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臨牀檢驗管理分析論文

學識都 人氣:3.03W

1基層疾控中心臨牀醫學檢驗現況

疾控中心臨牀檢驗管理分析論文

臨牀醫學檢驗與疾控中心其他類別的檢驗工作不同。理化、微生物檢驗所面對的檢驗樣品爲食品、水質、化妝品等產品,所進行的檢驗爲依照國家標準方法進行的產品檢驗。職業危害因素監測所面對的是礦山、工廠、企業的廠房、機械等,所進行的檢驗爲依靠儀器採集、監測操作現場的職業危害因素。而臨牀醫學檢驗所面對的檢驗對象均爲人-從業人員、病人及健康人羣,所進行的檢驗爲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生化、免疫、細菌、病原等檢驗,故而,疾控中心對所進行的臨牀醫學檢驗更應謹慎。

1.1因過去臨牀醫學檢驗在疾控中心承擔的檢驗工作中所佔份額較小,故而檢驗人員相對較少。近幾年由於衛生事業改革的開展,疾控中心的工作重心轉向防病工作,臨牀檢驗專業的畢業生慢慢開始進入疾控系統工作,檢驗、管理水平均有待提高。

1.2已經在疾控系統進行了很多年的國家實驗室認可、計量認證工作,僅包含了中心的微生物、理化檢驗,按照計劃定期參加能力驗證考覈工作。傳染病病原學檢驗、性病、艾滋病、結核病檢驗每年參加衛生部的盲樣考覈,麻疹、風疹病毒免疫學檢驗每年參加省級的考試、考覈工作,其餘的臨牀醫學檢驗現均未納入認證考覈工作。

1.3國內多數大、中型醫院檢驗科均已按ISO15189:2003進行了醫學實驗室認可,而基層疾控中心臨牀醫學檢驗基本上未以ISO15189:2003標準爲基礎,實施規範化管理。

1.4由於基層疾控中心的臨牀醫學檢驗不像醫院那樣,檢驗項目全而廣,僅進行與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計劃免疫工作相關的醫學檢驗。成本覈算、檢驗項目的侷限性等使得大多數疾控中心未如醫院般大量購置現代化的全自動血液分析、生化分析、血氣分析、免疫分析等大型儀器設備,僅有衛生部配發專用儀器、半自動老式儀器,或藉助試劑盒進行手工檢測,遠遠跟不上時代的要求。

1.5質量管理未全面規範開展,參加衛生部、上級主管部門考覈項目時能按考覈要求進行質控,而未參加考覈的檢驗項目基本上僅按成品試劑盒要求進行盒內陰、陽性對照試驗,無外部質控對照,無相應的質量控制規範文件、方法等。

1.6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未在疾控中心的臨牀醫學實驗室得到全面貫徹,從事臨檢的檢驗人員疏於培訓,生物安全意識淡漠。

2基層疾控中心臨牀檢驗管理模式探索

現今的醫療環境要求實驗室的工作應具有有效性、準確性、時效性、經濟型和安全性,而實驗室的檢驗項目、檢驗技術、分析儀器、實驗人員等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這就對實驗室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1建立臨牀醫學檢驗實驗室質量保證體系,制定實驗室管理文件,定期審覈和修訂以保證質量體系的正常運轉和不斷完善[2]。

2.1.1依據ISO15189:2003《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的專用要求》國際標準[3],對臨牀醫學檢驗實驗室進行科學的質量管理,完善臨牀醫學檢驗實驗室質量體系文件,積極準備參加ISO15189實驗室認可。

2.1.2結合基層疾控中心的工作實際,儘可能的將ISO15189實驗室認可納入現在疾控系統廣泛開展的國家實驗室認可、計量認證之中,以節約有限的人力、物力,減少浪費。

2.2積極參加臨牀實驗室室間質量評價活動,同時完善實驗室室內質控,從管理和技術兩方面對實驗室從分析前、分析中到分析後的全面質量控制[2]。

2.2.1在疾控中心臨牀醫學檢驗過程中,主要工作內容爲定性試驗,工作方式以手工爲主,結果的判定有時依靠檢驗人員肉眼主觀判斷(顏色變化),容易出現錯誤的結果。如何避免、評估實驗過程中的可變因素對檢測結果的影響,比較結果表現和具體設定的目標之間的差距,在檢測結果不可接受時採取行動,保證結果的準確、可靠和可重複性,是質量控制的主要目標[4]。

2.2.2衛生部國家臨檢中心及省級臨檢中心每年均舉辦臨牀醫學檢驗實驗室檢驗項目的室間質評活動,各大、中、小型醫院、血液中心的實驗室要求必須參加活動,而對疾控系統的臨檢實驗室一直未做硬性要求,僅爲自願參加。基層疾控中心的臨檢實驗室應自覺參加室間質評活動,提高自己的檢驗檢測能力。

2.3在人體健康的評估中,臨牀實驗室是不可缺少的部門。如高血脂、高血糖、HBsAg攜帶者等往往可早期發現[2]。

2.4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特別是一些傳染病流行時的診斷工作也離不開臨牀實驗室的檢驗。2003年SARS暴發流行時的診治工作就是很好的例子[2]。

2.4.1基層疾控中心的臨檢實驗室在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流感、手足口病、麻疹、風疹、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現在依然是危害人民羣衆健康的危險因素,因而臨檢實驗室工作在疾控系統應得到充分關注。

2.4.2人羣計劃免疫疫苗接種後對傳染病的'防治情況如何,接種效果評價是近年來亟待開展的一項工作,疾控中心的臨檢實驗室應儘快開展疫苗接種後產生的抗體水平滴度檢測工作。

2.5資源是實現實驗室工作目標的基礎,沒有資源作爲保證,任何形式的組織目標都會成爲空中樓閣。如實驗室的檢驗週轉時間工作目標非常明確,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人員,沒有自動化的儀器、設備,就不可能滿足醫師儘快返回報告的要求;如果沒有既瞭解實驗技術,又熟知臨牀、預防醫學的檢驗技師,就不可能達到對預防、治療提供諮詢服務的檢驗工作目標。沒有相應的儀器設備,就無法開展相關的檢測項目;沒有人、財、物等資源保證,實驗室就失去了實現其工作目標的基礎[2]。

2.6實驗室生物安全,是近幾年被頻繁提到的一個問題。我們不會忘記2004年實驗室SARS感染事件的深刻歷史教訓。臨牀醫學檢驗實驗室工作人員在進行標本接種、塗片、染色、鏡檢、培養、鑑定、生化、藥敏、血清分型等不同試驗操作時都會暴露於各種病原微生物及危害因子中,而且無法判斷標本中所帶的致病微生物種類[5],所以更應牢固樹立實驗室安全責任意識,逐漸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實驗室安全氛圍。綜上所述,對實驗室檢驗各關鍵環節的管理,應以現代化科學理論爲指導,以規範化標準管理爲基礎,有效地進行決策、計劃、領導、控制,正確地協調人力、物力、財力和其他資源,提高實驗室綜合效益,使臨牀醫學檢驗室的系統管理達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