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SCI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學識都 人氣:2.86W

論文是研究成果最好的呈現載體,曾經就有位大牛說過,如果你選擇成爲一個醫生或科學家,那麼你必須選擇成爲一個寫作家,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SCI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供大家閱讀查看

淺談SCI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1、漢式英語(Chinglish)

小名是臨牀醫學博士生,好不容易經過2年的廢寢忘食,奮鬥出了些結果,準備寫篇文章發表好畢業了。可是提起筆他就犯難了,平時看文獻也沒覺得很難,可是輪到自己寫,有點無從下手啊!苦思冥想了3秒鐘,小名眼前一亮!先用中文寫好,把條理結果理順,再翻譯成英文不就水到渠成了!天才啊!於是小名刷刷刷,下筆如有神,不到一個星期中文就寫好了。藉助詞典和翻譯軟件,小名的SCI文章出爐了!結果3個月被“the manuscript does not achieve minimum language and format review standards”的理由拒稿了。

按着中文翻譯是漢式英語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漢語與英語的習慣不同,寫作時很多地方,如斷句、語序等需要進行改動。因此小夥伴們平時看文獻就要注意積累,不要把文獻翻譯成中文看,而要培養自己用英語思維去讀,去思考。當然這需要長期修行,若是眼前緊急,那就只好求助別人了。可以找英語國家的人幫自己編輯,或者找專業的編譯公司潤色一下。

2、句式繁雜,結構冗餘

“簡潔,再簡潔”是美國作家梭羅的名言,也是英語寫作的一個重要原則。冗長、複雜、繁瑣、拖沓是英語寫作的大忌。一篇優秀的文章,行文不僅要清晰流暢,還要言簡意賅。而毫無意義的單詞、含混嗦的短語、結構複雜的長句堆砌在一起會削弱句子的氣勢。舉個簡單的例子,“He returned in early part of the month of August”改爲“He returned in early August”,去掉重複的詞語,顯然言簡意賅多了。又比如,描述實驗現象最後引出結論時,很多人喜歡用“bring all this to a conclusion”,用“conclude”更簡潔。

3、缺乏連貫性,邏輯混亂

中文裏很少或幾乎不用形式連接手段,只是將句與句排列起來,依賴語義讓讀者去了解其內在關係,所以中國人寫的英文常給人以條理不清,邏輯混亂的.印象。英文寫作比較注重形式連接,其表現形式就是使用關聯詞、標誌性詞彙,它們是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的細線,比如however,as,since,therefore,accordingly等。比如“It’s difficult to combine proteins from nuts with human proteins. Saxon believes his method of curing cat allergies can be extended to meet this situation.”這兩句實質上是關聯的,如果加上適當的邏輯過渡詞就會更符合邏輯,如改爲“So far, it has proved difficult to combine proteins from nuts with human proteins, but Saxon believes his method of curing catallergies can be extended to meet this situation.”

4、內容重複

很多人喜歡討論部分重複Results部分的內容。明明在結果部分已經把研究的數據描述了一遍了,在討論部分仍然重新描述一遍。這種情況往往是討論不知道怎麼寫,爲了湊篇幅。討論是把研究的結果進行分析、綜合、探討,使感性的認識提高到理性的認識,是通過科學研究進行探索的過程,所以討論就是一篇論文的最精華部分,當然也就是最難寫的部分。因此,討論要重點放在結果分析上,切忌單純重複結果。

總而言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關鍵還是要多讀優秀的文獻,再轉爲己用,寫作時才能順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