孟瑞鵬父母表示,他們只要道歉,不接受錢。

範文一:道德沉沒與人性救贖

一個在讀的大學生,在關鍵時刻,舍下生命救下了兩個孩子,換來的卻是孩子母親驚慌的教唆孩子說謊,否認救人的事實,“就說他是自己掉下去的”。這一刻我彷彿看到了道德大陸在緩緩沉沒,沒入黑色的海洋,索性有諾亞方舟——人性的覺醒與救贖。

這是社會對道德的謀殺。“錯的不是我,而是世界。”這句話看似可笑,實則上卻又不無道理。這次事件難道就是那位母親一個人的責任麼?爲什麼這位母親對爲自己孩子犧牲的人,別說尊重和感激,連承認都沒有?因爲怕了,自己的兒女爲他人兒女而死,這是什麼道理?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願意這樣,經過這樣簡單的換位思考,這位母親得到了一個“樸實”的結論:如果承認這件事,自己一定會被那家人追究憎恨。最後事情敗露之後那位母親誠惶誠恐的的拿着錢去祭奠。最不幸的,不是見義勇爲者,而是良心受到譴責的人。

在物質社會中,死人沒有利益,不會說話,不會反對,損失又怎樣?這個看似損陰喪德的舉動,難道不是這個自我中心主義橫行、物慾橫流的、道德匿跡的社會暗流所造成的麼?錯的不只是那位母親,更是社會的自私與冷漠,道德沉沒的放任。

這是人心中道德的自沉。錯的是世界,錯的是社會,那麼,我們沒錯麼?融入這個道德匿跡的社會的我們沒錯麼?當然有錯,還是元兇級別的。人,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換言之,這個社會所表現出的一切特質都是我們每個人行爲的後果,就像分子的性質決定物質的性質一樣。一切我們所唾棄的社會問題都源於我們自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歌詞所言甚是,可惜我們似乎喜歡從反面證明。設防與欺騙成了人際關係的基石,既然老人摔倒都沒人敢去扶,更何況一個大學生淹死了,而且原因還十分清楚:就是因爲你家兩個不爭氣的娃掉水裏了,才害死人家一個大學生。所以母親選擇了逃避,這也折射出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道德和利益時的拙劣選擇。

然而,沉沒不代表隕滅。這此事件的真正主角卻應該是那位大學生一家。見義勇爲,多麼令人懷念的詞彙,這名大學生用生命證明了,道德長存,更令人欽佩的是他的父母“我們只需要一個道歉”面對放棄了道德的母親的行爲,他們不予追究,他們只是想證明:道德,終究還是存在的。與那位母親乃至於社會顯現出某些不良行爲形成鮮明的對比。魯迅先生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爲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這倒是,讓我們看到了民族的未來和希望。

或許道德不能爲你帶來利益,但“人”總是精神和物質的。失去了道德之後,精神一面便破碎了。雖然道德在有些人心中甚至在社會層面上沉沒了,但是我相信,人們發現了精神世界的破碎之後,道德將重新上浮,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孟子說:人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四心,方爲人。只有自我救贖,纔是人性復甦和覺醒的開始。

範文二:永遠的責任,永遠的良知

2月26日下午,河南濮陽市清豐縣的一個村子裏,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大學學生孟瑞鵬救起兩名落水兒童而不幸溺死。後續消息稱,被救起孩子的家長因爲害怕承擔責任而躲避不語,且拒不承認孩子是被救起的。此事一出,就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人類的使命與責任在於自強不息的追求完美。而孟瑞鵬的人生價值也在救起落水兒童的瞬間得到了永恆體現,他用死詮釋什麼是永遠的責任。相反,那兩名落水兒童的家長卻懼怕承擔責任,缺乏責任意識,甚至會失去本心。讓英雄流血,讓良知流淚。

責任,燃起自己理性的火光。高爾基曾經說過,我們應該在自己身上燃起理性地火光,使矇昧無知的人們可以看見我們。而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在自己身上燃起理性地火光”的人。一名公交車司機途中突發心臟病,在生命的最後一分鐘裏,他之做了三件事情。把車緩慢的停在路邊,並且用生命的力氣拉下手動車閘;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的下車;將發動機熄滅,確保了乘客和行人的安全。他做完這三件事情,安詳的趴在方向盤上停止呼吸,這名司機叫做黃志全,他的名字值得所有人記住,他的責任意識值得所有的人學習。因爲是他的智慧與責任拯救了全車人的性命。

責任,照亮世界與融化黑暗。莎士比亞曾經說過,責任可以照亮整個世界,融化地上的黑暗。1920年,有一個11歲的美國男孩踢足球的時候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鄰居向他索賠12.5美元。在當時12.5鎂元素回一個不小的樹木。可以足足買下5只下蛋的母雞。闖了禍的男孩大膽向父親承認了錯誤。父親讓他對他的過失負責,男孩爲難地說,我哪裏有那麼多錢賠給人家?父親拿出12.5美元,說這錢我可以借給你,但是一年之後你要還給我。從此,這個男孩辛苦的打工賺錢,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夠了12.5美元這個天文數字,並且他還給了父親。他就是日後成爲美國總統的里根,他在回憶時候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是責任。這爲日後掃除心中的陰霾,照亮世界,奠定了基礎。

責任,是要使他人感到滿意。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爲責任而責任的事情,我們是沒有幹過的,乾的只不過是能使人感到滿意的那種責任。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兒女共享天倫之樂。老伴捨不得做的一手好活計的木匠走,再三挽留,木匠已經下定決心,不爲所動,老闆只得答應,但問他是否可以幫忙再見一次房子,木匠答應。在蓋房子的過程中,大家都看的出來,老木匠的心已經不在工作上。用料不那麼嚴格,做出的活計也沒有往日的水準。可是老闆並沒有說什麼,只是在房子建好後,把鑰匙交給他。這是你的房子,我送給你的禮物,老闆說。老木匠愣住了,他的後悔與羞愧溢於言表。他這一輩子改不少的好房子,最後卻給自己建築一幢這樣粗製濫造的房子。

責任,猶如一股清泉,能夠淨化人的心靈;猶如寒冬中的一縷陽光,讓人感到溫暖;猶如一盞明燈,指引人方向。讓我們攜責任與良知同行,譜寫出人生精彩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