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符號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分析比較

學識都 人氣:1.94W

任意性和象似性都是語言學家們在掌握大量語言現象並深入研究得出的成果,下面是小編搜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語言符號任意性和象似性比較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閲讀借鑑。

語言符號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分析比較

 引言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歷來被譽為現代語言學和符號學的創始人。他首先提出了語言系統的本體研究,並提出建立符號學這一新的學科。他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語言學、符號學以及相關的人文科學的發展。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書中,索緒爾提出了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原則,這一原則被索緒爾認定為語言符號的“兩個頭等重要的特徵”之一。在過去的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任意性原則引起了許多語言學家的關注和討論,在爭論之中逐漸為廣大語言學家所接受和認同。但同時,隨着語言學和符號學的不斷髮展和研究的逐漸深入,有一些學者對任意性原則提出了質疑和反對,其中討論最為廣泛的是語言符號的象似性。

任意性

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連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因此符號的定義是概念和音響形象的結合。其中符號表示整體,用所指和能指分別代替概念和音響形象,語言符號是一種兩面的心理實體。例如“樹”的概念--所指,與拉丁語單詞arbor的音響形象--能指,就構成了一個符號。任意性即能指和所指的聯繫是任意的。例如“姊妹”的概念與法語中s?ur的發音s-?-r所造成的音響形象沒有任何內在關係。索緒爾認為不同語言的存在及語言之間的差別恰好證明了任意性。如果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係不是任意的,那麼不同語言對同一概念對應的音響形象應該是一樣的,顯然事實並非如此。索緒爾還認定任意性原則是頭等重要的,十分肯定地認為“符號的任意性原則沒有人反對”(索緒爾,1980:103)。但同時也指出,其他類型的符號如禮節符號並不一定同語言符號一樣具有任意性,而是更多地由約定俗成的規矩確定下來。因此,正是任意性原則使得語言符號不同於其他符號系統而更有特點、更有研究的價值。

索緒爾所謂的任意性並不是指説話者可以隨意選擇能指,而是指它的不可論證性,即無法論證為什麼某一個能指對應某一個所指,因為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一旦一個能指與一個所指的關係確立下來以後,這個符號就被一個集體所認同並被加以規則約束,個人無法做任何的改變。在此基礎上,索緒爾提出了絕對任意性和相對任意性(或相對論證性)的問題(索緒爾,1980:181-185)。他認為,“符號可能是相對地可以論證的”,但實際上這種可論證性也是相對而言的。絕對任意性和相對任意性是索緒爾對任意性原則的擴展和完善,從詞彙層面擴展開來,堅持絕對和相對的統一。

索緒爾在提出任意性原則時,就已經預見到對於這一原則的建立存在着反對意見,並就兩種可能情況做出了反應(索緒爾,1980:104-105)。第一種是擬聲詞,第二種是感歎詞。

綜上所述,索緒爾提出的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原則有以下幾個要點。首先,他的符號的定義主要指語言符號,尤其是語言符號中的詞彙層面上的能指和所指的對應關係。其次,強調概念和音響形象的對應關係是任意的,並不否認其他類型的符號具有其他非任意性的特徵。再次,由詞彙層面上的任意性擴展開來,就有絕對任意性和相對任意性(或相對論證性)的區分。最後,擬聲詞和感歎詞等語言現象並不足以否認語言符號存在任意性的事實。

象似性

象似性這一概念的提出與皮爾斯的理論是分不開的,因此要了解象似性就必須從皮爾斯的符號學思想入手。皮爾斯提出,“任何一個符號都是由媒介、指涉對象和解釋這三種要素組成,這就是符號的‘三位一體’性質(王銘玉,2004:117)。”在皮爾斯的符號整體中,必須有三個要素同時存在,符號才能成立,即媒介關聯物、對象關聯物和解釋關聯物。這三種關聯物自身又可以各自分成三種,組成一共9種排列組合,被稱為“下位符號”.其中一種稱為象似符號,是指“通過對對象的寫實或模仿來表徵其對象的,也就是説,它是某種藉助自身和對象酷似的一些特徵作為符號發生作用的東西,即在相似性的基礎上來表示對象”(王銘玉,2004:120)。象似符號與指稱對象之間的聯繫是約定俗成的,該類符號的代表有自然語言和各種標記系統等。(王銘玉,2004:402)由象似符號就引出了象似性的概念,王銘玉認為,“象似性可以理解為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自然存在着的符號解釋者所感知到的一種相似性,而且這種相似性有程度上的.差別”,“是指象似符號與其所指之間的可論證的相似關係”(王銘玉,2004:404)。然而,到目前為止,對象似性這一術語的確切定義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不同學者對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側重點。沈家煊認為語言的象似性是相對於任意性而言的;嚴辰鬆認為“語言結構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所經驗的世界結構”;張敏認為“語言的形式和內容之間的聯繫有着非任意性、有理據、可論證的一面”;王寅認為象似性是“符號在音、形或結構上與其所指之間映照相似的現象”;王銘玉對象似性下的定義為“映照在語言符號系統單位和關係之間以及語言運用過程中的、被人感知的、能指和所指之間的自然相似性特徵”(王銘玉,2004:405-06)。

根據象似性在不同的語言及同一語言的不同層次的不同體現,王銘玉將象似性分為三大類:影象象似性、擬象象似性和喻象象似性(王銘玉,2004:411-19)。其中影象象似性指語言符號的聲音或外形與其所指之間有着自然的聯繫,主要體現為擬聲詞和象形文字。這一理論對於研究漢語語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王銘玉,2004:422-26)這與漢語語言文字為世界上眾多語言中較少見的象形文字不無關係。漢語語言文化的象似性傾向一直較高。首先在語音上,漢語中的擬聲詞十分豐富,語音結構方式也較多,使用疊字等手段達到儘量模擬現實聲音的效果。其次在漢字形體上,象形、指事、會意3種造字現象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象似性,相關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再次在詩歌藝術方面,賦、比、興等手法的運用,使得詩歌藝術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隨着對象似性問題的關注和研究的深入,許多語言學家逐漸接受了象似性理論的一些觀點。儘管象似説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被學術界完全地接受,但是對這一理論的研究所具有的重大意義是不容忽視的。雖然在象似性與任意性之間存在着爭論,但這類的爭論和探討對於語言學和符號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任意性VS象似性

雖然有一些語言學家將任意性和象似性置於針鋒相對的立場上,認為這二者必有一個是錯誤的,但是通過對二者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任意性和象似性並不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兩種觀點。

就符號的定義上來説,索緒爾與皮爾斯的觀點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他們在各自認定的符號基礎上所提出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並不具備可比性。

索緒爾的符號主要是詞語層面上的關係,而皮爾斯的符號則是一個命題。(郭鴻,2004)由此可見,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和皮爾斯的語言符號是完全不同的兩套體系,他們各自體系內所體現出的原則並不適宜拿來進行比較甚至互相針對。

同時,索緒爾的任意性原則強調的是語言符號形成最初的狀態。所指和能指之間建立起關係是任意的,儘管隨着語言的發展,這一關係被確定下來不能隨意更改,但在初始時候的任意性是無法否認的。而象似性則更多地強調符號發展過程中,人們有意識地將具有相似性的二者連結起來形成對應關係。

再者,任意性與象似性的適用範圍也是不同的。從大的符號學的角度來説,象似性的存在確實可以找出許多依據,如一些語言學家就用象形文字和擬聲詞等違背任意性但符合象似性的語言現象來駁斥任意性原則從而支持象似性。而確實存在着這樣的語言現象是任意性無法解釋清楚的。但如果縮小到索緒爾所界定的符號定義上來説,概念和音響形象之間的關係用象似性來解釋就説不通了,畢竟,語言學家們仍然無法解釋“姊妹”的概念與s-·-(rsur)之間的聯繫究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可見,任意性與象似性都各有各的優勢和不足,以二者中任一種原則來取代或者抨擊另一種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結語

通過對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分析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原則屬於不同的範疇,各有其獨特的角度和不同的適用範圍,不能單方面地認定其中某一個是對的,而另一個是錯的。任意性和象似性都是語言學家們在掌握大量語言現象並深入研究得出的成果,分別代表了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學思想和皮爾斯的符號學思想。對於尚在不斷髮展的語言學來説,它們沒有對錯之分,每一種觀點都有不斷髮展和完善的可能。語言學家和語言工作者的工作就是通過不斷的研究和探討,促進理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着。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郭鴻。索緒爾語言符號學與皮爾斯符號學兩大理論系統的要點--兼論對語言符號任意性的置疑和對索緒爾的挑戰[J].外語研究,2004(4)。

[3]胡壯麟編。語言學教程(修訂版中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王銘玉。語言符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

[6]楊信彰。評索緒爾的語言符號任意觀[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