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讀後感(合集15篇)

學識都 人氣:7.54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紅樓夢》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紅樓夢》讀後感(合集15篇)

《紅樓夢》讀後感1

在這個假期,我我又把紅樓夢讀了一遍,我從裏面感悟了許多。

《紅樓夢》主要以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悲劇爲主線,描述了賈家榮、寧國府之間,表現在婚姻、建築、文化、財產等各方面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寫了金陵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

其中最讓我羨慕的則是曹雪芹先生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階層的人物形象。比如:鄙棄功名,自由不羈的賈寶玉,和賈寶玉同爲封建社會的叛逆者,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冰雪聰明,城府極深的薛寶釵,阿諛奉承,心狠手辣的王熙鳳。就連作者寥寥幾筆勾勒的晴雯、紫鵑、雪雁等丫鬟,都成爲了我國文學畫廊中的藝術典型。

《紅樓夢》所講述的,是一個令人稱羨的大家庭,原本榮華富貴,後來因家庭成員獲罪以致被抄家,逐漸走向沒落,終於繁華成空的大悲劇。

黛玉和寶玉的悲劇,始於封建社會中,寶玉和黛玉原本是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但是天不由人身不由己,黛玉從小身子就不好,被鳳姐的一個偷樑換柱計,使得二人痛失所愛,黛玉含恨而終,寶玉,看破紅塵,出家做和尚。

在《紅樓夢》裏,我最喜歡林黛玉,她學識淵博,感情豐富,與寶玉都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她有着傾國傾城的外貌,心思十分敏感。

《紅樓夢》反應了對現實社會、宮廷、官場的黑暗,封建大家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林黛玉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他,悲劇的開始,另一個是封建社會的擁護者,是社會的必然產物是封建教化的產物,卻也造就了她的愛情,悲劇總之,一切的愛恨情仇,榮辱興敗都是當時的封建社會所造就的。

《紅樓夢》讀後感2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日日寡歡,鬱鬱而終,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病態美人”。

對於林黛玉,我一直有一份說不出的難捨難分之情。對她不知是該埋怨,還是該去同情,去憐惜。

自黛玉出場就是在被理解與被誤解中度過的。他不敢暴露自己,用那強烈的自尊把自己包裹得密不通風,將自己真實的內心束縛,塵封起來。他時刻謹記着母親的遺言:”到賈府要事事小心,別被人恥笑了去。"從母親死後他便開始了在賈家寄人籬下的悲慘生活。

林黛玉之美可謂是“此女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見幾回!”她有着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有絕世的姿容。心直口快的鳳姐在初見黛玉時就驚歎道:“天下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日纔算見了!”在寶玉的眼中他又有另一番病態之美。“兩彎似蹙非蹙?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寶玉還親切的稱她爲“神仙似的妹妹”。而這的絕世之美,卻因其強烈的自尊而致其鬱鬱而終,隨之逝去。

當寶玉要娶她人時,林黛玉懷着強烈的自尊回到瀟湘館,燒了那些多情的詩稿,試圖掩蓋那個多情的自己。當寶玉成家之時,她最終心存怨氣,葬送了自己。

因爲自尊,林黛玉獲得百般辛苦;因爲自尊,他做事膽怯,不敢坦露自己的心扉,也不敢直面自己的愛情;最終,因爲自尊,她死的悄無聲息。

多麼可笑,可憐而又可悲的結局,多麼讓人氣憤又讓人同情的人兒。

林黛玉,一個被自尊束縛的苦命之女。

《紅樓夢》讀後感3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又名《石頭記》,是清代小說家曹雪芹寫的。

這本書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爲主線,講述了封建社會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興而衰的全過程。揭露了封建社會後期的種種黑暗,暴露出了他們殘酷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罪惡,以及那不可協調的內在矛盾。

這本書的主要人物有:多愁善感、心思細密的林黛玉;賢淑善良、恪守禮教、工於心計的薛寶釵;性格潑辣、見風使舵的王熙鳳;極愛脂粉、平等待人的賈寶玉等。這裏面,我最欣賞的是林黛玉,因爲她的父母雖然先後去世了,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賈寶玉一起成爲了封建社會的叛逆者。她藐視功名權貴,當賈寶玉送給她北靜王所賜的聖上所賜名貴念珠一串送給她時,卻被她殘忍地拒絕了。

林黛玉的故事有:初進榮國府、奪魁菊花詩、重建桃花社、黛玉葬稿斷癡情等。

看了《紅樓夢》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封建社會人們生活的不同層次,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要做到人人平等,不需要等級階分。因爲人人都是一樣的,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就要接受同樣的待遇。我們要做到的是適應生活,而不是讓生活適應自己。

《紅樓夢》這本費盡曹雪芹二十年心血的著作,在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是空前絕後的,書中的知識與哲理包羅萬象,這樣完美的一本書,難道不值得我們再三閱讀嗎?

《紅樓夢》讀後感4

自從讀了《紅樓夢》以後,我就無法在忘記在那一章中黛玉被起得噴血身亡那一刻,不禁讓我爲這人兒感覺悲傷,如果黛玉能堅強一點的話,那她就不會被這麼一點傷痛打擊了,這是我看過之後的第一個想法;

但是,當我每夜睡不着覺,從牀上爬起來到窗前時,皎白的月光,很柔和的,輕輕的灑了進來,我擡頭望向明月,總會突然覺得這境甚是熟悉,轉念一想,是啊,這難道不是寶玉獨自一人在夜間坐在小亭時的場景嗎,我防浮看到了他獨自一人心念黛玉的場景,多麼的滄桑啊。讓人不免爲他們的愛情搓折而感覺心傷——突然那一霎那,我防浮又明白了什麼,如果黛玉沒有死的話,如果像我們想的那樣的話,寶玉娶了黛玉,那這悲情劇啓不是變了個味道呢。

是呀,假如黛玉沒死掉,那之後的變數難以想像。多麼傷感啊,黛玉爲什麼不在活着時,對寶玉坦白,而寶玉又爲何不像黛玉解釋清楚呢。

所以,人世間,沒有那麼多假如給你,只有你自己把握好了。即使你明天即將逝去,也一定要把握好今天;如果你明天即將面臨挑戰,那你在今天就要把握好時光來應戰。

所以,在此書中,我不僅看到了賈家是怎樣衰敗的,也好像經歷了寶玉與黛玉的悲情史,也防浮輕眼目睹了晴雯,鳳姐,黛玉,襲人等等的死。這讓我徹底感受到了那時的豐建程度,當然還有裏面的種種歡樂時光——這讓我明白了珍惜,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美好的今天,面對不知道怎樣的明天。

《紅樓夢》讀後感5

一部曠世奇作掀起了一場時代的熱潮,一首絕代的史詩喚醒了一種葬花的美妙,它就是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

在這部古典名著中,那頑世不恭的賈寶玉,心思縝密的林黛玉,熱情善良的薛寶釵,還有那巧舌如簧的王熙鳳,他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出生就被寄於厚望的賈寶玉,儀表俊美,行爲癡狂。他給我留下的印象便是成天在女孩堆中胡鬧,與姐妹、丫鬟們親密玩耍,還經常說些奇談怪論。由於受到賈母溺愛,寶玉較少受到封建禮教的影響。賈寶玉不喜歡學習當時的《八股文》,卻對《西廂記》情有獨鍾。

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丫鬟的地位是極爲低下的,但賈寶玉對待他們十分平等,體貼入微,這也體現出他對封建觀念的大膽挑戰。

賈寶玉淡泊名利,從來不走富貴路,看不起科舉,在一家人再三勸告下,走進了考場,可在他中了第七名舉人時,竟出家當了和尚,這也表明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再說一下林黛玉,林黛玉是個聰慧女子,她初進賈府,時時在意,處處小心,將賈府一切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寶玉生病一段,見鳳姐沒有探望,想着鳳姐沒這個心,在賈母面前是假裝的,卻鬧出了一場笑話。

可以說,《紅樓夢》是取之不盡的寶藏,它所蘊含的文化精神,還有待一步挖掘。

我愛讀《紅樓夢》!

《紅樓夢》讀後感6

紅樓夢的一回講了在大荒山青埂峯下,有一塊無才補天的頑石。凡心大熾,想要享受榮華富貴,雖然會瞬間樂極生悲,物換人非,打掃偷來是一場夢,萬竟成空,但也願意前往。他於是被帶到了昌明隆盛之邦。在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磅有一株降珠草,因爲每一天以甘露灌溉,降珠草得以久延光明。之後受天地精華,又得雨露滋養,得以脫去草胎木質,換成女人形體。在下凡前,對警幻仙子說,要用一生的眼淚還他。

曹雪芹在第一回就寫出了賈寶玉,林黛玉的由來,爲之後的事情做鋪墊,也描述了林黛玉愛哭的性格,賈寶玉頗爲乖巧的性格。用僧人的話說出了賈家一時的興盛,繁榮的景象。而之後物換人非,萬鏡成空,最終衰落,敗亡的結局。給人以暗喻,不禁讓人傷感。

在一些大致相同的事件上,作爲情節,也寫得各有特色,別有一番滋味。比如;賈家每人住的小院,每個人的穿着,外貌,行爲舉止,神態等。讓我眼前一亮。

紅樓夢還成功刻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方法有兩種;一是經過人物的一句話,一個笑,一個動作,點出了人物的心理狀態,心裏想法。比如;黛玉去看寶釵,遇到寶玉卻數落下人,心裏卻想說寶玉而不好明說出口,便用這種方式。點出他嬌慣,心重的心裏特點。

二是把人物的內心獨白與作者的敘述融合在一齊,來解剖人物的特點。在寶玉遇到黛玉也來看寶釵,笑着讓了座,並且聽出黛玉再說自我時,笑了笑並沒還嘴,指出寶玉心裏有一絲不滿,但也毫不介意。

這些心理描述生動地寫出了人物的心機,情緒,讓人印象深刻。

《紅樓夢》讀後感7

雖說這本書字裏行間顯露路出的的社會的世態炎涼着實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長嘆,然而其中也有美麗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觀園中的一家人一同飲酒對詩,一同喜接春聯的熱鬧,開心,亦如寶玉面對黛玉時的那一份討巧與能言善辯,一家人在一起的溫馨,也使讀者在閱讀時嘴角不禁泛起一絲浮萍。其實,這也正是民間人家風俗與良好教養與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的真實寫照,然而越如此,結局變越顯得滄桑淒涼,越覺得不捨,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語言和矛頭也不會直指人們內心的最深處,如此傷感。

讀完《紅樓夢》,從那個壓抑封建的社會陰影中逃脫出來,長吁了一口氣,環顧四周,自己生活的環境至少能有讓自己長吁一口氣的空間,而當時的人們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錮,他們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當讀完一遍《紅樓夢》,那在讀之前的緊張,壓抑,似乎都煙消雲散了,內心對苦難,艱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對夢想的追逐也越發執着。我們也理當爲了這而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民主時代,在生活中,有艱苦,有困難,但那是人生歷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環境,觀念無關,但是,比起封建社會的人,我們至少有權利去戰勝他,我們有能力起戰勝他,我們有資格去戰勝他,這,難道不值得慶幸嗎?

靠在書架上的《紅樓夢》,靜靜地散發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憂,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熱的內涵;它,傳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傷……

《紅樓夢》讀後感8

乳白的燈光下,我段坐在桌旁,翻開《紅樓夢》,如品茶一般細細品讀。

《紅樓夢》這本書永遠帶着憂傷、淒涼的氣息,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裏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黛玉的葬花吟,寶玉的種菊, 湘雲的如夢令 ,寶釵的臨江仙……都讓我感觸至深。它探索到人物靈魂的深處,描寫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紅樓夢》帶着憂傷、淒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裏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

它以寶黛愛情爲線索,以四大家族的興衰爲背景,它是十八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大觀園是這個封閉王國的縮影。

“丟棄了不離不棄黃金瑣,忘記了莫失莫忘通靈玉”,好一個多情瀟灑的賈寶玉,嬌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個發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動人愛情悲劇。從兩小無猜,青梅出馬,到長大後的墜入愛河。曹公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讓讀者感到,世間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愛情故事誕生了。它的出現是那麼的自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出現是那麼純潔,纖塵不染。

在我國文學史上,還沒有一部作品能把愛情的悲劇寫得像《紅樓夢》那樣富有激動人心的力量;也沒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樣把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從而對封建社會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現在才發現,看完《紅樓夢》最大的感覺不是空虛,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靜,心的平靜。這才深刻體會"心如止水"的感覺。

《紅樓夢》讀後感9

我是覺得曹雪芹對林黛玉和薛寶釵都喜歡,他對林薛兩人的塑造都花了大力氣,我也是兩個都喜歡。玫瑰和蓮花只要看,不需比較。林黛玉和薛寶釵是兩種極其不同的性格。他們的性格沒有一個是完美的,但卻很真實,是立體的人物。

象有人說,林妹妹只會傷春悲秋不食人間煙火,但是我記得當初黛玉一個人進賈府的時候,小心謹慎生怕行差踏錯一分,還有仔細觀察衆人行爲調整自己習慣來融入賈府。後來,她一個無父無母的女性,在賈府這種深宅大院生活(周圍都是些捧高踩低勢利嘴碎的`人),除了賈母能偶爾照顧到她,沒有人做她的依靠。身爲一個女子,寄人籬下,沒有任何經濟基礎,除了有尖刻的保護色,我想不到她還能做什麼。

薛寶釵,父親早早就死了,哥哥是個不中用的,母親耳根子又軟,她又怎能不小小年紀就有城府。但是我記得,她細心幫史湘雲張羅詩會;她以自身事例耐心勸導黛玉不要看那些雜書;寶玉爲黛玉起的字‘顰顰’唯有她叫過;黛玉的病需要燕窩(還是人蔘?),她得知後就從家裏帶去給她(不是一次兩次,而是長期以往),還有一次冒雨送過去。她的城府能讓她成爲那個時代合格的媳婦人選,能讓她進後宮。她這樣才能在那個時代站住腳,還提攜家裏。她是商人之女,務實才最重要,不是嗎?

寶釵需要一個知冷熱的人,我覺得很對。在原著中,寶玉不正是一個知冷熱的人嗎,所以寶釵喜歡他是很自然的事。

《紅樓夢》讀後感10

這幾天,《浙江教育科技臺》正在如火如荼的播放着新版《紅樓夢》,我不禁又拿起《紅樓夢》,再一次地細細品味起來,和電視一結合,還真有一種讓我欲罷不能的感受。每每讀到佳句,歡喜的緊,讀到傷心處,淚眼連連。

《紅樓夢》以賈府衰亡爲主要線索,全書以賈府爲中心,描寫上至朝廷,下到市井、鄉里的人情世故和風尚習慣,可謂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寶玉,金陵十二釵,下至丫頭都是那麼的具有才華,個個都出口成章,讓我刮目相看,更讓我崇拜得五體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數黛玉和寶釵了。

黛玉或許是從小體弱多病,又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因此養成了她多愁善感的個性,她的眼淚總是又多、又細、又長。空有了一顆玲瓏心和無人可及的詩情才藝,真是讓我倍感遺憾啊!

反之,寶釵從小就在大戶薛家出生,又有母親和哥哥的疼愛,她的性格就大家閨秀所具備的大氣了,因此也更得長輩們的喜愛了。更是“是非面前繞道走”,連丫頭們都喜歡她。而我又覺得她雖然表面上是風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後,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紅樓夢》裏對每個人都是刻畫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心思,讀了以後真是受益匪淺,更感到世態炎涼,真真假假,到頭來都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紅樓夢》引人入勝的地方數不勝數,真不愧爲是文學的瑰寶啊!

《紅樓夢》讀後感11

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之幸也!不是我殘忍,喜歡看別人的杯具,且聽我細細述來。

如果黛玉還活着,以她瘦弱的身子骨,你能想像她看着寶玉與寶釵過着幸福的生活,在她面前炫耀時悲痛的模樣嗎?再者,她能理解賈府被抄的打擊嗎?我想,非也。

在寶玉拜堂成親的那一刻,高鄂將高傲孤僻的黛玉寫得那麼微不足道,她沒有笑着離開,而是指天哭地地走了,如果是那樣的話,她還是我們所認識的黛玉嗎?不是。我覺得曹雪芹本意非此。

寶玉是個紈絝子弟,他給不了黛玉幸福。他連自我都保護不了,我們還指望他來保護黛玉嗎?整天跟在一羣女孩的後面,對她們溫柔體貼。你怎樣明白他哪一天看上了哪一個女孩,便拋棄了我們黛玉,嫌棄我們黛玉。就如紫娟說的那樣:“你的花言巧語我們已經聽膩了,就只會摳死人。”他與寶釵結婚後,在寶釵懷有身孕之時,棄她而去,做了和尚,讓寶釵獨守空房。他對寶釵如此,那麼,他對黛玉也能夠如此。再者,如果有一天,賈府重整旗鼓,你能想象黛玉洗碗下廚做湯的情景嗎?到了數年之後,寶玉突然發現黛玉老了,臉上的皺紋多了許多,再看看,身邊的襲人就宛如當年的趙姨娘,他怎得又不想起那個珠圓玉潤的寶姐姐呢?

現實世界本來就不應是非黑即白,也許歷來許多人悲嘆黛玉之身世,可誰又能確定黛玉不是世間的幸運兒呢,畢竟愛過、痛過、哭過、笑過便是人生,既然嚐遍人生之酸甜苦辣,亦沒有白走世間一趟。她的生命在故事最華麗之處結束,如曇花一現,留下世人的無限唏噓,也是一幸事呀。

所以,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的萬幸啊。

《紅樓夢》讀後感12

中國有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部部皆是精彩絕倫,而作爲一個女孩子,前三部對我而言沒有多大興趣,它們涉及到了軍事、政治、神話,所以最吸引我的則非《紅樓夢》莫屬了。

《紅樓夢》帶着憂傷、淒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裏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麼多的人在研究《紅樓夢》。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爲賈寶玉,他應當說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爲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們的家族是因爲他們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於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古時女子爭着要進宮,因爲那樣能夠使家族富貴,可皇帝有上千嬪妃,得寵一時,沒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進宮呢皇帝飲酒作樂,衣食無憂,而老百姓則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生活之苦讓人難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造反”了,禍害之緣還是在於皇帝身上啊。這一出出的杯具讓人心寒而又憤怒,讓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時的苛捐雜稅,它們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邊上推,真讓人深惡痛疾。

《紅樓夢》讀後感13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琳琅無瑕。若說沒奇緣,這一輩子偏又遇着他,若說有奇緣,怎麼樣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掛牽。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若干眼淚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枉凝眉》

“丟棄了不離不棄黃金瑣,忘記了莫失莫忘通靈玉”,好一個多情瀟灑的賈寶玉,嬌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個發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動人愛情悲劇。

作者曹雪芹通過《紅樓夢》,揭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也表達了他的不滿與憤怒。故事講述的是從小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漸漸與賈政之與生俱來通靈玉而性格頑劣的公子賈寶玉相戀,又因鳳姐從中使用掉包計,使得賈寶玉娶帶有黃金瑣的薛寶釵,讓林黛玉吐血身亡,賈寶玉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故事。

我實在是爲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爲他們悲慘的命運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並沒有過錯,讓人憎恨卻是那種封建的傳統觀念。什麼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麼門當戶對,這種思想真是害人不淺。這不,賈寶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陰陽相隔,想而見不着的痛楚。還要讓賈寶玉受這樣的欺騙。唉,就是石頭心腸的人也會被他倆的真情所感動的。

一部《紅樓夢》,讓多少人爲它垂淚,讓多少人爲它感動啊!

《紅樓夢》讀後感14

如果說《水滸傳》表達了中國人的豪情壯志,那《紅樓夢》就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作品內容情節跌宕,加上作者細緻的筆調,真實地再現了封建社會貴族的生活,玉宇瓊樓,山珍海味,貫穿整篇小說,讓人們都愛不釋手。

《紅樓夢》說了一個富家子弟賈寶玉的故事,傳說女媧補天的石頭掉下了凡間,賈寶玉出生時就帶着那塊通靈寶玉,所以又名《石頭記》。《紅樓夢》說了一個貴族從繁華昌盛到家道中落的過程,同時反映了古代官員的貪污行徑等社會不良制度習慣。是一部反封建的小說。

《紅樓夢》情節優美,讓人始料不及。先是一塊通靈寶玉令讀者遐想連篇,然後看了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故事,讓人有些憤然。“有情人卻不能眷屬”暴露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風氣,讓許多人無奈於封建社會的制度。

如果封建社會是一片土地,那賈寶玉與林黛玉就是湖中的蓮花,終是不適應這片土地,所以有不少學者認爲,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他們生活在封建社會。

紅樓,在古詞意上是指富貴人家女子的住房。我想是的,人生不就是一座紅樓,宏偉精巧,富麗堂皇的事物,到頭來終是一場夢。夢境散去我們還是當中的人,要面對無數的問題,就像一個普通的百姓。紅樓散盡終是夢,能讓人迷失在夢裏,能讓賈府家道敗落的夢。

《紅樓夢》讀後感15

《紅樓夢》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讀過《紅樓夢》的人無不讚嘆作者曹雪芹的文采,更感慨賈府人物的命運!

小說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故事爲主線,寫出了一個封建社會貴族之家由勝而衰的命運。寶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是來自天上的感情,象徵着感情的高尚與純粹;寶玉與寶釵之間的“金玉良緣”,則是賈府的權勢與薛家財富的結合,把可怕的現實原則,帶到了感情之中。

《紅樓夢》,刻畫了多少鮮明的人物:寶玉的天真、叛逆和軟弱;黛玉的多愁善感,詩人氣質;寶釵的深沉,世故與冷靜。在充滿着詩情畫意的大觀園,青春的歡笑和煩惱都是那麼動人心絃的;然而,花樣年華的“大觀園”,卻被殘酷的現實社會輕而易舉地摧毀。《紅樓夢》成爲萬千少女心中的一曲哀歌......黛玉的《葬花吟》,唱出了小說中所有天真少年的共同心音“花謝花飛飛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書中,有神話式的高遠奇特的想象,讓我們的心靈仰望無限的天空;又有童話般美麗純潔的感情,使我們的情感淨化,昇華;更有詩歌一樣抒情的境界,大觀園的每一片風景,都象徵着一種人生!

讀《紅樓夢》我們被美驚醒!“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