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無聲的智慧教育-現代學生樂於接受的教育

學識都 人氣:2.69W
潤物無聲的智慧教育-現代學生樂於接受的教育
        學生就像一株幼苗,生長中既需要水分,也需要陽光、土壤與養料。現代教育要求教師依據教育方針全面培養青少年一代,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
        我們正處於21世紀,孩子們面對的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機遇和挑戰,他們不但需要知識與技能,還需要更健全的人格、更健壯的體魄、更積極的創新精神和更強的實踐能力,而這一切需要從小就培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新形勢下的我們正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爲了給學生鋪就一條寬廣的成人之路,我們正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面對學生的過錯,應該充滿人性關懷,用那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會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一個初三的學生,由於面臨升學壓力,家長及各方面的壓力,情緒暴躁不安,經常發脾氣。每當發脾氣時就摔東西。後來,他的爸爸給了他一根木樁,又給他一盒釘子,告訴他:“當你每發一次脾氣時,就往木樁上釘一根釘子,等心情好了再把它拔掉。”
        這個學生照辦了,半年後,這個木樁出現了一排排釘子釘過的洞,孩子不解地問:“爸爸,你讓我這樣做是什麼意思?”父親撫摸着孩子的頭說:“孩子,你每發一次脾氣,木樁上就多了一個洞,隨後雖然你的心情恢復了,可是你給它留下的傷痕是永遠無法抹掉的。”孩子若有所悟地點點頭。從此,他再也不拿別的人或物撒氣了。
        這個父親對兒子的批評教育是一種將教育的意圖掩蓋起來的教育藝術,是一種充滿人性關懷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從中學教師批評教育學生所使用的方法的現狀來看,儘管賞識教育、激勵教育、成功教育在局部地區開花結果,但對問題學生進行直言不諱的批評指責,甚至訓斥嘲諷仍是大多數教師的首選之策,讓人觸目驚心的侮辱,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爲也不乏其例,這種反教育的教育行爲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自尊自信,也摧毀着學生的.人格及身心健康,
        一、 要使自己成爲一個有智慧的教育者,首先要成爲一個具有寬容心的人
        寬容是一種風度,寬容是一種風範,儘管年輕人犯的錯誤連上帝也會原諒,但令人遺憾的是,面對學生的錯誤,爲人師表者卻往往沒有了寬容的風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面對學生成長中的錯誤,我們何嘗不能夠以寬容之心待之呢?當然,對學生錯誤的寬容並不是聽之任之,而是不要揪住錯誤不放,置之退學而後快。其實,很多學生的問題都是心理問題,而與道德境界無關,唯一正確的做法是將其錯誤作爲一種教育資源,運用我們的教育智慧與藝術去實施我們的教育行爲。 
        一位班主任十一假前夕在檢查學生宿舍時發現幾個空酒瓶,經查是本班的幾個學生所爲。若按照慣例,寫檢查、通知家長、上報學校給予紀律處分是常見的程序,但這位班主任在冷靜地思考之後,面對忐忑不安地學生說:“現在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需要你們完成:利用各種渠道蒐集喝酒有害健康的材料,做成黑板報,在班內公開展覽,只要完成得好,就能將功補過,取消對你們的懲罰,時限爲兩週。”兩週後,圖文並茂,製作精美的“喝酒有害健康”的板報引起其他人的關注,成爲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不可多得的教育載體,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老師,還處罰我們嗎?”班主任指着板報說:“這不是很好的處罰嗎?”
        我不敢斷言這幾位同學是否此後與喝酒訣別,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美麗的懲罰,其教育效果遠遠好於常規的教育處理。因爲這樣的教育過程是蘊含着老師的智慧與藝術,又是學生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切身體驗與自覺自悟的過程。       一位教育家說過:“在少年教育中產生困難的最主要原因就在於教育行爲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現在他們面前,而人在這種年齡段從本性上就不願意被他人教育。”
        二、 要使自己成爲一個智慧的教育者,其次要使自己成爲具有“人文情懷”的人,因爲一個具有人文情懷的人,才能夠給他人以人文關懷
        一個來自農村家境貧寒的青年學生在第一次乘火車上大學的途中,因口渴難耐破例買了一瓶健力寶,但他卻不知如何打開,在手中顛來倒去,捏了又捏,甚至拿出了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環撬開,但試了幾次因未敢用力而終未打開。這時他聽見坐在對面的一位婦女說:“童童,快把健力寶給媽媽拿來!”小男孩說:“媽媽,你剛喝過水,怎麼又渴了?”“快,聽話。”小男孩便把手提袋裏的飲料拿給了媽媽,婦女把健力寶拿在手中,眼睛盯着拉環,餘光看着男青年,只聽“砰”的一聲,健力寶打開了。隨之,車廂裏又傳來“砰”的一聲響,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開了。婦女微微笑了一下,喝了一口,又把健力寶放在茶几上,顯然她並不渴。許多年後,男青年依然感激那位善良而又聰明的婦女給他人性化的啓示。
        顯然,案例中的那位婦女具有極其濃厚的人文情懷。正是這種人文情懷使他沒有直接將開啓易拉罐的方法教給那位青年學生,以避免了青年學生的難爲情。
        我們每天都有可能面對學生的這種困惑和無助,如果我們能夠如那位婦女一樣,聰明地給學生以情景暗示,或創造具體的情景,讓學生在自悟自覺中走出困惑與無助的狀態,教育的效果肯定是明顯而持久的。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學生時改變教育方式,用潤物無聲的手段——智慧教育的手段去教育學生,既能讓學生欣然接受,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一箭雙鵰的效果,何樂而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