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培養醫專生信息素養的計算機內容體系改革論文

學識都 人氣:3.22W

目前的醫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以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幾款軟件爲主,已滿足不了大數據環境下對具有創新能力的醫學生的要求。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下解決和分析問題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培養信息素養時,將計算思維的理念貫穿始終,研究把計算思維引入醫藥類學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

基於培養醫專生信息素養的計算機內容體系改革論文

隨着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信息化進程不斷推進,計算機應用技術給各行各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全面的技術支持,信息社會的人們除了掌握紮實的專業技術能力以外,還需具備一種新的能力——一種善於用計算機技術和手段來解決學習、工作等問題的能力,即信息素養。這種素養的培養一直以來都是由高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來承擔的,但是多年來,以往的醫學生學習計算機課程,主要以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幾款軟件爲主,學完以後到實際的工作崗位發現現實的計算機操作更爲靈活、多變,之前的簡單模仿操作根本無法滿足大數據時代下的現實需求。人們開始意識到: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核心信息素養,這纔是最重要的。

1992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給出信息素養的定義:信息素養是人能夠判斷、確定何時需要信息,並能夠對信息進行檢索、評價和有效利用的能力。信息素養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信息意識,即對信息、信息社會、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和態度;

二是信息能力,即實際操作層面的素養,如有效獲取、評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 醫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現狀

醫學信息化環境下,信息素養已經成爲衡量信息社會醫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國際醫學教育組織(簡稱IIME)將全球醫學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歸納爲7個領域,其中“信息管理”“醫療衛生系統”兩個領域就是信息素養的範疇,可見醫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重要性。目前對醫療領域從業人員信息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的要求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並已成爲全球執業醫師的金標準。

國內外對醫學生信息素養越來越重視,但是國內醫學生信息素養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在侯露露的《醫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研究》一文中,對700名醫學本科生的調查顯示,38.3%的學生表示不瞭解“信息素養”這一名詞[1]。

有理由相信,醫學專科生的信息素養認知度比本科生更低。在劉豔鬆的《醫藥崗位計算機技能需求與學生計算機基礎現狀調查對比分析》一文針對醫學專科生的調查中顯示,學校計算機教學所授知識完全能滿足崗位需求的僅爲8.28%,基本滿足需求的爲44.59%[2]。從這些調查結果中可以發現,醫學專科生的信息素養無論在信息能力還是信息意識上,都有待大大的提高。

計算機基礎是面向全校醫學生的公共基礎課,覆蓋面廣。對於醫學校的專業課程體系來說,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內容一直處於服務地位。如何將計算機基礎課程與醫學院校各專業課程深度融合、與崗位對接,提高學生信息素養能力,是完善複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兩個重大突破點。

2 計算思維訓練爲手段,培養醫學生信息素養

強化計算思維訓練,合理設置課程 從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角度看,計算機基礎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認識一些軟件,更重要的是要讓醫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用計算思維的方式來解決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良好習慣。因此,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應“以信息素養培養爲導向,計算思維貫穿始終,面向醫學崗位需求,培養具有高素質的複合型創新人才”。

根據指導思想,面對不同醫學院校類別專業可以建立一種柔性的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本課程建議方案參考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醫藥類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課程設置爲“2+X”形式:“2”代表大學計算機基礎(醫藥類)和程序設計基礎兩門必修課;X爲選修課。

優化教學內容,有效完成崗位對接 對非計算機專業,在有限課時的情況下,適度強調“廣度優先”,使學生儘可能地對計算機應用知識有較多的瞭解,知識面寬一些。教學內容應隨着社會科技的發展而更新,剔除舊的知識點,促使學生畢業後能迅速地適應崗位的需求。教學內容之間也應有一定邏輯聯繫,形成一個個知識模塊,模塊之間層層遞進,步步加深,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內容體系。

革新教學方法,培養計算思維 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改革,探索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理論知識(Theory)—提出問題(Raise questions)—解決問題(Solve the problem)—歸納分析(Inductive analysis)—項目實訓的“五部曲”策略。知識點的案例儘可能選用醫院真實案例或者行業相關的案例,積極與崗位對接,突出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計算思維的培養。

3 計算機基礎內容體系結構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適用於醫藥類各專業。本課程全面、概括地介紹了計算機基礎知識和重要概念以及其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其教學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生構建本專業及相關領域中計算機應用系統的能力[3]。培養醫學生信息素養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計算思維,在不斷的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建立好科學的思維模式,以此培養醫學生的信息素養。

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旨在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及其他相關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素質,爲將來應用計算機知識與技術解決自己專業實際問題打下基礎……通過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這一目標,結合醫學生的工作崗位背景、學習特點和興趣,設計出表2、表3、表4所示內容體系結構。

表2爲根據新的教學目標設置的章節內容及課時安排,共48學時,其中理論學時和實踐學時的比例爲1:1.4,較重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表3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理論知識點的分層佈局,其中分別介紹了在每個知識點中計算思維的滲透情況;表4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實驗部分的分層佈局,以及在不同實驗單元中計算思維的滲透和訓練。

4 課程考覈方法

根據新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爲了更好地實施計算思維的引導和訓練,本課程採用慕課+翻轉課堂+傳統課堂交叉進行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允許學生差異性學習,因而更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覈,包括到課率、網上學習進度、網上作業完成情況及完成質量、課堂互動積極性、設計作品得分等與教學相關的各環節。

課程評分標準 基於學習過程的能力考覈,期末考試成績(理論單選題加操作測試)佔40%,過程考覈佔60%。其中,在過程考覈中,網上教學視頻及作業的完成情況佔30%,到課率佔10%,設計作品得分佔10%,課堂互動佔10%。

作品設計評分標準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綜合技能中會有一些作品展示,作品主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語言表達、綜合分析、問題抽象、問題求解、系統設計(計算思維)、創新等能力,因此在作品評價標準中也着重考查以上幾個方面的能力。

作品評價標準模板以表5的PowerPoint評分登記表爲例,在演示文稿章節中,將學生分爲4~5人的小組,在理論知識點講解完畢後,要求學生按照小組分工合作完成一個PPT設計,作品一般由5張或以上幻燈片組成。小組成員自行選定一個主題,在網上找尋素材來設計完成作品;在作品展示時,小組成員需全部站在講臺上,由一名成員負責主講,介紹作品的選材、風格、設計理念以及用到的知識點和創新點;講解完畢後,臺下其他學生將對該組任一成員進行提問,以檢驗成員的合作及知識掌握情況。與此同時,由各小組派出的代表組成的評委成員會根據該作品及臺上成員的表現進行打分。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文檔排版章節中在綜合技能中有電子板報設計環節,也依此模板進行評分,因此不再贅述。

5 小結

2015年3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綱要指出,在未來5年,我國將積極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推動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務和智慧醫療服務,推動健康大數據的應用,逐步轉變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由此,對於醫學生而言,步入工作崗位時能否順利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高要求,信息素養將成爲其就業時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能力。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內容體系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討論、制定,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不斷完善和修改,期間收集了不少學生和同行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通過改革原有的課程內容,將計算思維滲透其中,讓學生真正領悟計算思維的內涵,爲國家的醫療衛生行業輸送具有醫學思維和創新思維的高素質人才。課程內容體系也將繼續實踐和完善,力求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