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探索論文

學識都 人氣:2.72W

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藉助醫學人才的培養以促進人類健康,但是,醫學和醫學教育領域“重臨牀、輕基礎”的現象普遍存在。事實上,臨牀醫學為基礎醫學提供豐富的研究材料,而基礎醫學為臨牀醫學提供理論分析和科學方法,基礎醫學研究和臨牀醫學研究的合作是解決臨牀相關問題的關鍵,兩者是互惠互利的關係。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是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於基礎研究與臨牀實踐相結合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無論是臨牀醫生還是基礎研究人員都認識到加強臨牀與基礎結合的重要性,因此,在醫學教育過程中採取基礎與臨牀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為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基礎醫學是我校重點建設學科,和其他醫學院校相似,我校的基礎醫學研究生在招生、培養和就業中存在生源欠佳、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科發展薄弱、就業渠道不暢等問題。如果採取基礎與臨牀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培養,將有助於提高基礎醫學研究生的綜合醫學研究素質,拓寬學術視野和就業途徑。但是,在培養過程中如何做到臨牀醫學與基礎醫學有機融合,以及在基礎醫學各學科和專業中的具體操作措施,還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課題。近年來,針對我校基礎醫學研究生教育中曾存在的基礎研究與臨牀實踐脱節等情況,我們在導師選拔、課程設置和學位論文課題等方面注重基礎與臨牀的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改革,並取得了初步成效,進一步推動和加強了我校基礎醫學教師與臨牀一線醫技人員的交流和融合,提高了基礎醫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探索論文

1增強基礎研究人員與臨牀醫技人員的交流,組建聯合導師組

為了保證基礎醫學研究生解決臨牀實際問題的學術視野和科研技能,在師資力量配備上注重基礎醫學教師和臨牀醫技人員的交叉與融合。我們利用學校附屬醫院的資源組建了臨牀與基礎相結合的師資隊伍,根據研究方向,由基礎醫學教師和相關臨牀醫技人員組建聯合導師組。例如,聯合神經外科、骨科和腦外科等臨牀科室的教師組建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專業導師組,聯合醫學檢驗科、感染科等科室的教師組建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專業導師組,聯合病理科、腫瘤科和ICU等科室的教師組建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專業導師組,聯合放射科、核醫學等臨牀科室的教師組建放射醫學專業導師組。導師組根據學生入學前的專業基礎、研究方向及學生的研究興趣,制定基於臨牀實踐與基礎研究相結合的個性化培養方案,在基礎導師和臨牀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學位論文選題、課題設計及實施,並且保證每個研究生可以在與研究方向相關的臨牀科室調研、實習或實踐,充分依託臨牀醫學專業資源為基礎醫學人才培養服務。

2調整課程設置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趨勢,近年來我們在研究生課程設置方面進行了優化調整。首先,調整了公共課考試方式和授課學時,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和自然辯證法等課程的考試方式進行改革的基礎上,減少了英語和計算機應用課程的授課學時(分別從108學時和54學時縮減為72學時和36學時)。基於網絡信息環境中的文獻檢索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新變化,醫學信息檢索與應用課程由25學時縮減為18學時。公共課的調整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專業實踐的學習時間。專業基礎課的設置方面,僅保留了高級生物化學、高級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細胞培養技術、醫學科研方法學等共同基礎課程,其他課程由學生和導師組根據學生入學前所學專業及課程、研究方向等因素共同商定,實現了基於學生個人基礎和不同專業、方向培養目標的個性化培養。在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注重加強科研實驗技能的訓練以及基礎課程與臨牀課程的整合,多開設臨牀問題相關的專題實驗,傳授更多的技術方法,以提高學生解決臨牀問題的`基礎醫學科研能力。

3加強基礎醫學與臨牀實踐的學術交流,鼓勵基於臨牀問題的選題研究

醫學研究的深入發展離不開基礎研究人員與臨牀醫生的溝通。我們既鼓勵基礎研究人員深入臨牀實踐一線尋找有意義的研究課題,也重視臨牀一線醫技人員通過自己的臨牀實踐經驗為基礎醫學教學和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為此,我們定期組織基礎醫學教學和研究人員、臨牀醫技人員、研究生進行學術交流會,就肝炎、腫瘤、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衰老、感染與免疫等重大疾病及基礎與臨牀研究專題展開經驗交流並探討相關問題,最終實現以發現和解決臨牀問題為導向的有效溝通和共同攻關。在這種交流中,基礎醫學教學和研究人員以及研究生可以敏鋭地從臨牀中發現自己所要研究的問題,且可以得到臨牀實踐人員的積極反饋,真正做到基礎研究與臨牀實踐的協同發展,並促進醫學研究逐漸深入,從而創新了研究生培養模式。

4促進基礎醫學各學科整合及與臨牀醫學的融合,加強學科建設

基礎醫學作為醫學各學科的重要支撐,加強其學科建設非常必要。為了充分實現基礎醫學與臨牀醫學之間的交叉融合,我們首先在基礎醫學各學科之間進行了整合:將原有的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兩個學科合併,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整合為人體機能學,將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和免疫學整合為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此外,我們還建設了由人體解剖、組織胚胎、病理解剖及病原生物等標本模塊組成的人體科學教育中心和生命科學教育中心,作為醫學人才培養、基礎醫學研究與臨牀實踐緊密結合的重要基地,有效實現了學科間科學研究和教學資源的整合,促進了基礎醫學內部各學科和人才培養體系的協調發展。同時,在學科羣組建、教師申報科研課題和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建立“以健康和疾病為基礎,以解決實際臨牀問題為導向”的基礎醫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新模式,結合學校相關政策支持,注重基礎醫學教師和研究生的個人發展,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和科研素質,提升基礎醫學的學科整體發展水平。基礎研究與臨牀實踐相結合協同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表明:儘管基礎醫學研究生的生源類別和質量有各種差異,但通過基礎醫學與臨牀醫學在師資建設、課程設置、學科建設、學術交流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使研究生在學習期間能夠得到基礎醫學研究人員和臨牀醫技人員的聯合指導,並通過所掌握的基礎醫學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敏鋭發現和解決臨牀實際問題,充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好地促進了基礎學科與臨牀學科的有機結合和學生醫學科研素質的提高,為適應醫療衞生單位及醫學研究等部門的相關工作奠定了職業技能基礎,從而培養出一批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複合型人才,為基礎醫學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