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體育教學改革實踐體會和探索研究

學識都 人氣:1.16W

本文就素質教育與體育教學改革的關係,提出了“學校體育要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身心素質作為根本目的,要把終身體育教育作為重要的目標在學校體育中植根”,並且要求廣大體育教師應當有超前意識,從長遠需要出發,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為終身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高中體育教學改革實踐體會和探索研究

一、研究目的

在分析學校素質教育的任務與體育教學改革的本質中,深入研究體育教學改革與學校素質教育的關係,為培養中學生的終身體育觀念,增強中學生身心健康和優化體育課的教學提供理論依據。

二、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文獻綜述的研究方法,為本文的撰寫提供理論基礎。

三、結果與分析

1.學校素質教育的任務。眾所周知,學校體育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就是緊緊圍繞增進學生健康和增強學生體質服務。要改變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的教材教育體系,建立以服務於“全民健身計劃”為宗旨的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學以致用的新教材體系,以充分體現出促進人的身體和心理向着良好健康的方向發展的體育教育本質。

2.體育教學改革的本質。我校在體育教學改革方面可謂走在了河南省的前列,所選用的教材也是充分考慮到了素質教育實施的需要。體育教育作為現代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充分發揮體育素質教育的功能,通過有組織、有目的的體育教學,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體育鍛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育、養成終身鍛鍊習慣的教育,並同時對學生進行科學鍛鍊身體的文化素質的培養,全面鍛鍊學生的身體和心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3.體育教學改革與學校素質教育的關係。體育教學改革與學校素質教育,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素質教育是本質,教學改革是手段。深化教學改革,才能提高素質教育的水平;素質教育是衡量教學改革成敗的唯一標準。

(1)學校素質教育的內容。在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中,要始終圍繞素質教育的內容而展開,教學改革的目的是能深化素質教育的內容,豐富素質教育的內容,並在學生整體素質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做文章。

(2)學生的全面發展。體育素質教育首先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要求教師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獨立自主、創造性的學生興趣,並逐漸養成自覺鍛鍊的習慣,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培養學生健全的體魄和寬廣的胸懷,豐富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健身的效果。在發展學生健康的人格方面,現代素質教育要求體育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自尊、自強、熱愛生活以及對美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對苦、難的忍耐能力和對社會的應變能力。體育素質教育,是人的綜合發展教育。其中,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主要的內容。過去的教材中,偏重於學生的身體發展要求,而對學生的個性、人格等發展教育,很少提及,更沒有要求學生到大自然中去經受各種鍛鍊的內容,只把學生關在校園內進行封閉式的體育教學。新教材在這方面做了適度增添,並在中考體育中增加了游泳這一項目。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的另一個顯着變化就是改革了體育考試的評定標準,實現了以每個學生的體育思想道德、體育運動水平等多方面的素質和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為標準來替代以往只以一個主觀分數來評定的轉變,使得每個學生都能生動活潑、愉快主動地參加各類體育考試。為了綜合反映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個性特長,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真實的體育原則,我們推行“成績+特長+技術評語”的評價模式至今已有九年。

(3)素質教育中,區別對待的原則。21世紀學校體育教育發展的方向是如何使學校體育全面而主動地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使學校體育準確找到與素質教育同頻同振的合拍“音符”,並使之產生共鳴,唱響時代教育的主旋律。體育新課程標準規定,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考試標準的制定都必須顧及全體學生體育學習的實際,要求課外活動的開展應當盡一切可能滿足全體學生的不同需求,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獲,練有所成。學校體育應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既要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又要培養學生終生體育的意識和能力,還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體育文化素質。

(4)教學改革中,兼顧體育的學科特點。體育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在整個教育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始終以實踐課作為主渠道,以達到其自身的目的。因此,在體育教學改革中,不僅要突出學生親身參與體育的實踐,也要充分重視體育理論知識及體育時事新聞的傳授和傳播,增加理論課的授課時間和內容,增大室內體育場館的使用頻率,為實現體育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想盡辦法、物盡其用。

21世紀的學校體育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身心素質作為根本目的的,它把終身體育教育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在學校體育中植根,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應當細心呵護這枝幼苗,潛心培養好這枝幼苗,廣大體育教師應當有超前意識,應當從長遠需要出發,主動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適應我國教育總體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同時考慮學生自身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其具有後繼發展的內在潛力,為未來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素質教育風格,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