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橋之美》說課稿

學識都 人氣:2.1W

尊敬的各位評委:

八年級語文《橋之美》說課稿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橋之美》。這次說課我主要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首先我來談談自己對教材的理解.

《橋之美》選自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

1,瞭解我國傳統的建築,園林所取得的光輝成就,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2,瞭解什麼是說明文.

3,認識到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徵.

4,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5,瞭解常用說明方法.

6,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分析新課標要求)

這是我第一次拜讀畫家吳冠中的《橋之美》,我想沒有一定的藝術底蘊,沒有遍佈大江南北,飽攬祖國的名川大山,是不能寫出如此詩意的文章.這篇文章內容與寫法與本單元其他各篇文章有很大的區別,這不是一篇常規性質的說明文.它是一篇具有隨感式的說明文,以優美的語言,親切的語氣,向我們展示了橋的魅力.文章通過描寫生活中各類橋,品味各類橋傳遞出的情味,啓發我們只要用心欣賞,就一定能體會到橋的魅力多彩.學習本文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爲有審美情操的人.(分析所說課文的內容)

無論從文章的思想內容,語言表達,選材,組材等方面,可以說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東西很多,但作爲課堂教學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無鉅細.所以按照教材的編寫意圖,着重在整體感知,揣摩語言上下功夫,據此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積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美感,駐足"等一些雅詞妙句,瞭解課文脈絡,品味文中優美活潑,形象詩意的語言.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和審美能力;訓練學生的語文基本功.

3,情感目標:體驗生活,學會審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爲有審美意識的人.

目標1,2,3都是重點.

二,接下來說說我將採用的教學方法.

爲幫助學生順利地達成以上學習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先以教師的"點撥,啓發"爲主,後以學生的"分析,討論"爲主.

因爲新課標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要發生變化,要變教師的"講堂"爲學生的"學堂",老師要成爲引領學生尋找水源的人,學生則要成爲學習的主體.所以課堂教學中老師走下講臺,融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一起探討分析解決問題,努力營造師生,生生之間的那種民主,和諧,合作的關係,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探討,一起成長,共享學習的愉悅,讓學生口,手,腦動起來,讓他們能夠樂學,會學,能學.

2,同時爲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我還將採用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的媒體手段來輔助完成本節課教學.雨露沾花花更美.

三,接下來再說說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對於我們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這就要求我們的教既要授學生以知,又要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探求知識,發現規律,使之成爲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因此本課我打算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指導:

1,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本文語言優美形象富有詩意,很適合十幾歲的學生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學生興趣,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含義,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美,爲全方位的品評鑑賞奠定基礎.

2,使用圈點批註的方法點評優美詞句,積累語文知識;

四,最後我重點闡述一下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一共有以下五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3分鐘)

爲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慾,在課前播放各式各樣橋的美景圖片,讓學生欣賞到橋的美並談感受.這樣設計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引起他們強烈的閱讀期待心理,從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2,配樂朗誦,整體感知.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用心傾聽,感受課文的美.並出示問題:文中描寫了哪些橋作者的眼中橋美在哪裏揭示相關文句"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探究主旨)談談聽後的感受.這樣設計能營造出一種輕鬆活潑的教學氣氛.

3,研讀課文,授知授法.

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目標2設計的.

爲面向全體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營造和諧競爭的的氛圍.請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中哪些詞語或是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動了你或是你認爲哪個詞哪個句子寫得好,爲什麼

如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撫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臥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

如此優美的文字,充滿着詩情畫意,這樣生動的意象,句句如歌,旋律動人,這決非常規說明文可比,若不將此定作教學重點,豈非失之交臂

這樣的設計,重在引導學生能夠"讀有所悟",學會抓住文中關鍵詞語和句子,同時對學生進行朗讀,圈點批註等學法的訓練.

4,比較閱讀,拓展延伸.

把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從內容和寫法上進行比較.設計這一環節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欣賞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