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產業促進特色科學發展調研報告

學識都 人氣:1.17W

近年來,xx縣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上規模、多品種、大膽試,政府扶優扶強的思路,依託本地資源和區位優勢,以市場爲導向導,以促進農民增收爲核心,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綜合效益有了明顯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態勢。今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42萬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2.5萬噸。雜包種植15萬畝,超級稻種植7萬畝上,優質米種植1.5萬畝,加工銷售1000噸,訂單高粱種植1萬畝,產量3000噸;新增茶葉種植面積0.6萬畝,商品蔬菜種植3.5萬畝,完成早菜、秋冬延晚菜基地規劃,種桑養蠶面積0.2萬畝,農業總產值達到7.01億元,同比增長9.3%;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14元,實現新增300元,同比增長12%。

優化產業促進特色科學發展調研報告

一、重新審視縣情,明確發展定位

(一)認真審視資源優勢,明確“優”在哪裏。通過審視縣情,xx的資源優勢主要有三:一是生態優勢。xx縣屬喀特溶岩地區,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潤溼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雨充沛,雨熱同季,日照和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這種氣候條件,十分有利於植物生長,加上無工業污染,生態環境好,自然資源豐富,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二是特色農業優勢。xx是一個傳統農業縣,農業基礎地位明顯,具有良好的水、土和氣候條件,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特色農業具有優良的條件。目前,桃、茶、菜、中藥材、桑蠶、種草養羊等特色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發展潛力較大,形成了主導產業、配套產業和新興產業互相依存、協調發展良好態勢。三是勞動力資源優勢。與周邊縣(市)相比,xx縣具有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相對便宜的優勢,勞務輸出培養造就了一批建設xx的後備大軍,爲xx充分借鑑外界先進經驗、資金、技術和管理髮展自我提供了基本保證。

(二)認真審視比較優勢,明確“特”在哪裏。一是區位特殊。xx地處於貴州南緣中部,緊臨“兩廣”,縣城距省會貴陽193公里,距州府都勻66公里,距貴新高速公路墨衝匝道口35公里,距羅甸紅水河航運碼頭122公里。“兩高”建設給xx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戰略機遇,xx與廈蓉高速、貴新高速、貴百高速等快速幹道的直接連接正在變成現實,交通“瓶頸”制約得到有效解決,對外交通大格局已基本形成,xx融入貴陽“90分鐘經濟圈”、都勻“半小時經濟圈”可以實現。二是旅遊資源的唯一性。xx有着豐厚的旅遊資源,擁有世界唯一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世界唯一奇石--掌布“藏字石”、世界最大“天坑羣”--塘邊天坑、中國唯一毛南族鄉等旅遊景觀,在“中國文化旅遊大縣徵集評選活動”中,xx被評爲“一生要去的66箇中國文化旅遊大縣”。按照全州“一體兩翼”旅遊發展大格局,充利用好、開發好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等旅遊“名片”,提升和深度挖掘旅遊業品質,推動xx旅遊業和經濟社會的大發展。

(三)認真審視後發優勢,明確“後勁”在哪裏。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十抓五業雙千八基地”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依託區位、氣候和豐富的資源優勢,依靠科技支撐,以市場爲引導,以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爲主線,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旅遊業,互補促進,提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切實找準發展方向,增強發展後勁。

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化程度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二是農特產品加工的深度和廣度不夠,資源優勢尚未轉化成產品優勢。三是產業發展不平衡,結構調整力度需進一步加大。一是無公害蔬菜基地沒有形成規模,全縣蔬菜種植只有3.5萬畝。二是細刀豆、番茄、桑茶等產業規模過小,不能滿足龍頭企業生產加工需求,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大。四是xx是國家級地質公園,處於生態環境重要區域,缺乏支撐工業發展的核心資源,在產業發展的選擇上將受到資源環境的限制和約束。

三、意見和建議

(一)要高度重視發展特色農業。特色農業,是指用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的名優特新產品,並將其轉化爲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我縣地處貴州南緣中部,緊臨“兩廣”,區位特殊,土質多樣,層次分明,發展特色農業有天然的資源優勢和挖掘潛力。近年來,我縣部分從事特色農業生產的農民,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快速致富。如xx鄉董聯、牙舟鎮白雲等村從事特種養殖的農戶,年收入可達幾萬元,遠遠高於從事傳統農業的收入。特色農業在農業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作用越來越突出,已成爲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長點。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要深化對發展特色農業重要性的認識,充分利用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實施特色產業發展和特色農產品開發的'有利時機,立足我縣實際和自身優勢,明確發展重點,培育主導產業,逐步形成特色區域化佈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格局,提高特色農業市場競爭力,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

(二)科學規劃,準確定位,推動特色農業有序發展。發展特色農業、培植主導產業,是高層次的結構調整,必須立足我縣實際,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逐產業、逐產品、逐鄉鎮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把規劃細化量化,要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調整、優化區域佈局,確定好特色農業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進行分類指導。每年發展哪些、發展到什麼程度、在哪些區位發展、採取哪些措施和辦法發展,都要具體明確到位,把發展任務目標落實到鄉、村,落實到具體區域和地塊。要維護規劃的嚴肅性、連續性,各相關部門都要按照規劃去統籌、去落實,每個鄉鎮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重點發展1—2個產業,每年重點抓好2—3個村的特色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切實把我縣的資源優勢、勞動力成本優勢以及後發優勢釋放出來,走出一條適合我縣實際的特色農業發展之路。

(三)加強引導,政策扶持,加快推進特色農業發展。農民是農業發展的主體。因此,在推動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特色農業中,必須充分尊重羣衆的意願,尊重羣衆的切身利益,變強迫命令爲政策引導,變被動管理爲積極服務。調動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的積極性、主動性,要以市場爲導向,以效益爲核心,制定落實促進特色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凡是符合特色農業發展方向的項目,都要在信貸資金投放上予以大力支持,在土地使用上予以積極協調,在外部環境上予以保障。一是要發展農村中介組織和市場流通組織,形成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利益共同體,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降低市場風險。二是要用足用好國家和省、州有關優惠扶持政策,對重點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強化管理,促其不斷擴大規模,提升產品檔次,靠大龍頭輻射帶動一批主導產業、特色產品規模膨脹。三是要密切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關係,引進推廣一批對增產增收有明顯作用的先進適用技術和優質專用品種,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類農業標準化體系,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四是要增強品牌意識,加強玉水毛尖、擺洗貢米、玉水松花皮蛋等特色農產品宣傳推介,鼓勵企業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提高產品知名度,爲擴大市場銷路、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奠定良好基礎。

(四)拓寬融資渠道,挖掘資源潛力,增強特色農業發展後勁。一是要把發展特色農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資金和政策支持,加大與金融部門的協調力度,在涉農項目和資金使用安排上,向特色農業傾斜,制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和社會資金投資開發特色農業,形成多元化投資體系,爲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二是要深入研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實現產業升級,使優勢更優。要穩定桑茶等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加強科技培訓,全面落實標準化管理措施,提高質量,完善購銷網絡,切實發揮好作爲我縣主導產業的帶動作用。三是要挖掘培植新優勢,發展新興特色產業。要儘快成立特種動物技術服務中心,從技術、飼料、獸藥供應、疫病防控方面爲養殖戶提供全過程服務,着力引進優質高產新品種,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把特種動物養殖業發展成爲新的支柱產業。要借鑑外地經驗,進一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投入力度,發揮資源優勢,鼓勵發展觀光農業,引導其提升內涵,擴大市場,成長爲農民增收的後備基礎產業。

(五)加強領導,強化服務,爲特色農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發展特色農業、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涉及自然資源、資金投入、產品精深加工等一系列生產條件,更需要各級各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參與。一是建議成立特色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特色農業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真正做到每個重點特色產業都有領導牽頭、單位聯繫、專家指導。二是要大力推進涉農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認真總結推廣經驗,加強協調服務和實地調研,積極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水平,着力解決農民一家一戶解決不了和解決不好的難題,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三是要採取多種形式進行特色農業發展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宣傳,形成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特色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