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精選10篇)

學識都 人氣:2.74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精選10篇)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一本名字叫《追風箏的人》,在此之前,我曾聽過一首歌叫《追風箏的孩子》,於是它引起了我的興趣,便藉此機會粗讀一番。

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情,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主人公阿米爾和哈桑是從小玩的很好的主僕關係,在一次放風箏比賽中阿米爾獲得了勝利,阿米爾在尋找主人丟失的風箏中遭到了侮辱,阿米爾看到後並沒有伸出援手,在此後阿米爾無法面對哈桑,而哈桑毫無底線的善良像一面鏡子一樣折射出阿米爾的醜惡,於是阿米爾在自己過生日時以卑劣的手段逼走了哈桑。後來阿富汗經歷戰爭時哈桑逃往美國,哈桑爲了守護曾經主人空落落的房子死在了侵略者的槍口之下。二十五年之後,阿米爾最終還是回來了,帶着一身的愧疚回來後得知曾經的僕人哈桑竟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帶着一顆贖罪的心,經歷一路艱辛尋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他的侄子索拉博。並撫養長大的故事。

“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的這句話貫穿了整篇小說,每一次都是那麼的讓人感動,爲了表示忠心毫不猶豫的吃泥巴,爲了保護小主人而掩飾自己的恐懼,在戰火紛飛中守護早已人去樓空的主人的院落。只爲了追尋自己心中的那隻風箏——忠誠,善良。

我在想,作者真正的意境是控訴戰爭或是人性的罪惡,還是勸導人們內心向善,在我看來,通過全篇跌宕起伏的劇情,處處透漏着人性的抉擇,而後面的故事總是在說,善良的選擇是沒有錯的,是偉大的。所以,本書主旨用一句中國古語總結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不管那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的去追。

真正面對利益取捨甚至人生抉擇的時候,將是十分考驗人性的。自認爲外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旁人可以對當事人提出建議,但任何人切不可對當事人妄加評論,因爲你永遠不能真正的體會到別人正在經歷及經歷過什麼。

這是豆瓣上評分最高的一本書,拿到手翻閱後,果不其然是本好書,很快就被作者的文字帶到了阿富汗兒童的生活中,讀完後想留下一些東西,於是寫下這篇讀書筆記,以便於自己日後重溫。

阿米爾少爺和哈桑的童年生活,雖然是在同一個地點經歷,但可以說這大概就是唯一的相似之處了吧。表面上是貧富差距,實際上卻和種族歧視脫不了干係。可笑的是,哈桑對阿米爾少爺“爲你,千千萬萬遍”,在阿米爾少爺眼裏,哈桑卻不配做他的朋友,實際上童年中,哈桑纔是有血有肉的孩子,而阿米爾少爺則是一個懦弱者。

孩子大概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可,父母的表揚吧,而如若這種渴望長期受到壓制,被認可的渴望也會變得愈發強烈。當然事情有可能變成動力激勵孩子奮發向上,也更可能催生出負面的影響。另外,哈桑遇到危險時,阿米爾少爺的臨陣脫逃造成了他一輩子的遺憾,一輩子的內疚,如果當時的臨陣脫逃變成了挺身而出,結果會怎麼樣呢?其實還是自己能力不夠,童年的優裕生活和懦弱的性格根本處理不了當時面臨的問題。實際上,只有一個人能力足夠的強了之後纔有可能有能力去處理、去解決更多的事情。

有時候犯錯在所難免,但錯誤也有大小,有的可以原諒,有的不能。有的可以挽救,但有的挽救不了。一旦犯錯要勇於承認,積極面對,採用正確合適的方式去極力挽救。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2

花了四天時間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晚上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不必再擔心哈桑的命運,不必再猜測阿米爾到底犯下了怎樣的罪行。

儘管讀的是譯本,但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同一搬的文字功底。驚奇它對於人物的塑造,正直而有醜聞的父親,嚮往正義卻又搖擺不定的阿米爾,你不可對其中的人物妄加評價,因爲隨着之後的閱讀,他的形象會越來越豐滿的站在你面前,他或許就像你身邊的某個人。

整個故事情節的構架更是出人意料的精彩。友誼,愛情,戰爭,背叛,救贖,這一切雜糅於一體,又好像任何一點都是不可或缺的。

至於語言,更不必多說,是我之所愛。最喜歡的就是語言簡練的文章,它太符合我的胃口,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無病呻吟,每一句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有些段落和句子,我甚至要一口氣讀上三四遍,細細品味之後方肯罷休。

閒下來有時也會想象兔脣哈桑是什麼樣子,阿米爾的妻子是怎樣的賢惠美麗,還有哈桑兒子那細眯着的眼睛……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讀到這一句時,有一種酸酸的東西一下子涌了上來,爲哈桑,也爲阿米爾。我不知道原着用阿富汗語這句話是怎麼表達的,是不是也有這迷人的韻味。

阿米爾也確實被感動了,可他感動的是一個僕人對主人的忠誠,而我看到的是哈桑對朋友的忠誠。

藍風箏被追到了,阿米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可這一切是哈桑用莫大的恥辱換來的,阿米爾用自己的眼睛目睹了一切,他就看着它發生。這注定阿米爾的後半生將永不停歇的做着一個噩夢——一條滴血的燈芯絨棉褲躺在一堆破磚瓦上,也註定了他將用自己的生命去救贖自己曾犯下的罪行。

哈桑到底是死了,死的原因竟是爲了維護主人的房子。但他的兒子還在,兒子和他一樣能夠嫺熟的打彈弓,但不同的是他的兒子比他勇敢,當年他只敢拿彈弓嚇唬阿塞夫,他兒子竟真的把玻璃球射到了阿塞夫的左眼裏,這真讓人解氣。

當拉辛汗要求阿米爾去救哈桑的兒子時,阿米爾竟拒絕了。我真想給阿米爾一個耳光,想想哈桑怎樣對他的,可轉念一想,又有誰真的不怕死呢。最後,無法擺脫內心罪惡感的他還是勇敢的去了。

“爲你,千千萬萬遍。”,當這句話從阿里德口中再次說出時,我知道這又怎樣深深地刺痛了阿米爾,這一刻或許他會想起很多。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這是小說的最後兩段。

阿米爾微笑着追着人生的風箏,追着他心中的善良,正直,誠實,還有……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義無返顧的去追……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3

不是揮手告別,不是轉身離去,而是我與風箏,與我們的風箏,再相見。——題記

“爲你,千千萬萬遍。”因爲這一句話,億萬讀者從此記住了這個人——卡勒德胡塞尼;因爲這句話,多少書友記住了這本書的名字《追風箏的人》。

七十年代的喀布爾還算安穩,卻依舊充斥着社會動亂與種族歧,孩子們在這樣的一方天空下尋找自己的快樂。阿米爾和哈桑曾是很好很好的朋友,他們一同坐在樹上盤算着用胡桃射狗;他們沐浴在夕陽下,阿米爾爲哈桑唸書;他們配合默契,在風箏比賽中獲得第一名……但這一切,在阿米爾親眼目睹了哈桑被人欺負卻不敢挺身上前後,漸漸地改變了。阿米爾心中的懦弱與慚愧讓他不願面對哈桑,他與哈桑日漸疏遠。在生日之時,偷偷將爸爸送給他的表藏進了哈桑的被子裏,誣陷是哈桑偷了手錶,哈桑終究是離開了,阿米爾也隨父逃往美國。

看到這一段時,我心裏挺看不起阿米爾。爲什麼好朋友有難不爲他挺身而出呢?爲什麼要爲了一己之利把生活了十幾年的好友趕走呢?怎麼能心安理得地繼續享受自己的生活呢?可站在阿米爾的角度,我捫心自問:如果我的好友被欺負,我是否會絲毫不畏,替她出頭呢?我默默地思考着,好像理解了阿米爾。我想,他只是自私,害怕自己受到傷害而無暇顧及別人。但一秒鐘的猶豫與遲疑便是咫尺天涯,再也無法挽回。

後來,從拉辛漢的口中,阿米爾得知了哈桑是自己的親弟弟,得知了哈桑與妻子因爲保護他的房子而被殺,得知了哈桑的孩子被送往孤兒院無依無靠。被迫接受真相的阿米爾震驚又憤怒,他拒絕相信又無可奈何。拉辛漢請他找回索爾博並好好照顧,拒絕與遲疑動搖着阿米爾的心靈,但他終於接受了這個請求。幾經輾轉,當阿米爾終於找到索爾博時卻發現他在曾經欺負哈桑的人的手上受盡侮辱。他堅決的要帶孩子走,哪怕已被打的頭破血流。後來,阿米爾待心理壓抑的索爾博如自己的孩子,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和他說話。當風箏再次翱翔在藍天時,阿米爾說出了當年哈桑爲他撿風箏時說的話:“爲你,千千萬萬遍。”

友情與贖罪,種族的歧視與社會的風氣,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我曾爲阿米爾的軟弱感到憤怒,爲哈桑的悲慘遭遇而同情,可這就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大千世界,芸芸衆生,有勇敢就必然有懦弱,有自私也必然有寬恕。它們共同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着,而你有着選擇的自由。我很慶幸,阿米爾終究戰勝了他內心的不安與恐懼,但他始終欠着哈桑一句“對不起”,就像是他自己說的“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裏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兒袖手旁觀。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救了我,也許是最後一次。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勝過任何人,我只想告訴他們,我就是草叢裏的毒蛇,湖底的鬼怪。”寬容與信任貫穿着生命的公路牌,也許一點點隱瞞與欺騙都會使感情出現裂痕。那麼請和好友一起讀這本書吧,讓友誼長久,讓愛永存。

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4

《追風箏的人》,這本小書由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小夥伴"哈桑童年的快樂追風箏時光講起,描繪了阿富汗在種族矛盾背景下,人性的毀滅。文中表面強勢、權威的父親卻一直生活在愧疚和贖罪中,主人公阿米爾也陷入了類似的輪迴,兒時因自己的懦弱傷害了對自己最重要的人而一直受着靈魂的煎熬,等待着救贖。

民族差異與人性情理。在讀這本這本小書時,我想每個人都會不自覺思考,人何以爲人?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曾說"自然人只有兩種情感,自我和同情心,自我即保存生命,而同情心即對苦難的同情和不願無故傷害同類的情感,這兩種情感是動物界共通的本能,而不僅是人類。"我也相信,人與人之間作爲同類天然的就有一種同情心、憐憫心。但是,究竟是什麼可以讓一些狂熱的種族主義者竟能丟棄這一種本能,而陷入瘋狂的對善良無辜同類的傷害呢?我們永遠無法感同身受哈桑和索拉博及他們的同族身上發生的一切,民族衝突帶給他們的傷害。無法接受在那樣的一個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仰慕不是以人的品德和智慧,而是靠人的出生和種族決定。與哈拉扎人交朋友被視爲屈辱,真誠地對待一個哈拉扎僕人被視爲難以理解的事情。在新時代出生成長的我們,享受着民族團結和睦的我們真該慶幸,慶幸共產黨人着眼於人性的至高思想境界和團結、自治、共榮的民族政策。傷害與救贖。

阿米爾的父親在當地是一個有極高聲望的人,在外人眼裏,他爲人慷慨正直、施德行善,受到所有人尊敬,可他內心深處卻一直備受煎熬,他以阿富汗人最不可原諒的方式傷害了甘願爲他犧牲生命的"夥伴"阿里。身處尊重與光明中的他,內心卻時時刻刻都活在灰暗和煎熬中。他爲自己尋找解脫的出路,選擇修建撫卹院、幫助處於困難中的人爲自己曾經的錯誤贖罪,實現心靈的救贖。人生就是如此的奇妙和充滿宿命情節。這位強大父親的孩子阿米爾,卻也同樣犯了自己一生都難以原諒的錯誤,因自己的怯懦和袖手旁觀使得一直勇敢保護他,甘願爲他千千萬萬遍追最後的風箏,甘願爲他吃泥土以示忠誠,甘願爲他犧牲自己生命的哈桑,受到了一生不可磨滅的屈辱的身體和心靈傷害。從此,他心裏永遠住了一個噬人的惡魔,不停地在吞噬着他,折磨着他。但是,心魔卻並沒有遠離他,即使他因戰亂而遠赴美國,即使他曾因新生活而短暫的將那段記憶擱置。可是,當一紙書信從遙遠的阿富汗寄來,一切又回到最初的原點,有些事情不得不去面對,即使多年後再揭起那傷疤仍會鮮血淋漓,生活就是這麼公平。他不得不接受父親曾經的過錯,不得不接受被他傷害、拋棄的可愛的哈桑竟然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的現實,不得不重新接受良心的拷問,似乎一切都是輪迴。雖然有掙扎,但這次他還是選擇了去面對,面對一直以來折磨他的心魔。但是,一切都已來不及,哈桑的來信之前他不曾回覆過,等到他想回復時,哈桑卻因種族矛盾被殺害,再也看不到、聽不到他的歉疚。然而,不管何時,生活總會在絕望的深淵中滲透給我們希望的光芒,而孩子永遠是希望的承載者。哈桑的孩子,成爲阿米爾獲得救贖那束光。所以,當一切還有可能有所彌補時,阿米爾願意拼盡生命拯救這個處於苦難中的孩子。在哈桑受到傷害的那一刻,我甚至覺得在一切惡劣的品格中,懦弱是最不可原諒的'一種。可是,人總有犯錯的時候,即使有些錯誤無法讓人接受和原諒,但每個人也都有獲得自我救贖的權利。如果最終選擇阿米爾父子的方式,選擇幫助別人,選擇新的希望,那又是否可以停止對他們曾經錯誤的苛責呢?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5

我時常幻想自己是來自未來的,這樣,有一天我面對未來某一時刻的突然變化,就會更從容,面對陳年往事也會更慷慨。但,我更適合平庸,如尋常人一樣瑣碎繁雜的生活,對時間的細枝末節斤斤計較。

既然無法預知未來,那麼人更多的開始依賴回憶,甚至靠那些零星瑣碎的回憶支撐往後的日子,有些回憶很美好,有些回憶很心酸,有些回憶讓人長大,有些回憶讓人顯得很無知,有些回憶慢慢泛黃,有些回憶彷彿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總是從兒時的回憶展開。

我對阿富汗以及周邊連年征戰的國家和他們的歷史毫無興趣,對我而言,那裏的人民是可憐的,那裏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當《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一點一點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並沒準備好接受一個平靜的,也曾春暖花開,羊肉串香飄整條街的畫面,更沒想到那裏的孩子也可以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

所以當身爲少爺的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畫面一出現,所有讀者不禁感嘆,少年時的友誼是那麼充滿力量,乾淨而持久的。他們總是並肩而行,每當阿米爾被人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義無反顧的站出來保護,很多人說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這種觀點我不贊同,我看見他們之間分明有一道友誼的光芒在閃耀。

當阿米爾問哈桑爲什麼確定自己一定會知道被切斷繩線的風箏的掉落地的時候,哈桑肯定的對阿米爾說,我就是知道,然後反問,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發誓,爲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爲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所以讀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潮溼的童年印象,總是和自己最親密的夥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發誓爲對方,甘願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臉對阿米爾說的那樣:爲你,千千萬萬遍。

然而事實上卻是這樣的: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儘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無論是平凡的阿米爾和哈桑,還是高高在上的查希爾國王或者卡爾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會爲他們預定的座位——阿米爾不再是阿米爾,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們必須戴上社會分給他們的面具。

哈桑總是說“爲你,千千萬萬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爾卻選擇沉默冷酷的逃避,這樣的悲劇性結果並不單單是個性差異所造成的,在這些年少無知的孩子的潛意識裏早已被灌輸了相應於自身社會地位的“應該”與“不應該”,一個哈扎拉僕人理應爲主人盡忠,而高貴的普什圖少爺不值得爲一個卑賤的哈扎拉僕人冒任何風險。

“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統治者”,這樣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樹下的童話,“王子與貧兒”不可能成爲兄弟,因爲他們命中註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後,阿米爾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贖行爲,也只不過是在獲知自己與哈桑的同父異母兄弟關係之後對身世的無奈認可,也就是說,他仍然沒有證明自己已經找到了“重新成爲好人的路”。

我們少年的時候,總是意氣風發,三五結伴,促膝長談。那是在我們其樂融融的環境中構建的虛擬場景,屬於物理學講究的理想狀態,然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在微弱的友誼遇到挑戰的時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綻,友誼的橋樑必然坍塌。

於是當阿米爾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負甚至猥褻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和逃避;與此同時,哈桑卻爲了阿米爾的風箏堅定不動搖的和對手較量,對手殘忍的揭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主僕關係,哈桑大聲反駁說兩個人是朋友。躲在角落裏不敢出現的阿米爾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一點激勵也沒有絲毫感動,他心底裏的怯懦終於將他的靈魂吞噬,於是悲劇發生。

這就是我們對友誼最大的誤解,認爲它是萬能的。

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在寫作中有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爲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這使得整本小說有了37度2的體溫,甚至能聽到書頁裏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開。然後奔騰或是嗚咽,越過急灘,衝出峽谷,最後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這樣的問題,《追風箏的人》也還是一本出色的小說。主和僕、貴族和賤民、朋友和兄弟,歷史和現實,種種轉變都被刻畫得生動而細膩。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

友誼和愛。

是在困難之中由弱變強的柔韌派還是在權衡利弊之中土崩瓦解的懦弱派。

誰敢真的站出來舉起右手發誓,我從來沒有辜負過任何一段純粹的友誼,誰敢真的擡頭挺胸說自己對朋友忠心不二。

我們總是太自信,對友誼誤解,對自己的愛誤解,對不可能的事信以爲真。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6

寒假,老師佈置大家去看《追風箏的人》,看到書名覺得沒什麼興趣,回家只是提了一下,沒想到媽媽神速,放假第二天就買回來了。

閒來無事也就看看唄,一看竟然也看了大半本書。我被書中的情節深深吸引了,書中的情節就像看電視劇一樣,以個個鏡頭在我的腦子裏播放着。阿米爾是幸福的又是最悲哀的,幸福的是他有哈桑這麼一個忠實,不離不棄的朋友,悲哀的是什麼?是有這麼好的朋友,竟然不懂珍惜,不懂阿米爾和僕人的兒子哈桑參加了阿富汗傳統的鬥風箏比賽。要贏得最終的勝利,還必須追到被他最後割斷的風箏。哈桑是當地最出色的追風箏高手,他替阿米爾去追,承諾阿米爾一定追到。然而,風箏追到了哈桑卻被幾個少年抓住恥笑與傷害哈桑。阿米爾目睹一切,性格軟弱的他卻選擇了袖手旁觀,並再次錯誤地選擇了逼哈桑離開家門。

看完這本書,那天夜裏我做了一個噩夢。夢見自己變成了阿米爾,身邊全都是哈桑追來的風箏,這些風箏纏繞着我。我拼命地向哈桑解釋,認錯,可是那些風箏依然纏繞着我,纏得我喘不過氣來。我害怕極了,拼命的跑,從樓上跑下來,交易踩空,整個人從樓梯上滾下來,“啊”我大聲叫着,睜開眼睛一看,自己躺在了離牀不遠的地上。嚇死我了,我能感受到阿米爾在背叛朋友,失去友情,親情的內心痛苦的掙扎。因此我們要愛惜每一個親人、朋友,珍惜每一份親情、友情。

在《追風箏的人》中,風箏是一個象徵。它是珍貴的友情、溫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忠誠、友善、勇敢而對阿米爾而言,童年時的那次追風箏,他的自私、怯懦傷害了哈桑,他在對友情的背叛中也喪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爲哈桑的兒子追風箏其實是獲得救贖的途徑,追風箏成爲阿米爾成長史中的儀式!也是一種對希望的寄予,我相信這個時候阿米爾的心已經得到了救贖因爲他已經找到了自己失去的美好!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7

《追風箏的人》的故事從一出身就有着相似際遇而在生活中身份卻懸殊的兩個少年開始講起。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爲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無法面對哈桑,於是用計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發戰爭,阿米爾被迫與父親逃亡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爲了贖罪,阿米爾再次回到故鄉,希望能踏上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小說如此殘忍而又如此美麗,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我幾乎是一口氣看完這部小說的,故事娓娓道來,輕筆淡描,情節卻是引人入勝的。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描述整個故事,詳細描寫主人公在阿富汗的童年生活又摻雜着阿富汗歷史事件描寫,給人以強大的故事真實性,讓人不知是在看一本虛構的小說還是在看一本來自阿富汗小人物“阿米爾”的傳記。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8

《追風箏的人》筆觸清淡,表達感情溫婉含蓄,敘述筆調沉靜中暗含憂傷。它關注了親情、友情與愛情,感恩與救贖,真相與謊言……在複雜變動的歷史大背景下,以一種從容平和的靜美心態講述了一個枝節複雜而情節動人的故事。

作者極具功力的情節架構、敘事才能、形象塑造、對話組織、場景再現,使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思考價值和文學質感。近似於完美的細節描摹十分精確,使人情不自禁地產生身臨其境的幻覺,被深深吸引而難以自拔。全部的閱讀使人身心浸潤其間,並時時擊節感嘆,讓人無法拒絕自然傳遞的巨大感染力。

我是在飛機上讀完《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起初沒想到情節會這麼多變曲折,會隨着情節的快樂而高興,悲傷而難過,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由於坐在飛機上,很多時候表情不能那麼豐富,這點還真是痛苦,早知道應該在家看這本書,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多麼舒暢啊!

當我看到阿米爾捨命從暴政下救走哈桑的獨子、自己的侄兒索拉博時,我明晰了“風箏”的涵義,一種感動像在我面前豁然打開一個光明粲然的世界,內心的犧牲崇拜被再次引燃,有了爲一個人犧牲的精神,我想這也是一種快樂。

“風箏”象徵着皎皎易污的純潔和需要努力追尋的美好,美好在我們這個一切都商品化了的時代還能有她的地位嗎?那遠方的美好還是不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價值取向?透過此書,我彷彿面對着內心,那裏和書中人物一樣隱藏着二元共生的光明與黑暗、勇氣與懦弱,但我不再懷疑,我最終仍要像哈桑一樣拼盡全力地向人間呼喊:“爲你,千千萬萬遍。”

於今亂象叢生、如降大霧之境,讀一感動之書不亦爲人生之一大快事!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9

我們是否徘徊在對身邊的人的糾結之中呢?是否對身邊的朋友盡心盡力呢?一本《追風箏的人》令我思緒萬千。

十二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從小與僕人的兒子哈桑情同手足。在冬天的一次風箏比賽中,阿米爾如願得冠。哈桑盡力爲阿米爾追回風箏,卻受到阿塞夫的迫害。看到一切的阿米爾卻未挺身而出,事後充滿內疚,最終逼走哈桑。自己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於是,阿米爾踏上了爲自己和父親贖罪的道路:找回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懦弱的阿米爾、重情義的哈桑、嚴肅的父親以及平易近人的拉辛汗,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小說中的阿米爾渴望得到父親的重視與喜愛,父親卻似乎更關注哈桑。使阿米爾對哈桑充滿了若有若無的嫉妒,卻忽視了哈桑對自己無條件的忠誠。現實中的我們是否也是如此呢?

記得有一次,烈日當頭,媽媽從外面賣回一個大西瓜,洗淨,切開。端到我眼前,叫我多吃一點,然而心情煩躁的我把西瓜一把推開,說道:“我不要吃,你要吃你吃好了。”媽媽的臉上露出無奈的表情,朝我輕輕的一笑,彷彿是做錯了事的孩子。捫心自問,我們究竟忽視了多少人的愛,傷了多少人的心?我們竟容不得一點愛的嘮叨。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哈桑對阿米爾說過,法裏德對阿米爾說過,阿米爾對索拉博說過,這不是玩笑,而是鄭重的承諾,朋友與朋友之間,人與人之間不需要物質,需要的是互相的信任。

對身邊的人,我們應該改擦亮眼睛。有的人,或許沒有真誠待你,我們就需要立即改正令人不快的缺點;有的人無時無刻的關心着我們,卻沒有寫在臉上,我們應以同樣的真誠去回報他們。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着風箏,追到了,只爲讓身後的人開心,快樂!人生短暫,容不得一點馬虎。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持與鼓勵,更需要無私的付出。我們不能昧着良心背叛朋友,因爲一旦錯過了,那將會是一生的遺憾。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0

《追風箏的人》是作者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它比起《擺渡人》來,更具有真實感,情節比較符合人性特點,也是對人性多面性的一種真實寫照。

這個故事大概發生在1973-1979年在阿富汗的喀布爾,這個城市既給阿密爾帶來過快樂也給他帶來痛苦。阿密爾的父親是這個喀布爾裏最有錢又有聲望且受人敬重的普什圖人。當時阿密爾是這個家裏的唯一的兒子,母親在生他的時候大出血去世了,從小沒有母愛的他,小時候期盼能得到完整的父愛。而父親希望阿密爾能成爲像自己一樣勇敢的男子漢。但是他不能從阿米爾身上找到半點自己的影子,父親和好友拉辛汗在一次交談時對阿密爾行爲還用太懦弱來形容。這讓阿密爾心理產生了某些陰影。

阿密爾和他的僕人(哈扎拉人)的兒子哈桑從小一起玩耍一起長大,他們的關係就像他父親和哈桑的父親阿里一樣情如手足。但是由於當時阿富汗的種族關係和階層存在,阿密爾和他爸爸從來都沒有在公衆面前承認過這種朋友關係,這種友情有多深厚和寶貴只有他們自己心理清楚。

鬥風箏是當時阿富汗的傳統風俗,12歲那年阿密爾想通過放風箏比賽得到父親的認可。哈桑是那個時候最會追風箏的人,他總是能知道風箏的方向。這次比賽阿密爾在哈桑的幫助下贏得了比賽,但是哈桑確卻爲了幫阿密爾拿到風箏被阿塞夫強玩。自己卻站在旁邊什麼都沒做,他沒有勇氣和膽量去營救自己的朋友。他爲此感到無能和懦弱。雖然他贏得了父親的肯定和關愛,卻失去了哈桑。後面幾次搞小動作要趕哈桑和阿里出門,父親都不同意,最後阿里父子自動選擇了離開。那年正好發生了戰爭,阿密爾帶着內疚和罪惡感和父親逃往美國去了。後面自己在美國讀書,戀愛,結婚,自己還成了作家過上了相對比較平靜安穩的日子。父親去世幾年後,突然有一日他接到父親的老友-拉辛汗打來的電話。叫他回一趟喀布爾,一定要去,那是一個可以讓他做回好人的機會!他冒着生命危險去了那個還在戰爭中的阿富汗,到了那裏他才得知阿里和哈桑在廣場已斬首了,才得知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那種猶如晴天劈雷一樣的真相讓他窒息,他心理那種愧疚罪惡感無法平息。從此他的人生踏上了贖罪的路途。後面他吃的苦受的罪好像都是再替哈桑還的。經過各種困境終於勝利地把哈桑唯一的兒子帶回了美國。

這是一部很感人的小說,哈桑是一個很善良,淳樸的孩子,最能打動讀者的是那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的一生爲阿密爾千千萬萬遍。而阿密爾卻在關鍵時刻逃脫,背板他。這也讓他自己心靈有了殘缺,覺得自己是個罪人,38歲的阿密爾回到阿富汗知道真相後,他纔開始爲了哈桑的兒子千千萬萬遍。也算是一種贖罪吧!就像阿幸汗說的那樣,讓自己成爲一個好人!

成爲好人是一種選擇。當一個人經歷了內疚和罪惡感後,到一個全新的地方,重新生活,戀愛,結婚,擁有和睦的家庭生活和穩定事業過後還能選擇回去贖罪,就是爲了讓自己成爲一個好人,看起來似乎符合情理,但是真正要去做還是需要很大勇氣也是非常艱難的,他也完全可以自私地選擇不成爲好人,不去阿富汗而繼續美國的安逸生活,但是他最終勇敢地選擇成爲一個好人,這樣也給他自己一次填補心靈殘缺的機會。

看完這本小說後,我在思考一個人問題,當人覺得自己有罪惡感和有愧疚感後,是不是纔會待人更加寬容呢?纔會對別人的一些錯誤或者不完美去包容和諒解呢?本故事中阿密爾能娶將軍的失貞女兒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發現索拉雅的錯誤再怎麼大,再怎麼不完美也沒有自己所犯的錯誤大也沒有自己的罪孽重,所以他可以在衆人的嘲諷中娶帶有不貞形象的將軍女兒。如果他自己沒有這些內疚和罪惡感,他的心靈沒有殘缺,他還會這麼謙卑地向將軍失貞女兒求婚嗎?這也許會成爲我們對人性的一個考驗和質疑?

作者自己沒想到這本書會有很多人喜歡它閱讀它,也許是人的一生痛苦體驗大多是他故事裏的阿密爾的親身體驗出來了吧:羞恥,內疚,後悔,寬恕,和贖罪。

小說裏的風箏,其實代表着很多意思,它代表了愛情,友情,親情,也代表了正直,善良和誠實等等,本小說中的風箏是代表阿密爾的人格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人格才能健全,心靈才能得到迴歸。

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會有自己的風箏,勇敢地去追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