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成語故事15篇

學識都 人氣:1.56W

六年級成語故事1

天衣無縫

六年級成語故事15篇

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爲也。’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裏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爲也。”

六年級成語故事2

傳說,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羣魚兒在裏邊快樂地遊着。突然,城門着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爲然,認爲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着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他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着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一會,火被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被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這就叫做“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北齊·杜弼《檄樑文》曰:“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故事大概如下:

南北朝時,北方的東魏有一員大將,叫侯景,坐鎮河南,擁有十萬軍隊。因爲與大丞相高歡之子高澄不和,在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背叛東魏,投降西魏。高澄指派韓軌討伐侯景,侯景擔心與西魏的聯繫被切斷,又轉身向南方的樑朝投降。

樑朝許多大臣認爲侯景反覆無常,千萬不能接受他的投降,而損害了與東魏的友好關係。但是垂垂老矣的梁武帝卻認爲這是統一國家的徵兆,便不顧羣臣反對,接受了侯景的投降,還封他爲河南王。

同年八月,梁武帝派蕭淵明率領軍隊討伐東魏。九月,蕭淵明的軍隊逼近彭城(今江蘇徐州)。十一月,高澄指派高嶽和慕容紹宗率軍救援彭城,派杜弼擔任救援大軍的軍司。慕容紹宗用誘敵之計,引誘蕭淵明深入追擊,然後以伏兵夾擊,活捉蕭淵明,樑軍傷亡逃走的有數萬人。

大勝之後,軍司杜弼寫了一篇給樑朝的檄文。文中說:“東魏皇帝和大丞相有心平息戰爭,所以多年和南朝通好。如今逆臣侯景生了背叛之心,先投靠西魏,後又說盡好話投靠樑朝,企圖容身。而樑朝君臣竟然幸災樂禍,忘了道義,連結奸人,斷絕了與鄰邦的友好關係。侯景這樣的卑鄙小人,一有機會還會興風作浪。怕只怕楚國的猴子逃亡,災禍延及林中樹木,宋國城門失火,連累池中魚兒遭殃,將來會無辜地使長江淮河流域、荊州揚州一帶的官員百姓遭受戰爭之苦……”

後來,正如杜弼文中所說,公元548年,侯景發動叛亂,由此導致樑朝多年政局動盪,人民飽受戰亂之苦。

六年級成語故事3

鸚鵡救火

有一隻鸚鵡,離開家去看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飛了幾天,它又累又餓地來到了一座山林,打算暫時在這裏安身。一隻小松鼠看到了這隻來自異鄉的鸚鵡,馬上蹦蹦跳跳地跑遍了整個山林,把這個消息告訴給所有的動物:“快去看哪,來客人了,來客人了!”動物們爲鸚鵡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鳥兒們唱起動聽的歌,小鹿們翩翩起舞,小猴們爲鸚鵡採來了好多好多美味的漿果,讓它吃了個飽。鸚鵡面對這一切,十分感動。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所有的飛禽走獸都待鸚鵡特別好,鸚鵡也儘自己的能力爲大家做事,大家都很喜歡它。

雖然生活得很快樂,但是時間一長,鸚鵡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來。於是它向大家告別說:“這麼多天來,大家對我的照顧,使我非常感激,但我必須回家去了,希望你們多多保重。”動物們依依不捨地把鸚鵡送了一程又一程,還是不得不兩下分手了。

過了些日子,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這座山林忽然起了大火。這場火燒得可厲害了,烈焰滾滾,映紅了半邊天,百里之外都看得見。山林中的動物們無處逃竄,死傷無數,情況讓人慘不忍睹。

鸚鵡遠遠地望見了這邊的大火,心中暗叫“不好”,它不辭勞苦地日夜趕路,趕到了着火的山林邊。它一次次地飛到附近的河邊,將羽毛在水中沾溼,然後把水灑向山林。也不知這樣來來回回飛了多少趟,鸚鵡累得頭昏眼花,幾次險些被熱浪吞沒,身上的羽毛也被燒焦了,但是火勢一點也沒有減弱,反而越燒越旺。鸚鵡毫不氣餒,還是不斷地灑着水。

天上的天神看見了,就對鸚鵡說:“你也太自不量力了,憑你用羽毛灑的那一點水,是根本撲滅不了山火的,你這是何必呢,搞不好還會把自己的性命都搭進去!”鸚鵡回答說:“我知道也許幫不了什麼忙,可是我曾經寄住在那裏,那裏所有的動物都非常善良,待我非常好。無論如何,我一定要爲它們竭盡全力,決不能眼睜睜地看着它們活活被燒死!”

天神聽了這番話,很受感動,立即撲滅了山林大火,鸚鵡的朋友們終於得救了。

鸚鵡的這一行爲確實很值得我們學習。重感情、講信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朋友、親人遇到危險或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不遺餘力地伸出援助之手。

六年級成語故事4

有一個動物園,裏面住着二百五十隻猴子,猴子們住在一間飼猴室裏面,並讓候老大看管這些猴子。

有一天,候老大召集猴子們開會,說:“我們的食物是桃子,每猴每日只可以吃七個桃子。早晨吃三個,晚上吃四個。”不料卻遭到了猴羣們的一致反對:“我們要吃桃子,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話音還未落地,迫切的猴羣們就衝出飼猴室,爭先恐後的出去吃桃子!”

候老大隨着猴羣們出去,不慌不亂地站在猴羣面前,解釋到:“朝三暮四正好符合猴子們的營養需要,再說了,今年風災,桃子的收成也不好,有些農民伯伯都吃不到......要不這樣行不行,每天早上四個,晚上......”

當衆猴們聽到候老大的解決方案,猴羣們紛紛贊同,異口同聲的說到:“候老大,我們聽你的,咱們就朝四暮四!”

候老大糾正說到:“咱這可不是朝四暮四,應是朝四暮三。”可是衆猴們都沒注意到他的話,反正都很開心。

在這些天裏,候老大把最難管理的調皮猴子們都教育的很出色,在動物園園長視察動物園的時候,猴子們的表現格外的令園長滿意,於是,在候老大發薪資的時候,多給了一些獎勵金。

當候老二聽到這個消息後,心理上產生了妒忌,他立馬就去了飼猴室去找猴羣們,對猴子們說到:“如果讓他管理,就把每天早上的四個桃子改爲五個......”

還沒等他說完,有一些猴子就起鬨道:“好,好,好。”隨後就把候老大轟走了,接受了候老二。

候老三知道後,又出了壞點子,一上來就要搞什麼朝六暮一,緊接着第二天的早晨,每個猴子都收到了個桃子,說到想吃多少咱們就吃多少,就這樣,候老大三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猴子們的管理員,衆猴狂歡了三天。

但好景不長,園長知道了,很是不高興,看到飼猴室裏都是爛桃子,大發雷霆,辭去了候老三,依舊換回了候老大,猴子們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對,最後猴子們對候老大說到:“我們知道錯了,我們同意還改爲原來的朝三暮四。”從此之後,候老大和衆猴們過着開心的每一天。

六年級成語故事5

東晉的時期,十六國中後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朝的始祖,從三皇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

“人怎能不瞭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誇張了點吧!”石勒聽後笑着說,“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意思是說,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塊兒打獵,較量較量,未知“鹿死誰手”。

“逐鹿中原”的成語便由此引申而來。後來,人們用“鹿死誰手”來比喻雙方爭奪的對象不知道會落在誰手裏,引申指比賽雙方還不知道誰勝誰負。

六年級成語故事6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位叫孟嘗君的人,他在家裏養了三千個門客,孟嘗君把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種等級。上等的門客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魚大肉,出門的時候還有車子可以坐;中等的門客每天只有吃到魚和菜;下等的門客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嘗君的朋友介紹一個名叫馮諼(xuān)的人到孟嘗君家,孟嘗君問他的朋友:“這個叫馮諼的人有什麼專長呀?”朋友想了很久說:“好像沒什麼專長耶!”孟嘗君聽了之後,就不怎麼理會馮諼,家裏的傭人看到孟嘗君不理會馮諼,以爲主人瞧不起馮諼,便紛紛把馮諼當下等的門客招待。馮諼心裏很不高興,天天發牢騷:“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乾脆離開算了!”孟嘗君知道後,就把馮諼由下等的門客升爲上等的門客,還送給馮諼的母親吃的和用的東西,馮諼心想:“孟嘗君對我這麼好,我一定要找機會報答他!”

有一次,馮諼自願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租討債,結果不但沒有把租子收回,反而假裝是孟嘗君下的命令,把收租的契約燒掉了。薛地百姓以爲是孟嘗君讓他那樣做的,所以對孟嘗君非常感激。後來,孟嘗君被齊王免去了官職,只好回到薛地,卻受到當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孟嘗君這才明白馮諼燒契約的目的。馮諼聲稱薛地所有欠孟嘗君錢的人不用還錢,替孟嘗君買了個“義”的好名聲!

過不久,馮諼又對孟嘗君說:“一隻兔子要有三個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獵人獵殺的危險。您現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個洞,是很危險的!萬一齊國國君對您不滿意要殺您,您連其他躲的地方都沒有呢!所以,您現在還不能把枕頭墊高,安心地睡覺!”孟嘗君一聽:“那我該怎麼辦呢?”馮諼回答說:“這件事就交給我去辦!我會讓您像狡兔一樣,有三個安全的洞藏身!”

於是,馮諼就跑去找樑國的國君梁惠王,告訴梁惠王孟嘗君非常能幹,梁惠王聽了之後立刻派人帶着一千斤黃金、一百輛馬車去請孟嘗君到樑國做相國。接下來,馮諼搶在使者前面回到薛地,建議孟嘗君不要接受樑國的聘請。因此,樑國的使者跑了三趟,都沒有把孟嘗君請去。樑國聘請孟嘗君的消息傳到了齊國,齊國國君馬上慌張起來,趕快用隆重的禮節請孟嘗君回去齊國仍做相國。

馮諼建議孟嘗君向齊王請求賜給他先王傳下來的祭器,讓他把祭器放在薛地,並建立廟宗,這樣就可以保證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廟建成時,馮諼就對孟嘗君說:“現在三窟已經完成,從今天起,您可以‘高枕無憂’了!”

六年級成語故事7

東晉時期,十六國中後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朝的始祖,從三皇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

“人怎麼能不瞭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誇張了點吧!”石勒聽後笑着說,“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意思是說,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塊兒打獵,較量較量,未知“鹿死誰手”。

“逐鹿中原”的成語便由此引申而來。後來,人們用“鹿死誰手”來比喻雙方爭奪的對象不知道會落在誰手裏,引申指比賽雙方還不知道誰勝誰負。

六年級成語故事8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爲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裏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瞭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裏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六年級成語故事9

1、完璧歸趙的故事(主要人物:藺lìn相如)

拼音:wánbìguīzhào

釋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近義詞】物歸原主【反義詞】久假不歸

【造句】我今天要去舞會,你的帽子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歸趙。

故事: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心裏想:秦王一向是隻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麼大方?要是不答應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着'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裏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裏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妃子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裏,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xiácī,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麼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纔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纔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裏,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

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着,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着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着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jiǎxīngxīng地指着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shuǎ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zhāijia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度堅決,只得無奈wúnài地說:“好!就這麼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着那塊寶玉到了公館裏。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恐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見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也沒有爲難他,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

2、圖窮匕見的故事(主要人物:荊軻jīngkē)

拼音:túqi?ngbǐxiàn

釋義:圖:地圖;窮:盡;見: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故事:

戰國末期,秦國實力強盛,攻滅了韓、趙兩國後,又向燕國進軍。爲此,燕太子丹決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轉局勢。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荊軻。他擅長劍術,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選。爲了使荊軻能接近秦王,特地爲他準備了兩樣秦王急於想獲得的東西:一是從秦國叛逃到燕國的將領樊於期的頭顱,二是燕國(今河北某縣)的地圖,表示燕國願將這塊地方獻給秦國。這兩樣東西分別放在匣子裏。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圖的最裏面。此外,還爲荊軻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陽。臨行時,太子丹等身穿喪服,將荊軻送到易水邊。

六年級成語故事10

蒙人遇虎

蒙地有個獵人,大大小小的動物打了不少,家裏有各種各樣的獸皮。有一次,他要去野外辦些事情,剛一出門,讓風一吹,頗有些寒意。於是他又返身進門,想找件獸皮擋擋寒,順手抓了一張獅子皮,披在身上就上路了。

到了野外,蒙人越走越覺得不對勁。一陣風吹草動,他預感到有事要發生。果然只聽得一聲長嘯,一隻吊睛白額大虎跳了出來。蒙人手邊沒帶什麼厲害的武器,心裏暗想:糟糕,要躲也來不及,這下可完了。於是他乾脆不逃了,只是閉着眼睛站在原地等死。

再說那隻老虎,早已餓了多時,一見有東西過來,就要往上撲。可那東西不但役逃,還站住了,在那邊遠遠看着自己。老虎一陣奇怪,仔細看了看,乖乖,原來是隻大獅子!要是打不過可慘了,好漢不吃眼前虧,還是快溜吧!

蒙人站了半天,還不見老虎來吃他,大着膽子睜開眼一看,老虎夾着尾巴在往回跑,一閃就不見了,蒙人給弄糊塗了。但又一想,對了,老虎肯定知道自己是個好獵手,因害怕自己而跑掉的。蒙人非常得意,絲毫也沒往自己披的獅子皮上去想。他趾高氣揚地回到家,逢人就誇耀說:“連老虎都知道我是打獵的好手,一見了我就馬上逃走了!”

又過了幾天,蒙人又要去野外了。這一回,他隨便拿了一張狐皮擋風,像上次一樣,走了沒多遠就又碰上了老虎。蒙人一點不怕,大搖大擺地走了過去。老虎定睛一看:哼,我當是什麼呢,原來是隻狐狸,居然也敢在我面前耍威風,一定要給它點顏色瞧瞧。老虎見是狐狸,連撲都懶得撲,就站在原地斜着眼睛瞧着他走過來。蒙人走到老虎跟前,見老虎還不讓路,不由大怒,高聲威脅說:“畜牲,見了我還不滾開,當心我扒了你的皮!”老虎看他罵了一會兒,不耐煩了,猛地跳將過去,可憐的蒙人,就這樣成了老虎的一頓美餐。

蒙人錯在盲目地自以爲是,不考慮客觀因素,最終才落得個葬身虎腹的下場。

六年級成語故事11

【注音】tāo tāo bù jué

【典故】張九齡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經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

【釋義】滔滔:形容流水不斷。象流水那樣毫不間斷。指話很多,說起來沒個完。

【用法】作狀語、定語;形容話多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源源不斷

【反義詞】張口結舌、啞口無言

【押韻詞】公正廉潔、霄壤之別、隸首之學、喪身失節、困勉下學、兵拏禍結、怨離惜別、綠林豪傑、天壤之別、清正廉潔

【年代】古代

【謎語】浩浩蕩蕩

【歇後語】黃河決了口;水庫開了閘

【語文同步】 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曾經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洶涌的河水緊貼懸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 佚名《* 大瀑布的葬禮》小學十一冊·課文·14

【成語故事】“滔滔不絕”也作“滔滔不竭”。這個成語出自五代後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宰相叫張九齡,以善於言談而出名。他見唐玄宗疏於朝政,就多次進言勸諫。張九齡主張任人唯賢,廣攬人才,並設置了選拔人才的專門機構。每當他與賓客們談論起經書時,總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說話像滾滾流水連續不斷。後來由於得罪權貴李林甫,張九齡被罷免了宰相職務。

“滔滔不絕”形容談起話來或與人辯論,話語有如滾滾流水,連續不斷。

【示例】斡離不得汪豹獻了李劉隘口,無人阻當,滔滔不絕,把十萬大兵盡數渡了黃河。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二十回

六年級成語故事12

南朝末期,隋文帝楊堅滅掉了周圍的南陳北齊,建立隋朝,此時,南方有好幾個小國家並存,國都在建康(今南京)的陳國就是其中之一。隋朝對南方的小國家覬覦已久,隨時準備統一整個中國。

徐德言是陳國皇帝陳叔寶的侍從官,他娶了皇帝的妹妹樂昌公主爲妻,兩人情深意重,非常相愛。但當時陳國朝敗,而且天下統一是大勢所趨。徐德言預料到,總有一天國家會遭受滅亡之禍,因此非常憂慮。

一天,他愁容滿面地對妻子說:“可能不久就會發生兵戰,到時我要保護皇帝,我們夫妻將被迫拆散。但只要我們活着,總會有再次見面的機會。我們應該先留下一件東西,作爲將來重見的憑證。”隨後,徐德言取來一面圓形的銅鏡,將它一破爲二,一半自己留下,一半交給妻子,告訴她好好保存,並對她說:“如果我們失散後,就在每年正月十五日那天,託人將這半面鏡子送到市場上去叫賣。只要我還活着,我一定前去探聽,用我的半面鏡子爲憑,想辦法跟你團聚。”

不久,已經統一中國北方的隋文帝楊堅,果然發兵攻打陳國的都城建康,小小的陳國被消滅,陳國國王被殺,徐德言被迫逃亡。隋文帝獎賞攻打陳國有功的人,被俘獲的樂昌公主則被賞給了大臣楊素爲妾。

流亡的徐德言打聽到妻子已到了隋的京都大興(今陝西西安),便風塵僕僕地趕到那裏,打聽妻子的具體下落。每當夜深人靜,他總是取出半面鏡子,回想起與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時光。而他的妻子樂昌公主,雖然在楊素的官府中過着雍容華貴的生活,但內心一直惦記着丈夫,也經常撫摸半面鏡子,追憶往昔。

正月十五日終於來到了。徐德言趕到熱鬧的市場,看見一個老人以高價兜售半面銅鏡,自然沒有人願意出高價買半面鏡子,所以老人就來回在市場上走動。徐德言假裝要買老人的鏡子,細細察看,果然是妻子的那半面。原來他是楊府的僕人,受樂昌公主委託來賣鏡尋夫的。於是徐德言寫一首詩,交給僕人帶回。詩寫道: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

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這首詩的意思是,鏡子與人都去了,但如今鏡子歸來而人卻沒有歸來。正好比月中沒有嫦娥的身影,只空留明月的光輝。

樂昌公主見到丈夫保存的半面銅鏡和寫的小詩後,想到與丈夫咫尺天涯,難以相見,更是大放悲聲,終日容顏悽苦,茶飯不思。楊素再三盤問,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動。他立即派人將徐德言召入府中,併爲其設宴慶祝。府中上下都爲徐陳二人破鏡重圓和越國公楊素的寬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嘆不已。宴罷,夫妻二人攜手同歸江南故里。這段佳話被四處傳揚,所以,就有了“破鏡重圓”的典故,一直流傳至今。

六年級成語故事13

解衣衣人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爲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爲王,被韓信拒絕。

六年級成語故事14

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裏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做事做人不忍急於求成,最終適得其反!

六年級成語故事15

守株待兔

從前有個農夫,有一天在地裏幹活的時候,突然看到一隻兔子撞到田邊的樹樁上死了,他什麼都不用做,白揀了一隻兔子吃,很高興。

從此,他就不再種田,幹農活了,天天坐到樹樁上等兔子,結果就餓死了。

寓意:不要把偶然的幸運,當成長久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