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讀後感(15篇)

學識都 人氣:2.17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成語故事讀後感(15篇)

成語故事讀後感1

我看過的書有好多,比如《十萬個爲什麼》、《馬丁的早晨》、《一千零一夜》、《成語故事》、《中國寓言故事》……可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成語故事》,雖然它外表很普通,可是裏面的內容很豐富,能讓你明白許多道理,比如拔苗助長的故事,說宋國有個急脾氣的人想讓禾苗快長大,他每天都到田裏看,嘴裏還不停的說:“禾苗禾苗你快快長大,早點讓我吃到香噴噴的新米。”突然他想到了一個辦法,要是把禾苗往上拔拔,它不就長高了嗎?說幹就幹,他一直忙到太陽下山。回到家他把事情告訴了妻子,還覺得自己很聰明,妻子聽了忙跑到田裏一看,吃驚極了,只見禾苗全部枯萎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要是隻憑着自己良好的願望很有可能好心做錯事。

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講的是一個農夫在耕地,忽然一隻兔子撞倒在了樹樁上,農夫高興極了,撿起兔子回家飽餐了一頓,從此,他再也不耕地了,整天守在樹樁旁,等着兔子過來撞倒。可是一天、兩天……一個月過去了,他也沒見到一隻兔子撞倒在樹樁上,農夫的田裏長滿了荒草,顆粒無收。通過這個故事,我懂得了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獲得成果,就在那等將是一無所獲。

我很喜歡這本書,雖然我看了許多遍,但是還是很喜歡看,並且保護的很好,我會讓它一直陪着我成長。

成語故事讀後感2

再一次機緣巧遇中我買了一本《中國成語故事》。

這本書是一本毋庸置疑的好書,爲什麼這麼說呢?

這本書講述了在我國古代個個階級人的故事,上有高官皇帝,下有普通百姓。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貪天之功”這個故事了,它講述了重耳經過19年的流亡,在秦國的幫助下成功回到晉國,當上了皇帝,重耳論功行賞,不少人爲了金錢說自己做了什麼什麼,爲有介子推他沒有向皇帝領賞,但是在流亡期間介子推一直跟隨着重耳,在飢寒交迫的時候,介子推還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住着吃,介子推不願意和這些貪官污吏同朝爲政,便隱居深山,重耳知道後十分後悔,便派人去找但是一無所獲,重耳之後爲了逼介子推下山,於是他放火燒山,介子推不願做官便被燒死了,之後重耳十分後悔這個決定於是把這一天定位冷食節(清明節)

這只是這一本書中的一個小故事,其實還有很多的故事,當你閱讀完整本書只後你會懂得不少做人的道理,比如“一言九鼎”,“大公無私”……這裏還有國計民生片,世像百態片,遠見卓識片……這本書也可大大的提高你的習作水平,在習作中也可以用上成語,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讀完了這本書也讓我明白了不少的道理,例如:我們在對待被人的時候要“禮賢下士”,誠信方面要做到“一言九鼎”,在做事的時候要做到“三思而行”。

這就是我舉得的好書《中國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讀後感3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叫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叫《成語故事》。讀了幾篇後,我深有感觸,裏面有些人令我覺得好笑,也有些人可以成爲我的榜樣,是我受益匪淺。我來給你們講幾個吧!

⒈杯弓蛇影。

這個故事大致是說一位名叫杜宣的主薄誤把映入杯中的弓當成了蛇,但那是縣令請他喝酒,他不敢不飲,只能硬着頭皮把酒喝了下去,最後產生了心病,總覺得肚子疼,什麼藥都沒用。這則故事比喻的是一個人因產生錯覺而疑神疑鬼,自己嚇自己。我覺得其實我們也是這樣,看完恐怖片,總感覺背後或身邊有什麼,心情也變得十分慌張,所以,不管遇上什麼事都要心平氣和的去面對,這樣纔不會被所謂的“鬼”嚇到

⒉拔苗助長

這則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宋國的農夫,他擔心自己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去看,幾天過去了,禾苗似乎一點都沒有長高,他心急如焚。一天,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便立刻衝進田裏,把禾苗一顆顆的拔高了許多,經過一天的時間,他終於把所有的禾苗都拔高了一大截。回到家,他氣喘吁吁地說:“今天累死我了,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他兒子聽後,急忙跑向田地,一看!果然,禾苗全都枯死了。這個故事給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好笑,農夫破壞了禾苗的生長規律,硬是把它們都拉高,結果卻聰明反被聰明誤,禾苗全枯死了,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定不能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如果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搞砸。

一片片沉甸甸的故事,充滿着一個文化人對祖國曆史所做的智者的反思,是那麼深沉…………

成語故事讀後感4

成語,是我國的一種特殊的詞彙,它一般以四字的爲主,當然,也有六字的,如“此一時彼一時”等,也有八字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甚至有其他字數的。今天要說的成語,它的背面都有一個小故事,如剛剛所說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然說到了這個詞,那就給大家講有關這個的故事吧!

相傳,東漢時的班超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國商對此進行破壞。班超察覺到這個情況後,認爲必須消滅掉這些人,並比方說:“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夜他就帶了一些壯士,攻入匈奴行營,殺死匈奴祕史和隨從。第二天,他再去與鄯善國王談判,終於完成使命。“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常用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聽完了故事,是不是想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呢?它的意思爲:比喻只有迎着困難上,才能獲得成功。我想,古人真聰明,竟然能將那麼長的故事壓縮成4個字,8個字。想必,古人對成語是有一番苦思的。曾經,我不懂成語的用處,現在,我知道了成語的用處那麼廣泛啊!在文章裏,用上成語,使它更加生動;在言語中,加上成語,能顯出你這個人十分有學問。看,成語多麼有用啊!

成語故事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成語故事》,書中有很多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小故事,其中《自相矛盾》這個故事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一課,講的是一個楚國人,在推銷矛和盾的時候,一時說他賣的盾堅固無比戳不破,一時又說賣的矛非常鋒利戳無不破。由於說話絕對化,前後矛盾,被人一問:用你的矛攻你的盾會怎麼樣?結果不能自圓其說,陷入尷尬境地。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想事情或講話不注意,也常常會自相矛盾,比如有時說媽媽對自己很好,放假時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心,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有時又說媽媽很壞,開學以後什麼事都管得很嚴格,中午不睡覺要管、放學回家晚一些要管,作業沒完成要管,越想越憤憤不平。

又如回老家鄉下我很喜歡那裏的青山綠水和小朋友,但又很害怕那裏的兇惡的山蚊和可怕的狗;從以上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如冷靜下來想到底對媽媽是愛還是恨?能把媽媽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看成是一種愛,就不會說媽媽壞;只要對鄉下有深厚感情的話,山蚊和狗就並不可怕了,農村人世代相傳都能生活下去,回去住幾天有什麼可怕?

矛盾存在生活中、學習中,隨處可見,到處都有,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對待,無論做事說話,都要注意留有餘地,不能自相矛盾,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這樣纔不會被人笑話,纔不會尷尬和出洋相。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清醒頭腦,方向正確,步伐堅定向前進!

成語故事讀後感6

《成語故事》是我們小學六年級時學校的一本課外書,雖是本課外書,但絕不比語文教科書遜色,資料不僅僅十分搞笑,而且能學到許多成語。

在這本書中,每個成語都有一個小故事,並且其語言十分通俗易懂。不像《成語字典》裏那樣深奧,讓人摸不着頭緒。就拿“老馬識途”來說吧!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天漸漸地暗下來了,刺骨的寒風吹得士兵們瑟瑟發抖,像點火取暖,但是帶去的火種,早已被風吹滅了。好不容易把隊伍聚攏在一齊,捱到天亮,查看人馬,已零散不全了,而且,個個士氣沮喪,情緒低落。管仲覺得在這樣下去,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急忙傳令,趕緊尋找出路,但是走來走去,總是走不出迷路,大家都慌張恐懼到了極點”這短短的一段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齊軍的處地,幾乎陷入了絕境中。

還有,在“自食其果”中:“這是丘浚手裏正好拿着一根柺杖,一氣之下,就在和尚頭上重重地敲打了幾下,說道:‘照你這麼說,打你就是愛你,不打你倒是不愛你了,所以我只好打你了,請你原諒吧!’”這段話中的每一個字都充分體現出了那和尚的自作自受。

再來便是故事下方的來源和釋義了。有些類似於詞典中的來源,是古文,如果你對古文興趣的話,能夠多留意一下這部分。釋義則是整個故事的精華,也就是成語的意思。這一處的資料十分容易讓人讀懂,並且捉住了整個成語的中心思想。不至於跟字典似的,讓人不願意看,即使看了也不必須完全明白。

總而言之,《成語故事》是小學生學習和記成語的好幫手,他從某種好處上來說,已經不能算是一本書了,它是我們小學生在學習上的一位親密戰友,若是沒了它,學習成語便成了一件極其枯燥的事情。在那裏,請大家允許我說一句話:成語故事的確是一本好書,如果你是小學生的話,那麼絕對值得你一看!喜不喜歡,你看了以後便明白了。

成語故事讀後感7

今天,我讀了兩個成語故事,它的名字叫《鐵杵磨成針》和《畫蛇添足》。

《鐵杵磨成針》講的是:古時候,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愛學習,放下書包就出去玩。有一天,他在外面玩耍時,看見一位老婆婆拿着鐵棒在石頭上磨呀磨。李白問她幹什麼?她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老婆婆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李白,他慚愧地低下了頭。從此,他不再貪玩,認真讀書了。終於成了一名偉大的人。這個成語讓我明白了:遇到困難不要退縮,勇敢向前,就一定會成功的!

《畫蛇添足》講的是古代祭祀活動結束後,主人要把一壺酒獎勵給有功勞的喝。但是參加祭祀的人很多,這酒每個人都喝一口的話,那就不夠喝了!大家安靜下來,其中有一個人說:“讓大家都畫一條蛇吧,誰先畫好就讓誰喝 ”。大家都同意了,一個人很快就畫好了。他看看了看四周,沒有一個人畫好。於是,他就自作聰明給蛇畫了腳。這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他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說完,一口喝了美酒。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做到位就行了,不要弄巧成拙,反而壞這件事。

成語故事讀後感8

我的書櫃裏放出一本書,書名叫《成語故事》。有空的時候,我就拿出來津津有味地看着,而且百看不厭!

這本書裏面介紹了成百上千個成語。一翻開書,熟悉的成語就出現在我眼前,有:欣欣向榮、背水一戰、兵不厭詐、乘風破浪、破釜沉舟、同心同德……

這本書讓我瞭解了許多成語的來龍去脈,還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成語是“鐵杵磨針”和“濫竽充數”。“鐵杵磨針”講的是:李白小時候不愛學習,很貪玩。有一次,他看見一位老婆婆把鐵杵放在石頭上堅持不懈地磨,終於把很粗的鐵杵磨成了繡花針。李白很受啓發,從此刻苦學習,成了唐代大詩人。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只要不斷努力,持之以恆,再難的事也能辦到。 “濫竽充數”講的是:有個南郭先生來到樂隊學着別人的.樣子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死後,湣王喜歡聽獨奏,南郭先生一看混不下去就偷偷地溜走了。這個成語告訴我們沒有真才實學的人遲早會敗露的。

在我們學習中,不要象南郭先生那樣不懂裝懂,要有老婆婆“鐵杵磨針”那樣的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學到真正的本領。

成語故事讀後感9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必須的意義,在成語中是作爲一個整體來使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諺語相近,可是有必須的區別,而成語故事能夠從一個故事中想出一個成語,這個成語代表的意思就與故事相同,而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也有相同之處與不一樣之處。

成語故事是我們想象和創造的源泉,它能讓我們愛不釋手,在我們成長的回憶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我記得最清楚的成語故事是畫龍點睛。張僧繇,是我國古代十分著名的畫家,他擅長畫龍。傳說他以往在南京畫過龍,可是他畫的龍卻總不畫眼睛,這讓人們看到後都覺得美中不足。有一天,他去趕廟會,有人就問他爲什麼不給龍畫眼睛,張僧繇說,不能畫,是因爲給龍畫了眼睛後就會飛走。人們不信,就讓他畫了兩條龍的眼睛,一畫完頓時狂風大作,那兩條畫了眼睛的龍飛到了天空,過了一會兒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查看了字典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藝術創作在關鍵處或說話在關鍵處加上精闢詞語,能夠使資料更加生動形象。

成語故事讀後感10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書名叫《中華成語故事》,看完後我受益良多,有幾處甚至教會了我人生的道理。這本書可謂是我在寒假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它讓我領悟到了許多哲理,更讓我明白爲人處事的方法。

《愚公移山》這個成語描述的是:從前有一個老人叫愚公,他們家門前有兩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於是愚公就叫上全家人移山。他們的精神感動了神,神派人把山移平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持之以恆就可以成功!像我們的沙漠綠化工程,工人們在一步步向成功邁進。如今的大沙漠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綠化帶在向外擴散,相信只要我們繼續努力我們很快也把沙漠變成綠洲。爲人類造福,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沙塵暴風沙肆意給人們帶來不便,惡劣的環境就像文中的“大山”那樣,綠化工人就像“愚公”和他的家人一樣,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大沙漠很快也能被移平。

書中不但教我持之以恆,還教會了我“鐵杵也能磨成針”的耐性。《鐵杵成針》這個成語說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小時候很調皮,直到一天,李白看見路邊有一位老奶奶,她要把一根鐵杵磨成繡花針,後來李白受到啓發,刻苦努力,最後成了大詩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努力就會獲得成功。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玩拼圖,,媽媽給我買了一張一千拼的奧特曼拼圖,我一點兒也不會拼,弄得心煩氣燥失去耐心索性一扔,把它扔在一邊再也不管了。自從我看了這個成語,感受良多想起那張我半途而廢的拼圖,心想我應該把它拼好。經過一個星期的努力最後我把它拼成一張奧特曼的全家福。過年了,親戚朋友們見了,第一句話就是:“喲,磊磊挺厲害的嘛,這麼亂的拼圖都能拼出來,挺有耐性的嘛!”其實我心裏知道這都是《中華成語故事》的功勞。

這本書裏還有許多哲理,我只能說到這了,如果你想看也去圖書館找找這本書吧。

成語故事讀後感11

《成語故事》裏的成語故事多不勝數,這本讀物,它不止有對成語由來的小故事,對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詳細的解說之外,還增設了歷史典故,人物介紹和小知識等小欄目。讓我們在認識成語的同時對當時的背景與學者的認識加深鞏固。

“妒賢嫉能”這個故事寫出了項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從古至今,不賞識人才的人,都是失敗者。《成語故事》裏關於三國的故事也有許多,還能夠一邊補充對三國的認識。

有個“名落孫山”的故事讓我苦笑不得,講述的是一個叫孫山的人和同鄉去考科舉,結果自我最後一名,而同鄉沒有居榜上,結果回到家,同鄉的父親問他兒子的成績,孫山還委婉得意的說最後一名是自我,你兒子榜上無名。趁機顯露了自我的才華,但其實在別人看來,滑稽了點。

“程門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爲看了《恰同學少年》的緣故,看到了毛澤東借鑑前人“袁門立雨”,在外人看來是可笑的,爲什麼必須要一動不動呢?個性是“程門立雪”,楊時和遊酢,因爲老師睡着了就一向站在門口,下雪也不進去,這種行爲其實能夠稱爲“愚昧”,其實我個人認爲這種做法半對半錯,畢竟是初次登門拜訪,該有的禮數還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們不一樣,因此評論的話還是少說爲妙,他們的老師也都被這精神感動了。

“害羣之馬”這個成語見的多,它的典故卻是才瞭解,原先治理國家和放馬的道理相似,只是除掉那些對馬羣有害的壞馬罷了。朝廷上,只是將危害江山社稷的奸臣掃除而已。這個以小見大的道理,就那麼簡單。

一個又一個的成語,只是短短數十字,卻全都蘊涵大道理,“勤能補拙”,既然我的基礎不好,就要“亡羊補牢”了!

成語故事讀後感12

暑假期間,我看了一本書——《成語故事》,書裏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吸引着我,啓發着我,引導着我。

在我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磨杵成針》這個小故事,講的是李白小時侯讀書很不用功,還沒寫完作業就跑出去玩。一天,他看見一位老奶奶正拿着一根又粗大壯的鐵棒在石頭上使勁的磨着,李白看了感到非常的奇怪,就好奇的問老奶奶在幹什麼,老奶奶說,她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感到非常好笑,覺得不可思議。老奶奶又說,只要功夫到家,自然可以成功,李白聽了以後很受啓發。從此,李白無論碰到了多大的困難、磨難,時刻記住老奶奶的話,最後成了一位詩人。從這則故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什麼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些道理,受到了一些啓發。我們要像故事當中的那個老奶奶一樣,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鐵棒也能磨成針。在我們平常的學習中,生活中,只要有決心,有毅力,堅信自己能做到,再粗的“鐵棒”也會被我們磨成“針”。相信自己,不懼困難,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最終會迎來勝利的曙光。

成語故事讀後感13

前幾天,老師推薦我們一些書,每本書對我來說都是受益匪淺,同時又能陶冶情操,真讓我愛不釋手。

比如說《中華成語故事》一書,它讓我學會許多成語,也知道每個成語的由來以及成語背後隱藏着一段精彩的故事呢。

其中有一個成語叫“一諾千金”,在之前,我不知道這句成語的意義,讀完這個故事後才明白。我們說每一句話都要極其有用,更要守信用。不像我每次答應爸媽的話我都很難做到,以致讓爸媽不太相信我,說我說話不起作用,這讓我很慚愧!

還有“欲速則不達”一詞,意義:做任何事不要圖快,不要只顧小利。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只顧小利就辦不成大事。於是我又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星期天,媽媽騎着電動車,揹我出去辦事。臨近十字路口時,紅燈亮了起來,媽媽爲了趕時間,加快速度就“嗖”的一下,闖過紅燈。正當媽媽沾沾自喜時,“砰”的一聲,“哎呀”我和媽媽連人帶車摔倒了。原來,媽媽和人家撞車了,這時媽媽好像意識到什麼?就忍着痛,連忙站了起來向那位阿姨道歉!幸好沒什麼大事。爲了趕時間,媽媽紅着臉繼續向前去啊。唉,這真是欲速則不達呀。

好多,好多的成語故事,真的讓我看不完,學不完,講不完。每讀完一則故事都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而且又加強了對成語的理解。總之,讀書它會讓你輕鬆,也會幫助我們去分析那過錯,並能教會我們學會尊敬別人,學會審視自己哦!

成語故事讀後感14

從上幼兒園開始,媽媽就幫我買了很多的故事書,有《三毛流浪記》、《成語故事》、《一千零一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成語故事》。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我都捧着《成語故事》,對着每一個字上的音節,慢慢地看着其中一個個成語小故事,從中學到了好多做人的道理。

在《開學第一課》裏,有一位老師說過,每一個漢字的後面都有一個歷史,都有一個來源。那麼我想每一個成語的後面都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在《成語故事》裏,每一個好長的故事,我們的祖先只用四個字或八個字就可以表達出來,比如“九牛一毛”、“拔苗助長”、“葉公好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並且每一箇中國人看了、聽了都明白它們的意思,真是太神奇了。同時,每一個成語包含的內容都是我們祖先生活經驗的總結、智慧的結晶,教導着我們做人的道理。

在《成語故事》裏,我最喜歡的是“磨杵成針”這個故事了。故事裏講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他乘老師不在書屋,偷偷跑到山下的小河邊玩,正好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感到很奇怪,就問她在做什麼?老婆婆告訴他要磨成繡花針。李白深受感動,從此在“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激勵下用功讀書,最終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成爲了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詩仙”。通過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有自己的奮鬥目標,同時要相信自己,堅持不懈,那麼無論做什麼事就都會取得成功。

簡簡單單的幾個字組成的成語,背後卻閃耀着我們的祖先無窮的智慧,啓迪着我們前進的方向,作爲一名中國人,我感到十分的驕傲和自豪;同時也激勵着我要讀更多的好書,讓它們成爲我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

成語故事讀後感15

最近,我讀了許多書,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語故事》。在這本書裏,寫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有爲人處世的、堅強意志的、求學求知的等等,這本書還圖文並茂,每個成語既有出處、解釋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在這本書裏有100個故事,讓我最喜歡的是妄自菲薄和目無全牛。妄自菲薄,是講形容過於小看自己。講的是在三國鼎立時期,諸葛亮幫助劉備打天下,建立政權,劉備死後,劉禪即位,可劉禪沒有治國的才能,也胸無大志。而諸葛亮寫了《前出師表》,在其中寫到了蜀國文武官員爲蜀國拼命效死,而劉禪也應該發憤圖強,振奮精神,萬萬不可以小看自己。這讓我知道了,我們要正確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目無全牛指技藝達到精通純熟的地步,它講了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叫庖丁的廚師,他解剖牛的技藝十分高超,把刀分牛分得非常好,哪是肉,哪是筋骨,下刀的時候在筋骨之間的縫隙中游動,連閉着眼也可以解剖牛的身體,這可是他練了幾十年纔到的境界。這讓我知道了我們要過多年的探索和一朝一夕的實踐才能獲得成功。

很快,我看完了這本書,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瞭解了歷史知識,又讓我能掌握成語的涵義和使用方法,使我在日常生活中能靈活地運用成語。我以後還要多讀這類書,讓我學有掌握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