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創新型教師的研究與能力培養

學識都 人氣:1.58W

論文關鍵詞: 創新型教師 素質特點 培養策略 培養模式 

淺析創新型教師的研究與能力培養

論文摘要: 二十一世紀是“創造世紀”,創造型人才要通過創造教育來培養。高職高專院校同樣擔負着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學生的重任。創新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創新,勇於創新,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發展。文章詳細闡述了創新型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以及培養的策略和模式。
  
  
  某一位老總和員工有過這樣的精彩對話。員工:“我有10年的工作經驗。”老總:“不,你只有一年的經驗,你只是將它重複了10次!”這句話讀來令人深思。在發展,只有與時俱進,才能適應並改造,實現自我價值。教師肩負爲學生的發展負責的神聖使命,必須具備必要的創新能力,才能成爲創新型教師。高職高專院校的教育體制、教育理念和課程設計都深刻反映了我國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徵和要求,立足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作爲一名創新教育的踐行者,我認爲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和培養創新型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
  一、創新型教師的素質特點
  1.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
  時代需要創新人才,現代教育也以培養人的創造力爲根本任務,應該說,能培養獨創性和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愉悅,是教師的最高本領。但由於長期忽視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教師處於一種學術“穩定”的環境之中,因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創新意識薄弱,創新能力缺乏,進而在教育教學上引發出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教育理念陳舊,固守已習慣的教學;侷限於單一模式,排斥多元化教學模式;用模型化的目標要求學生,不允許學生有獨立性和批判性,等等。很難想象,教師沒有創新意識,沒有創新能力,教學缺乏創新性,卻能完成培養具有創造力學生的任務。
  定勢思維雖然能幫助學生形成觀念要領,掌握規律,但它缺少靈活性和創新意識,易使學生受束縛。創新意識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它能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2.扮演研究者的角色。
  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在於職業角色的多樣化。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而且是者、示範者、父母與朋友,更重要的還是研究者。教師工作的對象是充滿活力的、千差萬別的活的個體,傳授的內容是不斷髮展變化的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教育過程又是一個複雜的變化的動態過程。這就決定了教師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種變化發展的觀點、研究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和各種教育活動,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實踐,不斷髮現新的特點和問題,以使自己的工作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式。科研能力是創新型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師的科研的真正意義還在於深入研究教育現象,準確把握教育規律,自覺調整實踐行爲,在實踐中鑽研、積累、昇華。教師必須善於把本職工作自覺納入研究的軌道,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研究習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學會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在工作狀態下研究,才能創造性實施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3.具備理論知識。
  創新型教師,我認爲既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寬厚的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還要有厚實的知識。就教育理論知識而言,應包括教育學、學、教育技術學、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等。然而,現實的教師在基礎學科方面的知識過窄過陳,缺乏人科基礎,尤其普遍缺乏現代教育理念。有關資料表明,有50%以上的高師畢業生由於缺乏學科專業知識外的其它人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的基礎,不能較好地學生進行考察,開展科普活動、健體和,等等;也不能很好地進行教育科學研究。
  二、創新型教師培養的策略
  1.採用啓發式教學,激發創新意識和探究動力。
  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爲,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間的分水嶺。創新活動,能夠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式,轉變爲學習和研究的主體,學生的學習需要通過自身的參與活動纔能有效。在教學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教幾個語法,幾個固定的結構,並一味強調要求學生死記它們的特點,雖然能記住,但內容一多,學生不及時整理,就容易把它們的特點混淆了。如果讓學生自己動腦,自己去感受、去觀察、去分析、去發現、去創新,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他們就會印象深刻。這樣纔會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極大程度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培養探索精神,提高科學素養。
  合理的知識結構是開發創新能力的源泉和基礎。現在的學生信息來源渠道衆多,知識面寬,好奇心強,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多方面知識,文理兼通,做個雜家。所以,當教師進修學習的時候,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思考,找到實踐中遇到的難題,並把它轉化爲科研課題來研究,使進修學習真正收到成效。當然,只靠進修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做教育教學的有心人,多讀書、看報,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經驗,這樣,才能不斷擴大知識面,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據有關資料顯示,近五十年知識陳舊週期已縮短爲十年,某些領域更短。所以,面對知識更新週期加快的情況,爲了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們就更要不斷獲得新知識,擴充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