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視角探討高等師範教育論文

學識都 人氣:2.55W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它需要教師終身不斷地進行學習與提高。教師教育在教師發展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主要分爲職前培養、入職教育和職後提高三個階段。高等師範教育是教師職前培養的主要形式,本文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爲視角,對高等師範教育如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進行探討。

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視角探討高等師範教育論文

一、教師專業化的含義

教師專業化是職業專業化的一種類型,是指教師個人成爲教學專業的成員並且在教學中具有越來越成熟的作用這樣一個轉變過程。專業化的教師應具備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及專業情誼。專業化的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應包括普通文化知識、所教學科的專門知識和教育學科知識三個大的方面,而且三個方面的知識應該是相互關聯和滲透的;教師的專業技能是指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它包括教學技巧和教學能力兩個方面;而專業情誼則包含了教師的專業理想、專業情操、專業性向和專業自我等方面。

我們看到,與只需要掌握本學科一些基礎知識然後把這些知識機械傳授給學生的傳統教師相比,專業化的教師有着不可替代性。隨着社會對教師職業要求的不斷提高,教師專業化已是教師職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階段論

教師專業化不是靜止的,而是在其一系列連續的階段中成熟和發展的。在其階段的劃分上,不同的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理論,例如“關注”階段論、職業生命週期階段論等。雖然各學者的劃分方式不同,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教師對教學由入門到逐漸瞭解到經驗豐富、不斷完善的過程。

“關注”階段論把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四階段:第一階段爲任教前關注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還沒有走向工作崗位;第二階段爲早期求生存階段,教師初次實際接觸教學工作;第三階段是關注教學情境階段,教師開始關注起自己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表現;第四階段爲關注學生階段,學生成爲關注的中心。

在職業生命週期階段論中,伯頓將教師發展階段分爲求生存階段、調整階段和成熟階段。費斯勒在其職業週期動態模式中,將教師職業發展過程劃分爲職前教育階段、入職階段、能力形成階段、熱心和成長階段、職業受挫階段、穩定和停滯階段、職業低落階段、職業退出階段。

在這裏。筆者將以上各階段簡單地歸結爲職前階段、入職和職後提高三個階段。職前階段是指教師在走向教師工作崗位前的階段;入職階段是教師剛剛走向教師崗位的階段;而職後提高是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積累和提高、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

三、高等師範教育在教育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師專業化發展離不開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階段相對應,對教師的教育分爲職前培養、人職教育和職後提高三個階段。職前培養是對教師在正式走向教師崗位前所進行的關於教師職業的教育;人職教育是教師剛剛走向工作崗位接觸實際工作時所進行的教育;而職後教育則是爲了幫助於教師進一步提高,走向更加成熟的階段對教師所進行的培養教育。

職前培養是教師接受教師教育的最早階段,高質量的.職前培養不但使教師入職前的具有良好專業素質,而且對教師後兩個階段的成長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知道,目前對教師職前培養的主要機構是高等師範院校,因此,高等師範教育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高等師範教育應採取更加有利於教師專業化的發展的措施

鑑於高等師範教育的在教師專業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使高等師範教育更加適合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應該是我們積極思考的問題。根據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和目前高師教育的實際狀況,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教育理論基礎,加強師範畢業生的不可替代性。

我們知道,專業化教師之所以是不可以替代的,是因爲專業化教師不但具有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而且具有非師範專業畢業生所不具備的堅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如果師範院校的畢業生教育理論基礎薄弱,那麼就不具備專業化教師的素質,失去了不可替代性。

當前的高等師範課程主要包括教育課程,專業學科課程,教育學科課程。高等師範院校應適當地增加教育課程、教育學科課程在整個必修課程設置中的比例,例如增加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心理學理論、教師技能技巧等方面課程的設置。使高師學生具有堅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同時增加各種教育類選修課,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靈活地選擇科目,進一步擴展視野,增強理論基礎。

(二)爲學生儘早地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縮小和人職後的差距。

很多高師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理論基礎紮實,但一旦走向工作崗位還是難以適應,主要原因是在高校期間缺少實踐的機會。雖然一般高師院校都爲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但時間短、次數少,學生沒有深入的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去。

學校應該從學生入學開始定期安排學生到各個中小學實地參觀學習,這樣學生很早就可以看到自身與教師職業要求的差距,在實踐中意識到不足,有利於他們及早有針對性地學習和提高。在實踐的體會中學習教育理論,又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一步提高實踐能力,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同時更多實踐的機會有利於學生樹立專業理想、專業情操等專業情誼方面的形成與發展。

(三)促進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

我們知道,教師專業化發展是一個動態發展、逐漸走向完善的過程,需要教師終身不斷地進行學習、積累與提高。在教師職前培養階段,高等師範院校應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

(1)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是靜態的,教師一旦停止了學習提高,那麼將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教師應該根據社會發展,實際工作需要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和專業情誼等方面的更新。在職前培養階段,高師學生就應該充分理解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2)爲學生提供更重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學校應爲學生提供便利的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例如多媒體教室、數字圖書館等。在開放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不但擁有了更廣、更新的學習資源,而且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由傳統的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轉變爲自主地蒐集、探討和交流共享知識,這正是終身學習所需要的。

(3)高師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採取問題解決的模式。問題解決的方法不是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讓學生有效地利用開放的學習環境,通過學習、思考、交流等方式來解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等均得到了發展。在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終身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四)促進理智取向向實踐——反思取向、生態取向的轉變。

目前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取向主要分爲三種:理智取向、實踐——反思取向與生態取向。理智取向強調教師具有學科知識和如何使學生學會的教育知識,關注什麼樣的知識對於教學是必要的;而實踐——反思模式強調實踐,關注教師實際上知道些什麼,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和反思促使教師對於教學相關的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生態取向強調教師突破個人的限制,通過合作交流等形式促進教師發展。而現階段,在對教師的教育中大多停留在理智取向,強調教師擁有的知識,而忽略了教師的實踐和反思,教師之間沒有進行交流共享,不利於教師的進步與發展。

高師院校在在職前培養階段,就應該積極地由理智取向向實踐——反思、生態取向轉變。對其學生培養的過程中如上所述,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正確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反思,提供開放的信息學習環境增加知識交流與共享的空間。

五、結束語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教師職業本身的發展日趨成熟和社會對教師職業要求提高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近幾年被積極探討的問題。高等師範院校作爲教師教師職前培養的主要形式,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相信高等師範教育的不斷改進與提高將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