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請假的時候》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9.63K

教學反思一定要及時,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太陽請假的時候》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太陽請假的時候》教學反思

  《太陽請假的時候》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科學童話,篇幅很長。本課的教學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通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太陽請假的原因,知道人們在太陽請假後想了哪些辦法來解決生活問題。然後圍繞“人們採取的這些措施結果都如何,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這一中心問題研讀課文,並在學習小組內交流,小組內形成統一意見。第二課時主要是圍繞上一課時的中心問題進行交流展示,另外,我安排了一個質疑環節,針對課文在行文或是邏輯方面出現的問題進行質疑,提出修改意見。第二課時的交流我把兩個學習小組合成一個大組來進行彙報,一個小組中心發言,一個小組補充發言,這樣既使每個小組都有發言的機會,又能節省一些時間。

考慮到這是一篇科學童話,跟以往學習的寫景的、或是記事的包含了作者強烈情感的文章不一樣,這一篇課文是理解課文中的科學道理,所以在課前下發的導學案中進行了提醒,提醒學生要從理解科學道理這個角度來進行體會,同時我也提醒大家,儘管課文是要給我們講科學道理,但它是我們的“課文”,我們在進行體會時仍然要從語言文字來入手。在課堂上,四個彙報組都能按照導學案的指導寫讀書體會,發言也不乏精彩:有的課文和插圖進行想象,想象人們失去太陽的照耀後,行爲不便的樣子,想象河流乾涸的樣子並與之前“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情景對比,想象人們失去太陽後懊惱的樣子;有的扣住語段中的關鍵詞體會,如,抓住“人們跑去問最博學的天文學家”中的“最博學”這個詞語體會人們急切地想要知道月亮不發光的原因,體會人們對光明的`期盼;有的結合課文中人們懶惰產生的後果,聯繫實際生活體會課文給我們人生道理等等。今天擔任評價組的的是炫酷組的同學,徐芳方同學用一組抒情的排比句給予發言小組極高的評價,鄧友恆同學的評價雖然語言不太流暢,但是句句命中“耙心”,把發言同學運用的方法盡納評價中。課文的最後部分,是太陽復工了,因爲是非重點,只是以讀代講,一掠而過,自己感覺處理得比較得當。但是今天的交流時間拖得有點長,在讓孩子們交流在課外瞭解到的太陽與人類的科學常識之後,進入對課文的質疑環節。因爲導學案上設計了這個問題,問題一經拋出,不少的孩子就舉起了手,剛剛有一個同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還沒有來得及說出修改意見,下課鈴已經響起了,節奏強烈的出操音樂蓋過了孩子們的聲音……這個環節,是展示孩子們思維深度的活動,沒有盡興,很是遺憾!

下午的教研活動時間,我對照課文把課堂上的細節又在腦海中又過了一遍。整體感覺是,自己感到上課非常輕鬆,除了偶爾的提示和方法的總結,我基本上處於聆聽的狀態,學生比較活躍,其它同學也對發言同學的所講的內容也較感興趣。應該說,這節課,在聽和說的訓練方面,效果是比較好的。但是,站在課堂之外再來審視,缺憾也顯而易見:首先,雖然大家的體會語言組織流暢,而且言之有物,但是補充發言的同學與中心發言的同學所說的內容有重複。比如,有的同學針對某一個細節進行想象,補充發言的同學也是對此進行想象,只是所想到的畫面、所表述的語言不太一樣,但他們要表達的感受都是一樣的,這使得補充發言的意義不大。看來,在後面的學習中,還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其次,同學們在摳詞摳句方面還欠些火候。例如,寫太陽與風的關係這一個部分,“可是,一點兒風都沒有,不但最小的樹葉靜靜不動,連微細的塵埃也飛不起來。”這句話中的“不但…連”“微細”等詞語沒有被提出來。再如,在講到太陽與河流的關係時,有幾個“不再”、 “不可能”、“也不可能”、“什麼都沒有了”等詞語也沒有被關注。再次,朗讀的落實不夠好。課文較長,其中講科學道理的部分也較長,這是在課前就讓我比較糾結的問題,課堂上果然沒有處理好。最後,複述課文這一目標沒有落實。本來在交流展示的環節中,讓學生朗讀關鍵段和講述科學道理自選擇其一來進行,但是 “太陽與風”這個部分中包含的科學道理有些複雜,不重點研讀這個部分的學生,也許對太陽與風的關係理解得並不透徹,而在課文上我又沒有時間去檢驗。

一節課的時間很短,但是帶給我的思考卻很多:怎樣在學生無法深入的細節進行學習干預?小組展示時,怎樣使參與面進一步擴大?怎樣在教長課文時兼顧朗讀?

有聲有色,在品賞聲色之時聚沙成塔;有得有失,在權衡得失之間撥雲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