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後感800

學識都 人氣:1.68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800,歡迎大家分享。

朝花夕拾讀後感800

朝花夕拾讀後感8001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纔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我家屬於郊區,附近有一大片的田野,小時侯,總去那裏享受着和煦的陽光,秋日裏的習習微風,把那裏的油菜花摘得一朵都不剩,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我和夥伴都在爲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努力得讀書,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兒時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幾分親切,少了幾分自由,也少了幾分對大自然的熱愛。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那些瑣碎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以下那個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夢,體驗一下那時魯迅的美好童年。

朝花夕拾讀後感8002

《朝花夕拾》是初二必讀的一本書,也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上個暑假把這本書看完了,頗有些感受。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回憶的是魯迅先生的往事。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我們讀者。他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般,他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爲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在對往事深情地回憶時,他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魯迅先生在描寫人的外貌特徵和習性時運用特別的手法,既能生動地表現出一個人的特點,又增加了幽默感。他不管是對他人的讚揚或是批評,都毫不掩飾地寫出來。就像《朝花夕拾》裏的一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魯迅先生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先寫阿長的缺點,後寫阿長的優點,從起先很討厭她到最後很敬佩她,感情經歷了複雜的變化過程。這篇文章由一次次魯迅先生幼時對阿長的態度轉變,突出了阿長的善良樸實和魯迅先生對阿長的懷念。

《朝花夕拾》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清晰地表達出魯迅先生對所寫的事情的感情,例如:《五猖會》——描繪出封建家長對兒童的壓制和摧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生活的回憶,表達了他對百草園的喜愛以及對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熱愛;《藤野先生》——寫的是最使魯迅先生難忘的一位日本老師,表達對他的感激之情。

總體看,《朝花夕拾》寫的是魯迅先生年少時代以至於到日本前後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現當時的世態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魯迅先生對社會的深刻觀察和對家人師友的真摯感情。敘述情切感人,又有機的融進了大量的描寫、抒情和議論,文筆優美清新,堪稱現代文學史上最高水平的回憶性散文。

朝花夕拾讀後感8003

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最初以《舊事重提》爲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爲《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共收入篇作品。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觀念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塾師壽鏡吾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庸醫誤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範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讀後感:不知道爲什麼魯迅把"舊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說,這夕拾的朝花,已不僅僅是舊事,反倒是新事、喜事、傷心事。無可否認,魯迅的罵功是中國一絕,以致於罵狗、罵貓、寫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頂帶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來了。難怪魯先生愛罵"狗",這"罵畜"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佔盡光,好歹比那殺豬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快活自在。且不說那些"名人名教授"有沒有狗血淋頭,但這"不好惹"的"高帽"卻戴牢了,堂而皇之地"以動機褒貶作品",是人就看得出,那柄"匕首"是正中"要害"。連一本薄薄的回憶散文集中都充斥着滿腔憤慨之情,及見其他那些雜文、小說集的鋒利。諷刺有魅力,當然,在魯迅筆下,那叫藝術。小學初中的語文教材,每本都有魯迅的文章,大概多數都選自這個好聽的名字――《朝花夕拾》,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麼味?酸。的確,看魯迅的文章有點酸,什麼酸?心酸。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裏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後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裏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

朝花夕拾讀後感8004

不知道爲什麼魯迅把“舊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說,這夕拾的朝花,已不僅僅是舊事,反倒是新事、喜事、傷心事。

無可否認,魯迅的罵功是中國一絕,以致於罵狗、罵貓、寫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頂帶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來了。難怪魯迅先生愛罵“狗”,這“罵牲畜”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佔盡光,好歹比那殺豬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快活自在。

且不說那些“名人名教授”有沒有狗血淋頭,但這“不好惹”的“高帽”卻戴牢了,堂而皇之地“以動機褒貶作品”,是人就看得出,那柄“匕首”是正中“要害”。

連一本薄薄的回憶散文集中都充斥着滿腔憤慨之情,及見其他那些雜文、小說集的鋒利。諷刺有魅力,當然,在魯迅筆下,那叫藝術。

小學初中的語文教材,每本都有魯迅的文章,大概多數都選自這個好聽的名字——《朝花夕拾》,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麼味?

酸。的確,看魯迅的文章有點酸,什麼酸?心酸。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裏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後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裏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甜。不說阿長與魯迅過年時行禮的溫馨,也不說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

浪漫,一切體味的親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進了甜美的童年故鄉。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敵是苦,阿長、父親的逝世是苦,永別的藤野先生是苦,跳進舊中國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脫,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這本在暴虐、陰暗、烏煙瘴氣中趟過的《朝花夕拾》。

辣。魯迅的本色。辛辣的筆風,自然會有其筆尖直指的人羣。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凜然一個頂天大漢的形象,對反對、守舊勢力的抨擊與嘲諷是毫不留情。譬如對陳、徐兩人犀利、刻薄的諷刺,入口微辣,入肚卻穿腸蕩胃,甚是尋味。

鹹。淚水的味道。樸實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淚下。舊事的點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鹽分,染鹹的是回憶,濺起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朝花夕拾讀後感8005

一本中學生必讀的文集;更是一本如良師益友的文集。它曾吸引了不同年齡段的讀者,讓人每每品它都會興味盎然!而且隨着年歲的增加,我們能從中讀出它深層的底蘊來,這就是《朝花夕拾》的魅力所在。

終於,我有機會細細品讀這本書了。

當我還沉浸在饒有趣味的故事中時,呈現在我眼前的卻只是一張白紙,不知不覺,這本書已經被我看完了。可是,其中富含的深刻哲理,怎是我看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回憶這一部書的整體內容,它記錄的是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有幼時的保姆長媽媽;有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關心的藤野先生;有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範愛農;以及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這些豐富的人物和事件生動地再現了清末的生活情景;展現了當時的世態人情、民俗文化,無不流露出魯迅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觀察和對家人師友的真摯感情。這些敘述親切感人,它不僅融入了大量的描寫、抒情、議論,而且文筆優美舒暢、清新自然。當然,通過閱讀這些散文,我們也看到了魯迅先生溫情和仁愛的一面。 《朝花夕拾》使我瞭解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制度和當時社會的冷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對新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如今的我們,已享受着新時代賦予的幸福與快樂。而當時社會的人們,就像囚禁在籠裏的小鳥一樣,沒有自由。就像魯迅先生吧!他的思想總是與當時的落後思想碰撞,他對封建的孝道提出了嚴歷地反對;他對操有反動謬論的人們提出了猛烈地抨擊。他爲了開化中國人的思想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讓我不明白的是:時至今日,還有很多的中國人還沒有完全從舊思想中解放出來,這真是一種巨大的悲哀啊!

這只是我第一次讀《朝花夕拾》的感想,相信以後再讀會有更深、更全面的體會。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裏有苦也有笑。但或多或少都在自己的心裏留下了美好的回憶。而魯迅寫的《朝花夕拾》裏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散文集。在這本書中他的真情流露比其它任意一本書都要多。

他的童年並不很快樂,他做的很多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難過,但樂觀的他沒有認爲這是人生的黑暗,而是把那些長輩的不認同化爲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裏。他告訴我們,要珍惜童年,更應及時把童年中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那些喜歡批評孩子,不理解孩子的家長敲響了警鐘。所幸我的家長是理解我的,但我的一些同學就不那麼幸運了,曾有一位小學同學因一次考試發揮失常而被父母限定每天休息時間,其餘時間全得用來做作業他她的童年可真是“不幸”啊!

但是童年畢竟是美好的。從作者對百草園那一串充滿詩情畫意的描述中,我似乎隨着他的心情愉快的回到了那個充滿童趣的`,碧綠的,生機勃勃的院子裏,體驗一個孩子與大自然相處的無憂無慮。即使去了學堂,有一位古板的老師,讀一些難懂的語句,也壓抑不了孩子們折梅,尋蟬蛻的天真。作者的童年樂趣中,還包括畫畫和看戲到來的渴望和滿足。我真的很羨慕作者有這樣豐富多彩的童年,能有說不完的話,還有閏土那樣一位好夥伴。他那時雪地捕鳥的樂趣是我們這些生長在城市裏的孩子無法感受到的。文中的一切對於我都是那樣的新鮮,鮮活,充滿吸引力。一切感受都是那麼令人回味,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這一篇,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8006

。那些人和事雖然已經沉澱了很久,但從記憶裏冒出的時候依舊是鮮活。就像是“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我們永遠無法忘卻那一段疼痛的歷史。 值得慶幸的是,在那一段歲月中,有無數覺醒的國民在苦苦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魯迅先生絕不是孤身一人。範愛農便是魯迅在“尋找別樣的人們”的路上所遇見的友人。 《範愛農》一文中,魯迅先生筆下的他說話永遠充滿了憤激,辦事勤快得可以。雖然曾經和魯迅有過誤會,但冰釋前嫌後同樣正直倔強的兩人很快成爲了好友。 當辛亥革命後紹興光復,範愛農和魯迅一起來到紹興,做了師範學校的學監。

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愛國知識分子,但那顆拳拳報國之心卻讓他在那樣的社會中顯得如此格格不入。 由於報館案的牽連,在魯迅辭去校長之職去了南京之後,範愛農便被罷了學監的職務,流離失所。已然覺醒的他無法同世人一樣妥協,卻也無法忘卻自己的抱負,最後在內心的痛苦中溺水身亡。 耿介到有些偏激的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卻在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

想必他一定堅信過自己的雄心壯志必定能夠實現,但一次又一次現實的打擊使他遍體鱗傷,直至發出“如此世界,實何生爲?蓋吾輩生成傲骨,未能隨波逐流,唯死而已,端無生理”之語。着實讓人唏噓不已。 沒有什麼病痛比精神麻木更可怕,沒有什麼悲哀比固守“禮教”更沉重,沒有什麼傷口比當權不仁更痛楚。 一次次翻開《朝花夕拾》,我會因爲魯迅先生幼時的美好記憶而會心一笑,會因爲藤野先生認真嚴肅的教學態度和真摯無私的愛而感動不已,然而,那字裏行間所顯露出的浸飽了國民血液的黑暗社會以及當權掌事之人的墮落和對人性的踐踏,更讓人不寒而慄。

然而,無數個範愛農才譜就了黎明前的奏鳴曲,無數次的“橫眉冷對”才換來了今日的華夏。正如魯迅先生說的那樣,“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在鮮血沖刷過後—— 君不見,仁人志士終究重整錦繡乾坤,看我中華大地正風華絕代; 君不見,長江黃河依舊滾滾奔流不息,看我中華少年正愛國心切。 輾轉百年。 當我們從魯迅先生的筆下了解過去的時候,那些用血和淚寫成的文字必定會深深地刻入我們的心底。然後,我們將踏着歷史去創造未來。

朝花夕拾讀後感8007

一、《二十四孝圖》

魯迅在文章開頭,就以無情的筆調批判詛咒了妨礙白話者,也就是阻礙文化發展者,在我看來,只有大衆化、通俗化的文學纔是至上的。接着由妨礙白話者聯繫到了兒童圖書,兒童的時候是要有快樂的,不快樂就沒有了童年,兒童未來的希望必然要順應時代,而這個時代需要想象力、創造力,就足夠說明童年快樂有必要了。

慢慢地,魯迅開始引入自己兒童時期,我認爲,他看自己的童年還是相對滿意的,而《玉曆寶鈔至傳》我也是見過的,其中圖片模糊不清,對生死的觀念極度宣傳,實乃迷信之書本,但作爲一種信仰,也是不可否認的。魯迅兒時所有的圖冊,大都是傳宣“忠孝”思想的,而且是極端化了的,魯迅從這兒轉手正題——————————《二十四孝圖》。

魯迅着重寫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理兒”等的孝道故事,並且附上自己兒時的看法,寫出了對古代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的批判。

那些十分無情的孝道方式早已不復存在,而今天,竟有人拿“二十四孝”來規定子女的“孝”實在是不應該啊!

最後,作者以童時的眼光表達對“二十四孝”的恐懼,進一步說明了“二十四孝”的不可施行性。

二、《無常》

魯迅童年的趣事,便在於看迎神賽會,迎神賽會最大的樂趣,便在於話無常了。

“無常”雖然是個鬼差,卻十分善良,當今社會,“披着羊皮的狼”並不少見,社會上比比皆是,在此,作者借“無常”諷刺這些人。

“無常”十分爽直而且公正,這樣的品行,在當時是十分少有的,作者在此批判了所謂“公理”、“正人君子”等一些虛假的東西,此文章中,魯迅所描述的“無常”的喊唱十分難懂,便也無法更深探討,只好草草了事。

三、《父親的病》

看完此文,第一感便是氣憤,那醫生也忒不負責任了,只懂一味榨錢,似乎完全不懂醫術,簡直就是害人的“人!他們的品行不配讓他們作“人”。

其次,便是對封建禮制的悲哀,燒什麼“高五經”啊、喊什麼話啊,一切的一切都是無謂的,裝裝樣子罷了。魯迅在文末也表達了此行的惋惜。

魯迅在此文中,提示了當時所謂“名醫”、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魯迅的文章令人深思,我要讀懂它,讀通它。

朝花夕拾讀後感8008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在晚年時候回憶幼時所作。掃過書題便可知,幼年的故事到了老年時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了傍晚再摘取般,或許會失去盛開時那份激情,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增添了另一種風韻。而那不太清晰,若隱若現的芬芳更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從中能輕易看出魯迅少時的斑斑痕跡。書中用最平實的語言,鮮活富有時代特色的人物,有趣而有內涵的往事,有品位有抨擊地點綴着舊社會的種種,而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也隨着情感的流露表現得愈加濃烈。

《藤野先生》一文中,當時的中國在日本眼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當自己親眼所見其中一段話時,心依舊不住地抽痛與不甘“中國是一個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然,中國當時的腐朽與落後,也確實坐實了這句話,可想而知,在那樣的社會下成長的孩子,有幾個是能免受其害,思想健全的?而在那“弱國”的陰影下依舊與惡魔進行着靈魂交易,與敵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份刻骨的麻木不仁,不僅讓人可憐,同時可悲可恨!

當時的孩子,並不一定能在書中得到解放與昇華。

文中一段《二十四孝圖》,原本父母的良苦用心,原本的“孝當先”,就在孩子翻開一面面泛黃的書頁時,竟在他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使其覺得“白髮的祖母,是和自己不可兩立的人”,封建的禮教不禁令人髮指,令人心寒。

魯迅先生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彷彿小橋流水般沁人心脾。但縱使寫得流暢自然之致,也絲毫不改前風,內裏的批判諷刺也應了“用筆作武器”。

然而,魯迅先生的童年若是隻有苦難,也難以鑄就他這樣堅毅又不失仞性的人格。

在《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中,魯迅使用了許多新鮮的文字描述了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於當今看來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的百草園,卻在其筆下成了少年的天堂,樂園。彷彿那桑椹,百靈鳥,土牆依舊在眼前,自然而然成了魯迅內心深處的一方淨土。這樣一段生活爲魯迅似乎有些殘缺的童年做了添補和點綴,但好景不長,漸漸的諷刺和控訴又瀰漫開來,面對舊社會和私塾教育,年幼的他又不得不低頭。

品完全書,這些不滿,對現在的我而言虛無得聞不到一絲味道,這些控訴,對現在的社會而言飄渺得有些不真實。但在那樣一代人的人生演義中,卻令人毛骨悚然而充滿力量。

對已逝歲月的回憶,有情懷真摯,有感傷無奈。歡快時,逸出沁人心脾的馨香;感傷時,逸出無名的寂寥。而這一切,都源於《朝花夕拾》的韻味。

朝花夕拾讀後感8009

“童年是夢中的真,真中的夢”,童年是每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最溫情的記憶,即使對堅強的魯迅也不例外。《朝花夕拾》中可以看出他對兒時的回味,對當時封建社會的批判。雖然他一生波折不斷,但是童年卻也一樣充滿樂趣,充滿情意。其中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這兩篇了。

雖然這兩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只佔了1/5,卻使《朝花夕拾》讓人品讀起來有了如牛奶般香醇甜美的味道,令人回味無窮。

讓我們一起去遊百草園。光是入門的一刻就能讓你爲之一震,僅因爲魯迅先生的一幅對聯“俯聽蟋蟀~,仰視桑椹~”,雖繁盛的草木已將聯中兩字遮去,但僅憑上述幾字也足以讓人迫不及待,心嚮往之了。在這時,你肯定會想起“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樣動情的描寫,回憶起自己也有在油菜花地裏捕捉蜜蜂的經歷吧。充滿魅力的三味書屋令人心嚮往之,雖然有嚴格的先生管教但卻充滿文化氣息,更有“早”字桌時刻陪伴身邊,讓人時刻謹記。書屋濃郁的書香氣息,讓人難以忘懷。而今,我正沿着魯迅的路走着,那“早”字鐫刻在我心中,促使我奮發。

當然了,生活中不可能只有童時趣味還有感謝之意,在《阿長與〈山海經〉》中就讓我看到了長媽媽對魯迅的仁厚關心疼愛,更有魯迅的感謝之意穿插其中,使整個故事蕩氣迴腸,更成爲《朝花夕拾》中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朝花夕拾》中,字裏行間都體現着他對兒時的懷念和對現實的厭惡批判。這也正是魯迅先生選擇的方式,用筆寫書來表達他的愛國情感度過他充滿波折而又精彩的一生,也因此得到了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高度評價。

於是,《朝花夕拾》所表現出的他幼時的童趣,他充滿正義的心讓我們永遠銘記!

朝花夕拾讀後感80010

清晨,陽光灑向大地,路過一朵帶露珠的鮮花,引起了我的注意。它雖高貴,卻有些許平凡;它雖豔麗,卻有些許淡雅;它雖奪目,卻有些許平淡;雖生活在戰爭的硝煙中,它卻仍是如此純潔,怎不叫人留戀?

這朵花兒同樣吸引了一們堅強鬥士的目光,他忍不住發出陣陣感嘆:“花兒,沒想到,時隔多年,你依舊這樣紅,只是賞花的人心情不同了。”說罷,他便嘆着氣,遠去了。

他的背影好熟悉,好像是……,哦,就是他——魯迅先生。他正在回憶花一般的青春年華,雖耳邊傳來陣陣槍聲,卻抵擋不住他手中武器——筆的描繪,抒情中見諷刺,敘述中顯真情,幽默詼諧的語言中藏嚴肅的話題。

記得那次去看五猖會,只因父親的一句:“給我讀熟,背不出來,就不準去看。”曾讓他的心情一度跌入谷底,“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着,讀着,強記着——而且要背出來”。“不錯,去吧”,後來,父親雖點頭答應,卻無法扶去他童心的創傷。

原先極其喜歡盼望的東西,似乎都沒有多大意思了,他的心靈受傷,心情壓抑,一切自然都索然無味了,也許父親不知道什麼是“因材施教”罷了,也許父親不知道什麼是驢頭不尋馬嘴,這就是所謂的封建教育,所謂的名人背後不平凡的歷史。

我們同齡的孩子如同一匹匹家馬,相比灑脫的野馬,馴良決不亞於他們的勇毅,作業和外教就如同對我們自由的限制,而結果就是對我們的束縛,我們只能儘自己所能尋找那僅有的一絲快樂。童年是孩子的黃金期,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它不允許任何人來玷污它。

在父母眼裏乖巧的我,總是搶先一步,無論是文言文、詩歌、記敘文……都早在預習時絞盡腦汁背出來,爲得只是一句讚許罷了,長期以來,便減少了我對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恐懼心理。可魯迅並不像我們如此消極,面對“夕時”“離奇和蕪雜”,他並沒有喪失韌性的戰鬥精神,依然是一個堅強的不摧毀的戰士。

結尾又是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他又走過那條小路,也許周圍血跡斑斑,也許周圍彈殼遍地,也許周圍炮灰堆起,但是那朵沾有露珠的鮮花依舊那樣紅。

朝花夕拾讀後感80011

一點,一點,一點點地看完了《朝花夕拾》,連串的時間,連串的記憶,真想將魯迅爺爺的記憶當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詞語簡潔柔和,正是魯迅爺爺的平易近人的體現。書中的抨擊,諷刺,嘲笑,正是魯迅爺爺對當時社會的反感與不滿,表現了一個想讓讓民族進步,想讓社會安定,爲孩子着想的魯迅爺爺。

這本書向我們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圖卷,封建的社會制度,社會對人民的囚禁。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吃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玩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到在書屋讀書習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無一不體現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也表現了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

《在阿長與〈山海經〉》,《範愛農》中,這兩個人物,給魯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回憶。兩個由當時社會造就的人物。一個下層的勞動者,善良、真誠、熱愛和關心孩子的阿長,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極、落後的東西,是封建社會思想毒害的結果,表現了當時社會的渾濁、昏暗。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範愛農,對革命前的黑暗社會強烈的不滿,追求革命,當時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體現了舊社會人民對束縛的反抗,嚮往自由、安樂的心。人民從囚禁中走向了反抗。

這兩個人物,是當時社會的反照,人們受盡黑暗的壓迫,到起來反抗,經歷了多少次改革與戰爭,纔有了我們現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現在,我們可以愉快地生活這,家裏有電視電話,有的還有電腦,繁雜的電器設備和自由的生活,我們不用遭受黑暗社會的壓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鬧革命。這都是無數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軀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魯迅爺爺對往事的回憶,有趣的童年往事、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時也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表現了魯迅爺爺對艱苦勞動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現了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告訴我們不要再回去那讓人受苦的社會,更表現了對阻遏人民前進、折騰人民、損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讓我們瞭解歷史,感謝美好生活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