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我國經濟發展策略淺析

學識都 人氣:2.6W

摘要:金融危機後,面對國際貿易新局面,中國應如何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本文通過對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得出今後我國的發展戰略爲: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協調發展;在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的前提下,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東部地區進行產業優化升級,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同時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相對稀缺的中西地區轉移,達到帶動中西部發展的目的。

金融危機下我國經濟發展策略淺析

關鍵詞:金融危機;經濟發展策略;產業調整;

引言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在採取刺激政策和措施遏制經濟大幅度下滑勢頭並取得一定效果前提下,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尋找新的產業核心技術方向和新的產業增長空間,使本國產業能夠在全球化條件下仍保持相對競爭優勢是目前各國正在深入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1]。

在這次金融危機衝擊下,中國產業一方面表現出改革開放來顯著增強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危機帶來的外部需求收縮,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城鎮失業人員增多等問題也迫使中國繼續加快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求在危機後的新一輪國際競爭中保持處於有利地位[2]。

1我國經濟發展現狀評價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以及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本文將一國(地區)的產業發展分爲以下幾個階段,即,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階段、資本密集型產業階段、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階段、品牌創新產業階段。其中,前三個階段是依據建立在要素稟賦基礎上的比較優勢理論得出[3],後一階段是依據建立在自身組織的核心能力的競爭優勢理論得出的。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現狀主要有以下特點:

1。1 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仍爲我國對外貿易的最大實際

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優勢仍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認爲,生產某些特定的產品所擁有的相對低廉的價格優勢,表現爲在區外市場佔有比較大的市場份額[4]。

首先,中國現階段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現狀是由中國資源稟賦所決定的。我國爲勞動力資源豐富,資本相對稀缺的國家,勞動力要素的價格相比資本要素價格相對比較便宜,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屬必然。其次,勞動密集型產業佔主導也是由中國所處的國際產業分工所決定的。於我國在國際產業轉移中處於較低的地位,發達國家將處於產業生命週期中衰退期的產業向中國轉移導致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佔主導的現狀[5]。最後,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解決我國勞動人口就業的問題的一個方法[5]。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十分大,爲我國人口的就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

1。2我國內部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

由於改革開放的政策及東部沿海不可比擬的海洋優勢,東部地區一直是我國產業發展的重心所在。就加工貿易來看,到2008年,加工貿易出口在全國的比重超過10%的省(區、市)仍只有廣東、江蘇和上海(分別爲39。03%、21。43%和13。43%),其他加工貿易出口在全國的比重超過1%的六個省(市)也都在東部沿海地區[6]。東部沿海地區已成爲我國發達地區的代名詞。而與東部相比,中部與西部的發展明顯滯後於東部的發展。同時,由於東部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相當一部分中西部地區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東部轉移,導致農村出現空巢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國的農業發展。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在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顯得迫在眉睫。

2我國經濟發展策略

2。1我國總體發展策略

在今後的發展中,總體上,應在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的前提下,在資本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的地區進行產業優化升級,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同時將該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相對稀缺的地區轉移。

一方面,國家通過一系列的手段保護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是現階段的必行之舉。只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不斷髮展才能積累足夠多的資本和技術條件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中國經濟發展質的飛躍。另一方面,遵循產業發展趨勢,我們在着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同時,實現比較優勢動態發展也十分必要,即不斷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乃至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