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800字

學識都 人氣:1.14W

讀罷《追風箏的人》,我的腦海中反覆迴響着一個詞——人性。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800字

在這本著作中,人性是卡勒德·胡賽尼竭力表現的主題。在個人的得失,種族的分歧,教派的衝突,國家的變革這些因素的衝擊下,阿米爾和他的父親,哈桑身上的人性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又以阿米爾最爲顯著,阿米爾對哈桑自始至終存在偏見,“我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沒什麼別的了”這種充滿了教派衝突和種族歧視的思想在阿米爾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他對哈桑的面貌充滿了不屑,認爲他長着“愚蠢的兔脣”。同時,主僕思想一直存在於阿米爾的腦海裏,阿米爾對父親偏愛哈桑一直心存不滿。因此,無論他們的關係看起來有多麼親密,卻始終算不上真正的朋友。當哈桑爲了阿米爾的風箏而被阿塞夫強暴時,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成爲冷漠的旁觀者,更是因爲自己不願意面對哈桑甚至編造謊言逼走他,在濃厚的階級背景下,年少的阿米爾身上體現出人性的自私與虛僞。但是阿米爾並非絕對意義上的“惡人”,只是體現了人性中的“惡”,但人性也是有善的一面,他在日後的歲月中長期受到罪惡感的折磨,在最後可以放下原來的偏見,面對重重危險前往阿富汗解救哈桑的孩子,實現了自我的救贖,這是人性的`光輝。 在我們當下這個社會,相信會有很多人和阿米爾類似。家境的不同,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造成了當下人與人之間實質上的不平等,個人權錢的多少招致歧視。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變得扭曲,有多少人爲了利益而變得虛僞,進而損人利己。真摯的情感似乎變成了可笑的東西。從這個角度講,阿米爾似乎是幸運的,因爲他有一個“爲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在哈桑身上,人性的偉大充分體現了出來。他爲了阿米爾做了那麼多,爲了阿米爾犧牲了那麼多,他始終對阿米爾父子充滿了感激與赤誠。我們周圍會有多少哈桑這樣的人?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大多數人更像是阿米爾,身上包含了人性的善與惡,會自私,會懦弱,但是也會爲自己的過錯懊悔。但是有多少人能想阿米爾最後那樣走出陰影,面對過去,實現自我的救贖?這本書相信之所以有強大的感染力在於閱讀主人公的故事時,它會拷問我們的心,拷問當下的社會現狀。

人是複雜的,就像阿米爾父子那樣曾經犯下了惡,但日後會爲了自己當年的惡而贖罪;人是簡單的,簡單到人人都會犯錯,但人人都會有內疚感,人人都會爲了自己的利益而遲疑。但是一直以來,人性的善總是強於惡的,這是推動人類社會一直前行的看不見的動力。在任何一個時代,人們總是在追求着真正的美好社會,一個充滿真善美的生活環境。但是爲了生存,人卻又一次又一次的在現實面前妥協,因爲人性的惡也一直在阻礙着我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被傷害過的我們不敢再輕易的相信別人,學會了僞裝,學會了自私,學會變得冷漠,甚至學會殘忍。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己的內心卻又渴望着真善美,渴望着自己不再活的這麼累,我們嘗試着自我救贖,卻又不敢面對過去,怕面對自己的懦弱,怕會失去現在擁有的東西,所以阿米爾最後的自我救贖是多麼珍貴,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着重要的教育意義。

風箏是貫穿全書的線索,風箏始終代表着人性的美好,年少時對風箏的追求表現了阿米爾和哈桑的情誼,中年時期風箏代表着人性的美好拷問着阿米爾的內心,故事末尾風箏解救了自閉的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同時也實現了阿米爾的自我救贖,預示着美好人性的偉大力量。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曾經是哈桑對阿米爾真情的告白,本書開頭出現在阿米爾的回憶中,在故事末尾阿米爾對哈桑的遺孤索拉博重複了這句話,阿米爾決心全心全意對待索拉博,既是對自己侄子的親情,是對哈桑的愧疚,更是救贖自己的宣言。

自我的救贖本身上是一種勇敢,是一種轉變,它意味着我們有勇氣面對自己曾經的錯誤,不再選擇逃避,不再願意被痛苦和罪惡感折磨。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犯下各種錯誤,有些是我們不敢面對的,它們反映了當時我們自身人性的弱點,觸及到我們靈魂深處的那抹軟弱。自我的救贖之所以艱難,是因爲敢於面對過去就需要莫大的勇氣,可是當我們有着敢於面對的勇氣卻沒有機會時,又是多麼痛苦的一種感覺?倘若哈桑的孩子在得到阿米爾的解救錢就已經死去,阿米爾豈不是要揹負着罪惡感度過餘生?

人性是一個太過沉重的話題,《追風箏的人》給予了我們更多關於人性的思考。我們都是放風箏的人,手上牽着風箏線,風箏在天空中飄揚引導我們前進,一旦我們跑偏方向,脆弱的風箏線就會斷掉,我們就會失去方向,但是風箏是可以被找回的,只要我們儘早發現,儘早去追,我們可以找到我們原有的風箏,重新爲它綁上線,讓它繼續指引我們更好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