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700字2篇

學識都 人氣:2.03W

篇一

《三國演義》讀後感700字2篇

我讀了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在這本書中,我認識到許多人物的性格,比如關羽忠肝義膽,諸葛亮神機妙算,曹操是奸雄……書中許多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先讓我來說說曹操吧!曹操一生都屬於踩在針尖上的人物,奸詐的很。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非常無情無義。我剛開始看《三國演義》的時候,覺得曹操是超級無敵大壞蛋,特別是他後來說的那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是什麼思想嘛?爲人不善,光想着自己,太自私自利了!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戰火紛飛的年代,爾虞我詐的社會,他不殺別人,別人會殺他。那個時代,註定這些人物的命運不像我們現在這般安逸自由。我們看電視的時候,不是也經常看到這句話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接下來我講講諸葛亮吧!太厲害了,諸葛亮簡直是神話,他用兵如神,書中寫到的他是很少打敗仗的。有一次,居然用“空城計”退司馬懿的軍隊,單單一個人在城樓上彈琴,讓人望而生畏。還有“草船借箭”,他出人意料,向曹操借了十萬支箭,最後還讓士兵喊:“謝曹丞相賜箭!”這麼有才華,難怪會引起周瑜的嫉妒呢?周瑜無奈地說:既生瑜何生亮。

書中還有許多人物形象,劉備吧,仁義當先。落難時,還帶着百姓逃命,得到百姓的愛戴。關羽呢,非常忠誠,曹操待他不薄想把他招過來,但他不爲所動。張飛,有點魯莽,只是看到張飛的時候,我覺得有一個疑慮,這麼魯莽的人,怎麼會家財萬貫?還有司馬懿,也是很聰明的.,但因爲他屬於魏軍,就對他沒好感了……

《三國演義》裏的人物太多了,有些角色出現沒一會兒,就掛掉了,死太快的都記不住。從頭到尾,寫得多,活的長的都屬於“主人公”或者“男一號”,這次初讀三國,我體會最多的就是“主人公”們的性格,下次再讀,肯定還會有其他感受。 以上就是我初讀《三國演義》的感受。

篇二

拉羅什夫科曾經說過:取得成就時堅持不懈,要比遭到失敗時頑強不屈更重要。堅持這個詞筆畫少卻含義大,我們卻因爲學習苦學習累而終日應付了事,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着力處。

看完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的是三顧草廬這個故事,故事主人公劉備正擁有着這個。

話說劉備很是仰慕諸葛亮的才華,於是不顧一切前往諸葛亮的住處去尋找他。後來有一天劉備張飛關羽一齊來到隆中,但是這時諸葛亮不在,最終他們抱着失望而歸。回到新野之後,聽到人說諸葛亮已經回來了,後來他們又馬不停蹄得奔往隆中,但去到之後,書童說他已經被人請走了,他們還是抱着失望而歸。一段時間,劉備打算第三次探訪諸葛亮,後來三人來到門前又發現諸葛亮正在裏面睡午覺,劉備爲了不打擾他就在草階上等候着。性格急躁的張飛看見哥哥這樣想一把火燒了草廬被關羽阻擋了。等候了良久,諸葛亮終於醒了,劉備很是高興,諸葛亮看到被感動覺得劉備非常得誠心,於是就與劉備一起商討國家大事,也答應了與劉備一起共圖大業。

看完這個故事之後我很是驚訝,沒有想到堅持能煥發出這樣一種無比大的能力,後面換得了成功。試想劉備因爲自己再三得探訪諸葛亮,可是如果再去了兩次之後,死心了,沒有再去第三次,中國的歷史上是否還會記下“諸葛孔明”這個名字呢?

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可是世界上有多少人是那麼得幸運的呢?如果沒有了第三次,劉備會成就大業嗎?諸葛亮這個才子會被伯樂相中嗎?這個才子還會在草廬中埋沒了自己的才華,繼續這樣碌碌無渾渾噩噩爲得過日子嗎?其結果是不以爲然的。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是如此的,多少人因爲不敢做沒耐心不會做而一下子決定自己呢。其實我們有許多都像諸葛亮一樣,希望自己能被人發掘出來被伯樂相中,卻不敢脫穎而出,其結果既浪費了自己美好前程又使社會上埋沒了一個才子,但命運這件事是掌握在我們手上的。

如果沒有那一下下的堅持,無志者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