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管理畢業論文

學識都 人氣:8.8K

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建設目標應是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支撐區域農林產業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農村經濟管理畢業論文

農村經濟管理畢業論文範文篇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特色建設

本科專業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人才培養和大學教學的基礎。專業特色是質量與創新的生命線,加強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專業建設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引領、示範與輻射作用。

特色專業的建設內涵

特色專業指充分體現學校辦學定位,在教育目標、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條件和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較高辦學水平和鮮明辦學特色,獲得社會認同並具有較高社會聲譽。特色專業是經過長期建設形成的,是學校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等特徵。特色專業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匯聚提升的體現,是一所高校辦學經驗趨於成熟的標誌。建設特色專業,是高校在新形勢下獲得持續競爭力,增強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

質量工程建設文件指出,建設高等學校特色專業是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出專業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緊密結合國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實踐教學、優化課程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和課程教材建設,切實爲同類高校相關專業和本校專業建設與改革起到示範帶動作用。主要建設原則是:強化優勢,突出特色。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以強化優勢爲根本,以突出特色爲關鍵,充分體現辦學特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色;改革創新,提高效益。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改革創新爲動力,增強專業建設開放性、靈活性和適應性,提高辦學效益,與相關行業領域緊密結合,探索適應社會不同類型人才需求的培養模式,爲社會提供高質量專門人才;示範帶動,整體推進。強化專業建設實踐成果積累和有效經驗總結,主動宣傳推廣建設成果,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以改革精神推進特色專業建設

筆者所在的華中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歷史底蘊較深厚,可追溯至1904年湖北農務學堂開設的財政、理財等課程,迄今已有百餘年發展歷史。1981年建立農業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點,1986年建立農業經濟與管理專業博士點,1998年設立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00年批准爲農林經濟管理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07年批准爲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特色專業。現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科學家5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0人。特色專業立項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

切實轉變教育思想觀念 特色專業建設必須與社會背景、產業背景及行業發展趨勢密切相關。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已難以適應WTO框架下用人單位的需求。當前我國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着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因此,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實現四個轉變:從側重理論研究型向側重實際應用型轉變,從窄深專家型向寬口徑通用型轉變,從單科型向複合型轉變,從側重於宏觀經濟政策研究型向涉農中小企業管理型轉變。總之,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以服務三農爲特色,與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新形勢相適應,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廣、能力強、素質高,具有農業大學特色的寬口徑、複合型、應用型,掌握農業科技發展的經營管理高級人才。

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影響着特色專業建設方向、進程和績效。農林經濟管理特色專業構建了一體兩翼培養模式,注重農、經、管知識複合,突出社會責任與創新能力培養,開展課程體系研究與改革,進行課程重組、整合優化,建立了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實踐教學模塊、專業特色課模塊、通識教育課模塊、前沿與特色課模塊等六大教學模塊。

在基礎課中,增加數學、計算機等課程學時和難度;專業課中,對重複、脫節教學內容調減優化;實踐教學中,新增創新學分,對實驗教學內容整合優化,獨立設課,單獨考覈;專業特色課模塊中,注重因材施教和個性培養,增加選修門類,拓寬選修課範圍;通識教育課模塊中,規定學生必須修滿12個學分農業科學和素質教育方面課程;前沿與特色課模塊中,結合當今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及教師科研成果,聘請校內外專家開展講座,進行專題討論,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發展動態與前沿,突出專業前沿與特色,開設了農業經濟管理專題、農業可持續發展專題、管理理論發展、職業生涯設計與管理等前沿與特色課程。體現三個強化:強化農、經、管知識複合,文理滲透,拓寬知識面;強化創新能力培養,突出實踐教學,增設創新學分;強化社會責任教育,培養學生愛農情感、興農責任、強農使命。

與此適應,推進以十多門國家、省和校精品課程三級精品課程爲核心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改變傳統注入式教學方法,推進問題導向的研究性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靈活運用情景教學、互動教學、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構建了師生知行苑交流平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農村經濟管理畢業論文範文篇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引言

人才培養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並根據社會需要確定的人才培養的總體樣式,是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其他教育內容、課程及內容的組織及實踐中的方式方法的總稱。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一級學科,重點解決農林領域的管理活動,目前已在我國54所本科院校開設。近二十年專業改革僅限於內部框架調整,並未依據市場需求從根本上改變原有模式。爲適應市場需要,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成爲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目標和重要課題。本文從教學模式、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兩方面梳理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對專業建設的建議。

1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現狀

1.1 教學模式

1.1.1 理論教學

王雅鵬(2004)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依據社會需求培養新的學科增長點,利用現代技術提升專業層次和水平,開拓區域經濟學、農林產品比較優勢等研究領域。奚祥華等(2007)提出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創新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策略,建議增加基礎學科課程,刪減重複過時的課程,開設生態環境科學、現代農林技術等課程以及熱點問題的專業講座及發展動態課程。柯水發等(2011)對北京林業大學240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進行課程設置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爲農林類課程較少,建議壓縮基礎專業課程,增設農林經濟地理學、專業論文寫作等課程。

彭豔等(2008)以29名學生4年所學部分課程成績爲原始數據,①基於因子分析得出農林經濟類相關課程對學生專業素質影響較大,建議加強寬專業教育,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顏華(2009)具體提出農林院校可採取主修與輔修制度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向複合型人才方向發展。

羅攀柱等(2008)依據我國農林業生產特殊性及林業經濟轉型的需要,將林業經濟管理專業課程劃分爲5個模塊,②建議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生態和環境意識較強的人才。劉強等(2009)依據市場需求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平衡經濟學和管理學課程比例,增加實務類課程,避免出現重理論、輕實務的教學效果。李紅(2008)進一步提出各高校應結合實際準確定位,突出學科特色,力爭與其他同類院校有所區別。

徐輝等(2010)發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案例選取難,缺乏專業的案例編輯,導致理論教學與討論教學學時分配困難,學生自主性難以調動。建議教師通過業內交流、校際交流、發動學生調查編寫等方式增加案例討論環節,避免單一的理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