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關於課堂管理

學識都 人氣:1.69W

課堂管理是教育學中的重要研究對象,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畢業論文關於課堂管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畢業論文關於課堂管理

畢業論文關於課堂管理一

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社會的縮影,教師和學生在這個“小社會”中各自擔當自己的角色,維護着相互之間既密不可分又相互制約的關係,而維護良好師生關係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課堂管理。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多種多樣,學生羣體心理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對於學生羣體心理的研究就顯得尤爲重要。

一、學生羣體類別

學生羣體是課堂管理的主要對象和目標,它是以學生爲主體形成的有着特殊影響作用的聯合體,它對個體活動所形成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主要取決於羣體參與活動的動機、羣體對於活動本身的認識以及於羣體外在的評價反饋。學生羣體主要由以下幾種類型:

(一)正式羣體

正式羣體是指在校行政部門、班主任或社會團體的領導下,按照一定的章程組成的學生羣體[1]。它通常由班委會、團支部和少先隊組織等羣體形式,並負責開展全班性的集體活動。正式羣體有明確的規章制度,組織成員具有穩定性,並對所要開展和參與的活動有一定的計劃性,因而有具體的活動目標,且分工明確,能更好的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並最大限度的發揮每一個成員的能力,使活動順利進行的同時也增加了羣體的凝聚性。正式羣體往往是班主任所積極倡導的,它對課堂管理有着很大的積極作用。

(二)非正式羣體

在同伴交往過程中,一些學生自由結合、自發形成的小的羣體,被稱爲非正式羣體,它是同伴關係的一種重要形式。很多班集體中都有這樣的一些小羣體,一些學生也參與其中,它對個體的即可能產生積極影響也可能產生消極影響,需要班主任積極地引導、適時地關注。

要想更好地管理好課堂,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要正確協調正式羣體與非正式羣體之間的關係,要不斷鞏固和發展正式羣體,使其積極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使整個課堂管理更加有序;而對於非正式羣體,要仔細區別其性質。對於積極型的非正式羣體,教師要給及支持與引導,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對於消極型的非正式羣體,班主任要密切關注其發展,並適時地給以引導和幫助,使其朝着積極型羣體發展。

二、學生羣體動力的表現

學生羣體凝聚力、羣體規範、羣體氣氛等影響着羣體與成員個人行爲發展變化的力量的總和就是學生羣體動力。

(一)羣體凝聚力

所謂凝聚力,又叫內聚力,原意是一種物質內部分子間的相互吸引力。現在常常引申爲羣體對其成員的吸引力,以及羣體成員的滿意程度,也就是羣體成員願意爲羣體出力的一種傾向[2]。它可以通過羣體中成員對羣體的信任感、歸屬感及認同感來體現,如若班級成員關係和睦、有較強的羣體凝聚力,則會使整個班級團結一致,朝着共同的目標前進,進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羣體規範

羣體規範是約束羣體內成員的行爲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範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範。非正式規範的形成是成員們約定俗成的結果,受模仿、暗示和順從等心理因素的制約[3]。正式規範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的結果,有明確的指導性的規章。羣體規範一旦形成,不管是正式規範還是非正式規範,都會使羣體內的所有成員去嚴格的遵守,這時羣體的個別成員的不同意見就會受到整個羣體的壓制,進而對個別成員形成羣體壓力,對學生的心理活動和行爲方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種羣體的壓力下,個別成員就有可能放棄自已的原有意見而趨向於更多人的選擇出現從衆現象。

(三)羣體氣氛

學生羣體的羣體氣氛在課堂管理過程中以課堂氣氛的形式表現出來,而課堂氣氛通常是指在課堂上佔有優勢地位的態度和情感的綜合狀態,它是學習的重要社會心理環境[4]。課堂氣氛的好壞主要受教師領導學生的方式、教師對不同學生的期望以及教師自身的情緒狀態的影響,其中教師領導學生的方式對課堂氣氛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教師領導學生的方式主要分爲專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種類型,其中民主型的課堂氣氛最佳。民主型領導方式的教師情緒積極、與學生平等相處,善於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朝着與教師既定的意圖、觀點和情感發展,進而在師生之間產生相同的情感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融洽、活躍。

三、學生羣體心理與課堂管理的關係

課堂管理雖然不等同於課堂教學,但它與課堂教學的關係卻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它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計劃的實施有着顯着的影響,而學生羣體心理的變化對教師管理課堂又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就要求教師在課堂管理中妥善處理與學生羣體的關係,使其發揮積極的、正向的影響作用。

(一)把握學生羣體心理現狀

教師在班集體形成之初及後續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積極採取各種方法瞭解班集體中每一位成員的家庭背景、興趣愛好及性格特點等情況,並在教學與相處過程中多觀察、多瞭解、多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動向,觀察經常在一起的學生,並注意他們是否已形成羣體。其次,在觀察、瞭解的基礎上,教師要將學生情況進行整理、分析,掌握班級中羣體的發展情況,扶持積極的羣體、改良消極羣體。

(二)巧妙引導學生羣體“首領”

每個學生羣體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首領”,正式羣體的“首領”大多由教師自己選出,而非正式羣體的“首領”一般是由成員自己擁立,而且這些“首領”往往有一定的管理潛力。教師應時刻觀察這些“首領”的動態,經常同他們交流溝通,對於確實有能力的人可以適當安排一些班級職務給他,使其積極地向班集體靠攏,並逐漸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最終使其融入班級正式羣體之中,從而促進課堂更好地管理。

(三)提供共同協作的發展平臺

由於班集體中人員數量有限,就不免存在各種非正式羣體與正式羣體之間的交集,教師要善於發現與合理利用這種交集,提供共同協作的平臺,使不同羣體之間形成良性的合作關係,從而使不同羣體之間的成員交互影響、共同發展。因此,在課堂管理時,教師應對羣體的交集部分加以重視,由部分到整體,慢慢消除對課堂管理有害的羣體,引導羣體良性發展。

(四)積極轉變消極羣體發展方向

教師在課堂管理過程中,首先應更加重視消極羣體的動態,及時介入羣體活動,提供必要的幫助與指導;其次,要有意識地調整消極羣體的交往形式和活動目的,努力使其與班集體保持一致;第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積極的羣體目標,引導他們形成既能滿足個體心理需求,又能滿足班集體整體發展方向的新目標。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意改正羣體成員的不良興趣,將其注意力及時地轉移到對其自身身心發展、對班集體整體發展有利的方向上來。

總之,教師在課堂管理時應處理好學生羣體心理對教學的影響,及時消除不利因素,發揮好學生羣體在課堂管理中的作用,促進教師教學的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莫雷.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高潔.淺談如何增強大學生羣體凝聚力[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06).

[3]李淑娟.行爲空間互動下的'小學校園設計[D].天津:天津大學,2005.

畢業論文關於課堂管理二

1 前言

作爲教育教學的一種活動過程,課堂管理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效果。通常情況下,課堂管理的有效與否被視爲教師教學能力高低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然而,什麼是課堂管理?關於課堂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

曾維芳在綜合約翰遜、埃默和季婷婷等人的觀點後認爲:課堂管理是一系列活動的組合,它爲學生提供一種課堂生活,幫助學生髮揮最大效能[1].車偉豔指出:課堂管理可以被定義爲創造和維持“教與學”行爲產生的環境所必要的規則和程序[2].那麼,什麼是有效教學?劉倫斌、孫可娜認爲“有效教學”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通過教師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唯一尺度[3].北師大博士龍寶新等根據新課改下的教學實踐,提出有效教學概念的重構,並通過綜合利用一切教學策略和教學藝術,使這種教學理想轉化爲能使師生協調發展、不斷超越的教學形態的過程[4].如何通過課堂管理實現有效教學?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策略:

2 課程管理的策略

2.1 課程管理要定心

定心之要,體現在上好每門課程的首次課。有些教師或是因爲經驗不足,或是因爲認識不夠,或是因爲無力兼顧,對每門課程的首次課不夠重視,沒確保首次課的上課質量。其實,上好首次課是極其重要的,就如人的第一印象。第一次課給學生留下好印象,就如給學生吃一顆定心丸,讓他們都喜歡教師、喜歡該課程,這樣才喜歡來課堂。如果首次課給學生印象不好,而第二次課、第三次課還是未見改善,學生到課率會在第三次到第四次課時急劇下降,各種與課堂教學不協調的表現隨之產生。之後教師想管好這個課堂,難度就非常大,因爲學生的心已不定了,或是心定在與教學不協調的事情上了。因此,上好首次課是管好課堂的第一要務,尤其是對新生,更是要上他們的第一次課。有第一次課對大部分學生的定心,後面管理起來會順心很多。

2.2 課堂管理要關心

有首次課的定心,學生會比較積極來到該課堂。之後教師只需保持良好的狀態,就能把大部分的學生吸引住,但僅此還不夠。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對學生的關心。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都希望被教師關心和重視。因此,教師應抓住課堂教學中的各個機會表現出對學生的關心和重視。如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健康,幫助和指導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設身處地爲學生規劃其職業和人生,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是愛他們的,是他們的朋友和引路人。這樣,教師就能獲得大面積學生的尊重和愛戴,自然也就願意聽教師講課,接受教師所講的理論,甚至在言傳身教下,塑造良好人格修養,懂得爲人處世方法。

2.3 課堂管理要攻心

攻心,對大部分學生管用。教師對學生關心和幫助,其實也是一種攻心;對學生人生規劃和職業引導也是攻心,是面向大面積學生的攻心。在此,筆者談的攻心主要是對那些經常與課堂教學不協調,且採用定心、關心兩種方法都沒法湊效的情況下而採用針對這些同學的管理方法。大學之際,學生已在二十歲左右,已是成年人,雖然存着對教師的敬畏,但有着自己想法和尊嚴。對經常與課堂不協調的學生,採用批評和懲罰方式未必是好辦法,處理不好,會引起公然對抗。因此,對這些學生不能硬碰硬,而是採用攻心。如憑藉提出問題讓全體同學都思考和提問的機會,有意走到這些同學身邊,先警示他們的不協調行爲,友善地輕聲告知他們看書和思考,然後教師在教室轉悠到提問時間時禮貌提問這些學生,鼓勵他們作答,同時讓他們認識到參與到課堂教學原來是這樣的簡單,鼓勵他們以後更多地參與。當然,這種做法還是也有講究,主要是要注意如下四點:

(1)問題簡單。準備提問這些不協調學生時,應選擇簡單題目,讓他們容易找到答案或可憑經驗作答。千萬避免提出的問題讓這些學生難堪。

(2)選對學生。如果這類學生較多時,需用心觀察,選擇合適的學生“下手”.通常,不選最容易對付的學生,也不選可能不配合的學生。選容易對付的學生,起不到敲山震虎的效果;選很難對付的學生可能一出手就受阻,給其他學生樹起惡例。選擇不好對付,但應該可以駕馭的學生“下手”,起到搞定他一個,會讓這類學生中的多數不敢造次的效果。然後逐步搞定這類學生,最難啃的留到最後,重點攻心。

(3)多次攻心。這類學生之所以在課堂上有不協調行爲,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關係,一次攻心未必一勞永逸。因此,對選中的對象,應多次攻心,甚至在合適的時機,將他從不和諧的隊伍中調到和諧的學生當中,讓他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慢慢轉變。

(4)鼓勵優先。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不管回答是否正確,都應給予鼓勵,給予平時加分;如他回答問題的態度不太好甚至不回答,也包容和鼓勵他,暗示他這樣的態度不對,不給平時加分。下次再次提問時若能禮貌作答,就肯定他的進步,並給予加分。

3 結語

課堂管理是教育教學活動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主要的依據是教學論、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管理學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內容是課堂管理行爲的教學意義、課堂管理行爲的模式、實施途徑與策略。對於 90 後的學生而言,爲實現有效的教學,課堂管理需要遵循教學規律,也要注重課堂管理的的策略,這才能保證教學質量,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曾維芳 . 以學生爲中心的有效課堂管理策略 [J]. 文學教育 ,2015(1):79-82.

[2] 車偉豔 . 有效課堂管理的範圍、要素及策略 [J]. 教學與管理 ,2015(2):4-7.

[3] 劉倫斌,孫可娜。高等教育“以學生爲中心”的有效課堂教學[J].教育與職業 ,2014(32):157-158.

[4] 龍寶新 , 陳曉端 . 有效教學的概念重構和理論思考 [J].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0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