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的《五猖會》讀後感

學識都 人氣:1.36W

《五猖會》講的是魯迅少年的時候紹興有很多民間節日,五猖會是一個民間節日。那麼你們看過之後感覺怎麼樣呢?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朝花夕拾》中的《五猖會》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朝花夕拾》中的《五猖會》讀後感

《朝花夕拾》中的《五猖會》讀後感一

在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的《五猖會》描寫到這樣一種場面,當“我”要和小夥伴去看一場十分有趣的五猖會時,父親卻把攔下逼着我背書。這就像一盆冷水,一澆就把我的興致全都澆散了,這使得“我”最後看會時悶悶不樂,一點興趣也沒有。而當時背下的書現在一點印象也沒有。可見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

這種逼迫式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來說一種壓迫,同時帶來的是不長久的記憶,這對孩子而言更破壞了父子之間的關係,對於親情和學習造成了雙重傷害。這對孩子來說是無益的。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不少這樣的例子,有時候當我們想放鬆一下的時候,父母總會去逼着你寫作業,而當你寫完作業想到放鬆的時候,他們又會買來課外的作業讓你去做。我知道這麼做會對我們的學習有好處,可是不給孩子休息的時間,這好處可就大打折扣了。而放鬆後,可以有種更好的狀態去面對這之後的學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昧的學習就只是徒勞,效果並不會那麼好。

所以我們應該在適量學習之後進行適當的放鬆,而不是一直學習“死讀書”。這樣不僅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學習的效果也不會那麼顯著。

在這裏,我提倡一種方式,不要死讀書,讓這種落後的方式淘汰掉。讓學生可以以簡單的方式收穫更好的成績。

《朝花夕拾》中的《五猖會》讀後感二

在魯迅先生的很多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出他對封建制度的批鍼砭時弊。在《朝花夕拾》中,最能體現這一點的,莫過於《五猖會》。

在《五猖會》中,魯迅先生描寫了兒時盼望看迎神賽會,但在會前卻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他的心情也從急切變爲了掃興、痛苦,以至於最後他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後,大家都十分高興,但他“卻沒有他們那麼高興”。

不難看出,這篇文章對父親的做法表現了不滿。這可以從結尾那句“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明顯看出。

於是,有人便下了結論:這篇文章對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及膈膜進行了批判。

但我認爲:這種說法過於表面,深度不夠,未能理解魯迅先生真正的含義。魯迅先生要批判的,是當時社會的封建制度。

其一,是魯迅先生的童年背景所決定的。魯迅先生生在晚清一個縣城裏的家境小康的讀書人家,當時的社會屬於封建社會末期,並且恰逢社會變革和他的家庭的日漸敗落。魯迅一家被包圍在這種黑暗封建的家庭風習和社會現狀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封建制度的影響和毒害。

其二,是魯迅先生的文風所決定的。魯迅先生的.文風犀利、深刻、幽默,諷刺入木三分,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尖銳乃至刻薄,常用象徵、暗示手法表達思想內涵,充滿批判思維,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憂患意識。但在尖刻的筆調背後,又含有對國民和國事的悲憫之情。

《朝花夕拾》中收錄的文章,無不對封建制度進行了尖銳的、毫不留情的否定和批判。如《瑣記》中的“去尋爲S城人所垢病的人們”,標誌着魯迅先生對傳統文化的否定。南京求學的“結果還是一無所能……”,《藤野先生》中“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台”,標誌着魯迅先生對“實業救國”的否定。《範愛農》中範愛農“淹死”“水裏”,標誌着魯迅先生對辛亥革命的否定。

《五猖會》,是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批判,是對封建制度下封建教育的批判。

《朝花夕拾》中的《五猖會》讀後感三

讀完這篇魯迅的《五猖會》,已經到了晚上,看着夜空一寸寸變成紫羅蘭色,再回想起書中父親讓魯迅背《鑑略》一段,霎時畫面十分真切地向我展開——一個天真的孩子,是以怎樣的焦灼來“夢一般背完”那“粵有盤古”的呢?想起了小時候坐在教室裏背《千字文》,被北方冬天的暖氣包圍着,一人捧着一本大書,拖着長音,搖頭晃腦地念着: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就這樣一句一句念,放學回家時還要背過。在學校唸的時候,往往念上幾句,聲音就越來越小,最後沉沒在一片嘈雜的海洋中。這時老師走上講臺,用黑板擦拍着桌面,大喊道:“讀書!”

到家情況大都也是如此,小孩子往往性急又好玩,總是匆匆地,很潦草地寫完功課就就急急忙忙跑出去。家長一聲“慢着——”多半就是這快活天下的閃電了。這時候父母往往要求我們再背一段或四五段。於是小孩子們坐在椅子上,語速很快地咕噥着,可是太性急,背的時候往往一句都背不出來。眼見着天更加地黑了,心愈發地急,語速也愈發地快,可還是徒勞。最後,終於到了要睡覺的時候,孩子們雖然成了被特赦的犯人,但心裏還滿載着不歡喜,同時心中又隱隱地期待着——明天,明天呢?我們同那時的小魯迅一樣地不理解,正如這時的老師不理解我們一樣。人們總是沒法理解一顆孩子的心,如今近一百年過去了,教育卻還揹着這樣的包袱,機械地背誦着一句句可能完全無法理解的韻句、文章,彷彿這樣就是“傳播經典”、“陶冶情操”,殊不知這樣強迫着心不平,氣尚燥的兒童去背,反而是對經典的不尊重。經典應該去品,沉下心,心懷敬畏,盡力聯繫生活去品,養性子更應該用溫火去“養”,僅背誦而不識其靈,品其華,其實無用。

只可惜,現在還是太急功近利,我的一位朋友,假期被拴在家裏背《千字文》,父母之命,不敢不從,只得苦行憎般一遍遍念着,問其父緣由,極其簡單粗暴——“寫作文用!”

《朝花夕拾》中的《五猖會》讀後感四

《五猖會》是魯迅兒時回憶去東關看五猖會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因爲東關離縣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前夜預定好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陸續搬下去了。兒時的魯迅笑着跳着,催他們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臉色變得很謹肅了,小魯迅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他身後。父親叫他把書拿來,他忐忑着,拿着書來到父親面前。父親教他讀,“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背出來就讓他去看會,否則不準去。這猶如一盆冷水澆在了魯迅的頭上,他讀着,強記着。

太陽升得很高了,魯迅纔有把握走進了父親的書房,夢似的就背完了。父親這才答應讓他去。大家同時活動起來。工人們把他抱起來,彷彿在祝賀他的成功一般,但魯迅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裏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這一切對他都失去了意義。

這篇文章描述了兒時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衝突,“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

在封建統治的社會中,魯迅生在一個縣城裏的家境小康的讀書人家,遭逢社會變革和家庭的日漸敗落。魯迅被包圍在這種黑暗封建的家庭風習和社會現狀。

魯迅的童年,許多來自兒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氣都被抹殺了。我們的大人,真該反省反省了。

《朝花夕拾》中的《五猖會》讀後感五

《五猖會》記敘了作者兒時看到五猖廟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難逢的盛大的廟會,十分急切興奮。但在出發的時候,父親卻讓魯迅背誦一字也不懂的《鑑略》。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吧。父親讓魯迅讀熟,並背下來。待他讀熟了,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興興陪他出門。指出了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表現了家長與兒童在心理上的隔膜,以及感受到了作者受傷的心靈。體現童年魯迅對五猖會的嚮往和背書時的無奈。

有趣的是,魯迅長大以後並沒有忘記背書時的痛苦,反而忘記了那一年五猖會是什麼樣子,這體現了當時父親的做法在魯迅心裏留下的陰影,想必那次的五猖會魯迅過的也不是很開心。

每次賽會的簡單使充滿期望的孩子十分失望。爲下文寫自己想看賽會蓄勢、作鋪墊。也爲了襯托下文自己背書的那種受壓抑的心情。文章反映了父親在我最高興的時候叫我背書是對孩子心靈的傷害,壓抑了孩子的個性。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使文章具有的強烈的感染力。語言生動、貼切的語言表達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內蘊,諷刺得十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