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不就業的原因

學識都 人氣:1.84W

心理不就業的原因

大學生心理不就業的原因

首先,大學生欠缺生存憂患意識,沒有自食其力養活自己的觀念和責任。這部分大學生共同的特點一般是家庭經濟情況比較好,父母對於子女比較嬌慣或者比較縱容,養成成年子女自立能力和意識薄弱,畢業對於他們只是一個形式而沒有價值和意義,因此有人也形象地將這些學生稱爲“NEET族”。

另外造成學生不思進取的原因是學校教育的缺陷。高考指揮棒下的學生只知道埋頭學習、認真考試,不知道如何做人。如有的學生高考分數很高,入學後卻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更談不到照顧他人。洪戰輝帶着妹妹上學的事蹟感動和震撼了大學生,原因之一就是當前很多大學生生活過於安逸、享受,沒有生存的壓力。

第二,大學生“長大不成人”,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突出的表現就是“心理不就業族”的頭腦中完全充斥着自我,考慮就業問題幾乎完全是站在個人利益立場上的表態。大學生雖然在生理年齡上已經是成年人,但是他們的心理年齡遠遠低於生理年齡,社會化成熟度低,個體責任和社會責任淡薄。如部分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以自我爲中心,不顧及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學生以經濟利益爲導向,貪圖生活享受,不願到貧困地區。如目前最需要畢業生的那些邊遠地區、中小城市、艱苦行業的基層一線等中小型單位雖然非常希望能接收到大學畢業生,但年年要人卻年年要不到人。

第三,錯誤的職業觀,收入水平已錯誤地成爲大學生衡量個人價值的重要標誌。根據相關統計資料,2005年本科畢業生有超過七成月薪在1500――2000元,超過2500元的不足10%,大學生中出現了“畢業漂族”、“啃老族”。另據報道,廣州某項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擇業標準更傾向於實際經濟利益,在待選的16項標準中,個人收入的被選率居首位,達82.2%。中國教育報進行的一次抽樣調查顯示:71.5%的學生希望能在沿海開放城市工作,外資企業金融機構是許多學生最理想的單位。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流傳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學而優則仕”等功利主義的教育價值觀影響了部分大學生的職業觀念,認爲自己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錯誤的精英意識使的他們對職業有過高的期望值,主觀上已經對職業劃分出高低貴賤,沒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概念,對職業的過於挑剔,使他們雖然有較高學歷,總也找不到滿意的崗位,錯誤的職業觀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就業渠道。

另外,大學生被動的等待就業崗位,沒有創新意識和魄力也是當代大學生面臨困境的原因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95年發表的關於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提出:“在學位=工作這個公式不再成立的時代,人們希望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業家和工作崗位的創造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於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培養大學生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應成爲高等教育主要關心的問題,大學生愈來愈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爲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大學生就業不是被動地等待工作,也不是必須在現有特定的領域尋找空缺,而是主動地、全方位地尋找可能的崗位並通過施展才華使其成爲自己的現實工作。

第四,求學時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因此自己沒有學習計劃、學習是被動的、敷衍的,大學四年所學的知識沒有充分被消化形成自己的專業知識系統,對知識的理解是膚淺的,同時沒有內在的學習動機,不可能有意識、系統地拓展相關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導致知識和社會技能欠缺。

目前部分高校招生標準降低,進校後對學生的要求不嚴,加上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專業知識掌握很差,畢業時雖然能勉強過關但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普遍看重人品和能力,不少單位已經開始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這部分學生是很難在就業市場上有一席之地的。

第五,大學生心理抗挫折能力薄弱。這樣的大學生由於缺乏自信心,在求職過程中只要受到打擊就會一蹶不振,很難在摔倒的地方重新爬起來,不能有效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主導、樂觀地尋找出路,而是變得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