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妙悟”看嚴羽對古代文學批評的傳承、新變與推進

學識都 人氣:6.01K
試論“妙悟”看嚴羽對古代文學批評的傳承、新變與推進
  摘要:嚴羽提出的系列詩學觀念影響深遠,但這並非全是他的獨創。文章以“妙悟”作爲個案,管中窺豹,透視他如何以通達的眼光對歷代理論資源兼容幷蓄,爲我所用地“拿來”,在廣泛吸收和精心改造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巧妙地創造,納入其獨特的詩學體系中,使之具有深刻的辯證性和獨立的美學品格。從“妙悟”可見,《滄浪詩話》中的許多詩學思想是嚴羽繼承前人與推進更新的統一,顯示出文化積澱和理論家敏銳眼光及創造力的統一。
  論文關鍵詞:嚴羽;詩學體系;滄浪詩話;美學品格
  《滄浪詩話》是文學批評史上承前啓後、具有轉折性意義的理論著作,蘊含着豐厚的詩學資源在古代文學和文論領域,都具有無可撼動的思想價值與學術地位。對於扭轉受浸染和江西詩派影響詩風迴歸到本體論的詩歌道路,具有重要的轉折意義。嚴羽處在詩學動盪變幻的南宋時期,他有的放矢地對“興趣”、“熟參”、“妙悟”等既定話題加以改造和推進,賦予其深刻的理論內涵,對於宋代詩壇具有相當的鍼砭作用。對明清“神韻”說、“性靈”說“格調”說的催生具有一定的開啓意義,也給了後世詩人和文論家深遠的影響。
                          一
  《滄浪詩話》改變了古代詩話風氣、建立了比較嚴密的詩學體系。嚴羽提出系列詩學術語與範疇,鮮明地創造出獨特的詩學思想,得到學界同行深入的研究和廣泛認同。必須指出的是,我們並不否認嚴羽詩論的真知灼見和傑出成就,他的許多詩學觀是在充分繼承前人和同時代人的基礎上推進的。他博採衆家之所長,在廣泛吸收前朝尤其是宋代各種詩論資源後作了富有個性的獨特創新,高瞻遠矚地將之納入比較嚴密的詩學體系中。
  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延續不斷,薪火相傳詩歌亦然。古代批評家的許多詩學觀是具有前後承傳性,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得以不斷推進的,後代文化不可能止步不前,它必須依託前代文化作爲生長點,不可能在真空中舞蹈;前期文化作爲積澱又爲其後提供一定的養料和水分,這體現出文化傳承和推進相統一的。嚴羽的詩學理論即是這種辯證法的統一。
  嚴羽及其詩學不僅是明清時期人們研究和爭論的焦點(錢振鰉《謫星說詩》,馮班嚴氏糾謬),更是當今時代學術界關注和探討的一個熱點。對於嚴羽詩學產生的特定文化背景我們並不陌生,許多學者也將之與江西詩派進行了一定的對比,可以部分見出嚴羽的繼承和推進。但在筆者看來,主要側重於分析前代影響和嚴羽的繼承,而並沒透視嚴羽究竟在哪些細微處作了怎樣的變通和推進,沒有具體落實嚴羽在哪些地方進行了改造和創新。此外,有些結語下得過早或絕對化,是值得商榷的。不能簡單而武斷地認爲嚴羽的某個詩學術語就是直接從前代某派中來的,這需要展開詳盡而具體的分析,纔可於鉤沉、鑑別、對比和闡釋中窺其堂奧。
  因此,鑑於嚴羽論詩的鮮明針對性和強烈實踐性,筆者以爲:其一,我們應把嚴羽放在漫長的長河中,在更大的詩學環境中審視,他在建構自己詩學的時候究竟繼承了古代什麼同時又推進了什麼,哪些是他對前人的精心吸收和充分借鑑,哪些是他的獨特創新(哪怕只是局部)和演繹推進?力求公正、客觀地把嚴羽和前人的思想觀點區別開來,還其本來面目。其二,對於嚴羽繼承和吸收的前代資源,必須歸還其“著作權”;而對於嚴羽的獨創,則須分析他究竟是怎樣來創新,他在前人的基礎上作了怎樣的加工,有了哪些補充和創新?他在一些關鍵環節是如何來推進並賦予許多範疇術語以新的內涵?可以從前後鮮明對比中看到嚴羽在中國文學批評發展史中的地位及貢獻,也可從歷時性的座標中透視嚴羽詩學思想的辯證性和深刻性。這對於更深入地理解嚴羽詩學觀和把握其美學思想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篇幅之限,這裏筆者重點選取關注度比較高的“妙悟”作爲突破口,以點帶面的分析和透視。
                     二
  嚴羽大量地以“悟”言詩。“悟”作爲古代一個關於審美思維方式的重要範疇,是指以審美方式把握對象時的思維特點和思維規律,其審美內涵是在使用的過程中逐漸被充實的。
  “悟”最初來自尚書,專指人的直覺活動,先是在領域而後隨着道家、玄學、禪宗乃至於陸王心學的發展、演變而逐步地孕育、展開、確立的。黃保真先生對其有精準的分析。綜覽之,以“悟”的方式把握對象,既不需要遵循概念、判斷、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維規律,也不經過從感性到理性的逐漸深化過程。“悟”是思維主體在一瞬間達到了對事物的感性形式和本質、本體的完整把握,它隨着禪宗的發展逐步地引入到審美領域。諸如“般若”、“無知”與“頓悟成佛”說的提出,昭示人見性成佛,這種思維方式和老莊中人性與道體的契合有相通之處。至唐代,慧能以“悟”之程度來傳授衣鉢,後學者對“悟”的方式進行了不斷地極大變革。發展了真心本覺、真如在自性、自性生萬物,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見性成佛、單刀直入的“頓悟”思維。特別是南宋禪宗的後續者,更是純任機鋒,打扭喝斥,皆成禪機,於學者自身也只是“忽然而悟”,“言下大悟”,“自識本心”,“悟”成了完全地、徹底地超絕言象,完整而直接地引導人向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發展。在由“悟”到“體悟”再到.“頓悟”的漫長髮展過程中,中國古代文論家和藝術家得以擺脫儒家政教中心論的羈絆,而馳騁於藝術創造和理論創造的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