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界的花言巧語

學識都 人氣:1.9W

誠信是當下的熱門話題。在中國市場化的進程中,弄虛作假是個突出的問題。對個人來說,在被假冒現象困擾的同時,又難以抵禦做假低成本高收益的誘惑。人們感嘆世風日下,假貨害人,但又無能爲力。人民日報在9月18日發表了《論誠信》表明主流意識形態對誠信的關注,自然會引起強列反響,人們至少感到誠信良知得以伸張的希望。

IT界的花言巧語

早在1999年,上海就出現了提供個人信用信息查詢服務的徵信公司,它提供了社會信用體系的實體演示,即建立一種數據庫架構,在內充填個人在銀行留下的符號痕跡。這使IT業又看到了一個新的市場空間。

可以預料,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會成爲各地政府重點考慮的彰顯政績的項目。上海政府已經走在了前面,浙江政府已表示重點突破。繼辦公PC化,政府建網站之後,一場個人誠信符號化的運動就要展開。

依據IT界資深Sales的評判標準,既有大量數據要處理,又有政府支持的項目一定是一宗大單。於是,IT公司的Sales就會趕製解決方案送到政府那裏,如果恰好政府想用此來填充政績,一個區域性的信用體系就會誕生,當地媒體自然會熱鬧一陣。至於這個體系實際會起到什麼作用,今後怎樣生存,那是管理層的事,是與政績無關的。

當業績和目的僅依託於符號表現時,IT正可大行其道,因爲處理數據正是其天賦,按理說這是IT業界的幸事。但我們不應忘記在過去的歲月中,有多少行政機構和企業爲了IT承諾的美好預期,甘灑金錢只化作了可供炫耀的符號。在現在的主流價值觀念中,只要在不違法的條件下能獲得貨幣就是成功,IT業的行爲無可厚非。在同樣的觀念作用下,投資者就會反思,會把曾對IT的過度投資歸罪於IT界的花言巧語,這直接的後果是對IT投資的大幅減少。當前全球IT業的回落,可以說是對不實承諾的懲罰。

在遭受痛楚後,自然要去想回避的法子。社會在遭遇信用喪失的.創傷後,在避害心理的作用下,對誠信的呼喚的聲音越來越強,這就產生了建立信用體系的需求。如同醫病,有的方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可能解決眼前問題,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上海採用了美國和歐洲徵信模式相結合的方式,由政府推動,公司化動作成立了上海資信公司,其核心業務是獲取和出售個人信用數據。現在獲取數據可以從銀行購得,但出售數據卻難以實現,因爲我國當前的法律在界定個人隱權上模糊不清,出售個人信用信息是不被允許的。儘管上海資信公司現在虧損,擔股東們對它的前途卻非常看好,據說現在想花5倍甚至8倍溢價購買上海資信公司股權的人很多。按照在中國經商的感覺,只要上面認可的事情就少有辦不成的。按照現在的主流價值觀取捨,建設信用體系的上海模式有衆多的理由值得推崇。但這種實質上的“西醫”療法是否能解決根本問題呢?

誠信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屬性,沒有誠信的機體是短暫的。人們原本依誠信而團結,使人類作爲一個整體抵禦意外的衝擊而繁衍生息。但生存競爭使人們在同類間使用智力,而且隨着競爭加劇,智力鬥爭的等級不斷提升。大智出有大僞,當人類的智力藉助於數字化工具加速時,造假也在用數字化工具以空前的效率獲利。我們現在是行進在獲得幸福的康莊大道,還是墜入耗竭潛能的萬丈深淵?

建立信用體系的上海模式實質上是將誠信符號化,這無疑有利於商業運作,但在客觀上又派生出了一種利益目標。創生於西方的符號化運作模式,既能提高運作效率,又爲造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西方的商業和人文環境中,存在法制和自覺的對符號濫用的約束力,而在約束機制尚不建全的國內環境中,誠信符號是會成爲促進經濟發展的潤滑劑呢,還是又產生了一種獲利的機遇?誠信是一種生命屬性,是不可以製造的。無論採取什麼方式,我們只可能改變生命成長的環境,所以不管是上海模式還是其它的模式,只能改善當前的環境,不能解決生成誠信的根本問題當我們的價值觀滯留在對金錢、權力、成功、主義、乃至誠信符號等對象化、符號化的物件的追求時,避免不了殘酷甚至殺機。而當我們的意志穿透眼前功利的蔽障,把人當作一個當下存在、和我同等有血有肉的生命,誠信自然化育在我們心中。

TAGS:花言巧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