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事》中的女性形象

學識都 人氣:1.54W

《婚事》是尼日利亞女作家阿迪契短篇小説集《繞頸之物》中的其中一個故事。小説主要集中於對尼籍知識分子女性在遠嫁美國之後婚姻生活的描寫,呈現了尼日利亞女性疏離的家庭關係和被安排的婚姻命運。它講述了一個遠嫁到美國的尼籍女性在發現丈夫隱瞞婚史之後自我意識的逐漸覺醒。這個故事揭露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未出嫁前,她們要承擔的家庭責任比男性更多,成家在之後充當傀儡妻子,唯命是從,不能自主依據意願行事。故事裏女主人公有一個自我意識逐漸覺醒的過程,但阿迪契對它的出路仍抱悲觀態度。

《婚事》中的女性形象

一、婚前境遇

《婚事》裏,女主角婚前承擔的家庭責任比其他兄弟姐妹都要多。奇娜查從小寄住在叔叔嬸嬸家,揹負着被施與恩惠的包袱成長。為了避免説成“不知好歹,忘恩負義”,她為了上大學一次次參加聯合招生委員會的考試,“在嬸嬸麪包店裏賣出的麪包,比恩努古所有其他的麪包店都要多。而家裏的傢俱和地板擦得鋥亮,也完全是因為我。”她承擔的家庭責任遠遠超出了一個未成年女子應承擔的分量,但還是沒有避免被安排婚姻的命運。對於自己的婚姻,她覺得是被“安排的”。在婚姻裏,她所感知到的不過是“惱人的鼾聲,無法放置的傢俱”,對於夫妻間的纏綿,於她而言沒有任何的歡愉,不過是“隔夜的嘴巴冰冰潮膩膩的,那氣味聞上去猶如奧吉貝特市場的垃圾桶”。

二、婚後地位

奇娜查婚後的地位有如傀儡妻子一般,對丈夫唯命是從。《婚事》裏,丈夫通過對自己民族性的拋棄,使自己美國化來避免邊緣化。而這種行為在婚姻之中起了一定的'消極作用。丈夫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去尼日利亞化的過程裏,也在用同樣的標準要求妻子恩科姆,這種要求極為嚴重,幾乎達到了操縱的地步,使得夫妻關係日益緊張,讓奇娜查覺得丈夫越來越陌生。

丈夫對奇娜查的操縱主要體現在一下三個方面:

語言上,丈夫不鼓勵奇娜查對事物進行任何非美國化的命名。關於“佔線”和“忙音”的區別,“你好”和“歡迎你來”打招呼上的差異。公共場合必須講英語,兩人生活中對話也被要求全用英語。生活習慣上,喝茶由尼日利亞式“加奶加糖”到完全不加任何佐料。要求妻子按照《全美烹飪大全》做飯,不想讓人覺得自己家裏有“外國飯菜味”。為了名字更好被人記住,拋棄了自己的尼日利亞名字而取名“戴夫”,還為奇娜查取名為“阿加沙”。戴夫逐步西化,追逐“主流化”的過程中,他對奇娜查的操縱步步加強,兩人的感情隨之疏遠。奇娜查甚至覺得“我不知道他名字,因為我不認識他”。

丈夫對奇娜查生活習慣上的操縱,正如他們逛街時他致意要為她買的那件大衣,“儘管是她的兩倍之大,但因為價格便宜,還是買了下來”。

三、覺醒與反抗

《婚事》裏,除了“妻子”這個角色,其餘女性角色的作用也不可忽視,而且她們的設置與“妻子”的覺醒程度和反抗力度緊密相連。

鄰居尼婭是喚醒奇娜扎個人意識的重要角色。與上文提及的傭人不同,尼婭是一個放蕩不羈的美國新時代女性。在奇娜扎與丈夫的矛盾尚未白熱化,未正式宣之於口時,她已與尼婭交好。在與她的交談之中,奇娜扎第一次“我的意識中有什麼東西突然躥動了一下,這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新想法,就是掙我自己的錢,我自己的。”女性的個人意識被喚醒,並且從感性體驗上升到了理性認知,意識到只有掙“我自己的錢”,經濟上的獨立才能擺脱被丈夫操控的地位。和丈夫發生矛盾時,尼婭建議奇娜扎“等到自己拿到綠卡再離開。申請保險金,另找個住處,自己養活自己,一切從頭來過”。奇娜扎也同意了這樣的做法。

早在19世紀劇作《玩偶之家》裏,易卜生對被人操縱的妻子娜嘉賦予了自我意識覺醒,離家出走的結局。魯迅卻一針見血地指出,娜嘉出走並不是故事的結束,沒有經濟來源,沒有謀生手段的家庭婦女,離家出走後只能變成另一個娜嘉(布勒東《娜嘉》)。因奇娜扎的覺醒與反擊註定以失敗告終,雖然阿迪契給予這個故事開放性的結局。

四、結語

將本短篇小説集與當代美國小説中的女性形象對比中,例如多克特羅《上帝之城》中的女法師,,理查德鮑威爾斯《回聲製造者》中的卡林,作為尼日利亞女性作家,阿迪契筆下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帶有非洲大陸色彩與女性作家的印記。首先,長期以來非洲大陸各國女性蒙受的不被尊重,不公平待遇,是無法通過短短數十年女性在教育地位上的改善而得到提高的,因而女性形象以及其地位被阿迪契作為重筆描繪的對象。在上述幾位作家筆下,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沒有作為故事的主體被着重渲染。其次,女性作家的特色讓阿迪契在感知這一切時比男性作家更為敏感。例如在厄普代克和理查德鮑威爾斯的筆下,都有對女性身體特徵極為細緻的描寫,女性是作為被觀賞的“他者”;而阿迪契更注重於女性感官上的觸覺與體會,女性是作為感受的主體存在於小説之中。

參考文獻:

[1]阿迪契,《繞頸之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

[2]阿迪契,《單一故事的危害性》,TED.

[3]石平萍,《小女子,大手筆――尼日利亞作家阿迪契》,《世界文化》雜誌2010年6月.

[4]薩伊德,《東方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TAGS:女性 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