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論文四篇

學識都 人氣:1.04W

第一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論文

高校體育教學面臨的問題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論文四篇

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分為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兩個層次,基本目標包括培養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並養成自覺鍛鍊的習慣,並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基礎認知;具備一定運動競技能力以及處理體育運動意外的能力;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即既具有強健體魄又具有堅韌和積極樂觀的心態;社會適應能力,即在社會生活和工作中具備團隊意識和合作的能力。高級目標是基礎目標的升級版,在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客觀地説,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普遍連基礎目標都沒有實現。首先,我國高校學生普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很低,尤其是一些本身就沒有體育愛好的女生,幾乎一遇到體育課就找各種理由躲避,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也幾乎與體育活動無緣;其次,大學體育教學形式化嚴重,體育課在大學課程安排中佔的比例很小,短短四十幾分鐘的課程中老師講解運動理論的時間就佔據了1/3,真正進行活動的時間非常有限。在討論高校體育教學面臨的問題時,人們往往將原因歸結於教育部門、教師及家長的重視程度不夠。但脱離了我國整個教育體制以及社會環境來研究高校體育教學面臨的問題是不科學的,高校體育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有教育部門和高校自身的原因,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宏觀經濟社會環境的影響。從短期看,體育與其他知識性和技能性的課程相比,對學生今後發展的影響並不直接顯著。客觀上受制於競爭壓力和生存壓力,學生在學習中首先要解決自身生存的能力,即能在畢業以後找到好的工作以及促進良好的職業發展。因而專業課、英語等知識和技能性的課程在任何教育相關參與者的題目中都排在前面。從體育文化傳播和體育產業化發展角度看,由於學生和家長對體育活動的熱情、參與度和體驗經歷不足,導致體育活動缺少關注人羣和參與人羣,體育賽事缺少產業化運作的基礎。而缺乏產業化運作的體育賽事和體育文化經營又因為缺少資源以及預期的支撐,水平停滯不前甚至相對倒退。進而參與體育、享受體育的人就越來越少,最後陷入惡性循環。拋開天生人種差異,我國體育文化和產業化運作水平目前也落後於日韓及東南亞國家。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以終身健身為指導思想。歐美國家無論個人收入、精力和地位如何,都會堅持參與體育活動,塑造自身體型和身心。終身健身不僅是要利用體育活動保證基本的身體健康,更是保持良好的體型以及精神狀態。長期堅持體育鍛煉的人,體型勻稱挺拔,精神飽滿充滿陽光,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同時參與體育運動也是一種很好的排解壓力和負面情緒的途徑。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以滿足學生多層次需求為目標。除了健康健美需求以外,學生對於體育專業知識、體育文化、體育競技等領域都具有強烈的需求。體育運動本身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刺激性,而越是對一項體育運動有專業的瞭解和長期的關注,從中獲得的快樂和感悟就越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當通過各種手段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提升學生觀賞和評價體育活動的素養和能力。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以傳播體育精神為內核。體育活動,尤其是競技層次的體育競賽,與玩耍和逗樂有本質區別,它們不僅展現了人類利用肉體進行的精彩極致的動作和協作,更是競爭精神、團隊意識、抗壓能力、拼搏精神等高尚品德的載體。而從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外延看,教學改革能夠實現體育文化和體育產業化的快速發展。體驗式培訓的內容及應用顧名思義高校體育體驗式培訓是指通過各種形式,讓感官直接感受到體育項目的過程和帶來的體驗。體驗式培訓不是簡單地將學生帶到現場或者組織觀看資料,而是要有明確目的、充分的資源準備以及後續的強化實踐措施,組成一個“端到端”、完整的培訓體系。體驗式培訓首先要明確效果目標。通過體驗式培訓希望達到實際改變學生主動參與度和堅持度、提升學生體育鑑賞水平的目標。因此在設計適合的培訓資源和培訓形式前,需要對培訓效果目標進行摸底調查。通過問卷調查或者訪談的方式,瞭解不同學生羣體參與體育活動、體育運動認知水平以及影響因素,並調查學生對體育教學形式和教學資源的期望。在掌握了學生的情況和需求後,才能結合學校條件制訂培訓目標以及選擇合適的培訓資源和形式。由於不同學生羣體愛好的體育活動不同,對體育活動認知的差異以及參與體育活動的條件不同,學校在制訂體驗式培養目標時應綜合考慮不同學生的需求,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創新體驗式培訓的形式,達到以最節省的資源滿足更多學生的需求。體驗式培訓資源和培訓形式的選擇。體驗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模擬競技、觀看、研討等,不同的方式需要的資源和培養的內容不同。模擬競技是學校常用的體驗式培訓方式,也是歐美國家較為流行的模式。任何一種體育活動,親身參與其中是獲得體驗的最佳方式。例如歐美國家在培養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和能力時,從低年級開始就按照模擬專業的組織方式進行體驗,包括專業的訓練、專業的服裝以及專業的校園賽事運作,學生無論是選手還是觀眾,都能從專業的體育活動體驗中獲得很好的體驗,例如規則知識、競技精彩程度以及體育娛樂文化元素等。我國高校裏儘管有很多社團聯合校園黨組織舉辦各種體育賽事,但無論是在場地設施、服裝道具以及裁判、技術人員等方面都缺乏專業化。作為比賽選手無法在比賽中獲得競賽樂趣,作為觀眾的廣大愛好者也看得索然無味。當然,我國體育資源投入不足和運作人才的缺乏制約着模擬專業競技這種形式的普及和提升。體驗式培訓還有很多性價比較高的培訓形式,也可以提供零食和飲料,將觀看直播運作成一次聚會,從而大大增強學生的觀看體驗。體驗培訓的強化訓練。通過規律性的體驗式培訓,學校可以逐漸將體驗培訓的主導權下放至社團或者個人,利用學生的創造力自發組織更多的體驗項目。而學校則只需要對培訓設施以及安全秩序進行監督管理即可,從而將工作重心放在體驗式培訓的後續強化以及效果檢測上。體育活動的參與度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包括學業壓力、天氣、就業壓力、精力等等。大部分學生實際上一開始都會有一兩種體育愛好,但受各種因素消磨後逐漸失去了堅持的興趣、精力和能力。因此學校應當通過為學生爭取更多的體驗資源以及更豐富的培訓形式來加強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體驗度,例如加強學校間的體育交流,與社會上專業體育活動合作等。學校還應定期對學生參與體驗式培訓的效果進行評估,例如評價學生的身心健康度、精神狀態、意志品格以及堅持參與的自覺性等。對於高水平或者準專業的學生而言,還可以考察其對體育文化、體育娛樂和體育經濟的認知以及從事體育行業的意願和計劃。

我國高校體育體驗式教學還亟待朝着更高的目標快速發展,從經濟社會效益角度看,高校體育體驗式教學應當實現促進體育文化傳播和體育經濟發展的效果。尤其是隨着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民對娛樂和健康的需求日益旺盛,迫切需要我國體育文化和體育經濟的快速發展。體驗式教學就是要為社會培養更多熱愛和堅持體育運動,享受和品鑑體育的高水平消費者。此外,對於個體而言,人生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家庭生活、工作外,還需要有作為自由人對精神需求滿足的追求。體育活動中藴含的體育精神能夠幫助參與者鍛鍊意志、突破自我,從而更好地適應人生變故、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當然,體驗式教學除了高校自身需要進行改革和投入外,也需要家長、專業機構以及普通企業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董舟維:《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研究》,《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年第3期。

[2]陳天霞、張惠芹、胡學龍:《互聯網+時代高校公共體育實驗室建設與教學改革》,《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年第6期。

[3]石海燕、卜凡凡:《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及對策研究》,《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年第6期。

[4]楊嘉躍:《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年第12期。

[5]馬小兵、陳真:《高校體驗式體育教學發展的困境與出路》,《體育研究與教育》2016年第5期。

第二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論文

終身教育理念下終身體育的內涵和特點

1.終身體育的內涵。終身教育是在社會不斷髮展進步,國民需要不斷進行學習塑造的基本國情下順勢而生的一種教育理念。終身體育是終身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一種演化,也就是體育運動和體育教學的終身化,意在讓學生在校期間掌握基本的體育運動技能和體育學習外,還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這種習慣能夠伴隨學生的一生。2.終身體育的特點。(1)長期性終身體育顧名思義在時間維度上是具有長久性的,它強調的是國民自身在終其一生的成長中都要自覺進行體育鍛煉。與傳統的體育教學相比,它更加註重體育對人一生的影響,所涵蓋的時間、空間維度都更加寬廣,而長久性就是終身教育的時間特徵。(2)豐富性多元豐富性的特徵體現在教育內容上,體育鍛煉的方式和內容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從教育的全面性來講,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體育教育也是如此。終身體育在教學內容上的豐富性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和愛好進行自由選擇,而傳統的體育教學只是根據學生身體的共同特徵進行體育運動教學,不能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人的一生是一個漫長的動態生命過程,在不同階段可以自由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進行身心鍛鍊,是終身體育豐富性特徵的表現。(3)針對性終身體育的針對性指的是終身教育的目的應明確到每個個體,儘可能地滿足教育的差異化,這是在終身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基礎上來保證實施的。其次是終身教育在鍛鍊上的明確性,即不管是哪個個體的體育教育,不管是在哪個階段,其目的都會明確地指向個體的身體素質。人們進行終身體育學習的目的都是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4)全民性終身體育的全民性特點體現在參與者的全民性上,高校的體育教學是對在校大學生進行體育教育,而終身教育的參與主體覆蓋範圍則擴展到全體國民,它呼籲的是整個社會範疇的個體,是全民總動員。因此,終身體育是全民性體育教育,有利於我國大眾體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高校體育與終身教育之間的關係分析

1.兩者之間的差異。(1)目標不同終身教育下的終身體育是強調通過體育鍛煉的習慣養成來保持終身體育鍛煉,以提高身體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質量,其側重點是在時間的可持續性上,同時在目標層面還體現出一定的全民性和普及性。高校體育則是側重在大學階段的體育技能訓練,是具有階段性的體育活動,目標是通過高等教育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好適應社會工作,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2)內容不同兩者在內容上的不同不僅體現在體育項目的覆蓋範圍上,還體現在自由性上。終身體育的體育內容更豐富,鍛鍊者還可以根據自身的身體條件和興趣愛好自由選擇鍛鍊項目。高校的體育教學則不同,高校的體育教學是根據統一制定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來實行,儘管在後期的專業型體育項目上可以自由選擇,但是選擇的範圍也是在既定的統一範圍內。2.兩者之間的聯繫。(1)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高校體育教育可以説是終身體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個體在學習階段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和體育意識的重要時期。如果在這一階段還沒有培養出好的體育意識和鍛鍊習慣,要在之後再形成會更困難。因此,終身教育理念對於高校的體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高校體育有利於終身體育的貫徹實施,終身體育也有利於高校體育的教學改革,兩者相互存進,也相互影響。(2)兩者之間有契合點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在教育理念和教學上有契合點,這些契合點是兩者相互促進的潤滑劑。其一,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重要部分,而學校體育則是社會體育的重心,社會體育就是推動終身體育的戰場。其二,終身體育是高校體育的可持續發展,也是高校體育的深層次教學目標。其三,高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的目標都是為了個體的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其四,高校體育和終身體育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交叉。

終身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體育意識淡薄。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存在明顯的重技能輕理論現象。在體育課程的教學方式中都是採用室外教學,根本沒有純粹的理論教育,這就導致了體育意識的樹立沒有理論支撐。加強學生的體育知識不是通過技能掌握就能完成的,堅實的體育知識是幫助學生樹立良好體育意識的基礎,高校體育教學只是通過體育技能的教學來獲得簡單的運動技能提升,而忽視了對學生體育意識和鍛鍊習慣的培養。2.教學方法和內容單一。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科學合理地選用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力保證。調查發現,在高校體育課程的開展過程中,仍是以傳統的教學項目為主,教學內容和手段的老舊單一必然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這與逐漸發展起來的社會體育和大眾體育文化不相適應,高校體育不能落後於大眾體育。3.硬件設施的制約。高校體育教學的硬件設施主要是教學場地和教學設備兩個方面,完善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是開展體育教學的基礎。當前部分高校的體育發展受到有限的經費、場地和體育器材的影響,嚴重製約着高校學生對體育課程的重視和興趣,也不利於學生個體的體育鍛煉,更不用説鍛鍊習慣和體育意識的形成。4.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教師的'綜合素質是影響學生學習情況和學習意識的重要影響因素。體育教師在專業性上是毋庸置疑的,體育項目的專業技能是體育教師上崗的必須前提。但是當前高校體育教師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在綜合素質方面,教師的體育專業水平不代表教學水平,更不代表教育育人的水平。

終身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建議

1.以終身體育思想為指導。高校體育教育在教學目標上要以終身體育作為指導思想,拉長教育的影響時間線,不斷培養學生的鍛鍊習慣和良好的體育意識。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切實將終身體育思想貫徹到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長遠利益出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意識和終身體育習慣。2.豐富教學內容和方法。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下工夫,可以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豐富教學內容,體育的賽事解説、體育明星的勵志故事等都是豐富體育理論知識的材料,同時也是樹立科學體育意識的有力支撐。根據教育內容來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在終身教育的指導下,將最新的前沿性體育理念和體育技能融入到高校的體育教學中,滿足學生不同的體育需求。3.加強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高校體育師資的提升首先是終身體育的意識樹立,其次在教學水平方面也要與時俱進,採取多樣性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最重要的是體育教學中的師生關係維護,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成功的一半,是影響學生學習意識的催化劑。當然,作為高校也應給體育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學習機會,以更好地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殷徵輝:《終身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淺析》,《高等農業教育》2015年第4期,第67-69頁。

[2]荀盛龍:《從終身體育觀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衡水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第27-29頁。

[3]趙日萍:《論終身體育教育思想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承德職業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第23-24頁。

三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論文

拓展訓練理念與體育教學

1.拓展訓練理念。拓展訓練是一項全新的教學方式,屬於體驗式教學領域,也稱為外展訓練。拓展訓練是在1994年開始在中國內地醖釀引進,由專業的體驗式培訓機構設置體驗項目和課程。拓展訓練通常是利用崇山峻嶺、瀚海大川等自然環境,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達到“磨鍊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鍊團隊”的訓練目的。現在拓展訓練經過不斷演化逐漸由單純自然環境式的訓練項目發展為多樣化的活動,包括水上項目、沙盤模擬、團隊集訓等遊戲和休閒旅遊等多項目的專業化培訓服務。而拓展訓練一直以來秉承的是“團隊精神、共同成長、以人為本”的素質理念,將現代化的項目內容融入到現代化的培訓模式中,塑造一種個體張揚和羣體和諧的訓練氛圍。2.體育教學現狀。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是基於高校體育設施和課程內容侷限下開展的,體育館內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有發展弊端。首先是在課堂形式上,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都是教師教、學生學,跟其他科目的課堂教學異曲同工,在以教師為主導的體育課程上,學生只是由接受知識,改為實踐性動作的接受,體育課堂的樂趣和挑戰性並沒有得到學生的認同。其次,高校體育教師的教學目的模糊,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目的實施情況的檢驗只是單一的體能測試,而體能測試的單一併不僅是在形式上,還在於其檢驗的只是短期體能,並不是體育教學的過程。再次,高校體育教學中仍存在着重理論講解,缺乏潛能激發。體育本身是實踐性的科目,缺乏個體實踐的體育課程是失去本身意義的,在體育教學的個體潛能的激發上也缺乏引導意識,磨滅了學生的運動理想和體育長處是傳統體育教育的最大弊端。

拓展訓練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可行性

1.拓展訓練的培訓理念符合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方向。拓展訓練的項目活動在實質上是將素質教育和體能訓練相結合,尤其是在户外拓展訓練中,充分地將身體素質、心理訓練和突發情況處理等一系列綜合技能提升。在拓展訓練的理念下,團隊精神和個人張揚都是得到適當訓練提升的,可以團結學生之間的相互關係,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高校的體育教學引入拓展訓練,通過開展相應的培訓項目來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參與積極性,户外性的益智活動和生存訓練將課堂的生命教育和素質教育與實踐性的體驗教學充分結合,豐富高校體育教學的模式,形成良性的師生課堂內外互動,是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方向。2.拓展訓練的培訓項目滿足培養學生全面素養的客觀需求。拓展訓練的項目化培訓模式是有針對性的定製化課程,多樣的項目類型可供不同專業的學生自由選擇,教師只是訓練項目的引導者和安全護航者,整個培訓過程中學生才是主動的參與者主體。而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是在固定時間、地點進行某一項教學內容,這種傳統訓練並不能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個體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而拓展訓練的項目化培養,學生是自主的活動主導者,這種項目化的推進可以有效地對學生的各項素養和潛能進行挖掘,滿足高校體育教學全面培養學生身心素質的客觀需求。3.拓展訓練是對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有益補充。高校體育教學活動在原有的基礎上已經有所豐富,不僅體育課程的涉及範圍變得更為廣泛,學生的自由選擇度也有所提升。在高校體育課程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性隨着每學期的活動重複性而下降,造成學生積極性下降的原因還沒有被深究。但是從體育課程的教學形式和內容分析來看,教學內容的單一是造成體育課程學生參與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拓展訓練當中豐富的訓練項目就是將學生參與感不斷提高的不二法寶,項目化的教學不僅將學生作為訓練的主體,更是激發學生的潛能,補充高校體育教學吸引力不夠的教育內容。

拓展訓練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對策

1.將拓展訓練理念融入高校體育教學新理念中。要實現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全面素養,就要從教學模式出發,豐富當前的教學環境,首當其衝的就是教學理念。將拓展訓練的以人為本和團隊意識的教育理念融入高校體育教學新理念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一是樹立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氛圍,教師只是引導者。教師要結合學生團隊的活動情況合理安排訓練內容,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這樣才能達到體育教學的培養目的。其次是要創造寬鬆的自我發展空間給學生。拓展訓練和體育教學項目都是實踐性內容,不同的項目選擇會有不同的危險係數。但是不能因害怕風險就回避風險大的拓展,比如攀巖、摔跤等,而是要將安全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給予學生更多的成長空間,在適當的範圍內,讓學生挑戰自我,鼓勵學生髮揮個人的創造力和優勢。2.將拓展訓練內容與高校體育教學相融合。將拓展訓練的教學理念融入高校體育教學不僅是對教學理念有指導作用,在教學內容模塊也有融合方向,並且是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改革的具體需要。首先拓展訓練的內容與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是有區分的,體育教學的內容更系統、更專業;拓展訓練的內容相對分散和混搭。但是在針對性上拓展訓練的效果是更有優勢的,尤其是集體意識和團隊協作方面的訓練,這是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所欠缺的。兩者在教學內容上的融合有一定的必要性也有一定的難度,單純地在高校體育課堂上融入拓展訓練項目顯然達不到目的,應在教學元素和教學形式上相互借鑑。結合高校的體育教學特點和基礎,不能機械地將拓展訓練內容直接嫁接到體育課堂上,而是要將拓展訓練上的教學元素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比如拓展訓練中的團隊訓練,每個學生都需要參與才能完成團隊任務。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合理地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在相互搭配的拓展訓練項目上也要有方向性和針對性,團隊合作型項目和個人競技性項目可以串在一起,並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全面完善身心發展的目標,達到體育教學改革的目的。3.建立開放式的體育教學形式和考評機制。在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的融合下,要更好地達到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目的,還要從教學形式以及考評機制着手。評價機制是檢驗教學改革效果的檢驗器,只有評價機制與教學模式相配套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才算到位。要保證拓展訓練的培訓內容能夠有效融合到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還應在教學形式上有所跟進。結合高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高校的教學計劃開展融合性的教學模式,不僅要做好户外拓展訓練的組合和搭配,更要確保學生的安全性。高校的體育教學時間安排並不集中,不適合時間較長的項目安排;其次是高校體育教學課堂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較多,同時進行多組的素質拓展對體育教師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在教學形式上應該有更多創新和改造去適應高校的體育課堂。而在教學評價方面也是如此,拓展訓練後的培訓感言和總結就是最好的教學評價,也是最直接的教學反饋,是教學中的過程性評價。建立適應高校特點的教學形式和評價機制是實現拓展訓練與高校體育教學相融合的難點也是重點,還應繼續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李野:《基於拓展訓練理念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體育世界》(學術)2015年第6期。

[2]李嘉麟:《拓展訓練理念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語言藝術與體育研究》2016年第11期。

[3]李帥許:《户外拓展訓練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分析》,《體育教育》2015年第6期。

第四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論文

【提要】中職體育教學是中職生健康成長不可或缺,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一方面我們應大力呼籲有關部門給予應有的重視,加大經費投入;另一方面積極探索符合本校實際的體育教學之路,從而讓中職學生在學得技能的同時,身體素質也能得到相應提升。

【關鍵詞】中職;體育教學;漫談

當前的中職體育教學只能説聊勝於無,在此我想談談中職體育教學的出路之所在。

一、端正體育教師的育人態度

當前不少中職學校只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體育教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體育教師也往往因此而怨氣沖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其實作為教育者,不管我們所教的學科是否能得到學校的重視,我們都應該端正我們的育人態度,現在國家在大力倡導全民體育和終身體育意識,這説明國家已經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了,那麼我們必須意識到只有我們全身心地投入教學之中,才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才能實現培養能吃苦耐勞的專業人才。

二、大力倡導教學創新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首先要創新我們的教學模式,為此我們要不斷學習並運用新近的科技知識,為創新儲備源頭活水,以我們教學上的創新,帶動學生學習上的創新。如積極參與各種學術和培訓活動,多進行校本教研,革新教育理念,走出思維套版,積極探索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如我們如果要求學生進行單一的技能練習,那麼就有可能抑制大腦皮層的某些神經,這對學生的體育學習和自主鍛鍊都是極為不利的。例如教學徒手操,因為是規範性運動,有些教師習慣於哨子或者口令的指揮,採用“半軍事化”教學模式,以至於學生的徒手操做得有氣無力,更有甚者為逃避體育課裝病請假。中職學生同樣活潑好動,其創造性、模仿性及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都還不穩定。因此中職體育教學同樣需要因材施教,認真瞭解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環節,以便讓學生享受體育鍛煉的樂趣,在掌握運動技能同時羊城創新學習意識。

三、學校應大力改善體育教學設施

真正的體育教學對體育器材、運動場所依賴性很強。當今職業教育發展很快,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很多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學器材、運動場所遠不能滿足體育教學的需要,嚴重製約了體育教學的正常開展,因此改善體育教學設施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加大體育設施的經費投入,修理維護已有體育教學設施,引進新設備,營建高質量運動場所,是所有的中職學校不可迴避的大事。

四、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長期以來中職學校體育教學沒得到應有的重視,體育教師也因此不注重自身素養的提升。為了讓中職學校體育教學走上正軌,培養德智體美兼具的建設者,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至關重要。首先我們中職體育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業務素養,譬如積極參加學術交流和各種培訓;進行網絡自學;同行之間進行經驗交流和觀摩等等,這些都是提升我們自身業務素養的有效途徑。其次學校層面也應大力加強師資建設,要匹配相應的經費投入,鼓勵體育教師進行教學創新,對善於運用全新教學理念指導教學的教師,給予必要的獎勵;對能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給予表揚,逐漸摸索出既適合學生又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從而確保中職學校體育教學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五、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踐行情感教學

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學有別於專業體育訓練,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鍛鍊技能,要求太高太嚴將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信心,而真正讓學生享受到體育鍛煉的樂趣,就必須營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尊中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的主體地位,譬如教學籃球,大多數女生對籃球不感興趣,那麼除了要求她們掌握一些基本要領之外,可以結合她們的個人愛好,傳授她們一些小球運動技能。在教學中充分進行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在互動中我們完全融入到學生中去,主動放下“絕對權威”的架子,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這樣學生才會學得舒心,進而牢牢掌握體育技能。

六、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重樹信心

中職生絕大多數是中考的失敗者,不得已才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許多學生常常因此而自卑,還要承受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巨大壓力。而心理研究表明,體育運動是消除學生自卑情緒,增強抗挫能力,擺脱煩惱,重樹信心的最佳載體。這是因為體育運動能立竿見影地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樂趣,緩解學習壓力,引導學生走出消極情緒陰影,所以我們應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體育鍛煉中的積極因素,重塑學生良好的情緒,從而使他們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得一技之長,回報社會。

綜上所述,中職體育教學是關乎着中職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我們既要正視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更要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努力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髮展的環境,為中職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