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論文

學識都 人氣:1.66W

摘要: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環節的突出問題主要有臨牀科研分離、人文素質短缺、創新能力不足等。“以人文素質為體,專業技能為本,創新能力為魂”的指導思想進行教學改革,旨在探索更完善的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更好地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口腔醫療人才。

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論文

關鍵詞: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改革

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求側重於職業實際工作的能力,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與其他學科相比,口腔醫學所包含的科目繁多、專業性強,這更對口腔醫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戰。從2002年本專業招收口腔臨牀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來,教研室提倡培養“以人文素質為體,專業技能為本,創新能力為魂”的創新型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通過不斷摸索與總結,現總結教學改革經驗如下:

1教學模式的創新:臨牀指導ABC模式與導師負責制相結合

首先,大多數口腔臨牀醫學研究生畢業後要進入醫院或診所從事醫療工作,因此他們必須掌握基本臨牀技能,具備過硬的臨牀專業技能,學會治病救人,應對複雜的臨牀工作。然而,每一個學生的情商水平、學習方法、發展目標等均不盡相同。同時,無論是臨牀教學還是理論指導,各個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業務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在充分尊重和肯定專業知識結構、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都存在差異的基礎上,本教研室對研究生的專業素質培養採取臨牀指導ABC模式與導師負責制相結合的途徑。從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理念的不同,將臨牀指導的教學模式劃分為A、B、C三個類型。承擔A類教學模式的教師主要為高級職稱者,他們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長期從事本專業教學,懂得教學法和教育心理學,專業水平高,並在該領域具有一定科研背景,學術水平和專業造詣均比較高。承擔B類教學模式的教師為資深中級職稱教師,已經從事多年的臨牀專業課教學,講課嫻熟,運用自如,緊扣前沿進展,注重對概念、原理的擴展及應用。承擔C類教學模式的教師主要為青年教師,他們在臨牀指導中能夠將知識講透,對於難點和重點部分加以解釋,但教學經驗相對不足。除此以外,由於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興趣愛好、發展目標等不盡相同,根據學生的這些不同點將臨牀學習模式分為A、B、C三個類型。從研究生進入臨牀培養階段後,教研室將根據個人的能力和知識水平進行測試和分組。通過充分的師生互動實現教學相長,培養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精英人才。研究生導師對學生的整個培養過程要做到全面負責,溝通交流,組織協調。作為研究生的直接導師,其主要任務有四:第一,講授口腔醫學科學研究的基本知識以及召開開題報告會和論文匯報會等。第二,與教學管理部門、臨牀指導教師一起參加和指導學生工作。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第三,參加學生部分活動,面對面接觸學生,瞭解學生學習狀況,及時瞭解問題,發現問題,在與學生做有效溝通交流的同時就各種問題發表意見與看法,進行具體指導。第四,適時安排專題報告及讀書報告。在研究生導師全面負責的基礎上,對教師和學生進行ABC分類,實行臨牀指導ABC模式,其目的是通過因材施教,關注每一位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培養出滿足社會各方面需求的多元化優秀人才。

2科研氛圍的營造:教學與科研基本功培訓

科研能力是一個綜合性概念,表現為信息加工處理能力、獨立的分析判斷決策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以及歸納總結並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等。作為高層次人才的研究生是未來醫學科研、教學與醫療工作的希望。要進行一定程度的科學研究,必須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術,形成嚴謹的科研理念。研究生階段短短三年時間內,如何統籌安排課程設置、臨牀輪轉、實驗研究、論文撰寫等任務至關重要。針對實際情況,教研室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方式:第一步,營造良好的互動式科教氛圍,注重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滲透。將以(研討會)為主的互動式教學方法始終貫穿於研究生讀書報告、病例討論、開題指導等活動中;第二步,灌輸嚴謹的科研理念,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術與科研方法。主要通過導師指導、入室培訓、文獻閲讀、學術交流等多種途徑實現。是美國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學的重要範式,其核心是充分挖掘學生與教師的學習潛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認識互動,從而深化對某一主題的認識,實現學術交流的最佳效果。國際上通常把針對某一新學科開設的課程稱為學科型;而把為改善教學質量,將本以面授形式教學的現有課程或新開課程,以研討方式開設的稱為課程型。本教研室主要開展課程型教學法。為讓學生有足夠時間查閲文獻資料,討論課程每兩週一次。具體方法分為三個階段。準備階段:①根據本專業要求制定討論專題。其內容可一部分由教師指定,另一部分從學生提出的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中選出。②依據內容將討論專題劃分為若干子專題,每組負責一個子專題,並根據教師的指導進一步收集查閲相關文獻。學生分組查閲資料、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思路,進行必要的組內討論和研究。實施階段:根據專題內容具體分3次~5次完成,每次約1個小時。流程如下:①學生宣講報告(約30min):子專題組的每個同學就所查閲的有關文獻事先向小組長提交一份書面小結,由小組長製作幻燈片進行彙報;然後,進行討論與交流(約20min),圍繞主講人的報告,聽講學生和老師自由發問,主講人做出回答解釋,同一組的學生可以進行補充;最後由教師對子專題進行小結(約10min)。每次課完成1個~2個子專題的討論。②總結:所有子專題學生彙報完畢後,由教師對討論專題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對該討論專題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和理解。③資料整理:在充分討論,全面認識的基礎上,由各組長負責將教師的總結與各子專題的書面小結及對應的文獻資料一起裝訂成冊,撰寫研究報告和總結報告。

3人文底藴的薰陶:三人行,必有我師

人文是中外醫學共有的屬性。醫療行業是最富有人情味的行業。“夫醫者,非仁愛之心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隨着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口腔醫學認識的不斷提升,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病人,對待口腔疾病診治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不但要治癒病症,還要最大限度減少痛苦;不但要減少痛苦,還要在輕鬆愉悦中得到治療。社會呼喚的是既有高超技藝又有崇高醫德醫風的貼心口腔醫生。目前我國的大多數口腔醫學研究生距離社會的要求充其量只是“半成品”。人文素質的培養必須始終貫穿與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如何處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關係,保持良好的心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自我信念、意志和責任感,以積極、非功利的心態投入到科研活動和臨牀診療過程中,是培養口腔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的核心所在。教學組借鑑了古代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來培養本專業研究生的人文素養。主要採取以下方法對症下藥,有的放矢:首先,以老師為師,定期召開研究生及老師聯席座談會。指導老師利用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經驗為年輕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其次,以病人為師,建立完善的研究生醫患交流制度及回訪制度。要求本專業研究生對接診患者100%做到醫患交流不少於3分鐘,對接診患者回訪率要求不低於50%,特殊病種要求100%回訪。由臨牀指導老師不定期抽查回訪其接診病人,建立第三方評估考核體系。這種制度的建立保證了研究生與病人之間的直接交流,促使其對患者建立高度的責任感,在交流過程中也逐漸鍛鍊了其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最後,以社會為師:鼓勵研究生走出本專業侷限,能夠走出去多見世面,多參與課外活動,多參加研討會、學習班,多進行跨專業、跨學科、跨行業交流,大力提倡並獎勵研究生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爭取交流發言機會。本教研室自2002年開始招收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來,畢業生均就職於三甲專科口腔醫院或三甲醫院口腔科,並在參加工作的五年內成長為所在單位的技術骨幹,其中40%已成為中層管理者甚至於獨當一面的學科帶頭人。作為口腔醫學的新興專業,全體教研室成員不懈努力,致力於培養“以人文素質為體,專業技能為本,創新能力為魂”的高層次創新型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更好地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口腔醫療人才。

參考文獻:

[1]閆翔,蘇寒,孫衞斌.標準化臨牀分級考試在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牀能力培養中的應用[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1):63-66.

[2]丁雪梅,甄良.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改革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10.

[3]井輝.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探析———基於國內幾所大學的探索和經驗[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3):23-25.

[4]徐輝,周新文,厲鬆,等.淺談口腔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3):485-486.

[5]陳景文,劉潔.研究生課程的研討式教學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31(1):55-57.

[6]王興鬆.課程開課分析與管理[J].教育與現代化,2010(3):44-47.

[7]劉珂.基於SECI模型的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時代教育,2011,6(6):74-75.

[8]王鬆靈.我國口腔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中華醫學教育雜誌,2010(5):66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