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旅遊者的道德問題研究

學識都 人氣:1.06W
我國旅遊者的道德問題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從宏觀的層面、社會學、心理學和外部刺激等方面分析旅遊者道德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試圖從技術和理論兩個層面上來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旅遊者       道德      原因

一、 問題的提出
     旅遊活動是一個社會現象,它既是經濟進步的表現,也是人類迴歸自然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人與人溝通及人的自我實現的重要方式。旅遊涉及到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我國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旅遊熱的,1999年實行“黃金週”之後,旅遊已成爲人們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大衆旅遊日漸興起。 據《世界經濟年鑑》統計,2001年全世界有9.63億人進行了國際旅遊,而據《中國旅遊統計年鑑》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居民的出遊率不斷提高,2002年的國內旅遊人次達到8.78億人次,2003年在“非典”的影響下國內旅遊人次也達到8.7億人次。如此衆多的人加入旅遊隊伍,不但帶來了高額的旅遊收入,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旅遊的道德問題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之一。20世紀90年代中期,旅遊倫理研究已經在旅遊的生態問題、營銷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人文和社會問題、旅遊教育問題等方面廣泛展開,此後又有旅遊職業倫理、性旅遊、旅遊經營者倫理等方面的研究。而國內關於旅遊倫理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並且多集中於研究旅遊生態倫理、旅遊職業倫理和旅遊企業的經營倫理,而本文集中關注的是旅遊者的倫理問題。
1999年世界旅遊組織制定了《全球旅遊倫理規範》(WTO,1999),我國旅遊者的道德素養問題令人擔憂,因遊客的不道德行爲而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景觀質量下降,這一點在節假日旅遊活動中表現得尤爲集中。遊客的不道德行爲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遊客在景區內隨意丟棄廢棄物,如:隨意丟棄果皮、塑料袋等,二是遊客在景區內隨意亂刻亂畫、亂攀亂爬等不文明行爲。這些不道德行爲給旅遊帶來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造成環境污染,降低環境質量;縮短旅遊景區的生命週期。
2. 影響景區的形象,破壞其他旅遊者的興趣。
3. 易於誘導其他旅遊者的不道德行爲。
4. 會引起當地居民的不滿,形成與接待地民衆的對立。
二、 旅遊者道德問題的原因
通過對中國旅遊者羣體的構成與行爲分析,現代旅遊者具有大衆性的特徵, 任何年齡、職業、地域、文化程度的人均不同程度加入旅遊者行列;另一方面,旅遊具有異地性、暫時性的特點;旅遊者是一個具有求新求異、高消費的羣體。旅遊者的.上述特徵對旅遊者道德的表現產生直接影響。根據旅遊者的特徵分析,旅遊者道德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從宏觀層面來說,由於受我國傳統習慣的影響,以現代西方道德標準來衡量我國國民的整體道德修養顯得不足,素質偏低。這些只不過是傳統的不拘小節的生活習慣,在與世界接軌時出現了不同地域文化間的衝突所致。是緣於深層的國情背景和文化、道德環境。這類“不文明”是要打引號的,並不是真的不文明。我國傳統形成人們喜歡熱鬧,喜歡在寬敞的大廳裏和朋友們高談闊論的習慣,其實所有的不文明習慣都是長久的積聚而來的,而不是一天來的。
    2、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由於旅遊具有的異地性和暫時性,旅遊者離開了日常的生活環境,離開了原有的工作和生活世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這需要一個角色轉換的過程。多數旅遊者離開原有生活世界的同時也把原有的道德拋之腦後,而進入新的旅遊世界之後又沒有及時融入到新的道德環境之中,這樣的旅遊成爲了一個道德“斷點”。另一方面,即使有旅遊者認識到角色轉換必要性,但很多旅遊者在角色轉換過程中出現“錯位現象”。實際上,旅遊者在旅遊的過程中實際扮演着一個整體形象的角色。比如:你是一個大連旅行團中的一員,這時你不僅僅是你個人的代表,旅遊目的地的接待者更是把你看作大連的代表。在國際旅遊中這一點表現的更爲突出,當你跨出國境的那一刻,你已經成爲我們國家的一個形象大使,不管你是否願意,是否認識到了這一點。如果每一個出國旅遊的中國人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問題,相信我們國家的旅遊者也不會在出國旅遊中受到歧視。
3.一些外部環境刺激了旅遊者不道德行爲的發生。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些旅遊廣告語的刺激作用,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廣告語刺激大家都有一種去長城的願望與衝動,給長城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源,這是好的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刺激了“旅遊者留下點東西”或“帶走點東西”的衝動。這種衝動可以表現爲拍照留念、買紀念品、亂刻亂畫、摘花折木等。前兩種行爲我們還可接受而後兩種行爲我們就不能接受了。所以,在旅遊廣告宣傳時也應該考慮到這樣宣傳的負面影響。二是旅遊本身純消費的刺激作用,旅遊不是一個賺錢而是一個花錢的活動。這些花費包括吃、住、行、遊等方面,消費者都有一種心理,即我花錢就應該得到點什麼,我已經花錢了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心理。比如:每一個景區都要收取一定的門票,遊客付完門票之後就自己把自己奉爲“上帝”,認爲付錢之後景區的一切都屬於自己了,我喜歡怎樣就怎樣,完全不理會別人的感受,總是在景區內亂刻亂畫。這是因爲他們沒有認識到旅遊不是個人的行爲,它是一個在公共場所發生的行爲,自己的一些行爲會影響到其他的遊客。同時,這樣的遊客也沒有認識到在整個服務行業存在着一種潛規則,即是你可以享受服務企業的人員和設備給你帶來的服務,但是你不能帶走或佔有爲你提供服務的設備。誰違背了這一潛規則就會被視爲是不道德行爲。
4.從遊客的心理來說,遊客的好奇心和解放感促使遊客的感性自我佔據上風,而理性自我居於下風。人有三個“自我”,即“感性自我”、“權威自我”、“理性自我”,感性自我就像內心世界長不大的孩子,也稱爲“兒童自我”;“理智自我”也稱爲“成人自我”。在旅遊過程中三個自我會不斷的交替出現,在多數情況下,旅遊者的感性自我會佔據上風,這時旅遊者會忽視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約束,表現出許多不理智的行爲。如:自我管理能力和效率下降。一方面,旅遊者的目的就是逃離現實生活中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壓力,尋求一種解脫,由於脫離了原有的日常生活環境,也就脫離了原有生活世界條條框框的束縛,旅遊者自然會生出一種解放感、放鬆感。 另一方面,旅遊者進入一個與原來生活世界不同的另一個城市或國家,這種陌生刺激了旅遊者的好奇心——可以說是像孩子一樣的好奇心。好奇心促使旅遊者不但用眼睛去捕捉,還用手去感覺。比如:摘取自己以前沒有見過的花。同時,旅遊過程中的旅遊者會產生一種像孩子一樣的逆反心理。比如:導遊告訴遊客應該從這塊石頭下爬過去,從上面爬過去會有危險的,但是很多遊客卻像孩子一樣硬要從上面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