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後感

學識都 人氣:2.46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朝花夕拾讀後感

朝花夕拾讀後感1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有點恐懼,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過魯迅那《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爲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有暖氣;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有空調。可以吃到很多魯迅哪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於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紛飛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們南方現在是難得看到飄雪的。記得小時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過一場大雪,一場有積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當時出家門的時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頭上頂着帽子,裹得嚴嚴實實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醫院。卻似乎沒有沾到半點雪。印象裏是出租車窗外綠化帶上的一層雪。還有初次見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剛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攔下來。這是“不乖”的表現。回想起來,如果現在的我,仍能想起當年的冰涼,哪怕是透過手套得來的溼嗒嗒的冰涼,或許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成爲落筆的資本。只是現在,倒寧願忘記那場雪了呢,因爲沒有樂趣,只有被約束的難受!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裏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裏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於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着實事的動盪,體味着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裏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鬆。可是,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我正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麼纔是我們的快樂。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鬱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朝花夕拾讀後感2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爲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爲二看待的人,因爲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裏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爲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範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範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後,範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範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彿有一些痛苦。”後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髒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讚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爲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朝花夕拾讀後感3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味書屋》。享受着那份對所熟悉的一切的深深的懷念和流露出來天真爛漫的童真,眼前就不由得浮現出了一幅幅流光溢彩、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讀着魯迅先生這篇回憶童年的散文,品着一杯清幽的綠茶,望着窗外燦爛的陽光。我不覺地閉上了眼,突然,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扯着我。不久後,我聞到了一股淡淡的花香。睜開眼時,只見一個巨大的花園呈現在我的眼前——在青苔磚上鋪滿了爬山虎,宛如一條巨大的綠水晶礦脈鑲嵌在其中。不遠處,一朵朵盛開的花奪走了我的目光,放眼望去,有牡丹、有月桂、有丁香······各種各樣。還有一些我說不上來的花。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着,大大小小的蝴蝶在飛舞着。在遠處,就是一棵蒼天古樹了。我來到了這棵樹的底下,透過葉子,隨着陽光投下來的細碎的剪影。我看到了盤虯臥龍般的枝幹,和它那繁茂的充滿生機的葉子。 總之,這就是一個花的王國,昆蟲的天堂。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百草園啊!當我沉浸在百草園美好的景物中時,一聲清脆的歡笑把我吸引了過去。在百草園的前面,便是一座屋舍。正當我想過去一探究竟的時候,幾個灰頭土臉的小孩衝了出來。我看的爲首的那個小孩,不覺的有點眼熟,咦!這不就是魯迅嗎?他似乎沒有看到我,只見他帶着幾個小夥伴不顧一切一股腦地就鑽進了百草園。想必是趁大人不注意時溜了出來吧!他們在百草園裏,與昆蟲爲伴,與植物爲友。不是採摘漿果,就是在玩躲貓貓。一會兒的功夫就連個人影也瞧不見了,只有偶爾在花叢深處傳來淡雅的歡笑。

突然,一陣風襲來,我只感到一陣的清涼,轉眼間我就離開了百草園,來到了三味書屋。在三味書屋的門口,有一隻肥大的梅花鹿俯着身,眼睛一直盯着前方。走進書屋裏頭,就可以看到靠近窗臺的小魯迅在全神貫注地摺紙呢!再看其他人,亦是如此——不是摺紙就是說話。這時,三味書屋的老師——壽先生,可就不樂意了。只見他板着個臉,用手裏的戒尺用力的拍打着桌面。等到靜下來時,壽先生便大聲的說:“讀書!”這時,教室徹底沸騰了。有人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還有的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更甚者曰“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教室先是由喧鬧變得安靜,然後再由安靜變爲喧鬧。不多時,讀書聲漸漸的低了下來。只有壽先生一人還在如癡如醉的讀。這時的同學們,便互相傳個眼色,然後一鬨而散,各自跑去玩去了。只有三味書屋孤零零的陪伴着壽先生朗朗的讀書聲。

這時,我猛地醒來過來。望着窗外的夕陽,喝一口因爲已經冷了下來而感到有點苦澀的綠茶。我思緒萬千,既有遨遊書海而感到的快樂,又有對人生的思考。文章以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表達了對童年的懷念以及對像童年一樣無憂無慮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這給了我很多很多的感觸——文中的小魯迅的這種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正是我們所追求,所希望的美好童年嗎?

其實,童年是我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也是一堂不可缺席的課堂。現在的我們,正處於中學時代,處於花一般的童年。但它已經離我們逐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亂的記憶。

讓我們去細讀下《朝花夕拾》,去感受,去體味一下那個不年代的童年之夢,和小魯迅一起去熱愛自然,去追求自由,去尋找屬於我們的美好童年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4

一本中學生必讀的文集;更是一本如良師益友的文集。它曾吸引了不同年齡段的讀者,讓人每每品它都會興味盎然!而且隨着年歲的增加,我們能從中讀出它深層的底蘊來,這就是《朝花夕拾》的魅力所在。

終於,我有機會細細品讀這本書了。

當我還沉浸在饒有趣味的故事中時,呈現在我眼前的卻只是一張白紙,不知不覺,這本書已經被我看完了。可是,其中富含的深刻哲理,怎是我看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回憶這一部書的整體內容,它記錄的是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有幼時的保姆長媽媽;有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關心的藤野先生;有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範愛農;以及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這些豐富的人物和事件生動地再現了清末的生活情景;展現了當時的世態人情、民俗文化,無不流露出魯迅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觀察和對家人師友的真摯感情。這些敘述親切感人,它不僅融入了大量的描寫、抒情、議論,而且文筆優美舒暢、清新自然。當然,通過閱讀這些散文,我們也看到了魯迅先生溫情和仁愛的一面。 《朝花夕拾》使我瞭解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制度和當時社會的冷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對新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如今的我們,已享受着新時代賦予的幸福與快樂。而當時社會的人們,就像囚禁在籠裏的小鳥一樣,沒有自由。就像魯迅先生吧!他的思想總是與當時的落後思想碰撞,他對封建的孝道提出了嚴歷地反對;他對操有反動謬論的人們提出了猛烈地抨擊。他爲了開化中國人的思想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讓我不明白的是:時至今日,還有很多的中國人還沒有完全從舊思想中解放出來,這真是一種巨大的悲哀啊!

這只是我第一次讀《朝花夕拾》的感想,相信以後再讀會有更深、更全面的體會。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裏有苦也有笑。但或多或少都在自己的心裏留下了美好的回憶。而魯迅寫的《朝花夕拾》裏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散文集。在這本書中他的真情流露比其它任意一本書都要多。

他的童年並不很快樂,他做的很多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難過,但樂觀的他沒有認爲這是人生的黑暗,而是把那些長輩的不認同化爲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裏。他告訴我們,要珍惜童年,更應及時把童年中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那些喜歡批評孩子,不理解孩子的家長敲響了警鐘。所幸我的家長是理解我的,但我的一些同學就不那麼幸運了,曾有一位小學同學因一次考試發揮失常而被父母限定每天休息時間,其餘時間全得用來做作業他她的童年可真是“不幸”啊!

但是童年畢竟是美好的。從作者對百草園那一串充滿詩情畫意的描述中,我似乎隨着他的心情愉快的回到了那個充滿童趣的,碧綠的,生機勃勃的院子裏,體驗一個孩子與大自然相處的無憂無慮。即使去了學堂,有一位古板的老師,讀一些難懂的語句,也壓抑不了孩子們折梅,尋蟬蛻的天真。作者的童年樂趣中,還包括畫畫和看戲到來的渴望和滿足。我真的很羨慕作者有這樣豐富多彩的童年,能有說不完的話,還有閏土那樣一位好夥伴。他那時雪地捕鳥的樂趣是我們這些生長在城市裏的孩子無法感受到的.。文中的一切對於我都是那樣的新鮮,鮮活,充滿吸引力。一切感受都是那麼令人回味,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這一篇,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5

茶未涼,溫度流連在小桌上。半盞清香,氤氳了朝夕過往。窗簾的木質邊框,鐫刻着一棵樹睡着的容光。我坐在桌旁,淺淺地讀着《朝花夕拾》,頓時思緒萬千。

捧起《朝花夕拾》,魯迅先生那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的文字,如小橋流水一般潺潺流淌,讓人心曠神怡。這本書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散文集,生動地記述了他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求學歷程,抒發了對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猶如一幅描繪清末民初生活風格的畫卷,那一個個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長媽媽了。長媽媽是一個很典型的婦女。她愚昧迷信,頭腦裏沒有知識,但規矩卻比誰都多。她的睡相極差,睡覺時總是伸開兩手兩腳,在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魯迅先生沒有餘地翻身,他還踩死了魯迅先生兒時心愛的那隻小隱鼠,這也難怪魯迅先生很討厭她。可是,長媽媽也是一個樸實善良的人,她把最真摯的愛奉獻給了魯迅先生。她能繪聲繪色地講長毛的故事,還送給了魯迅先生一直渴望得到的《山海經》。正因爲長媽媽這顆未被道德泯滅的心,使魯迅先生憶起她,追念她,委實不易,心裏是這麼複雜,我們是否也會如此的看待自己的母親,也是如此的愛恨交織。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裏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心裏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正如魯迅先生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又不時從字裏行間透露出來,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形成對比,這也正是我們有時對學習和玩樂之間的矛盾心理。

在文中,充分地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園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裏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到雲霄裏去了”,這無一不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歡樂,無一不充滿欣喜,也難怪魯迅先生喜歡這兒了。這般生活也正是我們所憧憬的,無拘無束,天真爛漫,世外桃源。

然而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便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就只讀書,中午習字,晚上對課。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魯迅先生也依舊能夠找到樂趣。他常常和同窗們到屋後的園裏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快活,自由。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這個學堂,無疑是束縛了孩子們愛玩的天性。當時看來,這是一個萬惡的學校,今天想來,這或許是家長們最期盼的一所學校了。我們現在所上的學校,一天雖然要上八節課,可每節課下課都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中途還有體育活動呢!更何況我們所用的課本都是免費教材,這不知是比當時幸福了多少倍?可有的孩子卻不接受這種創造的美好生活,恣意地踐踏這份用汗水和努力換來的生活。賭博,網吧,偷盜……甚至是走上違法犯罪,但我相信這一定不是他們自願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享受幸福,現在的我們要努力學習,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生活。

風吹時,有葉落下。我們的童年已漸行漸遠,留下的卻是一個美麗的回憶。讀《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味兒吧。那份瑣碎的記憶將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不一樣的快樂,實在是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讀後感6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對自己兒時的回憶,通過對兒時的追憶抒發自己對美好事物的熱愛。這篇關於《朝花夕拾》的心得就是對他的感受。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纔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對於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很熟悉的作家。可是,忽然發現,我只不過是對這個名字熟悉而已,並沒有讀過魯迅的作品。所以,今天,我把《朝花夕拾》看完了。

作品是一本內容非常豐富的散文集,作者通過一種回憶的形式來反映自己的心路歷程,也通過一些側面的事情來描繪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現實—————從農村到城鎮,從故鄉到他方,從祖國到異國。作者用自己真實的生活經歷讚美了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對封建社會的那些不好的事情進行了很真實的諷刺,對愛國知識分子受到不公待遇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對胸懷博大的異國老師充滿的敬意之情

作品中我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地方,這段回憶如一串五彩的項鍊,作者通過了一些很好的描寫、與真實的回憶使這串五彩項鍊散發着迷人的光彩。在百草園裏拔植物、聽一些神話故事、拍雪人、捕鳥各種各樣有趣的遊戲令我向往,在書屋中看先生入神的讀書,在書屋後的園子裏玩耍,都令人羨慕。通過看了這本書,我已知道了魯迅兒時的快樂他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以及他不希望被封建制度所束縛的性格。作品完完整整的展現了魯迅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

朝花夕拾讀後感7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裏是這麼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中國的做文章有軌範,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

——摘自魯迅先生《朝花夕拾》小引

開卷《朝花夕拾》,即爲小引所傾,一讀再讀,不忍釋手。

世事是如此蕪雜,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委實是不容易的。偉人也罷,百姓也罷,人到中年,大都如此吧。在世事中螺旋得身心俱累之時,人的感覺是會漸漸地趨於麻木的,回憶只是偶爾,甚至沒有,感覺只是偶爾,也甚至沒有,閃念之間,亦如白駒過隙。時間,也便在這蕪雜中飛逝。四個月以前,乃至十個月以前,都是那麼的恍惚。

魯迅先生生於1881年,小引寫於1927年,時年46歲,正是閱盡滄桑,百事紛擾之時,諸多感觸,皆由內而發,讀來竟是如此的深觸人心。當一個人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確是無聊,而這種無聊又恰是人生中不能迴避的現實。

不知爲何,我想起魯迅先生在《爲了忘卻的紀念》裏寫的那首詩:“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那是寫《朝花夕拾》小引之後的事了。

儘管一個人的思想會不斷的發展變化,然而一個人的思想也是會延續的。在很多時候,人是真的需要拿起抗爭的筆,於慘淡的生涯中振臂高呼。也恰如李澤厚先生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中所述:前路如何?是玫瑰花還是墳,並無關緊要,也無何意義。重要的是不能休息。不爲玫瑰花的烏托邦或墳的陰影所誘惑,所沮喪,不爲裹傷的布、溫柔的愛而停下來。

世有蒼茫,最痛苦的便是那些清醒的人與深夜不眠的眼睛。希翼有無,人必需活着,而最強烈的抗議,莫過於活着並且開口。只有奮鬥前行纔是真實的,也許生命的意義也只在此處。自古以來,便有這樣一羣讀書人,他們有的已經學富五車,甚至功成名就,但他們卻並不麻木,仍然孜孜不倦,遠非曠廢隳惰玩歲愒時之流可比。

關於《朝花夕拾》的寫作,魯迅先生在小引的末段中說:“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爲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於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後了。”

由此可見《朝花夕拾》寫作的不易,以及魯迅先生那種孤獨而又奮進的前行精神。儘管前景渺茫,路途荊棘,但魯迅先生始終沒有停下來。而恰是這種奮起前行的精神,才使得魯迅先生遠遠的超越了啓蒙時期個性主義的狂暴叫喊,以及多愁善感的圈囿,從而成爲下一代人的前驅和榜樣,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後來人敬仰和學習的。

朝花夕拾讀後感8

《朝花夕拾》爲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爲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xx,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

《朝花夕拾》中我影象很深的是《無常》和《二十四孝圖》這兩個故事。《無常》中的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通過無常和閻羅王這兩個人物的鮮明對比,諷刺了現實一些所謂的正人君子。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錢,卻全給了自己的兄弟,後來家裏窮得吃不起飯了,卻想到家裏的兒子會“搶”老母的食物而決定犧牲自己的兒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點欺世盜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文藝救國的轉變,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他曾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但從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中,魯迅才深刻地認識到,學醫可以拯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魯迅說:“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爲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動、感激與懷念,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報國之情。《藤野先生》,記敘的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朝花夕拾讀後感9

回到家,從書架裏拿出從未看過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對着那個書名發呆。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很多使用了比較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之後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之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比較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構成了鮮明的比較,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可是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所以我纔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活力。

小時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住在一齊,那時我時常和樓道里的一些小夥伴們一齊玩耍,一齊嬉戲,每次都玩的很開心,以至於每次都忘了時間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聲纔會依依不捨的結束遊戲回家。每逢佳節,吃完團圓飯,我們又會聚集在那一片屬於我們自我的空地上,點燃我們早就準備好的小煙花,在火光中,盡情的奔跑着,歡笑着,舞蹈着,體驗着前所未有的歡樂。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門和其他夥伴們嬉戲了,而是不停的爲學業操勞。每封佳節,也不在出去和夥伴們一齊放煙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視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的五彩繽紛的“鮮花”,獨自享受着……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一樣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朝花夕拾讀後感10

這個月老師讓我們讀了《朝花夕拾》,每個同學都對《朝花夕拾》有些感受。

都知道魯迅是一代大文豪,而《朝花夕拾》中全是魯迅對於當時封建社會的感觸。在書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各篇文章魯迅對於當時社會感觸的區別。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先分析一下《五猖會》。記得五猖會中有一段文字寫得是我由“笑着跳着”開心的等待着去看迎神賽會,“‘去拿你的書來’”,父親慢慢地說,而我此時的心情,也由開始的興高采烈,變得“忐忑着”,“擔心着”,當父親說出“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而我“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着,讀着,強記着,——而且要背出來。”心情則是由高空跌至半空,並且從中看出了“我”當時心情的失落與不解,失落在“我”背不熟書,父親就不許“我”去看五猖會,不解在父親爲何要在臨出發前不久叫“我”去背書,奇怪父親爲何毫不顧及孩子心理,心裏甚是厭煩與無奈。所以在五猖會中,表達了我對於當時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摧殘的痛苦與不滿。

然後說一說《無常》。在無常中,記得有一段話批判的非常好:“他們——敝同鄉下‘下等人’——的許多,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從這段話看出了“我”對社會的不滿,“下等人”的許多,“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因積久的經驗,知道陰間維持‘公理’的只有一個會,而且這會的本身就是‘遙遙茫茫’,於是乎勢不得不發生對於陰間的神往。”說明了鄉下人對鬼神信賴的原因且說明了當時社會對於“下等人”的不公平,只可以靠對鬼神的信仰爲生,並且是隻靠着對自己死後公平的渴望!真可悲。又從下一句“人是大抵自以爲銜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們只能騙鳥,若問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在陰間!”由“不假思索”更可體現出“下等人”對於鬼神是多麼地深之入骨的依賴。從中可體現出,魯迅對於當時封建社會所謂“正人君子”壓迫老百姓的不滿與反對。

下面說一說《二十四孝圖》。文章中主要講得兩個故事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就說郭巨埋兒吧,表達了我對郭巨兒子的同情——“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着;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看出“我”深入故事其中。從“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看出“我”兒時的天真、可愛,以及我對於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的批判。

最後再說一說《父親的病》。文中主要寫了我與陳蓮和河水打交道的過程,蘊含了有力的諷刺,在文中,他比較了中西醫對待垂死病人的不同態度。前面講了一箇中醫醫治病人的故事,一位有名的醫生出診費原爲一元四角,一個城外人家有人生病,花一百元才請來,看病時還只是草草一看,第二天覆診時脈搏冰冷,沒有脈搏,還說明白得的是什麼病,從容走到桌前,開出藥方之後離開。可看出這類醫生的不負責,對於病人的命不當命。而文中後面作者也分析了中西醫思想的不同,中醫是就算無藥可救也希望家人多喘幾天,即使半天也行;而西醫則是,“可醫的應該給他醫治,不可醫的應該給他死的沒有痛苦”,可以看出所謂醫道和孝道的不合人性、不尊重生命的荒謬本質。

從《朝花夕拾》中可分析出魯迅對於當時社會所批判的側重點是不同的,這就是我的分析,也是讀書結果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