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象似性的認知研究

學識都 人氣:9.1K

摘要:象似性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是語言相對於任意性的另一個基本特徵。象似性研究對了解語言和認知的關係意義重大。人類認知積極參與人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所以語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觀世界,而是反映人的頭腦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概念或概念結構。通過從詞彙、句法的角度進行象似性研究,能夠較清楚地認識認知在語言規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語言象似性的認知研究

關鍵詞:象似性;認知;概念;能指;所指
  
  一、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象似性
  
  自從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任意性(arbitrariness)的觀點以來,任意性不僅僅被看成是語言的基本特徵之一,而且成為了語言學研究的基本假設。所謂任意性,就是指語言符號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間的聯繫是任意的。換句話説,語言符號的形式、聲音和語義之間沒有任何自然的、內在的或邏輯上的必然聯繫。例如,不同語言對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叫法。漢語把人體上肢手腕前面的部分叫做“手”,而英語則稱做“hand”,法語稱“main”,俄語稱“pyka”。不懂英語的中國人,看到“hand”時,不可能知道它指什麼。只有通過學習,才能認識能指和所指之間的對應關係,而這種關係是不可論證的,無理可據的(unmotivated)。索緒爾之後的布龍菲爾德的結構主義和喬姆斯基的心靈主義都忽視和否定了語言的象似性(iconicity),即語言符號能指和所指之間存在可論證的邏輯關係,並明確指出語言不僅僅在詞彙層面上是任意的,在句法層面上,即單個語言符號通過排列組合而構成的語言結構與意義之間的關係也是任意的。實際上,喬姆斯基將任意性的觀點推崇到了極點。在《語言與心靈》中,喬氏比較了人類語言與動物“語言”,認為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動物“語言”都利用固定的、有限的幾個語言平面,每個平面與一個特定的非語言平面相對應;在語言平面上選取一點就能在非語言平面上找到相應的一點,所以象似性是動物“語言”的特點,人類語言的特點是非象似性[1]105。然而,隨着認知科學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儘管語言符號在基本範疇等級上存在一定的任意性,但在構成上位範疇或下屬範疇時,尤其是構成更大的語言單位時(句法層面),都表現出明顯的規律性,是有理可據的。也就是説,語言除任意性外,還具有另外一個基本的特點,即象似性。
  象似性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時代。在其著作《對話錄》(Cratylos)中,柏拉圖區分了形式與內容之間的兩種關係。一種是由自然決定的,如cuckoo(布穀鳥),其發音類似所指鳥類的叫聲,象聲詞都具有這一特點;象形字,如“傘”,其形狀酷似一把撐開的雨傘,其形狀和內容之間也具有某種內在聯繫。另一種關係是由一個語言羣體成員約定俗成的,如“chair”指一類有靠背,常常有扶手的供人坐的傢俱,“風”指流動的氣流等等[2]250-251。現代認知領域的學者借用了柏拉圖的這一區分,針對語言任意性,提出了語言象似性的觀點。當然,認知語言學對象似性的關心並不主要集中在基本範疇詞彙中的擬聲和擬形,因為這種構詞理據相對來説是相當有限的,在該詞彙領域中,語言的任意性特點更明顯。這也是為什麼索緒爾等將擬聲、擬形作為例外,進而忽視、否定語言象似性的主要原因。認知語言學討論的語言象似性主要集中在語言的結構,尤其是句法結構。從人類認知的角度來説,語言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動因、有理據的,即所謂“心生而言立”[1]104。語言是客觀世界、人類認知、社會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套複雜的符號系統。因此,認知語言學並不否定語言的任意性,但更重視語言的象似性,尤其是在有關語言規則方面的研究中,象似性的地位大大高於任意性,這有助於從語言提供的獨特視角,研究人類認知規律。
  
  二、詞彙層面及句法層面的語言象似性
  
  1.詞彙象似性

TAGS:語言 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