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探微

學識都 人氣:2.89W
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探微
摘要: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是語言表達的一種高級形式,是文章文學性在語言方面的重要體現。本文從煉字、修辭運用、表達技巧三個方面分析了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關鍵詞:語言;生動性;形象性;煉字;修辭運用;表達技巧
        我們來比較一下以下兩個句子。“春風吹進了屋子。”“春風輕輕地推開窗子,把鳥語、花香、泥土的氣息帶進了屋子。”第一句表明了“春風進屋子”這一事實。第二句寫出了春風如何進屋子——“輕輕地推開窗子”,從窗子進入屋子;進屋子時怎麼樣——風裏傳來鳥語、夾着花香、伴着泥土的味兒。前者把意思説明白,説清楚了;後者藉助擬人和排比把意思説生動,説形象了。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是語言表達的一種高級形式,是文章文學性在語言方面的重要體現。語言生動形象要從煉字、修辭運用、表達技巧三個方面下功夫。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動詞或形容詞來表情達意。恰當地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能化實為虛,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能生動形象地表情達意;運用象徵、對比及各種描寫的手法塑造生動豐滿的形象,表達作者的情感態度。如何才能做到語言的生動形象呢?下面我們從煉字、修辭運用、表達技巧三個方面來探討。
        一、煉字
        煉字,即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其目的在於以最恰當的字詞,貼切生動地表現人或事物。古人有詩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些詩句都説明了煉字的重要性和困難性。唯其重要,我們才更要在煉字上下足功夫。
        傳説中,蘇東坡有個聰明的妹妹蘇小妹,其詩才在東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題考哥哥,要大哥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説出詩眼。蘇東坡不假思索,張口就來:前句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不屑,譏之曰“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後,再來兩句:“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雖好,但仍不屬上品。”東坡啞然。蘇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東坡吟誦玩味之後,不禁叫絕。 “輕風”徐徐,若有若無,“細柳”動態不顯,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地形象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與“輕”、“細”相宜,和諧自然。“扶”字又把風人格化了,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東坡的“搖”、“舞”當與“狂風”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無朦朧之美,“隱”也欠貼切。既然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就沒有白天那麼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滿句生輝。
        《守財奴》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粧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着的嬰兒。”老虎撲上嬰兒固然有力量上的強烈對比,如果我們在“老虎”一詞的前面加一個限制性定語“飢餓”,就更能表現出葛朗台對金子的貪婪和狂熱,也更形象地展現出了他在弱小女兒面前的兇殘。
        從以上兩例我們可以看出,煉字主要是在動詞和形容詞上的推敲。
        二、運用修辭手法
        煉句,即根據表達內容和情感的需要,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情達意,主要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排比、擬人等。比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語言表達更生動形象的一種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其具有化實為虛,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琴聲高低變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詩人用“急雨”“私語”“大小珍珠”來比喻琴聲高低變化的情景。如駱賓王的《詠蟬》在第五、六句中,運用比喻修辭手法:“露重”“風多”比喻社會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受壓制。蟬如此,人也如此,詩人以蟬自喻,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情感。
        在現代名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是把比喻運用得爐火純青。“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以上比喻寫出了葉子的形狀,“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寫出了花的情態,“裊娜地開着,羞澀地打着朵兒”;寫出了花的色澤,“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寫出了花的香味,“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文章因這些生動形象的比喻句而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把一幅月下荷塘的美麗圖畫呈現在了讀者面前了。
        三、運用表達技巧
        語言生動形象的文章層面是指運用各種表達的技巧來表情達意,增強表達效果。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和形象性的表達技巧主要有象徵、對比及各種描寫的手法。如:白描、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等。
象徵是用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事理並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理,是一種託物寓志的表現手法。如黃巢《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寫的是秋風蕭殺,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卻精神百倍,方興未艾,長安城裏遍地黃金璀璨,清香瀰漫;實際上,詩人是以菊花盛開象徵起義的最後勝利,表達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統治的決心和信心。由於長期使用,象徵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如火炬象徵光明,烏雲象徵黑暗,松柏象徵高潔,雄鷹象徵勇敢等等。 
        象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也可使複雜深刻的道理淺顯化、單一化。又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徵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         細節的描寫產生細膩傳神的效果,容易引起情感共鳴。魯迅的《阿Q正傳》中有一段阿Q刑前畫押的細節描寫:“要畫圓圈了,那手捏着筆只是抖,於是那人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平生的力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合縫,卻又向外一聳,成了瓜子模樣了。”這個行為細節,具體、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點——直到死還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