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中小學品格教育分析

學識都 人氣:2.58W

研究簡述了國外品格教育的定義,有效品格教育項目、實施原則、實施的策略。近來,我國越來越重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應建立適合我國中小學生髮展的品格教育方案。

國外中小學品格教育分析

馬丁・路德・金說:“智力加品格,纔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學校不僅擔負着教授學生文化知識的責任,還擔負着促進學生品格發展(character development)的責任。學校可以影響一個兒童的自我概念;社會技能,特別是同伴間社會技能;價值觀;道德推理的發展;親社會傾向和行爲;道德感等等。

一、品格教育的界定

品格涉及個體的態度、行爲、動機和技能等多個方面。具有良好品格的個體會表現出努力、關心他人的態度;批判性思維和道德推理的能力;誠實、有擔當、有正義感的行爲;與他人能友好相處的社會技能。

而關於品格教育的定義,不同研究者和機構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品格教育協會(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認爲,品格教育爲學校、地區和國家培養學生形成社會的核心道德價值,包括:關心他人、誠實、公正、有責任感、尊重自己及他人。管理和課程發展協會(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認爲,品格教育是教給兒童基本的人類價值,包括:誠實、善良、慷慨、勇敢、自由、平等和尊重,以使兒童成爲有責任、自律的個體。品格教育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Character Education)認爲,品格教育是學校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兒童青少年變得更有愛心、有原則和責任感。

品格教育的主要倡導者Lickona認爲,品格教育是努力培養兒童青少年符合社會核心價值的好品格,使其成爲對社會有益的個體。Battistich (2005)認爲,品格教育就是運用學校中所有資源以促進兒童青少年形成最佳品格發展的過程。Berkowitz和Bier(2005)提出了一個品格教育的概念模型,模型中假定:品格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即有效品格教育的效果體現在學生的心理髮展上;品格教育的目標是兒童一系列心理特質的發展,這些心理特質影響着兒童對待社會和自身的責任感、道德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品格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爲它以對兒童心理特質發展起重要作用的社會、教育和情境因素爲基礎。

儘管不同機構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但概括來說,品格教育就是要培養兒童青少年積極的心理品質,最終是使其成爲人格健全者。

二、高質量品格教育實施和評價原則

Lickona爲品格教育制定了11條原則,要求實施品格教育的學校和社會機構必須遵守,並且可以通過這11條原則來評價品格教育。這11條原則基本上反映了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

1.提升作爲理想品格基礎的核心道德價值觀(core ethical values)和支持性績效價值(supportive performance values)。關心、誠實、公正、有責任感、尊重他人和自己等核心道德價值觀和勤奮、堅毅等支持性績效價值是形成良好品格的基礎,學校在實施品格教育中要立足於這些價值,努力促進兒童形成符合這些核心價值的行爲。

2.須從思維、情感、行爲三方面來定義“品格”。理想品格涉及到理解、關注並踐行核心價值觀,因此,品格發展的研究就是尋求兒童在道德生活的認知、情感和行爲等不同方面的'發展。品格教育的任務就在於幫助學生通過學習、觀察榜樣來理解核心價值,幫助學生髮展移情、形成親密關係來關注核心價值,幫助學生建立親社會行爲來踐行核心價值。

3.使用全面、系統、積極的方法進行品格教育。學校要積極主動的進行品格教育,不能坐等時機。要運用學校教育的所有資源。“單獨”(Stand Alone)的品格教育課程一開始可能是有益的,在運行的過程中可能也有一些有益的因素,但必須意識到不能以此取代將品格發展與學校生活整合在一起的綜合方法。

4.創建一個有關懷的學校共同體。進行品格教育就是努力使學校成爲一個文明、關愛、公平的社會系統,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形成親密的關係。在一個有關懷的學校內,班級的日常生活和學校環境會充滿着關心和尊重。

5.爲學生提供進行道德行爲的機會。與智力學習一樣,學生是道德學習的建構者,爲了形成好的品格,學生需要許多機會在日常交往中來應用同情、盡責和公平等價值,使學生有機會進行道德實踐。

6.包含一個具有挑戰意義的、尊重所有兒童的學術課程,以促進他們品格的良好發展。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程應包含積極主動式的教與學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吸引學生興趣、提供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機會,從而增加了學生的自主性。

7.努力培養學生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的增加是一個發展過程,學校在品格教育過程中不要過分強調外部獎勵,要讓學生主動想成爲一個待人友善的人,這就需要學校對學生的親社會行爲給予適當的認同,或提供特定的獎勵來讚賞,使學生專注於成爲具有良好品格的人。

8.全員教育參與,共同指導學生的教育。全體教師員工都是學校的成員,都負有品格教育的責任,都必須支持、認同、遵守教育學生的核心價值,要利用一切與學生共處的機會來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

9.爭取領導的長期支持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學校管理部分必須要負責品格教育的計劃、實施,並提供長期支持。此外,學生也要通過班會、學生會、同伴衝突調解和跨年齡指導等方式參與品格教育。

10.父母和社區成員共同參與原則。學校需要與家庭建立親密聯繫以促進品格教育的有效性,同時還需要更廣泛的社會羣體參與來共同促進學生品格的發展。

11.綜合評價原則。有效品格教育必須進行質化和量化方法的評價,這種評價既要評價學校這一社羣的“品格”和教職員工作爲品格教育者的成長與進步,也要評價學生所顯示出的良好品格。

三、有效的品格教育項目

Berkowitz和Bier關注於幼兒園到12年級的兒童青少年(K-12)的品格教育,認爲品格教育既要包含促進兒童品格發展的項目,也要包含把兒童品格作爲一個結果變量進行測量的項目。根據這一定義,並依據上面論述的品格教育的原則和標準,他們共選出54個品格教育項目,進一步選擇出符合“不讓一個孩子掉隊”(No Child Left Behind)標準的品格教育項目,共選出39個項目。最後,選擇那些精細設計的,有實證研究證明其有效性,並能有效促進兒童青少年品格發展的品格教育項目,共選出33個項目。

這33個品格教育項目的效果得到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例如,研究表明,PATHS課程有效提高了小學中的普通兒童、特殊需要兒童(包括聾啞學生、行爲障礙學生、學習障礙學生和超常學生)自我控制、情感意識和理解、社會問題解決三個方面能力;提升健康兒童項目促進學生學業成績、社會勝任能力的提高。另外,實證研究還表明,這些項目有一個持續的效應,例如,研究發現,兒童發展項目和積極行動項目子小學實施後直到初中、高中階段依然有顯著的效果。

四、有效品格教育項目中使用的策略

總的來說,有效的品格教育能產生多種不同結果,主要包括:頭腦(head)、心(heart)和手(hand)三個方面,“頭腦”主要體現在知識和思維方面,“心”主要體現在情感和動機方面,“手”主要體現在行爲和技能方面。

研究者發現,這些品格教育項目之所以有效,是因爲他們使用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包括:

1.專業化發展。持續的專業訓練可以保證品格教育的有效實施,最終是品格教育項目更加專業化;

2.同伴交往。所有有效的品格教育項目都包含同伴交往策略,在班級內或組內進行角色扮演或合作學習訓練中都需要有積極的同伴交往;

3.直接教學。這種策略是較普遍的,Lickona長期以來一直倡導品格教育一定要做到“言傳身教”;

4.技能訓練。許多策略用於成績社會-情感技能和能力,這些策略可以分爲個體內技能訓練和個體間技能訓練,如:自我管理、衝突解決;

5.明確主題。大部分有效的品格教育項目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有的關注於教育兒童青少年道德感、有的關注於價值觀等等;

6.家庭和社會參與。通常品格教育項目中都包含由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社會成員和機構。其中,有的項目把父母作爲培養對象,有的項目讓父母和社會成員參與品格教育的設計和實施;

7.提供榜樣。許多品格教育項目中提供了同齡人或成人中的優秀代表作爲榜樣,以培養學生品格的發展;

8.融入學科教育中。把品格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並且研究還發現品格教育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科學習和成績;

9.多策略的應用。有效的品格教育項目中很少有使用單策略的,一般都會包含多個教育策略。

五、教育啓示

我國教育部2012年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明確提出,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着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情緒調適、人際交往和升學就業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這說明我國越來越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但國內關於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針對的是幼兒和成人,而對中小學生還未做系統的研究,並且大部分研究者關注的是心理問題,而忽視積極品格的發展與培養。而有效的品格教育項目不僅能改善中小學生的行爲問題,而且還能有效促進兒童青少年的積極品格的發展。但有效的品格教育項目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建立的,國內還沒有系統有效的品格教育方案,這是我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和一線教育者面臨的緊要任務。