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1.65W

毫米是小學三年級第一單元的第一個內容,是在孩子們二年級認識釐米之後的又一個長度單位的認識。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毫米的認識》。在此之前,關於長度單位我們已經學過了米、釐米的認識。

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測量的需要,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繫,進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米和釐米學生在生活中見過,而“毫米”的知識,在學生以前的生活和學習中基本上沒有接觸過。因此在教學中可從從感性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通過看、摸、比、找、量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1毫米的正確表象,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並通過對直尺的觀察,放手發動學生獨立探索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關係,知道1釐米=10毫米。在認識毫米後,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比如讓學生測量粉筆長度,鉛筆盒,動手畫一畫等環節,使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將已有知識進行鞏固。

雖然覺得這節課學生學得好可以,但是在練習中卻出了一定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課堂上建立的表象不具體。學生都知道一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但是卻沒有讓學生親自去摸一摸。練習的反饋情況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得還課堂與學生,以學生爲主體,切實圍繞學生的轉。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更加堅信了教師“想明白”,學生才能“學清晰”。在“衆籌”研討中,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同時根據自己本班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了再次的教學預案設計,整節課下來,比較符合孩子們的實際學習情況,對於毫米的感知比較的充分。個人認爲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以學定教,關注學習起點

學生在三年級前已經學習了“釐米”和“米”,對爲什麼要有長度單位及計量單位是一種標準比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時測量物體長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礎。“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從生活經驗上說,學生在運用學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觸到毫米。因此,以複習舊知識爲導入,“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過測量,你還能想到測量的單位嗎?1釐米、10釐米有多長?身高1米多等。”通過這一複習環節,喚醒學生的舊知,又爲下面如何估計數學書的長、寬、高打下了基礎。“你還知道什麼長度單位呢?”課堂中學生說“毫米”。教師繼續追問,“那你知道毫米是怎樣的一個長度單位呢?”有的學生說它是一個比釐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但對爲什麼會產生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截然不知。因此,接下測量數學書的環節就是爲毫米的產生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測量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們感知毫米產生的意義,通過測量,再次問孩子們“爲什麼要有毫米”時,他們的回答就變得清晰了。

二、留足時空,關注整體參與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本節課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參與學習、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參與意識,也瞭解別人的想法,調整自己的認識,這樣有利於學生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探索和思考問題,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在本課的實踐活動中,充分給予學生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的整體參與。在估測數學書封面的長、寬、厚時,一個孩子估測了數學書的長大約是15釐米,寬大約是18釐米時,沒有馬上進行否認,而是讓孩子們進行辨別,這樣的估計覺得正確嗎?孩子們發現數學書的長應該比寬長,而估計的結果是長比寬短,所以肯定是錯誤的。還有孩子們用手勢一拃去測量,也發現這樣的估測不合適,於是進行了估測調整,使學生學會估測。再者,在感知1毫米時,讓學生先通過估測1分與1元硬幣哪個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進行測量,從而全體學生感受到了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在用手指捏住校牌的厚度再抽出校牌感知1毫米的厚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有的的學生說“手太酸了,一抽走校牌,兩個手指就粘住了。”追問“這是問什麼呢?”孩子們說是因爲1毫米實在是太短了,課堂效果非常好。

三、豐富素材,凸顯知識本質

著名的教育學家皮亞傑認爲:學生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經驗中凸顯數學本質,掌握數學知識。毫米的認識是一節概念課,學生只有利用豐富的學習素材才能建立毫米的表象。因此,本節課爲學生提供的素材有30釐米長的學生尺、教師的米尺、校牌、1分、1元硬幣,現實生活中用毫米做單位的圖片等。在學生認識學生尺上的1毫米時,追問“老師米尺上的1毫米與你們尺子上的1毫米一樣長嗎?”大部分學生說“不一樣長。”於是把米尺的1毫米與學生尺的1毫米進行重疊測量,孩子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它們是一樣長的。通過這一素材,體驗到了長度單位的標準性。1分與1元硬幣厚度的對比中,進一步建立1毫米長度的表象。在生活中用毫米作單位的例子中,ppt課件呈現了慶祝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訓練時的隊伍訓練圖、包裝箱的規格、精密零件等,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不停留在只認識到毫米是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單位,而且還感受到用毫米做單位是比較精確的,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廣。

思考:課堂實踐活動較多,如何進行有效把控?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毫米是小學三年級第一單元的第一個內容,是在孩子們二年級認識釐米之後的又一個長度單位的認識。本節課我還是採取以往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測量建立表象,然後結合他們在生活中的實際事物對他們的認識進行檢測,進一步鞏固毫米在他們腦中的影象。

聯繫生活進行感知

長度單位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讓學生從身邊的物體尋找“1毫米”,他們很快找到了許多。例如:指甲蓋的厚度,銀行卡的厚度,十張白紙的厚度等等,他們的眼睛真的很厲害,而且對物體的判斷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強操作實際測量

測量在認識長度單位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可以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更加準確的認識。因此在測量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讓他們小組合作對所測量的物體進行估測,然後進行實際的測量,看看哪個同學估測的最接近準確的結果,而且對這些同學進行獎勵,這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他們都非常的認真和投入。不僅他們的估測能力有所見長,而且實際測量的水平也提高不少。

存在的問題:

1、本節課我覺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學生之間的合作不是很好,導致一部分同學理解的很不錯,而有一少部分同學對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還很模糊。

2、在測量過程中我忽略了對5毫米這條刻度的強調,有個別的同學把6、7、8、9毫米也數成了1、2、3、4。

3、學生的合作時間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課堂顯的前鬆後緊。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爲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於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創造性思維,因此,本節課教學中我創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1毫米有多長。首先,我先由學生拿出數學書出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後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結果,通過學生動手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時,發現數學書的寬、厚不是整釐米時,我就引出測量較短物體長的長度單位“毫米”,從而引出“1毫米”的概念,這樣我讓學生比劃1毫米的長短。認識了“1毫米”之後,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現身邊“1毫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活動的熱情特別高,並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在學習完長度單位“毫米”之後,我讓學生把事先佈置帶來的1角錢硬筆、公交車充值卡進行測量它們的長、寬、厚,並分別說出它們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以加深長度單位“毫米”的認識。

通過今天的這節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他們在數學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動中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學生的興致很濃。

TAGS: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