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論文

學識都 人氣:2.64W

2016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月,我國網民數量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爲50.3%,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1.27億,佔整體網民規模的18.5%,其中微信、微博、QQ、SNS、博客、手機媒體、IPTV 等新的通訊媒體交流形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羣的追捧,儼然成爲時下最流行的交流媒體。在衆多網民中,年齡在30 歲以下的年輕人構成網民的主體,佔網民總數的 68.6%,由此可見,在新媒體的使用羣體中,大學生已然成爲主力軍,新媒體已成爲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交互聯通的重要渠道,正在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新媒體技術的深入發展,使教學形式多樣化、教育模式新穎化、教育平臺扁平化、信息傳播迅捷化,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多元化的發展機遇,然而傳播信息的龐雜性、傳播環境的虛擬性、監管對象的複雜性,使新問題、新挑戰也接踵而至,這就要求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固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基礎上,基於新媒體的特徵,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渠道,豐富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論文

一、新媒體的內涵與價值特性

新媒體這一概念是由美國人戈德馬克在1967年率先提出的,時至今日,學術界對新媒體的定義沒有一個公認的準確表述方式。有學者專家認爲,新媒體是以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爲手段的,能爲人們提供信息技術服務的一種方法,還有學者認爲,新媒體是高新技術在傳媒中應用的文化成果。筆者認爲,新媒體是指在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承載下的,能爲人們提供信息服務的新興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社羣化的價值特性和時代特徵。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機遇與挑戰並存。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新媒體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機遇

1.信息獲取多元化。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獲取方式較爲單一,主要是以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爲主,而在新媒體環境下,特別是手機客戶端技術的日臻成熟,使信息獲取方式呈多元化發展,逐步朝網絡延伸,信息獲取途徑更加便捷,獲取來源更加多樣,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心態從以往的被動接受轉變爲主動搜索,這些變化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寬了渠道、提供了機遇。

2.信息交互扁平化。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以單向交流爲主,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能借助微信、微博、BBS、QQ等網絡平臺與他人交流互動,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傳播特徵的平等性能夠完整地展現出來,交流溝通更加自由和開放,有助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適時地瞭解並掌握大學生的實際思想動態及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有利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聯通。

3.學習方式自主化。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思想道德素養,不再僅僅侷限於課堂和書本,可充分依託新媒體技術構建自主學習空間,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下自我提升,滿足自身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精神得到進一步激發。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戰

1.教育主體去中心化。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進行的,具有封閉化、垂直化、集中化和單向化的特點,而新媒體應用範圍的廣泛性和開放性,導致教育者很難對信息資源庫的隨意性和巨大性進行有效掌控,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步凸顯弊端,教育者傳播信息的優勢相對減弱,主導地位受到削弱。

2.弊端顯像化。新媒體傳播的全域性、迅捷性,及信息內容的龐雜性,使得大學生無法對信息做準確甄別,受到了負能量信息的侵擾,對於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純正性與控制力,甚至導致大學生難抵誘惑、沉迷虛擬世界,陷入價值選擇混亂、文化取向紊亂、心理機制錯亂的危局。

3.教育環境複雜化。新媒體光怪陸離的信息產品對大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和誘導性,但西方普世價值觀念、功利主義、庸俗雜味也含混其中,造成文化環境的無序性和不潔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賴的教育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三、新媒體環境下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一)增強教育主體陣地意識和媒體素養,強化戰略定力和文化自覺

新媒體輿論主體多元化的發展特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堅守鑄魂育人的本位,理性認知新媒體,樹立新型主體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新媒體領域所佔的`比重,增強陣地意識,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保持戰略定力,強化文化自覺,堅持“四個自信”,提升媒體素養,學經典、讀專著,培育思想政治素質,提高自身新媒體技術管理與應用素質,增強對大學生思想引領和指導的踐履能力。

(二)創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構建線上和線下相融合的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新媒體作爲當代大學生信息交互聯通的重要依託載體,已成爲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就要求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從教育發展規律,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工作者要擺脫傳統的我說你聽的威權思想束縛,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性辯證統一的觀念,立足新媒體的時代特徵和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個性成長的需求,加入他們的朋友圈,爲他們取得進步時點贊、迷茫時解憂。要通過線上虛擬空間信息的交互,掌握大學生思想狀態和關注熱點,做到有的放矢;在線下要強化課堂教學和活動平臺的搭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樹立形式多樣、格調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及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工作者運用新媒體技術靈活開展工作,可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同當代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加強思想引領,傳輸正能量,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三)加強校園輿情監管,建設紅色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應對複雜多變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需要高校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制度體系,加強條件保障,強化隊伍建設,建立輿論導向機制,明確權責分工,對新媒體平臺實施動態監管,按照“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總體要求,依託校園媒體,踐行人文關懷,積極傳播弘揚社會主旋律的思想文化,以文化的感召力引領新媒體的發展方向,建設校園新媒體健康的生態環境,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使學生成爲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人才,切實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田穗.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4,27(3):98-101

[2] 陳慧椅.新媒體時代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J].長春教育學報,2015,31(3):72-73

[3] 鄧暉. 試論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J].中國教育學刊,2015:120-121

[4] 陳華巍、王貴新、劉國軍. 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論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3:82-86

[作者簡介:王國輝,1977年9月出生,男,漢族,山東寧津人,館員,史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姜靜,1983年1月出生,女,漢族,籍貫:山東萊陽,青島農業大學學生工作處館員,管理學學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