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

學識都 人氣:1.61W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最新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新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1、教法與學法的困惑

新課改提倡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爲宗旨的自主學習,隨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學習,小學語文課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例如: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某一段,再如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那麼其他的段落就不需要學嗎?其他的閱讀方法就不需要掌握了嗎?表面上看,教師尊重了學生的主題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教學方法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嗎?看起來是一堂熱熱鬧鬧的課,其實學生在這堂課上學會了什麼?掌握了那些寫作方法?明白了哪些寫作順序?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教學方法成了教學形勢,而沒有成爲深入探究的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從零開始。還有,在彙報時,學生彙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指導什麼,教師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教師完全處在被動地位,這樣的教學怎麼能有益有效呢?學習

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鬆的教學氛圍,但爲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就讓出主導作用,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成爲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時沒有把握好教與學之間的“度”。

2、作文指導與學生寫作的困惑

一提起作文,多數語文教師都有同樣的困惑,作文應該怎樣指導學生才能會寫,指導細一點吧,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都差不多一個內容,不細指導,差一點的學生根本不知從何下手。可是作文教學又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箇中心環節。

對學生來說作文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的確,提高一個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難在一朝一夕完成,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經過二十幾年的教學實踐。在作文教學中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1)讓學生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讓班級的圖書角發揮作用。每學期我都讓學生每人拿兩本以上自己喜歡看的書,放到圖書角,大家換着看。書的內容不要限制,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有人喜歡“大江東流”;有人喜歡“小橋流水”。個人有個人的興趣,個人有個人的口味。我們不必強求一致,只要有益的,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無害的都可以。看什麼書都增長知識。看書時間是利用課餘時間或作業完成後。剛開始都不習慣,但是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開始時是我提醒他們,引導他們去看。看的時候允許他們講,允許他們說,允許他們笑。有時他們看到有趣的地方,笑得前仰後合;有時爲了爭論一個問題都面紅耳赤。有時還讓我來當裁判,說他們誰說的對誰說的錯。在說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我所帶過的班級學生有80%的都有自覺看書的好習慣。多看書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

(2)讓學生多積累

語言在與積累。一年級時,我讓學生每天積累一個成語,二年級時,我讓學生每天積累兩個成語,一個名言警句或一個好的片斷,隨着年級的升高,積累量逐漸增大。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學生的語言就豐富了,寫作時就有話可說。

(3)認真領着學生分析課文

我告訴學生,老師領你分析課文,實際上就是在教你學寫作文。說到這,實際上我違背了新課改的要求,學生喜歡哪一段,就先分析哪一段。有時是從中間開始,有時是從最後開始。而我還是老教法,從前往後逐漸分析。我覺得這樣分析,能使學生清晰地到作者的寫作思路,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這樣就爲他們自己動筆寫時,屢清了思路,打下了基礎。

(4)讓學生多動筆寫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核心提示:《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戶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戶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然而,課文所描寫的畫面與精神境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學生初次學習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備課時,我反覆參考了網上的一些資料,在教學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後,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後,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瞭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爲什麼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2.加強了兩個意識。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語言文字訓練意識,如,朗讀指導貫穿於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範讀、齊讀、自由讀、聽讀、個別讀、背誦,內容上則有讀詞、讀句、該段、讀全文。同時,邊讀邊總結讀書方法:

(1)讀書時抓重點詞品味,就能作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2)讀書時聯繫上下文抓重點句理解,能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3)讀書時抓重點段反覆思考閱讀,就能體會感情,從內容中領悟中心。並讓學生及時將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閱在相應的句段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提示了基本的讀中理解詞、句、段、篇的方法。不僅體現了以讀爲本,也體現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全面訓練。

二、在閱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閱讀爸爸說的三句話時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說樹,幹嗎用了‘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這些寫人的詞呢”這一問題極有思考價值,說明學生已初步從理解詞語聯繫到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種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有關的圖片如,戈壁灘的飛沙走石,白楊樹的挺拔高大,並製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幫助學生李潔白養生春的惡劣環境及白楊的品質。同時在板書設計上,圖文並茂,使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一目瞭然。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的動態生成與設計有所偏離,細細想來,在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我深思:

1.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教學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然而,在教學概括白楊的特點時,我又不知不覺得牽引在學生朝我心中的標準答案靠攏,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認知特點

在教學時,有時一味的拔高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的處理缺少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古腦的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老師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理解。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說,故事的情節是相互聯繫,在變化中發生、發展、結束的。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寫了故事的發生、發展經過,但目的還是體現船長的機智,他的正確的思想方法,爲了表現他的冷靜、果斷。

在教材處理上,我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因此我在讓學生初讀課文時就思考:文章裏面共有幾個角色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這樣學生把全文貫穿了起來。然後抓住一些重點詞、句來體會孩子走上橫木時的危險處境,讓學生明白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其他任何辦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跳水纔有生還的希望。從而體會船長的機智、冷靜、果斷。

但課堂永遠是塊令人遺憾的舞臺,而這次我所留下的遺憾太多。首先,在生詞方面,我本來都設計好了,通過幻燈片打出本課生詞,如第一行是一艘航行桅杆看到這些詞,你們會想到什麼,我想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船,然後再順理成章的歸結的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一艘環遊世界的帆船,很自然,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吧,問學生這個故事是在什麼環境發生的;第二行詞是撕咬齜牙咧嘴從這兩個詞你會想到文章中的誰?那麼這隻猴子爲什麼會這樣。可是自己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

其次,在講孩子處境危險這塊時過於瑣碎,沒能很好的從讀中感悟,悟到了再來讀,學生說的過多。其實當時我在備課時就考慮,也反覆問自己,會不會問的太多,要不要學生說自己找這些詞句的原因,結果只顧問學生爲什麼體會到,而忽視了讀,不能很好的做到以讀爲本,讀中感悟。再者由於在處理孩子處境危險這部分用的時間過多,結果在體現船長機智、冷靜這部分時過於匆忙。應讓學生從多元來考慮,在當時那種地點、天氣、以及周圍的人,只有跳水這一種辦法,更能體現出船長的經驗豐富。最後就是應通過板書再次點出事物之間的聯繫:水手爲什麼拿猴子取樂,猴子爲什麼又把玩笑開到了孩子身上,船長爲什麼能想出這種辦法,孩子爲什麼能獲救。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燕子》是著名作家鄭振鐸寫的一篇散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

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我在教學一開始,就爲學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錄像,學生觀看後都不由自主地發出陣陣讚歎:這真是一個浪漫無比的春天呀!可是要將這樣的景色變成文字,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

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在課堂上,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從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入手,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再到組織學生自讀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只是一個平等參與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我適當點撥,爲學生的思維起着“搭橋引路”的作用。然後我又巧妙的創設說話情境,讓學生們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投入聽說訓練中,從而學得更紮實,更靈活,鍛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寫作水平。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適宜的畫面,創設了柔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爲一體,有着特別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古詩的語言極爲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詳細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絃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非凡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爲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

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着一段樂曲。該曲有着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伸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彷彿置身之中,舒適、愉悅、嚮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後,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着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優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閒安閒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經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爲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後,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範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後發現,教師範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天窗》這篇課文寫得比較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爲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先讓學生聽了課文後完成填空題,再讓學生質疑。學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爲什麼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爲什麼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因此在課上我主要圍繞着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

一、通過品詞品句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句子。我讓學生圍繞作者將他看到的,想到的寫得好在哪裏,找句子,品一品。在我的啓發下,學生們悟出了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閃電的外形,雲朵的變幻多端。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展開,十分合理。

二、指導學生朗讀。因爲學生理解了句子,所以在朗讀的時候也就有了感情。加上暴風雨的呼叫聲,小蟲的鳴叫聲學生的朗讀有起有伏,抑揚頓挫。多次,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積累到了不少優美的句子,給寫作提供了素材。

三、給學生說話的機會。整節課,我設計了4處說話訓練,因爲平時我在課上就注意這一方面的練習,特殊是一些文字優美的課文,如:《我愛三峽》、《繁星》、《桂林山水》等課文,我都讓學生背誦積累,所以在今天這節課上,學生就非常巧妙地運用到了積累的句子。除了平時就能說會道的,我還特別讓好同學幫助那些平時不太開口的學生,讓每個人都有開口說話的機會。

這節課的遺憾:

1、感覺自己在教法上沒有突破,教學手段不夠有新意。

2、說話練習時用了比較多的時間,造成後面的教學內容沒有全部完成。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蘆葉船》這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文章脈落清楚,層次分明,內容淺顯易懂,尤其作者將玩蘆葉船的情景描寫得形象鮮明,生動感人,貼近學生的生活,輕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教學時,我創設這樣的情境,從學生最感愛好的話題入手,“同學們最喜歡玩什麼?你們是怎麼玩兒的?”在學生充分談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然後讓學生描述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動聽的樂曲時,彼此可能會說些什麼,心裏可能會怎麼想?通過這樣的角色體驗,進一步體會蘆葉讓孩子們更富有創造力,也給孩子們帶來的無盡歡樂。

當學生談到“我和表兄玩兒蘆葉船”的情景時,引導學生勾劃出描寫表兄語言、動作的句子,從中體會表兄的自信與智慧。小小的蘆葉船順水而下,也將作者的思緒牽得好遠好遠。引導學生想象,小船可能會漂向哪裏呢?指導感情朗讀最後兩句,讀中體會小作者的無限遐想。

最後,總結作者的描寫順序,幫助學生理清層次,作者是“先回憶了自己的家鄉,再具體回憶了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最後講了“我”和表兄到長江邊玩蘆葉船,蘆葉船給我們帶來遐想與希望。鼓勵學生平時要養成善於觀察,大膽想象的好習慣,並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最喜歡的活動。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烏塔》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描寫了一位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這對從沒出過遠門的中國小朋友來說,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這篇課文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思想意義方面都讓我班學生感到新穎、高興。

故對這篇課文的讀書積極性相稱高,可以說是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自然收穫也相當多。無論是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還是審美的樂趣。總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學完課文後我在班級裏舉行了“一個14歲的小姑娘獨自漫遊歐州,畢竟是好,還是不好?”辯論會。這是我班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形式。正反雙方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口水之戰”:

正方認爲只要作好充分的預備,可以一人外出旅遊,這對烏塔今後的成長有好處;烏塔真勇敢,讓人好佩服;這是他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烏塔是那麼自由,離開爸爸媽媽的管束,像小鳥那樣飛出去了。哪像他們除了學校就是家,活動的空間那麼小,簡直是井底蛙,籠中鳥;什麼時候他們也像烏塔那樣出去走走,闖闖,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出色……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觀潮》一課,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教學時,我讓學生圍繞“哪些句子最讓你心動,說說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即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大家各抒已見。

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有同學說那情景像發生了海嘯,有同學說像發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動,有的同學感受到大潮涌動的速度。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