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成語故事15篇

學識都 人氣:1.94W

三國成語故事1

三國時,蜀國的劉備在駕崩之後,將皇帝的位置傳給他的兒子劉禪,並請丞相諸葛亮來輔佐劉禪治理國家。劉禪有個小名叫做阿斗,阿斗當了皇帝后,每天只會吃喝玩樂,根本不管事,還好有諸葛亮幫他撐着,蜀國才能一直很強盛。可是,當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馬上派兵來攻打蜀國,蜀國不但打不過魏國,阿斗還自願投降,帶着一些舊大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繼續過着吃喝玩樂的日子,完全忘記自己的國家已經滅亡了。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阿斗吃飯,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的難過,可是,阿斗卻高興地拍着手說:“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點也沒有傷心的樣子。後來,司馬昭故意諷刺阿斗說:“怎麼樣!在這裏過的開心嗎?想不想蜀國呀?”沒想到,阿斗居然開心地說:“此間樂,不思蜀。”意思是說:“不會呀!在這裏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點也不會想念蜀國呢!”司馬昭聽了以後,在心裏竊笑:“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呀!難怪會讓自己的國家給亡掉!”

三國成語故事15篇

後來,大家就用“樂不思蜀”來形容一個人過的很開心,都忘記要回家!

三國成語故事2

堅壁清野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 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 留守兗州的隊伍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 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 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爲:‘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隊伍就會不 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佔據了徐州。

三國成語故事3

一天,司馬文王問劉禪:“你很思念蜀國嗎?”劉禪說:“這裏很快樂,我不思念蜀國。”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說完並閉上眼睛,想裝出要哭的樣子。司馬昭於是說:“爲何你剛纔所說的話,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三國成語故事4

超羣絕倫的故事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屬山西)人,三國時蜀國的五虎上將之一(其餘四將爲張飛、趙雲、黃忠、馬超)。長期以來,統治階級對他加以神化,尊爲“關公”、“關帝”。

關羽英勇善戰,武藝超羣,立下許多戰功。他曾斬殺袁紹手下大將顏良和文丑,闖過曹操的五個關口,殺死曹操的六員戰將。關羽對蜀主劉備赤膽忠心,深受劉備重用。但是,關羽的致命弱點是缺乏政治謀略,驕傲自大,瞧不起別人。

公元214年,劉備率兵攻打四川,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聽說諸葛亮在四川用計收降了勇將馬超,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才能可以與誰相比。諸葛亮很瞭解關羽不服氣的心思,便寫信回答說:“馬超文武雙全,勇猛過人,一代英傑,可與漢初大將黥布、彭越之輩相比,可與張飛並駕齊驅,但卻不能與你相提並論,不如你這樣超出衆人,無人可比。”

關羽看完諸葛亮的覆信後,非常高興,當場就把書信展現給賓客們觀看。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羣也。

【釋讀】超:超過;超羣:超出衆人;絕:沒有;倫:同輩。超出衆人,同輩中沒有可以相比的。

三國成語故事5

望梅止渴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一路行軍,走得非常辛苦。時值盛夏,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散發着巨大的熱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軍隊已經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方圓數十里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始終都弄不到一滴水喝。頭頂烈日,戰士們一個個被曬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乾舌燥,感覺喉嚨裏好像着了火,許多人的嘴脣都乾裂得不成樣子,鮮血直淌。每走幾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也漸漸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心裏非常焦急。他策馬奔向旁邊一個山崗,在山崗上極目遠眺,想找個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發現,龜裂的土地一望無際,乾旱的地區大得很。再回頭看看士兵,一個個東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難得再走多遠了。

曹操是個聰明的人,他在心裏盤算道: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這麼耗下去,不但會貽誤戰機,還會有不少的人馬要損失在這裏,想個什麼辦法來鼓舞士氣,激勵大家走出乾旱地帶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靈機一動,腦子裏蹦出個好點子。他就在山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堅持一下,走到那裏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口裏頓時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就這樣,曹操終於率領軍隊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三國成語故事6

勢如破竹

三國時,司馬炎當上晉國的皇帝,史稱晉武帝。他吞併了蜀國後,又出兵滅吳,準備統一中國。司馬炎召集大臣們商量滅吳大計,許多人主張馬上滅吳,等積蓄了足夠的兵力再說。因此,司馬炎一直下不了決心。

這時,大將杜預寫了一道奏章給司馬炎,認爲必須乘吳國衰弱的機會,一舉殲滅。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權司馬炎趁早伐吳。司馬炎便下了決心,封杜預爲徵南大將軍,南下滅吳。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20多萬兵馬,分成六路,討伐吳國。第二年,杜預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將伍延。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聞風喪膽,紛紛開城投降。接着,司馬炎下詔,命杜預從水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有人擔心吳國立國長久,一下子殲滅它不切實際,主張把戰役推遲到冬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如今晉軍鬥志昂揚,猶如利刀劈竹子,劈過幾節後,就迎刃破裂,滅吳不會再費大的氣力了!”在杜預的指揮下,晉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吳國國都建業,終於統一了全國。

三國成語故事7

劉備利用周瑜,曹仁廝殺之際,乘虛襲取了南郡,荊州,襄陽。周瑜十分氣憤,此時正值劉備喪偶,周瑜計上心來,想以招親之計,藉此來囚禁劉備以索討荊州。趙雲陪劉備前往南徐同孫權之妹孫夫人成親。臨走,諸葛亮給了趙雲三個錦囊。吩咐到南徐時打開第一個,到年底時打開第二個,危急無路時打開第三個。趙雲照吩咐到了南徐打開第一個錦囊,大肆宣揚婚訊,結果周瑜安排的假戲成真,周瑜心裏叫苦不迭。當劉備迷戀新婚生活時,趙雲打開第二個錦囊,與劉備說曹軍要報赤壁之仇,荊州危急要他趕快回去,劉備和孫夫人藉口去江邊祭祖,一路向荊州方向奔去。被孫權,周瑜派出的隊伍攔住去路,趙雲打開第三個錦囊,劉備依計想孫夫人哭訴孫權,周瑜用美人計誘殺自己的陰謀,夫人大怒,斥退追兵。劉備安全回到荊州,周瑜派追兵追趕,被諸葛亮安排的伏兵殺得大敗,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三國成語故事8

斷頭將軍的故事

東漢末年,劉備採納了諸葛亮制定的三分天下的策略,於是派關羽留守荊州,其餘所有人馬往西川進發。

諸葛亮命張飛率領一萬精兵從大路進取巴州雄城。張飛臨行前,諸葛亮囑咐他說:“西川豪傑雲集,你切記不可輕敵啊!而且一路上要約束士兵,不可騷擾老百姓。”

張飛領取了命令,率軍向西開往雄城。張飛勇猛善戰,一路所向披靡,沒有遇到什麼大的.麻煩,徑直到達了巴郡。

巴郡太守是一名征戰沙場多年的老將,名叫嚴顏。此人武藝高強,勇猛善戰,雖然現在年事已高,但仍精力過人。他知道張飛很厲害,而自己的兵馬卻很少,於是不得不下令士兵堅守城池,不出來應戰。

張飛見嚴顏既不肯投降,又不肯出城應戰,急得是暴跳如雷。天天命人去城門前挑戰,可是嚴顏就是不出城門半步。

張飛雖說是個出了名的猛將,脾氣暴躁,向來缺少計謀,可也總有粗中有細的時候。他見嚴顏死守城池就是不出城應戰,於是靈機一動,計上心頭。他讓一名士兵喬裝成自己的模樣,帶領一隊人馬在夜間從小路攻城,並故意把這個消息泄露出去,讓嚴顏知道。而自己則在營中留守,佈下埋伏,等嚴顏來劫營。

嚴顏果然上當了,他截獲消息後,便帶人馬到張飛的營寨來劫營,結果被張飛生擒。

張飛攻佔了巴郡,命手下把嚴顏押上來。張飛大聲喝道:“大將軍到來,你爲什麼不投降,還敢抵抗?”

嚴顏毫不畏懼,正言道:“你們毫無道理,侵佔我們的州郡還要我們投降。沒門!我們巴郡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張飛聽了更加憤怒了,便命令士兵將嚴顏拖出去斬首。嚴顏面對死亡,面不改色,冷笑着對張飛說:“砍頭儘管砍就是了,發什麼火呀!”

張飛見嚴顏視死如歸,是真英雄,心中頓時起了敬佩之心,而那股怒火也消然無存了。他趕緊走到嚴顏面前,親自爲嚴顏解去了身上的繩索,並將嚴顏扶到了正位上坐下,自己倒身下拜,說:“老英雄真是豪傑之士!剛纔我對您多有冒犯,還請老英雄恕罪!”

嚴顏見張飛也是個耿直重義氣的血性漢子,也很感動,便歸順了張飛。

三國成語故事9

引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

卻說魯肅領了周瑜言語,徑來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對坐。肅曰:“連日措辦軍務,有失聽教。”孔明曰:“便是亮亦未與都督賀喜。”肅曰:“何喜?”孔明曰:“公瑾使先生來探亮知也不知,便是這件事可賀喜耳。”諕得魯肅失色問曰:“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這條計只好弄蔣幹。曹操、雖被一時瞞過,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認錯耳。今蔡、張兩人既死,江東無患矣,如何不賀喜!吾聞曹操換毛玠、于禁爲水軍都督,則這兩個手裏,好歹送了水軍性命。”魯肅聽了,開口不得,把些言語支吾了半晌,別孔明而回。孔明囑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懷妒忌,又要尋事害亮。”魯肅應諾而去,回見周瑜,把上項事只得實說了。瑜大驚曰:“此人決不可留!吾決意斬之!”肅勸曰:“若殺孔明,卻被曹操笑也。”瑜曰:“吾自有公道斬之,教他死而無怨。”肅曰:“何以公道斬之?”瑜曰:“子敬休問,來日便見。”

次日,(周瑜)聚衆將於帳下,教請孔明議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問孔明曰:“即日將與曹軍交戰,水路交兵,當以何兵器爲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爲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軍中正缺箭用,敢煩先生監造十萬支箭,以爲應敵之具。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孔明曰:“都督見委,自當效勞。敢問十萬枝箭,何時要用?”瑜曰:“十日之內,可完辦否?”孔明曰:“曹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瑜曰:“先生料幾日可完辦?”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支箭。”瑜曰:“軍中無戲言。”孔明曰:“怎敢戲都督!願納軍令狀:三日不辦,甘當重罰。”周瑜大喜,喚軍政司當面

取了文書,置酒相待曰:“待軍事畢後,自有酬勞。”孔明曰:“今日已不及,來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軍到江邊搬箭。”飲了數杯,辭去。魯肅曰:“此人莫非詐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對衆要了文書,他便兩脅生翅,也飛不去。我只分付軍匠人等,叫他故意遲延,凡應用物件,都不與齊備。如此,必然誤了日期。那時定罪,有何理說?公今可去探他虛實,卻來回報。”

肅領命來見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對公瑾說,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爲我隱諱,今日果然又弄出事來。三日內如何造得十萬箭?子敬只得救我!”肅曰:“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爲幔,各束草千餘個,分佈兩邊。吾別有妙用。第三日保管有十萬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計敗矣。”肅允諾,卻不解其意,回報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並不用箭竹、翎毛、膠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後如何回覆我!”

卻說魯肅私自撥輕快船二十隻,各船三十餘人,並布幔束草等物,盡皆齊備,候孔明調用。第一日卻不見孔明動靜;第二日亦只不動。至第三日四更時分,孔明密請魯肅到船中。肅問曰:“公召我來何意?”孔明曰:“特請子敬同往取箭。”肅曰:“何處去取?”孔明曰:“子敬休問,前去便見。”遂命將二十隻船,用長索相連,徑望北岸進發。是夜大霧漫天,長江之中,霧氣更甚,對面不相見。孔明促舟前進,果然是好大霧!前人有篇《大霧垂江賦》曰 :“大哉長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吳,北帶九河。匯百川而入海,歷萬古以揚波。至若龍伯、海若,江妃、水母,長鯨千丈,天蜈九首,鬼怪異類,鹹集而有。蓋夫鬼神之所憑依,英雄之所戰守也。時也陰陽既亂,昧爽不分。訝長空之一色,忽大霧之四屯。

雖輿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聞。初若溟濛,才隱南山之豹;漸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鯤。然後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蒼茫,浩乎無際。鯨鯢出水而騰波,蛟龍潛淵而吐氣。又如梅霖收溽,春陰釀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東失柴桑之岸,南無夏口之山。戰船千艘,俱沉淪於巖壑;漁舟一葉,驚出沒于波瀾。甚則穹吳無光,朝陽失色;返白晝爲昏黃,變丹山爲水碧。雖大禹之智,不能測其淺深;離婁之明,焉能辨乎咫尺?於是馮夷息浪,屏翳收功;魚鱉遁跡,鳥獸潛蹤。

隔斷蓬萊之島,暗圍閶闔之宮。恍惚奔騰,如驟雨之將至;紛紜雜沓,若寒雲之慾同。乃能中隱毒蛇,因之而爲瘴癘;內藏妖魅,憑之而爲禍害。降疾厄於人間,起風塵於塞外。小民遇之夭傷,大人觀之感慨。蓋將返元氣於洪荒,混天地爲大塊。”當夜五更時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隻頭西尾東,一帶擺開,就船上擂鼓吶喊。魯肅驚曰:“倘曹兵齊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於重霧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

卻說曹寨中,聽得擂鼓吶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飛報曹操。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亂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內喚張遼、徐晃各帶弓弩軍三千,火速到江邊助射。比及號令到來,毛玠、于禁怕南軍搶入水寨,已差在寨前放箭;少頃,旱寨內亦到,約一萬餘人,盡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發。孔明教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隻船兩邊束草上,排滿箭支。孔明令各船上軍士齊聲叫曰:“謝丞相箭!”比及曹軍寨內報知曹操時,這裏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餘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卻說孔明回船謂魯肅曰:“每船上箭約五六千矣。不費江東半分之力,已得十萬餘箭。明日即將來射曹軍,卻不甚便!”肅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霧?”孔明曰:“爲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辦,工匠料物,都不應手,將這一件風流罪過,明白要殺我。我命繫於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魯肅拜服。

船到岸時,周瑜已差五百軍在江邊等候搬箭。孔明教於船上取之,可得十餘萬枝,都搬入中軍帳交納。魯肅人見周瑜,備說孔明取箭之事。瑜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後人有詩讚曰:“一天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

少頃,孔明入寨見周瑜。瑜下帳迎之,稱羨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詭譎小計,何足爲奇。”[1]

故事翻譯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十日之內趕製十萬支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曹操大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三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覆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三日之內如何能造出十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船配置三十名軍士,船隻全用青布爲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十萬支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準備停當。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裏四更時分,他才祕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二十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裏,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你我儘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六千多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一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些時間,諸葛亮又命令船隊頭東尾西,靠近水寨,並囑加勁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船上草把排滿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返回。還命令士卒齊聲大喊:“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時,諸葛亮取箭船隊因順風順水,已經離去20餘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共得箭十幾萬枝,爲時不過三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爲“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理,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佈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週瑜得知這一切以後自嘆不如。

三國成語故事10

老牛舐犢

三國時,曹操手下有位謀士叫楊修。

一次,楊修隨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營紮寨。

這時,楊修忽聽曹操說道:“雞肋,雞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說:“丞相打算退兵了。”這樣,全營的人紛紛收拾行裝,準備撤退。

曹操巡營時,看到這種情況,非常吃驚,便向士兵詢問原因,才知道是楊修私傳軍令。

由於楊修平時屢次賣弄小聰明令曹操不滿,今次又在自己尚未下令撤退之時私傳軍令,於是,便以楊修擾亂軍心,把他殺了。

楊修死後,楊修的父親楊彪非常傷心,因思念兒子而日漸憔悴。

曹操問他說:“楊公爲什麼會這般消瘦啊?”

楊彪嘆氣說:“我慚愧啊,沒有能夠像金日磾[dī]一樣具有先見之明,現在還有一種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愛子之心!”

曹操聽後。十分感動,不免內疚。

三國成語故事11

三姓家奴

呂布本身姓呂,父親早逝,認荊州刺史丁原爲義父。丁原待他不薄,倚爲股肱。然而,呂布見利忘義,寡情負恩。董卓用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馬,一千兩黃金,數十顆明珠,一條玉帶,便令呂布動了心,殺了丁原,取其首級,投降董卓,拜爲義父。天下第一好漢賣身投靠,使奸賊董卓如虎添翼,更加飛揚跋扈起來。

爲誅滅董卓,司徒王允抓住這對父子同樣好色的特點,設下連環計,將歌伎貂蟬同時許給董卓和呂布,使父子兩人陷入爭奪美女的圈套。“風儀亭”一折,父子的矛盾加深了。董卓無情,竟向呂布擲戟。而這個呂布,爲了一名歌伎,也不惜與義父反目,殺了董卓,奪回貂蟬。這便是“三姓家奴”的真面目。

《三國演義》是一部講仁義的書,劉、關、張是作家羅貫中極力歌頌的仁義的化身。而呂布,卻是嫋情絕義、毫無主見的武夫,是劉、關、張的對立面,作家極力鞭撻的人物。書中,呂布多次被罵爲“三姓家奴”。在講究忠孝仁義、崇尚祖宗膜拜的封建社會,這是最爲人不齒的事。三英戰呂布時,張飛挺着丈八蛇矛,飛馬大戰:“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翼德在此!”這是對呂布的人格最大的羞辱

三國成語故事12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項羽)

故事: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釋義: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着又失敗自殺的情節,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周圍環境,而導致自己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們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爲表現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嘍。

2.破釜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項羽)

釋義:一般用來比喻決心戰鬥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戰。表示下了極大的決心,捨出一切,必欲達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後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副將,讓他們帶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裏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兵,以坐收漁翁之利。於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飢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爲上將軍。之後,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鉅鹿。取得小勝後,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後,他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隻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乾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鉅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九天激戰,最終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

3.班門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魯班)

釋 義: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故事: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爲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面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爲,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臥薪嚐膽的故事(主要人物:越王勾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釋 義: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蹟,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故事: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hé lǚ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chāi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yā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cì hòu吳王三年後,夫差纔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鍊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爲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rù,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裏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嚐嚐苦膽的味道,爲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爲鼓勵民衆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後並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5.圍魏救趙的故事(主要人物:孫臏bìn )

故事: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爲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孫臏認爲,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三國成語故事13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訓練水軍,準備吞併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和戰不定。爲聯吳抗曹,諸葛亮隨魯肅過江意圖說服孫權。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羣謀士,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最後被諸葛亮說得啞口無言,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諸葛亮在衆多東吳羣儒面前滔滔不絕的論戰,與東吳君臣談論天下大勢,指出和戰利害,終於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扭轉不利的形勢。

三國成語故事14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後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副將,讓他們帶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裏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兵,以坐收漁翁之利。於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飢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爲上將軍。之後,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鉅鹿。取得小勝後,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

在全軍渡河之後,他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隻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乾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鉅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九天激戰,最終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

三國成語故事15

【成語】:三顧茅廬

【成語發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語解釋】:指誠心誠意地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成語出處】: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爲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