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三國演義》讀後感550字

學識都 人氣:1.33W

篇一:《三國演義》讀後感

2篇《三國演義》讀後感550字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家喻戶曉的角色如:張飛、關羽、劉備、曹操、孫權、周瑜、諸葛亮等。他們個有個的特色。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當我讀到董卓那殘暴的行爲,就會爲,因他而死的無辜百姓憤憤不平,也痛恨皇帝的懦弱,但這也不能夠怪他,因爲他畢竟也只是一個年幼的孩子,我也很呂布助紂爲虐,他明明功夫極好,卻爲了董卓給他的好處,而殺害了自己的義父,如果可以我真想問問他在想什麼,咋麼可以爲了利益而殺害自己的義父呢。

幸好老天是公平的,司徒王允巧用連環計,把董卓和呂布耍的團團轉,最終董卓還是難逃厄運被殺害,但那也是他活該,做了那麼多傷天害理的事情,遭報應了吧。再說說諸葛亮把,諸葛亮一直是我做崇拜的人物,一個他十分的聰明,雖然周瑜也很聰明,但他的'心胸太過於狹窄,不然也不會導致他最終被氣死的結局。

諸葛亮用他的聰明才智化解了許多危機,和一個個陰謀詭計,我想沒有他劉備也就不會有蜀國,要是我身邊也有一個聰明過人的軍師該多好,這樣他就這樣用他的聰明才智幫我度過一個個難關了,可惜我身邊沒有一個像諸葛亮一樣的軍師。

而張飛、關羽、劉備真是兄弟情深啊,沒有張飛、關羽劉備可能也就沒有蜀國。而對於曹操我覺得他就像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一隻老狐狸,他很謹慎,但有時候太過於謹慎未必是一件好事,一句話說的好,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果他沒有那麼謹慎可能就沒有草船借箭那回事了,但也正是如此才突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國演義》不虧是羅貫中傾盡心血的著作啊!

篇二:《三國演義》讀後感

以前只看了《西遊記》和《水滸傳》兩本名著。我一直認爲《三國演義》比較適合男生看,所以就沒有怎麼看。自從周老師規定我們看後,我就愛上了《三國演義》!儘管我記不住所有人的名字,但是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三國演義》裏,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儘管諸葛亮的智慧和周瑜不分上下,周瑜曾說:“既生瑜,何生亮?”但是諸葛亮的氣量比周瑜大,這就是諸葛亮勝過周瑜之處。

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諸葛亮七擒孟獲。蜀國的南邊有個荒蠻之地,南蠻王就是孟獲,孟獲手下的人都比蜀國的人強壯,光靠硬仗,蜀國是肯定打不贏的,所以得用智取。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諸葛亮用計在峽谷擒住孟獲的那次。南蠻的三大元帥被諸葛亮打敗後,諸葛亮佈下伏兵,就派了兩員大將引誘孟獲上鉤。兩人假裝戰鬥失敗,引孟獲入峽谷。諸葛亮再派了四名大將,兩名在後面追趕,兩名在前面夾攻。孟獲實在抵擋不住,被魏延活捉了。可是孟獲還是不肯服氣,諸葛亮大方地將孟獲又放了回去。

諸葛亮六次擒住孟獲,孟獲都不服氣,所以每次諸葛亮又都將孟獲放走了。直到第七次,孟獲才輸得心服口服,我覺得孟獲是個頑固不化的人。

剛開始我不是很理解諸葛亮爲什麼要這樣做,都抓住孟獲了爲什麼還要將孟獲放回去呢?都已經抓住了,放回去有用嗎?孟獲已經是諸葛亮的手下敗將了,不服也得服啊!諸葛亮這樣做不是多此一舉嗎?如果是我,第一次抓住孟獲了,我就不會將他放回去了,不管他輸得是不是心服口服,反正他已經敗給我了,還放走他幹嘛呢?抓來抓去,總是要被我抓到的,還不如一次抓住不放了呢!到後來,我才真正理解諸葛亮的做法,諸葛亮是爲了讓孟獲輸得心服口服,因爲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

還有許多關於諸葛亮的發明和故事,如諸葛亮發明的孔明燈,他造的牛流木馬,火燒赤壁和草船借箭等……

諸葛亮真是難得一見的奇才,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