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故事(15篇)

學識都 人氣:6.74K

成語的故事1

成語釋義:

成語的故事(15篇)

只根據外貌來判斷人的品質能力的好壞。貌:容貌。

來源追溯: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故事鏈接:

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一人叫宰予,能說會道,利口善辯,孔子一開始很喜歡他。但是時間長了,宰予就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 聽講,躺在牀上睡大覺。爲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後來,宰予憑藉口才,當了齊國的大夫,與人密謀造反,被殺掉了。

孔子還有一個弟子叫子羽,相貌很醜陋,孔子開始認爲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爲了公事,從不去拜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着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學以致用:

古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同樣也是不可取的。相比起外表美而言,心靈美其實顯得更爲重要。

成語的故事2

【漢字書寫】:量入爲出

【漢語注音】:liàng rù wéi chū

【成語出處】: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衛覬傳》:“武皇帝之時,後宮食不過一肉,衣不用綿繡,茵蓐不緣飾,器物無丹漆,用能平定天下,遺福子孫。此皆陛下之所親覽也。當今之務,宜君臣上下,並用籌策,計校府庫,量人爲出。”

【成語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指根據收入的多少來決定開支。

【量入爲出的意思】:量:計量。根據收入的多少來確定開支的限度。

【量入爲出的近義詞】:精打細算、量入製出、量入爲用;

【量入爲出的反義詞】:大手大腳、入不敷出;

【量入爲出的故事】

公元200年,曹操計伐袁紹時派衛凱去巴蜀聯絡益州牧劉璋。因道路不通衛凱留在關中。關中本來很富,前幾年戰亂數十萬關中人落荒而逃。局勢安定後又返回故居。當地的將領招他們爲士兵以擴大自己的勢力。衛凱感到地方勢力強大以後會威脅到朝廷。他寫信給曹操,建議加強關中的管理,削弱地方將領權力。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關中地區的局面便有所改觀。

公元227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後曹睿繼位,史稱魏明帝。明帝生性殘暴,沉迷男歡女愛,並大興土木營造宮殿。衛凱對這種狀況憂心忡忡。他上奏章給明帝說:如今戰爭沒有結束,陛下若不居安思危,國家就會衰敗,再也不能復興起來了。奏章最後開誠佈公地寫道:“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君臣同心協力,出謀劃策精確地計算國庫的財力狀況,並且根據收人情況來確定它的支出(即量入爲出)。但是,明帝並沒有採納衛凱的意見,照樣花天酒地。隨着政權的日益腐朽,司馬氏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到公元265年,司馬炎終於代魏稱帝,開始了西晉王朝的統治。

【量入爲出例句】

西漢.戴聖《禮記.王制》:“冢辛(官名)制國用,必於歲之杪(末),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爲出。”

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三:“自今宜量人爲出,裁省妄費,寧使有餘,勿今不足。”

鄒韜奮《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關於服務的態度五》:“我們要靠自己的收入,維持自己的生存,所以仍然要嚴格遵守量入爲出的原則。”

【量入爲出造句】

快樂與金錢權勢其實風馬牛不相及,但放蕩不羈的女性渴望得到的遠不止是量入爲出的小家庭。

他們提出避免濫竽充數,規定供給標準,開源節流,提高生產力,量入爲出等五項具體實施辦法。

成語的故事3

【成語】南轅北轍

【拼音】nan yuan běi zhe

【解釋】心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近義詞】分道揚鑣、各走各路、天南地北

【反義詞】異途同歸、殊途同歸

成語故事】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樑勸他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趕着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39;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爲什麼要向北呢?#39;他說:#39;我的馬好。#39;我說:#39;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39;他又說:#39;我的路費很充足。#39;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39;他又說:#39;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39;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擡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爲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爲一樣啊!"

成語的故事4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羣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佈什麼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着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羣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着衆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盤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牀,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瞭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成語的故事5

古人所說的"杯酒"就是喝酒,"釋"就是放棄、丟掉或解除的意思。"杯酒釋兵權"就是說喝酒的時候放棄、丟掉、解除了兵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唐朝末年,爆發了一次規模很大的黃巢農民大起義,唐朝統治者爲了鎮壓農民大起義,命令各地軍事將領和地主武裝與農民軍作戰。在農民起義被鎮壓之後,全國形成了軍閥混戰、封建割據的局面。在黃河流域先後出現了朱溫建立的樑、李存勖建立的唐、石敬瑭建立的晉、劉知遠建立的漢和郭威建立的周這五個先後更替的朝代,史稱"五代",與南方所建的十個割據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周代的第二位皇帝柴榮是很有作爲的國君,他一系列革新措施,大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不幸的是他過早去世了,皇位由他的7歲的幼子柴宗訓繼承。

柴榮臨死前,提拔趙匡胤爲最高軍事將領----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利用他手中的兵權,在960年的正月,經過周密的佈置,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趙匡胤也就成了北宋的開國皇帝,尊稱他爲宋太祖。

宋太祖連年向南方的割據政權發動進攻,取得很大的勝利。但同時他一直思考着這樣的一個問題:自己是利用手中的兵權奪取周的政權的,現在自己手下有些將領擁有很大的兵權,萬一他們也像自己一樣發動兵變,自己建立的宋朝不就完了嗎?宋太祖就決定以滿足下屬將領的物質慾望爲手段,和氣地解除他們手中的兵權。

在宋太祖做皇帝的第二年(961年),在一個秋天的傍晚,他準備了豐盛的筵席,宴請石守信等幾位握有重大兵權的高級將領。當他們喝酒喝得高興的時候,宋太祖對他們說:"我現在沒有一個晚上睡得安穩。要是有人也像我一樣,被部下黃袍加身(即被擁立爲皇帝),那結果會怎麼樣呢?"在座的將領們嚇得滿身大汗,急忙請求宋太祖給他們指出一條出路。於是宋太祖說:"你們如果放棄兵權,多買些好地、好房,替兒孫多置備產業,自己飲酒作樂一輩子,我們不是能相安無事了嗎?"將領們連連稱是。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向宋太祖上表稱病,請求解除兵權。宋太祖則給了他們許多金銀財物,並給他們每人一個沒有實權的榮譽頭銜----節度使。

就這樣,宋太祖解除了這些高級將領的兵權,加強了軍權的集中,使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來歷。

成語的故事6

星期五,我們班又開展了《成語故事會》的`比賽。

比賽開始了,兩個主持人的臺詞講得朗朗上口,我都有點陶醉了。第一位表演者是葉茄淇,她爲我們帶來了《掩耳盜鈴》的故事。她講得維妙維悄,栩栩如生。後面的同學也不賴,一個個都全力以赴。

怎麼辦?怎麼辦?要到我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嚇”出一身冷汗。看着同學們一個個自信地走上講臺,開始精彩的表演。我膽怯了,遲遲拔不動腿,深深的低着頭,坐在座位上使勁往下縮。

輪到我了,我的心緊張得似乎要跳出來了!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那條沉重的腿“拖”上了講臺。“要沉住氣,你一定行!”我給自己暗暗打氣。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氣,然後信心十足地說起我準備的故事《一葉障目》。

節目演完,大家就開始投票了。同學們有的東張西望,捕捉信息;有的交頭接耳,共同商議;有的低頭深思,暗中篩選。花落誰家?很快就有了結果。哇!我中獎了!我跳了起來,竄上講臺,接過獎狀,得意洋洋地回到位子上。同學們紛紛圍着我,分享着我的成功。

故事會真有趣!

成語的故事7

白雲親舍的故事:

【成語】: 白雲親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解釋】: 親: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話。

【成語故事】:

狄仁傑是唐朝幷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輕時曾做過幷州法曹參軍。

當時他的父母遠在河陽(今河南孟縣),一次,狄仁傑外出辦事登上太行山,由於思鄉情切,不由向河陽方向遠眺,只見一片白雲在天上孤零零地飄浮。

狄仁傑指着那片白雲對隨行的人員說:“吾親舍其下。”意思是,他的雙親就往在那片白雲下面。他悵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雲散雲才離開。

公元700年9月,鍬仁杰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聞訊,非常悲痛,流着眼淚說:“朝堂空矣!”傳說,狄仁傑死後葬於邯鄲磁縣狄仁村,墓冢尚在。“白雲親舍”,比喻客居他鄉,思念父母。

成語的故事8

春秋時代,齊國有位叫孟嘗君的人,家中豢(huàn)養着許多門客。在這些門客中,有位叫馮諼(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長一段時間,卻什麼事都不做。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討債,他不僅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把債券(quàn)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爲這是孟嘗君的恩德,心裏充滿感激。到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纔對孟嘗君說:“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這樣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願意再爲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麼樑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樑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但是,樑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樑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樑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裏,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並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cí)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祠廟建好後,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屬於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成語“狡兔三窟”,表示狡猾的兔子有三個窟。表示藏身的地方多。

成語的故事9

本典故源自《史記.項羽本紀》。故事發生在楚漢相爭的時期。由於彭越斷絕了楚的糧食,項王(項羽)十分憂慮。於是找到了一隻高大的俎(古代祭祀時盛牲肉的器具),把太公(劉邦之父)放在上面,告訴漢王劉邦說:"如果不肯服輸降我,那麼我就把你的父親烹死。"漢王說:"我和你接受楚懷王命令伐秦,曾經結爲兄弟,這樣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現在如果一定要把你的父親烹死的話,那麼希望你能分給我一碗肉汁吃。"項羽大怒,就要殺死太公,這時項伯勸項羽說:"天下形勢如何,現在還定不下來,這樣的人對他家庭的人不會看得太重,殺死劉邦的父親我們得不到什麼好處,只有壞處。"項羽聽從項伯的意見,沒有殺死劉邦的父親。

現通常用此典故來說明不甘受別人的威脅、要挾。

成語的故事10

【漢字書寫】:柳暗花明

【漢語注音】:liǔ àn huā míng

【成語出處】:宋.陸游《遊西山村》詩:“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語語法】:聯合式;作定語、賓語;含褒義。

【柳暗花明的意思】:指綠柳成陰,繁花似錦的景象。也比喻經過一番挫折以後,會出現新的大好局面,要滿懷希望。多指由逆境轉變爲充滿希望,前途光明的順境。

【柳暗花明的近義詞】:山清水秀、絕處逢生、美不勝收、花紅柳綠、枯木逢春、豁然開朗;

【柳暗花明的反義詞】:窮途末路、山窮水盡、走投無路;

【柳暗花明的故事】

南宋時期,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愛國詩人陸游,當時他的詩滿懷抗金情懷,很得孝宗的賞識。並且入朝當了軍器少監,但是他生性耿直受到朝中投降派的百般排擠,不僅對他冷嘲熱諷,還不斷上書皇帝,誣陷他不務正業,終日賞花吟詩。皇帝最終聽信讒言,將他罷免回鄉。陸游氣得怒髮衝冠,他回到了故鄉山陰,閒居三年,一直靠讀書來打發日子。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陸游獨自一人外出遊覽西山,他順着崎嶇的山路往前走,翻過一山又一山,繞過一道又一道彎,一邊走一邊欣賞着醉人的春色。走着走着,他看前面似乎到了盡頭,沒有路了,可是拐一個彎,不遠處處又出現一座山,在綠葉的掩映中,還露出一個小村莊來。他走進村子,村裏人非常熱情地招待他,這裏淳樸的民風使得陸游十分感動。他感動之餘詩興大發,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七言律詩《遊山西村》。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但描繪了美輪美奐的自然景色,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未來寄予的希望意境。一步一個景,三步一重天。繁花似錦的春天是充滿變化的。人生也是如此,當面臨困難時,我們要想到,所有的挫折都是暫時的,只要孜孜不倦的努力,前面就會有光明等着我們。

【柳暗花明例句】

唐.李商隱《夕陽樓》詩:“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唐.武元衡《摩訶池送李侍御之鳳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樓歌灑換離顏。他時欲寄相思字,何處黃雲是隴間。”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六回:“武四思早已不;但見柳暗花明,山青水碧,遍地芊眠芳草,駿馬驕嘶。”

【柳暗花明造句】

交流思想要嘗試舉一反三,換個角度常常可以打開新的思路,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我們面對困難的時侯要學會忍辱負重,只要堅持不懈地克服困難,總有一天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語的故事11

【釋義】樂:特別喜愛。疲:疲倦。

成語的意思是指樂於此道,不知疲倦。

【用法】形容對某一事物特別愛好,沉迷其中,不知疲倦。

【出處】這則成語出自《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愛精神,優遊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爲疲也。’”

【成語故事】

王莽末年,天下連年饑荒。劉秀加入綠林起義軍,以恢復漢製爲號召,取得了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持,力量逐漸壯大。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即漢光武帝。後來他又鎮壓赤眉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長期的軍旅生活使他厭倦了戰爭,同時他親眼目睹了老百姓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痛苦,因此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下功夫改革弊政,廢除苛法,精簡官吏,安定社會秩序,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他統治期間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漢朝又強盛起來,史稱“光武中興”。劉秀到六十多歲還勤於政事,天不亮就上朝,一直到日落纔回宮。他一般不談軍事,但對經史義理方面的事卻很感興趣,不僅自己潛心研究,還時常召集公卿良將高談闊論,直至深夜仍興致不減。太子見父皇如此勤勉,便勸諫道:“陛下有大禹、商湯那樣的賢明,卻丟失了黃帝、老子的養身之道。但願從此您能熙養精神,優遊安寧。”劉秀聽罷搖搖頭說:“我很高興這樣,並不因此而感到疲勞。”

“雲臺二十八將”

東漢永平三年,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思念光武中興功臣,於是命人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臺閣。其中,以鄧禹爲首,其次爲馬成、吳漢、王樑、賈復、陳俊、馮異、王霸、朱佑、耿純等,史稱“雲臺二十八將”。

成語的故事12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爲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成語的故事13

【螳臂當車的典故出處】(戰國)莊周《莊子·人間世》。

【螳臂當車的典故釋義】臂:螳螂的前腿;當:阻擋。螳螂舉起前腿企圖阻擋車子前進。比喻不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去做辦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敗。

【螳臂當車的歷史典故】

一天,莊子乘着馬車到友人家辦事。馬車在筆直的大道上奔馳着,莊子坐在車上想着自己的心事。

突然間,他發現前面不遠處,有一隻蟲子在道路中央蠕動。莊子怕車輪碾壓了蟲子,叫車伕停住馬車,讓蟲子先過去。可是,馬車停住後,好長時間了也沒有動。莊子問車伕怎麼回事,車伕回答說:“一隻螳螂擋在車輪前,尚不肯離開。”

莊子一聽這話,覺得很奇怪,於是下車看個究竟。莊子來到車輪前一看,只見一隻大螳螂正奮力地舉起兩條前腿,想要阻擋車輪的前進。一隻蟲子要比車輪小很多,螳螂雖然在昆蟲中算是比較厲害的,但它的身體仍然很小,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阻擋不了車子前行,結果只能是被車輪輾得粉身碎骨。

莊子想到這裏,不由得感慨道:“可憐的螳螂,你以爲你舉起前腿就可以擋住前進的車輪嗎?螳臂是擋不住車子前進的。”

【成長心語】

如今,“螳臂當車”已經成了匹夫之勇的代名詞,成了不自量力的典型代表。但是,我們無法忽略這隻螳螂的勇氣,它背後一定有它堅定的信仰支撐,唯此,它纔會顯示出如此的勇敢。面對苦難、逆境,我們也應該有螳螂一樣的勇氣和魄力,只有我們身體力行,做完一件事情,結果的好壞,能力的高低,纔會見分曉。誰說不自量力不需要勇氣?我們勇敢地邁出了一步,那一步也許很小,但是卻能讓我們看清自己,那一步也許微不足道,但是也同樣需要勇氣!

成語的故事14

在我沒上小學的時候,有次媽媽帶我去爬山。當我爬上座山峯時,我自豪的對着天空大喊:“我爬上世界最高的山了!”

媽媽摸了摸我的頭,笑着說:“你真是隻井底之蛙,世界上比這高的山多的是。”媽媽的話音剛落,我就接着問:“井底之蛙是什麼?”媽媽回答說:“是隻井底的小青蛙呀!”我好奇的問:“我明明是人,你爲什麼說我是青蛙呢?”媽媽笑着說:“井底之蛙是個成語,形容個人沒有見識。”我又問:“成語又是什麼呢?”“這個……你還把我問住了,我們去買本成語故事看看吧!”媽媽說。

後來,媽媽真的給我買了本《中華成語故事》。每天晚上,媽媽都要給我講幾個成語,故事生動又好聽,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成語故事裏有填海的精衛和追日的夸父,還有畫蛇添足的人和守株待兔的人……

現在,我長大了,是名二年級的小學生。我已經可以自己閱讀《中華成語故事》了。慢慢地我明白了:個成語就是個故事,個成語給我講述了個道理。不知不覺地我學會了好多成語,它就像條船樣帶着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

我們中國有這麼多成語故事,中國真了不起呀!本《中華成語故事》可以讓我更多的瞭解中華文明。

成語的故事15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爲,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成語故事(三)盲人摸象

TAGS: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